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2020-03-25 来源:星星旅游
 《现代教育学》 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 学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沛西·能(英、教育学) 孟禄(美、心理学家) 观点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承认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劳动起源说 2.发展 时代 分类 特征 ①教育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 麦丁斯基(前苏联、教育史) 教育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来自于人的劳动 勒图尔诺(法、哲学、社会学) 生存竞争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1

②教育平等 ③教育内容及其简单 ④教育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来进行 奴隶社会 ①产生了教育的的专门机构——学校 ②教育内容大为丰富 ③学校教育有了明显的阶级性 ④学校教育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封建社会 ①学校体制趋于完备 ②教育功能有所扩展 ③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它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现代教育 ① 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 ②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③ 教育民主理念的确立 ④ 教育的多元化 ⑤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⑥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⑦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进 ⑧ 教育技术不断更新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夸美纽斯 捷克 教育家 “教育学之父”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

2

“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家 “教育上的哥白尼”

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思想:①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②儿童中心的观念 ③在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④实用主义的观念 ⑤发现的观念 3.洛克 英国 哲学家、教育家

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以抗衡天赋观念说。他认为人的心灵本事一张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进而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思想: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身体健康、具有良好德行、拥有广博实用知识和技

能、精明能干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②在教育内容方面,第一次对德、智、体做了明确区分并论述了三者之间的

关系。

③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轻

松氛围、游戏中进行教育和教。

4.赫尔巴特 德国 哲学家、教育学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赫尔巴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 赫尔巴特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 赫尔巴特强调了教学中系统化和直观的观念形成的价值和必要性。 5.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做中学 (4)儿童中心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与教育的客观制约性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3

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明确、统一、稳定)

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全面性) ③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 ④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中心任务、专供学习的课程、专门教师) 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二、教育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a.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b.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型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c.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善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b.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能制造政治舆论 3.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a.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 b.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③教育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 三、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⑴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③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 ④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⑵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4

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③政治制约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⑶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重功利轻发展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②重共性轻个性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③重服从轻自主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④重认同轻创造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⑴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⑵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⑶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⑷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⑸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⑹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⑵教育具有能动性 ⑶教育具有继承性

⑷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1.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 区别与联系 ⑴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①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②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 ⑵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

①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具体化和个别化。

②教育目的规定着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培养目标才能具体落实。

③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现实化。 ⑶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

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只有具体化为各个科目的教与学的目标才能在诗句的教育生活中得到体现。

②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精神 ③教育目的以教学目标位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⑴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⑵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⑶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⑷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⑸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

⑹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⑴完整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⑵和谐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⑶多方面发展,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 ⑷自由发展,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

1.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由。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 基本观点:

①教育的目的应该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 ②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

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生来就有的本能不受社会影响地得到自然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就是主要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基本观点:

6

①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

②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才能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

③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

④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⑤教育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

总之,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所以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社会的意志。

五、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内涵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即培养人性,弘扬理性。 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 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③重视科学教育

3.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内涵: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教育目的观。

它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产物,即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力求在科学与人文的互融、互补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不断实现人的解放。

基本精神:①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②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及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坚持培养劳动者 ③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主要问题:

7

最大的顽疾就是基础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使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异成了应试教育,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损害了学生的健全发展。

七、“五育”之间的关系 P135

第五章 现代学校制度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去向的学校制度体系。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1.基本理念: ①法治理念 ②民主理念 ③公正平等理念 ④人本理念 ⑤拒绝市场化理念 2.价值追求 ①优化教育秩序 ②推进教育公平 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④保证师生人格尊严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概念辨析

1.广义的课程就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美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2.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的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3.概念辨析 ⑴教材:

①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②教材是课程的一种文本表现形式,是课程在规划阶段的一种产品;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不只是教材,还有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等;课程的表现形式也不只有文本,还有将课程加以实施和评价等各种实施形式。

⑵学科:

①学术的分类,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一个

8

重要因素,是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资源。

②教学的科目,仅对应于课程领域的“学科课程”,如数学课程,语文课程等,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等。

二、课程类型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P193

1.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 2.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 3.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 4.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八章 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基本含义以及地位和作用

1.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引导学的人为着特定教育目的、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为着特定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张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

2.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3.基本作用: ①授受基本知识

有选择、有组织地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基础性知道简捷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促使其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智慧,是教学的基本作用,也是教学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前提。

②形成基本技能

不仅授受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道,并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③发展基本能力

个体的发展就是通过掌握外在的人类的能力才得以实现的。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这种活动,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是教学的

9

重要作用。

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个性不是天赋,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能促使他们形成协调的关系,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1.从重视教师向更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更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更重视学法转变

4. 从重视认知发展向更重视整体发展转变 5. 从重视结果向更重视过程转变

三、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

1.教师中心说:特别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支配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尤为关注教师“教”的行为,强调“教”对“学”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控制性。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2.学生中心说:特别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尤为关注学生“学”的行为,极力要求教学中各种要素和环节都要为着“学”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配置与组合,强调“教”对“学”的调节、辅导和服务。

代表人物:杜威

3学科中心说: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不可分割性,承认教和学的内在关联性,试图实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而同意的联结点就是作为“教育内容”和“经验转化”载体的“学科”。特别突出学科在教学中的中介性地位和联结行作用。

代表人物: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主要观点: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应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由此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需统一于学科逻辑。

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人类文化与个体经验的学科统一,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从教育内容到学生经验的有效转化。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的含义以及运用的基本要求

1.教学原则,就是人们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教学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有效进行教学的基本准则。 原则 基本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⑴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10

原则 ⑵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资源 ⑶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融合 ⑷思想教育要潜移默化,巧妙自然,切记牵强附会地说教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⑵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⑶利用适合的乡土知识和生活素材 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⑴教学在重视“双基”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智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⑵明确各门学科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具体任务 ⑶充分发掘蕴含在知识中的智力和能力因素并在教学中适当予以呈现 ⑷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提倡探究式学习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⑴要在现代教育的意义上真正理解教师主导作用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的内涵 ⑵共同营造师生平等互利和自由交往的教学氛围 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学习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⑴适时、适度、适当地选用直观教学手段和利用原则 学生的感性经验 ⑵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 ⑶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重点 ⑷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与互补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⑴大体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逻辑系统展开教的原则 学 ⑵突出学科知识系统中的知识结构 ⑶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顺序 ⑷灵活地处理遵循学科的系统性与遵循学生认识的顺序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 7.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⑴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巩固知识 原则 ⑵重视组织多样化的、有训练价值的练习和复习 ⑶注意引导学生探索有效的和适合自己的记忆方

11

法 ⑷尽量减少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切实减轻学业负担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⑴教学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统一的基本要求 合的原则 ⑵充分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⑶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长和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自由发展 ⑷热情关爱和帮助学习后进生的转变和提高

第九章 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分类

1.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2.分类:

⑴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 ⑵探究-自主型教学方法 ⑶合作-任务型教学方法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即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三、当今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当今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以课外教学和现场教学为辅助形式。 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⑴全班上课 ⑵班内分组教学 ⑶班内个别教学 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⑴课外教学 ⑵现场教学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1.备课的基本内容: ⑴钻研教学材料

12

⑵了解学生 ⑶设计教学样式 ⑷拟定教学计划

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 ⑴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⑵教学内容正确、丰富 ⑶教学方法恰当、灵活 ⑷教学组织严密、机动 ⑸教学氛围民主、和谐 ⑹教学效果真实、优异

五、教学评价的含义以及教学评价的类型

1.教学评价是在收集必要的教学实施信息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或局部质量进行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2.分类:

⑴他评价与自评价(以评价主体为依据)

⑵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性评价(依据评价标准不同) ⑶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依据主要作用不同)

题型及分值构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论述题共二题,其中有一题是材料分析题。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分析理由。每题4分,共16分)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