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 众
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10期
一、美术教学的现状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1〕。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似乎都在努力实现着如柏拉图描绘的“理想”,但美术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在我们的课堂上,美术教学常常游离于生活之外,成为一门单纯的“为美术而美术”的学科,这就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国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艺术水平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入,给我国美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直到今天,我国美术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可喜的,但美术教学和美术发展的现状确实是不相称的。如何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改变美术教学封闭落后和保守的现状,承载素质教育的使命,是美术教学面临的首要挑战和变革。
二、美术教学发展方向
(一)人文性
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因此,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就必然成为一个方向性的问题。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美术能够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2〕。
美术课堂应该是展现艺术美的平台,美术教材应该是展现艺术美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美术的人文性,把美术课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放在世界艺术文化的大背景下,让艺术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而不仅仅是画画),感受到艺术美,人生美。
(二)实践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并不排斥实践性,但有很大的局限。单纯的模仿与临摹,大大束缚了中、小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大胆实践,立足课内,面向课外。
1、关注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与实践的空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获得初步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必须关注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为他们制订不同的能力标准。
2、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所谓“创设教学情景”,就是在每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把教学内容放在文化、生活和艺术的背景下,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每一课的内容,绝非孤立存在的,有其相应的位置和价值,都和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要让学生走进美术,走进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情景中,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什么,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同时,教学过程也不应该仅仅是动手过程,而应当是一个用实践去检验的认知过程。
3、在实际生活中检验美术教学。美来自于实践,来自人类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美术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中学阶段,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法意识,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是美术的任务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当作一扇窗户,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安排实践活动,或到生活中去学习美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沪版新教材中,如《风采》一课,要求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常识,为中学生设计服装。这需要学生调查中学生们的服饰特点及审美需求。这些都是实际生活对美术教学的检验,也是结合民族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开放性
1、形式的开放性。
(1)打破传统课堂结构。传统的课堂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过去那种单一的讲练模式,老师教学生学,大大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多媒体教学的介入。传统的美术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课题,在更深层意义上讲,它需要广大美术教师要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是通过浏览、欣赏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利用电脑网络进行美术教学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生活引导教学。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而生活是无限的。日出是美的,白雪是美的,苍穹是美的,弯月也是美的……怎样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体会到美丽的事物其实就是存在于生活当中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甚至一些成年人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缺乏关爱、缺乏耐心、缺乏观察,把自己美好的追求、理想建立在虚无缥缈当中。新教材、新课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调整,把美术课重新定位在欣赏与体验中,使学生成功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以及亲情、友情的珍贵。
2、内容的开放性。美术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丰富的以及多姿多彩的。历史、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和时尚等古今中外的一切人类文明,都可以进入美术课堂。美术教师应该具有“大美术教学”的观念,立足于课本,同时又不局限于课本。教师要把课本当作一扇窗户,通过打开这扇窗户,让学生了解美术,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开放型的个性。开放性的个性,并非外向型的性格,而是指具有团体合作意识,积极进取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活的个性特征。
三、开创美术教学的新局面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美术学科也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地位。以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用填鸭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方法表面上看也学会了知识,但永远地失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地压抑了儿童的潜能
发展,既扼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1 世纪的美术教育也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思维和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才能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使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献书译柏拉图《理想国》(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书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4]田连波《美学原理新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王众,河南省开封市求实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