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一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包括: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年月日和认识小数。图形与几何包括:观察物体、周长。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观察物体”设计了两个课时,从更多的不同位置观察一个或两个物体,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推理、模拟、观察、验证,获得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以此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综合与实践”设计了“校园中的测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再开展测量活动,经历活动全过程,积累实际活动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册教材特别注重运用画直观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通过画图方式呈现、筛选有用信息,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观察、解释和比较中体会“化繁为简”的过程,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本册教材在前几册教科书已有渗透和铺垫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以往的呈现形式,结合生活或具体情境,不仅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即:“从哪里来”;还在试一试和练习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算式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的活动,即:“到哪里去”。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实际含义,理解其意义,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最熟悉的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探索计算方法。
1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根据十进制的位值原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就是小数。相比分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更加广泛,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到过一些小数。因此教材安排先学习小数,再学习分数。
“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现实模型,学生生活中有接触,并不陌生。因此教材主要利用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结合购物情境来应用小数。
无论是“认识小数”还是“小数简单的计算”,大都在购物情境中进行, 借助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表示单价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为什么数位对齐的道理。
为丰富对小数的认识,教材还借助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十进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小数。教材选择 “能通过吗” 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在理解用小数表示的“栏杆和汽车”高度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教学时需要注意,本单元只是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关键的问题是把1角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1角=( )元;把1分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1分米=( )米。一旦突破了这个难点,其他问题就容易了。例如,由1元=10角,1角=0.1元,就可以推知10个0.1元等于1元等。但是,在这里不用介绍“一位、两位小数”这样的概念,也不用抽象出“10个0.1是1”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会即可。
整套教材在注重科学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关注了教材的潜在功能,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学本,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教材,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沿着有序的知识链条,在读教材、学知识、促能力的过程中,逐步的学会学习,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2
一、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 法:引导发现法。 学 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课时:2
教学准备:挂图,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3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反馈交流
1.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精讲点拨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
4
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五、 当堂训练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3) 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4) 板演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课堂小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熊是怎样购物的吗?然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通过看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食品专柜,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呢?(指名回答)
(3)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 三、交流反馈
1、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到信息。(出示食品单价课件) 生:面包每个3元 饼干每包4元
5
饮料每瓶6元 花生每包7元 糖果每袋5元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本课的知识点,学生会对课堂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胖胖买了什么食品?(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2)那么,小熊胖胖该付多少钱?请你帮它算一算。 四、精讲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步式写成综合式。
说一说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4+6或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1)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提问: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含有乘法和加法的计算的分布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总结: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中,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五、当堂训练
(1)出示小黑板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50-4×5= 7+6×2= 7×3+4= 6×9-7
学生练习本中完成解答,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 (2)独立完成练一练第4题。 (3)合作交流完成练一练5、6题。
6
课堂总结
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 法:引导发现 学 法: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2 教具准备:口算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7
二、自主学习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三、反馈交流 解决问题。 (1)列算式。
笑笑: 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 =6+4 =3-2
=10(元) =1(元)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四、精讲点拨
算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3-10÷5”表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因
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用脱式计算式 。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买1本算术本和1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五、当堂训练
1.P6“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8
2.P6“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板书设计:
笑笑: 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
=6+4 =3-2
=10(元) =1(元)
第二课时买文具(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2.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 法:引导发现 学 法: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二、自主学习
1、提问:“原价每支5元”、“现价4支12元”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从图中读懂数学信息。 3、理解原价和现价的含义,从复杂句子中分析数学信息。
9
4、明确问题: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 三、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一:
1、提出问题(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后,引导学生理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从情境中选择哪些信息可以解决问题。
2、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3、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列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4、怎样书写呢?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四、精讲点拨
1.结合上面的情境说一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2.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法算是在情境图中表 示什么,12表示什么,然后完整的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即“买
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花了多少元?” 3.根据问题提取有用信息。
4.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为什么先求淘气买的钢笔每支多少元,再说说算式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五、当堂训练
课后练习3题、第4题,先独立解决,再集体讨论。 课堂小结:强化对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的理解 板书设计:
过 河
教学目标:
10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和实物展示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脱式计算
11
7×2+30 46-6×4 63÷9+7 二、自主学习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例如: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反馈交流
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 综合算式:29+25÷9 四、精讲点拨
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12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记忆)
五、当堂训练
完成P9中的“连一连”第2题。
5×(36-29) (46+17)÷7 81÷(16-7)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注意:做完括昊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课堂小节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阅读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13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作业设计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板书设计:
过河(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预算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 法一: 29+25=54(人) 有小括号 54÷9=6(条) 先算小括号里, 法二: (29+25)÷9 再算小括号外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
14
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乘”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三、反馈交流
1.全班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结合情境讨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3.结合情境解释自己的算法 四、精讲点拨
1.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问题,总结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重点关注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15
2.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结合实例说说算式的意思。
3.“限乘”即大客车最多能坐46位乘客,面包车 最多能坐8位乘客。 五、当堂训练 书后练习
练习时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注意算式与实际情景相结合,重点理解70-46为什么要加小括号。)板书设计:
过河(二)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对于一些问题在计算时没有小括号行不行?
课后反思: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过的混合运算来解决,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深对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括号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16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计算乘加、乘减或除加、除减的问题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在计算带小括号的问题时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3、教师总结: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先算小括号内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二、练习巩固
教材11页、12页练习一 1.说一说,算一算。 要求:
2、让学生边画图边列算式,比如第一小题先将4个5圈起来写出5×4,然后在加6。
3、2题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回答问题。
4、赢1场得3分,平1场得1分,星星足球队赢了4场,平了3场,星星足球队一共得了多少分?
引导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知道星星足球队的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取胜场次的得分和平局场次的得分,然后根据题意画图或直接列式计算。
列式后让学生说说每步算式求出的是哪部分的得分。 5、黑天鹅的只数是白天鹅的几倍? 复习倍的意思?谁是谁的几倍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求出白天鹅的只数,再列式计算。
17
提醒倍的问题不加单位名称,那就是看黑天鹅的只数有几个白天鹅那么多。
列式先求白天鹅的只数,正确运用小括号。 45÷(45-36)=5 6.动物游乐园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
(3)结合情境说说下面算式表示的意思,并算一算。 3×6-4 48÷(8-2) 三、游戏巩固 玩“24点”游戏。
游戏时4人一组,每人分得同样多的扑克牌,游戏开始后,每人从手里的扑克牌里任选一张,4个人就有4张牌,借助加减混合四则运算,可以运用小括号,用牌上的4个数凑出24,谁先凑出这4张牌就归谁,游戏结束时谁手中的牌多,谁就获胜。
四、课堂小结
关注学生借助实物图和示意图理解题意的能力。 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对和倍有关的问题的理解。 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关注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二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8
1.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3.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指令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初步学会通过提问搭出和别人同样的立体图形。
看一看(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19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 教 法: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 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操作活动二 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 学习检测:课件出示。(教师自编图完成下面各题)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20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填图号。
(1).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 (2).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3).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四、精讲点拨
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配练1、2题。 七、作业布置:
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八、板书设计: 搭一搭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学反思:
练一练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1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情感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引导复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正方体一个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二、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反馈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从不同位置看到自己小正方体的形状。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四、自学检测:(练习1、2、3、4题)
1.第1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 2.第2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看一看,填一填。 3.第3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看一看,连一连。
22
4.第4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五、精讲: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六、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延伸:观察家里的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课后反思:
看一看(二)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情感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引导复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练习法。
教学准备:水杯、牙膏盒、每人至少准备两个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23
一、情境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二、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2.教师发出指令:同学们同桌合作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4.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5.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反馈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五、精讲: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六、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延伸:观察家里的物体,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八、作业布置:相应的配练。 教学反思:
24
练一练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情感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引导复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练习法。 教具准备:杯子一个、书本。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杯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二、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自学检测:(练习1、2、3题)
1.第1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看一看,连一连。 2.第2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看一看,连一连。
3.第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5
四、反馈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观察物体掌握的技巧。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五、精讲: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六、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延伸:观察家里的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练习题
课时安排:1课时
★
★
、
我
会
★★★★★、我会画。(“动手操作”显身手)
下面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26
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