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打磨人性的光辉

2022-08-23 来源:星星旅游


打磨人性的光辉

我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听了祥林嫂悲苦命运的介绍。“真好玩!(阿毛)狼吃掉的,真好玩!”几个学生笑逐颜开地咂摸味道。

怎样问候罹患恶症病人比较得体。“你没几天了。”“你已经是晚期了。”两个学生抢着回答。

看着同学遭批评,幸灾乐祸;面对弱者受欺压,无动于衷;公共场所插队面不改色;利益在前当仁不让;一有挫折溃不成军……身为教师,你便不能不忧心彷徨:这些被越来越多的亲情层层裹挟着、呵护着的粗糙、自私、脆弱的心灵,是否缺少些什么呢?怎样才能唤醒他们身上沉睡的美好感情呢?

我们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找到了希望,课程性质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几千年绵延至今的古典精华,昭示新生活与建设的当代作品,弥漫异国风情的外国文学,无声的滋养着可塑性极强的学生们,日琢月磨出精致而多彩的人生。只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屈服于各种形色的期末考和高考的压力,高中语文更多时候依旧是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应考技巧的训练,我无意否定基础知识和应考技巧的重要性,那是必要的,只是泯没了蔚为大观的文学世界的重要功能,实在可惜。尊奉课标精神,更是切合现实的需要,我努力引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

一、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美感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的生活教科书”,文学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图景的,因此,成功的作品必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它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揭示生活的真实方面,能够发挥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文学的教育功能是和认识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作家在作品中总寄寓着一定的社会理想与审美理念,表现出对生活的态度与评价:什么东西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东西是坏的,应该反对批判的。

文学不仅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还具有美感功能。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对其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文学对于增进人的美的感觉能力,陶冶人的情性,培养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作用重大。

二、要理解文学的精义,首先须学会欣赏

大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真正的文学教育就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话指明了诗歌是培养这种趣味的佳品。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的情感特点,用呼吸、发音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使学生往复诵读,浸淫其中。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囊括宇宙的豪情,铿锵的节奏令人感佩毛泽东面对时局的自负与豪迈,在学生心中激起一种崇高的美感;“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浪漫的语言、坚定的信念让学生明白不管生活如何苦难,都要拥有坚守忠诚、相信未来的心;“我和大海一同醒来,拿起工具 ,春天伴随我们一同奔腾 ”,是一种真切的希望,也是一种坚定的成长,我们选择和诗人共同寻觅。从重章复沓的《诗经》到自铸伟词的楚辞,从积极进取的唐诗到注重理趣的宋诗,从灵活变幻的元曲到不拘格套的世界诗坛,学生沉浸其中,泛舟诗河歌海,被点燃的热情一次次撞击心扉,深刻美好的印象会铭记终生。

即便是最吸引人的小说,人们大多也只是好奇它的离奇曲折的情节,而疏忽掉更高层次的东西。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它打动的只是理智而非情感。朱光潜称之为低级趣味。我们致力要培养的是学生在文艺作品中求得美感。教学中,我便在学生粗知大意的前提下,放慢脚步,朗读、欣赏、品评,在作者刻画精妙处或意味深长处多作探讨。

雨果笔下的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有同情心,伽西莫多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朴实、懂得感恩。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中,学生被一滴眼泪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深深感染。至此,发动学生互相发掘身边同学的人性之美,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精神受到一次净化。高尔斯华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技艺精湛,踏实诚信的靴匠宁肯饿死也不随波逐流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当今社会,有的人为了利益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作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靴匠对于手艺的执着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本文的靴匠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了,他被认为是物质社会中的怪人,但是他身上却闪耀着不同凡人的光辉品质。放眼社会,学生感慨,这与我们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某些“人文景观”确实应该改一改了。总之,养成高雅的趣味,小说的浸染教育才算完成。

此外,古今中外的散文,这些从平凡处传来的天籁之声,凭着作者人格与心灵的坦白,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共鸣,使那些被商品经济大潮冲昏了头脑的人们,守住本色。语文课本、读本,并延伸到课外的广泛的文学作品,构成系统的文学教育,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学生年轻的身心,提升人生的境界。

三、欣赏文学要注意方法

最笨的人也知道因气候不同而更换衣服,关于诗歌欣赏艾青如是说。但对于广袤的文学世界,只依靠直觉而不讲究欣赏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比较阅读法。即既要注意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的纵向情况,又要考察各种文体间的联系以及中国与西方文学的明显差异的横向比较,从中领略各自的风采,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长亭送别》和《雨霖铃》写的都是恋人间的离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词人柳永和抒情主人公是合而为一的,他仕途失意,永诀爱侣,最后空余别后相思。基调低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清冯煦在《宋六一家词选·例言》中说:“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自然,自是北宋巨手。”而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是情人间黯然销魂的暂别,莺莺的离愁分别是放在乘车去长亭、长亭离筵、情人相对、任远山遥的四种不同的环境中作境异情殊的刻画的。笔触更细腻丰富,陪衬烘托之物更繁多。柳词给人更多想象,王剧更形象感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长亭送别》、《六国论》与《阿房宫赋》、闻一多的《发现》与《忆菊》均可应文制宜、比较阅读。当然,也不能把比较阅读极端化,任何作品到手首先想到和谁比较,这样,就是纯粹为比较而比较了,就失去了比较文学原来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强调的就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学生虽然天生有资禀的差異,但对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并不起决定作用。资禀只是人的潜能,是种子,而后天的修养却可以弥补绝大多数资禀的不足,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无知的轻狂,冷血的漠然,脆弱不堪,荣辱不辨,这些都可以通过持久的文学教育来改变。虽然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但至少可以延缓病症恶化,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漫步在文学的灿烂星空下,向往美好的年轻灵魂,每一个阴暗面都会被闪灼的星宿照亮,每一颗心都将放射出人性的光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