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哲+复习资料

2021-11-09 来源:星星旅游


辩证法四大原理:

(一)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主要发展观问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二)辩证法大综合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2)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c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普遍性的浓缩)

(5)构成事物的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主要方面。 (三)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主体对

(4)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5)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6)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二)主体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红字部分是张的概括,方便记忆。) 在认识系统中,认识主体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起着决定作用。原因:

主体引进客体 :主体通过能动的活动,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当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信息: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为主体所接受。 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的加工、整理和重构

主体解释、概括客体信息,形成精神产品: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

(三)大综合

(1)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决定作用)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能动作用) (2)认识的发展过程(两次飞跃),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3)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4)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

(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原理)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

②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

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六)思维方法的作用

(1)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2)规范化(3)保证人的思维正确进行。 历史观

人与自然关系63-71

72-84 社会基本矛盾,重点。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

③ 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①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②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③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

所有的辩证关系的框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产生、性质、发展变化。 反作用:适合就促进,不适合就阻碍。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原理)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三)科技的作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2)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3)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渗透到各个生产要素中发挥作用)

(4)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85---90 社会意识即人的精神活动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社会存在觉得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障碍作用。 (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三)大综合 分析荣辱观用。

2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91-97 人的问题 (一)(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a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d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e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f但是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g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 (二)大综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7)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特殊掌握的三个原理:

1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2 经验的概念:认识范畴、感性认识范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都来源于实践。毛说,是源和流的关系,直接是源,间接是流。直接和间接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

3 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信息论和认识论出题。电脑,人脑那些事。就是: (1)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2)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3)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材40页。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3

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 教材106-107页。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教材201页。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教材277-278页。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教材326-327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①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教材131-137、167-168页。

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5

教材230-231页。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