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手册

2020-08-11 来源:星星旅游
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手册

GB/T19001-2008idtISO9001:2008 依据 GB/T24001-2004idtISO14001:2004标准

GB/T28001-2001

第A版

文件编号:HS/QESM-01 受控状态 发布日期:2009年3月27日 实施日期:2009年3月27日

00 手册目录

章节 目录标题 ISO9001:2008 00 01 02 03 04 手册目录 手册发布令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企业简介 文件修改页 范围 引用标准 术语和定义 管理体系总要求 文件要求 管理承诺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管理方针 管理体系策划 作用、职责、权限和沟通 管理评审 资源的提供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 工作环境 产品实现过程策划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设计和开发 5.5.2 1 2 3 标 准 对 照 ISO 14001:2004 4.4.1 1 2 3 4.4.4、、 4.4.1 4.3.1 4.4.1、 页GB/T28001-2001条款 4.4.1 1 2 3 4.4.4、、 4.5.3 4.4.1 4.3.1 4.4.1、 码 4.4.1 4.4.2 4.4.1 4.4.1 4.4.6 4.3.1 4.3.1 4.4.1 4.4.2 4.4.1 4.4.1 4.4.6 4.3.1 4.3.1 采购 生产过程的控制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 4.4.6 4.4.6 4.5.1 4.4.6 4.4.6 4.5.1 系运行控制 附1 应急准备和响应 总则 监视和测量 不符合控制 数据分析 改进 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指标一览表 4.4.6 4.4.6 、5.4.1 5.5.1 5.5.1 4.4.7 4.5.1、、 4.5.3 4.5.3 、4.3.3 4.4.1 4.4.1 4.4.7 4.5.1、 4.5.2 4.5.2 、4.3.3 4.4.1 4.4.1 附2 组织机构图 附3 职能分配表 附4 程序文件目录 附5 第三级文件清单 附6 适用法律法规清单 附7 记录清单 附8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附9 附10 重大危险源清单 平面示意图、污水流向示意图、消防器材配置示意图 01 手册发布令

本管理手册是依据ISO9001:2008标准、ISO14001:2004标准和GB/T28001-2001标准,结合行业及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的管理体系大纲,它阐述了公司的管理方针、目标与指标,并对管理体系的过程顺序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经审定符合国家、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公司的要求,现予以发布。

本手册是公司管理体系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公司建立并实施管理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总经理:

2009年3月27日

02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为了贯彻执行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加强对管理体系运作的领导,特任命YYYYY为我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是:

1. 确保管理体系中涉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过程得到实施和保持;

2.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管理体系中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业绩,并提出改进的需求; 3.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贯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意识; 4. 就管理体系的有关事宜对外联络。

总经理:

2009年3月27日

03 企业简介 04 手册修改页

章节 页码 修改内容 修改 日期 修改人 批准人 实施 日期 范围 公司管理体系覆盖: 位于QQQQ省XXXX经济开发区YYYY路区域内,公司提供塑料薄膜制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和服务及相关活动(含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

《公司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描述了公司管理体系覆盖的组织范围。 条款的删减

ISO 9001:2008标准的全部要求,无删减。

引用标准

ISO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中规定的术语;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ISO 14001:2004《环境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涉及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国家、行业的标准、法律法规。

上述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手册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手册的内容。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手册的各方应注意使用上述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术语和定义

本管理体系采用的质量术语为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本管理体系采用的环境术语为ISO 14001:2004《环境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中的术语。 本管理体系采用的职业健康安全术语为GB/T28001-2001 标准中的术语。 本管理手册特定术语的定义为:

3.4.1 公司是指XXXX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3.4.2 各部门是指公司各职能部门

3.4.3 管理体系—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4.4 管理手册—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3.4.5 管理方针—质量、环境方针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3.4.6 管理目标—质量、环境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4 管理体系

总要求

4.1.1公司按照ISO9001:2008标准、ISO14001:2004标准和GB/T28001-2001标准,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4.1.2 公司制定了管理体系程序,用以描述实施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其程序包括: a. 标准中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b. 公司为了确保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要的程序。总计编制了19程序文件见附录3《程序文件目录》。

4.1.3 本公司采用过程方法,实施P(策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循环模式,并做到: a. 确保过程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的获得; b. 明确控制准则和方法;

c. 确定过程的顺序、相互关系和接口; d. 监视和测量并分析这些过程。

4.1.4 实现过程策划的预定目标并持续改进这些过程。见:【管理方针、管理目标指标一览表】 4.1.5 公司的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外包过程为制印刷电雕版、切口刀具、产品的运输、ERP系统的维护、产品检测中部份项目等。对该过程按ISO9001:2008标准采购的相关要求实施控制。 4.2.1 总则

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 方针和目标: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指标; b. 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c. 适用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法规性文件、客户的技术文件等; d. 第三层次的作业文件、管理制度、规范、办法、和有关报告等; e. 记录。

文件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ERP系统平台、照片,或它们的组合。 4.2.2 管理手册

公司编制和保持本管理手册,其内容包括:

a. 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本手册第章

b. 对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引用;见附录3《程序文件清单》 c. 管理体系过程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4.2.3 文件控制

为确保对管理体系文件得到有效控制,公司制定《文件控制程序》,对以下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a. 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标识;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有关版本的适用文件;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公司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标识。 人力资源部是文件控制的主要职能部门。 4.2.4 记录控制

公司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公司制定《记录控制程序》,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人力资源部是记录控制的主要职能部门。

5 管理职责

管理承诺

总经理通过以下活动,为建立、实施和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预防污染及安全事件和事故、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提供证据:

a. 对公司的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意识教育,使公司全体员工清楚满足顾客要求和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 组织制定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满足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要求; c. 每年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管理评审;

d. 为确保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提供充分所需的资源。

e. 实施污染预防,结合防治管理,改善工作环境条件,最大限度降低公司的风险,使相关方满意。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总经理通过意识培训,确保全体员工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正确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 管理方针

质量方针:

科学管理 低本优质 持续改进 客户满意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遵规守法、预防污染、节能减废、健康安全、持续改进。

5.3.1 总经理组织制定公司的管理方针,确保管理方针符合以下要求: a. 管理方针要与公司的总方针和宗旨相适应;

b. 满足顾客和相关方要求、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体系有效性; c. 遵守适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d. 管理方针要为制定和评审管理目标提供框架,保证管理目标与管理方针的一致性; e. 管理方针的持续适宜性方面,每年在管理评审会议上予以评审。

5.3.2 公司将管理方针以文件形式传达给全体员工,使员工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宣传栏、会议、卡等方式,向相关方传达。

5.3.3公司每年定期召开管理评审会议对管理方针进行评审,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考虑对管理方针进行修订:

a. 企业的生产活动发生较大变化时; b. 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有较大变化时; c. 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有较大变化时; d. 相关方投诉或要求时。 策划

5.4.1目标和指标

5.4.1.1为了实现公司管理方针,落实公司满足顾客要求并增强顾客满意,以及满足相关方等要求,管理者代表组织制定公司管理目标(质量目标、环境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并要求相关层次建立分目标。 5.4.1.2 目标和指标制定的依据: a. 公司的管理方针;

b. 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c. 相关方的要求;

d. 经评价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容许风险; e. 经营的要求;

f. 可选择的技术方案和财务运行的可行性。 5.4.1.3 目标和指标的制定

a. 针对所确定出的需要上硬件措施、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容许风险, 制定目标,将风险程度降低到可以容许的程度;

b. 所制定的目标要有时限、尽量量化,实施方案有可操作性,并有足够的资源保证; c. 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公司的管理目标和指标,经总经理批准后发布; d. 员工代表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制定。

5.4.1.4 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涉及到本部门的目标和管理方案;总经理对实施目标 、管理方案提供资源保证。

a. 在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时:要有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一般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公司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b. 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时,确保满足法律法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的要求。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建立和评审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确保满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不可容许风险、可选技术方案、财

务、运行和经营的要求。目标和指标应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并包括对事故预防的承诺。 5.4.1.5 通过《绩效测量和监测管理程序》监测目标的实现程度。

5.4.1.6 只要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容许风险发生变化,就要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进行及时地评审修订和更新。 5.4.2 管理方案

5.4.2.1 人力资源部会同管理方案的责任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并提供必要的资源。 5.4.2.2 管理方案的内容: a. 需达到的目标和指标;

b. 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其职责和权限; c. 可行的技术措施; d. 完成的时间和进度要求;

e. 资金预算,以及检查、评审、验收的内容。 5.4.2.3 管理方案的检查、评审和修订

a. 管理方案的检查、评审和修订按《绩效测量和监测管理程序》执行;

b. 对每一个管理方案,定期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对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审,促其按时间进度完 成,并针对变化进行修订,修订要履行审批手续。如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先进行识别和评价,为管理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5.4.3体系策划

管理者代表组织对管理体系进行策划。

5.4.3.1按ISO9001:2008标准条款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职责(5)、资源管理(6)、产品实现(7)、测量、分析和改进(8)四大过程及其包括的子过程用于公司的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并形成了程序文件。

5.4.3.2按ISO14001:2004标准条款的总要求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管理评审()有关条款均适用于本公司,并在管理体系相应条款处一并描述及形成有关程序文件。

5.4.3.3按GB/T28001-2001标准条款的总要求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有关条款均适用于本公司,并在管理体系相应条款处一并描述及形成有关程序文件。

5.4.3.4在对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遵循以下要求: a. 管理方针和目标适宜性;

b. 采取过程的方法对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管理; c. 机构设置和职能分解适应实际工作要求;

d. 要满足ISO9001:2008、ISO14001:2004和GB/T28001-2001标准的要求。

公司领导层对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等情形,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5.4.4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策划

公司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以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从中判定出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公司应将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公司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5.4.5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公司建立并保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就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范围、方法、步骤、识别的充分性和评价的合理性、不可容许风险的确定原则及控制计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范围应覆盖公司所有生产、服务、管理各个方面的活动、人员和设施,充分考虑物、人、作业环境、管理几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并考虑新、改、扩建项目。

采用基本分析法和工作安全分析法进行危害识别、采用LEC法进行风险评价。

综合考虑LEC法的评价结果、以往事故案例的情况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情况,确定出不可容许的风险,并通过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或通过制定运行控制程序加以控制。 5.4.6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公司建立并保持《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管理程序》,建立获取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渠道,确保应该得到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能及时获得、及时更新,及时得到贯彻实施。 职责、权限和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a. 总经理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管理体系的需要进行职责分工,确保各部门职责划分清晰,责任明确,并以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在全公司范围内得到有效沟通。

见:附录1:《组织机构图》、附录2:《职能分配表》

b. 公司通过教育培训、会议等方式,让每位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权限以及其它部门(岗位)的相互关系,维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总经理

总经理确保全公司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规定和沟通。对本公司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承担最终责任。

a. 批准公司的管理方针和管理手册、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b. 任命管理者代表,并确定其在实施管理体系的职责和权限; c. 建立、健全本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 d. 主持管理评审;

e. 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配备所需的资源。 管理者代表

a. 协助总经理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并保持管理体系,负责公司管理手册的审核,程序文件的审批、颁布; b. 向公司总经理汇报管理体系的业绩,并提出改进建议;

c. 审核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容许风险;制定管理方针、审核管理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d. 确保增强全体员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 e. 负责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系; f. 主持内部审核,任命审核组长。 品保部

a. 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负责贯彻落实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策划、组织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维护、绩效改善;

b. 负责公司各种品质管理制度的订立与实施,“5S”、“零缺陷”、“全面质量管理”等各种品质活动的组织与推动;

c. 负责对各部门品质管理工作进行内部质量审核;

d. 负责产品实现过程的品质标准、品质检验规程和各种质量记录表单的制订与执行,负责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对出库产品质量负全部责任; e. 负责全员品质教育、培训;

f. 负责各种质量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各种品质异常的仲裁处理,配合贸易部对客户投诉与退货进行调查处理。

g. 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处理不合格品、检查、验证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效果;组织采用适用的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h. 负责对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方针、目标的分解落实;按文件规定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i. 确保本部门工作过程持续地不断改进。

j. 负责公司监视和测量器具的检测并判定管理维护和周期校准。 人力资源部

a. 负责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检查与考核工作; b. 负责组织有关部门起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二级文件;

c. 负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人力资源部的措施由管理者代表负责); d. 负责监督员工执行《员工手册》;

e. 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获取确认; f.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控制;

g. 负责编制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内审计划、管理评审计划并组织实施。 财务部

a. 负责改善资金筹措;

b. 成本核算并对各部门节能考核

c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控制; 贸易部

a. 负责与顾客有关的各种过程的接口,确定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及对产品要求的评审,确保与顾客的 相互沟通和联系,协调与顾客财产之间的接口,协助处理客户的投诉和顾客满意度调查。

b. 负责产品销售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对有业务关系的顾客宣传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并施加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影响;防止紧急事故发生。

c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控制; d. 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 e. 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本部门的正常运行。 进出口部

a. 负责对原辅助材料、能源的采购及采购信息的提供,运输、入库、储存、标识的管理,预防潜在或紧急事故发生。

b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控制; c. 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 d. 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本部门的正常运行; 总务部

a. 负责组织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控制。 b.负责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监视测量工作。 c.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 d.负责组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设计及落实; e.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监控和测量; f.负责外环境和后勤卫生管理工作。 制造部

a. 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

b. 负责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安排生产计划,作好现场管理,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采取相应措施 执行各项改进过程的控制;

c. 协助品保部作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工作,负责工艺的检查和管理;

d. 负责公司生产过程中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负责公司生产中的水、电的监督控制。完成公司 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

e. 协助研发部做好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的引进和应用。 f. 在总经理的领导下组织和实施公司生产计划。

g. 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本部门的正常运行维护、绩效改善; h. 负责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采取相应措施执行各项改进过程的控制;

i. 负责本部门生产过程中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以及HACCP兼容管理体系在本部门正常运行;

j. 负责本部门及下属部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控制. 机电维修工段

a.全面负责制程设备设施的正常生产,负责公司设备设施的管理及维护保养工作. b.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本部门正常运行; 生产制程

a. 全面负责本制程的日常生产,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兼容管理体系在本部门正常运行; b. 负责指导员工按计划进行生产和过程的控制,并认真做好各种记录

c. 负责制程内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督促员工做好制程物资定置管理和制程安全卫生工作; d. 负责制程内水、电消耗的控制;

e. 按生产计划组织生产,严格各工序工艺质量管理及职业健康安全理,进行检查考核。 质检员

a. 负责按检验文件进行检验,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作出正确检验结论,填写各种相关质量记录; b. 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有权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全体员工

a. 充分理解并贯彻执行本公司管理方针、管理目标与指标,充分理解本岗位的产品工序性能要求; b. 对产品实现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理解本岗位的操作文件要求,并做到按要求生产和作业; c. 负责本岗位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 安全员

a. 负责监督全公司的职工严格按照《生产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生产。 b. 负责检查公司的消防设施的完好和防火安全。

c. 负责检查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情况和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的佩戴。 员工代表

a. 负责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员工参与机制和群众监督的职能,维护员工权益,代表员工参与和协商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的活动;

b. 参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的制定和评审,参与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计划,参与检查,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参与公司所有重大问题的决策,在所有与OSH有关的会议上代表员工发表意见; c. 协助公司了解员工和有关相关方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反馈意见。 内审员

a. 在管理者代表监督领导下,及时研究相关文件。编制检查表做好审核工作。

b. 严格按规定审核内容,通过与受审部门负责人交谈,现场观察,查核原始记录等有效策划和履行职责。 c. 将审核结果形成文件,报告审核结果。

d. 对不合格项在检查表上做好记录,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e. 保存好有关审核记录 5.5.2 信息交流

建立并实施《信息交流与协商沟通控制程序》,用于管理体系有关的各种信息沟通,可采用简报、会议、布告栏、内部刊物、ERP管理平台及媒体等方式。 5.5.2.1内部信息交流

a. 总经理对管理体系作出的决定要求,由管理者代表传达到各部门; b. 各部门通过本部门负责人进行信息交流;

c. 内部沟通的方式有多种,如报告、会议、通知、联络书(票)、ERP邮件、记录传递和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交流等。 5.5.2.2外部信息交流

本公司各相关部门应积极与地方政府、环保局、安监局、疾控中心、顾客等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对

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应及时以E-MAIL、电话、传真等形式传达给相关方并记录。 管理评审

5.6.1 定期由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确保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5.6.1.1 评审内容

a.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是否适宜,向员工传达并有效贯彻实施的情况。

b. 管理体系要素涉及运行与活动的效果以及组织机构、职责、程序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c. 管理体系内、外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信息反馈及投诉处理的效果。

d. 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内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人员更替等可能导致对体系(包括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进行更新和更改的因素。

e. 各部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要求其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5.6.1.2 公司每年适当时候以会议方式进行一次管理评审(二次评审时间不超过12个月),遇到下述情况 时增加管理评审次数:

a. 公司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时;

b. 发生重大质量或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顾客关于质量有严重投诉或投诉连续发生时; c. 当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d. 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e.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审核中发现严重不合格时;

5.6.2 人力资源部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并收集和提供以下资料: a. 内审和外审的结果及不符合的整改情况; b. 顾客及相关方反馈的信息; c. 绩效测量与监测的结果;

d. 事故事件统计、应急响应、员工体检情况等;

e. 各部门负责人关于本部门的工作报告,管理者代表关于管理体系整体绩效的报告;

f. 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重要变化(工艺、设备、组织机构、管理机制、法律法规、科技等)及其对体系运行的影响;

h.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5.6.3 评审的输出

5.6.3.1 在为满足包括方针、目标等所有要素的要求方面,本公司应进行哪些修改。 5.6.3.2 针对需要进行整改的共性问题和重要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包括措施、责任和进度。 5.6.3.4 管理评审报告由人力资源部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提交公司总经理批准发布。 内容包括:

a.本次管理评审的目的、依据、内容、时间、地点、组织人、参加人等; b.对内审的评价,内审和外审所提出的不符合项的整改情况; c.关于管理方针、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体系整体绩效的评价; d.关于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e.对方针、目标及其他要素的修改; f.需要整改的问题及整改计划。 5.6.4 调整改进

对要素的修改内容和整改计划,由总经理确保所需的资源,限期完成。 5.6.5 跟踪验证

管理者代表在措施完成期限内,组织有关部门对“4.6.7条款”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发现异常及时纠正或报告总经理;完成后由总经理审批。 5.6.6 记录保存

人力资源部负责对管理评审报告和管理评审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记录、资料及跟踪验证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并保存归档。

6 资源管理

资源提供

资源是组织确定过程、建立和有效运行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必要条件。为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公司将确保其管理体系过程、产品实现和管理方案所需的人力、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提供,以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增强顾客和相关方满意。 人力资源 6.2.1总则

a. 本公司根据各工作岗位、各项活动及规定的职责对人员的要求,选择能够胜任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 b. 对这些人员的能力的评价,应从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已接受的培训、具备的技能水平、和个人的工作经历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拔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生产和服务活动。

c. 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在程序中明确基于每个过程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需求进行识别和确定,并编制《任职要求及岗位责任制》文件及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部门实施。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a. 确定从事影响生产活动、重要环境岗位、安全岗位人员所必需的能力。根据岗位所需的教育、培训、技能与经验,确定能力要求;

b.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确保满足岗位需求;

c. 对所需培训进行策划。包括培训计划、方式、内容和安排。通过培训、再教育或考核,使有关人员掌握本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

d. 对所提供的培训或措施的评价。提供措施的有效性的证据可以基于考虑经培训人员对于所承担工作的效果评价,也可以通过考试、操作、技能考核、业绩评定、考察等方法评价。

e. 充分运用“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的管理原则,确保全体员工充分意识到其所从事的生产管理活动与自身、组织发展的相关性、重要性和满足顾客、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参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为实现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f. 建立员工的档案,保存所有员工的教育、培训、岗位资格认可和经验的适当记录。 公司管理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

a. 工作场所(厂房、办公场所等建筑物)

b. 生产设备(包括生产施设设备、动力设施、消防设施、环卫设施) c. 支持性服务(水、电、气、绿化、安全、运输、通讯、信息系统服务等)

6.3.1 机电维修工段负责公司所辖范围内所有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具体执行《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日常保养规定》、《主要设备操作规程》和《设备完好鉴定标准》。 6.3.2 各部门负责各自产品实现过程中所有设备的日常保养。 工作环境包括:

公司管理者代表确定并管理人员工作环境、设备运行环境和试验工作环境。使其工作环境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公司应提供如下所需的工作环境,并加以管理。

a. 配置适用的厂房并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适当装修,防止暴晒、风雨侵蚀或潮湿。 b. 保持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c. 确保员工的生产工作环境符合劳动法规的要求。

7 产品实现和运行控制

产品实现的策划

顾客要求→策划→与顾客有关过程→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产品质量和绩效评定→ 顾客满意度调查;公司对实现产品有关的过程进行策划和做出规定,对这些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7.1.1 产品实现策划的总体要求,是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相一致,并适应于公司的运作方式,形成相关文件。

7.1.2 在策划产品实现过程中应适当确定以下方面的内容: a.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 产品的实现所需的过程; c. 对产品实现文件和资源要求;

d. 确定需要开展的验证、确认、监视和测量活动; e. 确定产品接收标准; f. 明确有关的记录要求。

7.1.3 公司管理者代表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对产品实现过程进行策划。公司现有产品实现过程包括:与客户有关的过程、新产品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 与客户有关的过程

7.2.1 公司对外销售合同的分类

7.2.1.1 常规合同:公司常规产品的生产销售合同。 7.2.1.2 特殊合同:有特殊要求的生产销售合同。 7.2.1.3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公司要充分了解、掌握客户的要求和期望,提高公司诚信度: a. 产品要求(包括客户的要求和公司自行确定的附加要求)得到规定;

b. 客户没有以文件形式提出要求时(如口头定单或协议),客户要求在接受前得到确认; c. 适用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如安全性等)。 7.2.2 合同的评审

7.2.2.1合同评审应确保:

a. 在签定合同或接受订单之前,各项条款内容明确、合理;

b. 公司具有满足合同或订单要求的能力,任何与客户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已得到解决; c. 当合同变更时,应重新评审,评审后更改的内容及时准确传达到相关部门。 d. 或交付后活动,如:保证条款规定的措施、维护服务、回收或最终处置等。

7.2.2.2对公司定型产品所定的合同。公司授权业务员对常规合同以签名方式直接评审或经总经理、贸易部负责人签名视作合同评审,并与工厂和仓库协调;

7.2.2.3 特殊合同由贸易部组织各相关部门,对合同涉及到本部门的内容进行评审并在“产品要求评审表”上填写评审记录,总经理签字确认。 7.2.3 合同管理

总经理或委托相关人员与客户签订合同,贸易部及时进行登记和保存合同。 7.2.4 合同或订单的修改

双方发现合同或订单中存在需修改问题时,均有义务就待修改条款通知对方,并取得一致意见。修改的内容应重新评审,修改后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各相关部门,保证合同顺利履行。 7.2.5 与顾客沟通

充分、准确地掌握客户对公司产品质量和服务满意程度的有关信息,并作为持续改进的输入。 7.2.5.1 产品提供前的沟通

公司在合同洽商和签订的过程中,负责收集客户关于产品要求的有关信息,通过组织评审,充分、准确识别客户要求,为满足客户要求提供信息。 7.2.5.2 产品提供过程中的沟通

贸易部、品保部在生产过程和产品交付过程中,直接与客户或其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随时处理客户查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修改)。 7.2.5.3 产品提供后的沟通

贸易部,交付产品后对客户进行访问、问卷等形式的沟通,听取用户的意见,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包括客户报怨(含投诉和意见)。 设计与开发

7.3.1 设计与开发的策划 7.3.1.1 设计与开发项目的来源

a.根据调研或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各部门提出【项目建议书】,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并签署意见后,连 同相关背景资料转交研发部;

b.综合各方面信息,研发部根据【项目建议书】提出开发和技术改进的建议,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并签 署意见后,发回研发部;

7.3.1.2研发部负责就以上立项依据,进行设计与开发的策划,组织编制【设计开发计划书】,内容包括: a. 输入、输出(初稿)、评审、验证及试制、确认、正稿输出等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工作内容; b. 各阶段人员的分工、责任人、进度要求和配合部门;

c. 确定资源配置要求,如人员、信息、设备、资金保证等及其他相关内容;

d.【设计开发计划书】将随着设计进展及时进行修改,重新审批、发放。 7.3.1.3 组织和技术衔接

各设计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衔接以【设计开发信息联络单】的形式进行,联络单发出前由设计负责人审批,需要研发部进行协调的,由研发部审批后组织协调。 7.3.2 设计与开发的输入

7.3.2.1 设计开发的输入应包括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产品对象、产品范围、主要指标(技术参数)等。 b. 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顾客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

c. 以前类似设计的有关及设计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如安全、储存、维护及环境等要求。

7.3.2.2 设计与开发的输入应予记录,研发部组织有关设计人员和相关部门,对输入内容进行评审,对其 中不完善、含糊或矛盾的要求作出说明和解决。 7.3.3 设计与开发的输出(初稿)

a. 设计人员根据设计计划书及任务书的要求开展设计开发工作,并编制相应的设计初稿:如产品技术要求及生产工艺要求或企业标准、检验规程等。

b. 设计输出文件应以针对设计与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确保产品标准、产品质量、产品的可检验性、环境影响和安全性等相关的设计特性已经明确且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 c. 设计输出文件应经过评审、批准后,加盖“初稿”印章才能发放。 7.3.4 设计与开发的评审

a. 研发部组织相关的人员和部门代表(必要时可包括有关的专家和顾客),在设计的适当阶段,对设计结果满足要求(任务书)的能力进行评价,对设计结果进行正式的、综合的、系统的检查,以发现和协调解决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

b. 设计评审应对设计输出作出准确的评价,并指出存在问题和不足;

c. 评审内容包括标准的符合性、产品的可检验性、结构的合理性、环境影响及安全性能等,研发部根据评审内容和结果,整理并填写【设计开发评审报告】,对评审作出结论,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发到相关部门,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纠正或改进措施,研发部负责跟踪记录措施的执行情况。 7.3.5 设计和开发的验证

a.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各部门应依据策划的安排进行验证,验证时应记录并保持验证的结果和任何必要的措施。

b. 设计评审通过后,各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设计输出进行验证。

c. 各部门综合所有检测结果,整理出【设计开发验证报告】,确保【设计任务书】中需验证的每一个项目都有相应的验证记录。对设计验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各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跟踪记录措施的执行情况。

d. 验证通过后,各部门组织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审,组织试运行。 7.3.6设计与开发的确认

a. 研发部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对设计与开发进行确认。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记录并保存确认的结果;

b. 设计确认通常针对最终产品进行,在产品交付之前完成。可采用产品鉴定,提交【新产品确认报告】的方式;也可由顾客按合同条款进行验收和试用,顾客确认后,在【新产品确认报告】上签字。报告应反映出:对产品符合标准或合同要求的满意程度及对其适用性的评价,顾客满意即为对设计开发予以确认; c. 研发部根据上述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填写在【设计开发信息联络单】上传递给相关部门执行, 以确保设计开发达到预期要求。 7.3.7 设计与开发文件(正稿)

研发部将所有通过确认后的设计开发文件整理成正稿,按文件控制的要求进行管理。 7.3.8设计与开发更改的控制

7.3.8.1 设计与开发的更改发生在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的整个寿命周期中,设计开发人员应正确识别 和评估设计更改对产品的原材料使用、生产过程、使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用后处置和已交付等方面 带来的影响。

7.3.8.2 设计开发更改的提出部门应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并附上相关资料,报考核组批准后方可进 行更改。

a. 在设计过程中的更改,设计开发人员可在设计开发(初稿)上直接划改(应签名)或重新编制相应的初稿,报研发部审批。

b.设计与开发的评审、验证阶段的更改可在(初稿)上直接划改(应签名);也可用【文件更改申请单】形式更改。

c. 在产品定型后的设计更改,更改建议人可将更改的建议填写在【设计开发信息联络单】上,提交研发部,由其组织相关设计人员根据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评审、验证和经过确认后,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并附上相关背景资料,经研发部批准后方可进行更改。涉及的技术或工艺文件需做出更改标记,填写更改栏目,执行《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

d. 当更改涉及到主要技术参数和功能、性能指标、或人身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时,应对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后的影响作出评价。经研发部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实施。 采购

7.4.1 采购物资分类

品保部负责制定采购物资质量、环境、安全技术标准及《原辅材料检验规定》,根据其随后的产品实现及最终产品的影响,决定对供方及采购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

采购物资分为三类:

A类物资:构成最终产品的主要原料,直接影响最终产品性能,可能导致顾客严重投诉的物资;如:PE原料、填充料、色母料等

B类物资: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品、辅助材料等物资;如:油墨、溶剂、重要机物件等

C类物资:非直接用于产品本身的起辅助作用的物资;用于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的用品。如一般包装物、 五金配件、劳保用品等 7.4.2 对供方的评价

7.4.2.1 进出口部根据采购物资质量、环境、安全技术标准和生产需要,通过对物资的质量、环境、安全、 价格、供货期等进行比较,选择合格的供方,填写【供方评价记录】。对同类的物资,应同时选择二家或

二家以上合格的供方。进出口部负责建立并保存合格供方的质量记录。

7.4.2.2 对有多年往来的A类物资的供方,应提供充分的质量、环境、安全证明文件,适当时包括以下内 容,以证实其质量、环境、安全保证能力:

a. 供方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状况或来自有关方面的信息(如供方其他用户对其产品质量、环境、 安全的反馈);

b. 供方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对按要求如期提供稳定品质产品的保证能力;供方顾客满意程度; c. 产品交付后由供方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如原材料零配件供应、服务等)其他方面, 如履约能力有关的财务状况、价格和交付情况等。

7.4.2.3 对第一次供应A类物资的供方,除提供所述的书面证明材料外,还需经样品小批试用, 试用合格才能供货。

a. 新供方根据提供的技术要求提供少量样品

b. 品保部对样品进行验证,出具相应的验证报告,并填写【供方评价记录】中相应栏目,反馈给进出口部;

c. 样品如不合格可再送样,但最多不能超过两次;

d. 样品检验合格后,进出口部通知供方小批量供货;经品保部进货验证合格后,交工厂试用,并由 品保部出具相应试用后的验证报告,填写【供方评价记录】中有关栏目,反馈给进出口部;

e. 小批量进货验证或试用不合格则取消其供货资格。样品验证、小批量试用均合格的供方经管理者 代表批准后,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7.4.2.4 对于一般物资供方,应提供必要的质量、环境、安全证明文件,相关部门提供评价意见,管理者 代表批准,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7.4.2.5 对于批量供应辅助物资的供方,也应提供质量、环境、安全证明文件,品保部在进货时对其进行 验证,并保存验证记录,合格者由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即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对零星采购的的辅助 物资,其进货验证记录即为对其供方的评价

7.4.2.6 如供方产品出现严重质量、环境、安全问题,进出口部应向其发出【供方供货不良改善通知单】, 如两次发出处理单而没有明显改进的,应取消供货资格。

7.4.2.7 进出口部每年对合格供方进行一次跟踪复审,填写【供方年度业绩评定表】,评价时按等级制,A 类物资供方一定要达到A级,B、C类物资供方要达到B级(评定细则见评定表)。达不到上述相应等级 应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如因特殊情况留用,应报管理者代表批准,但应加强对其供应物资的进货验证, 并执行4.2.6条款。连续第二次评分仍不及格,应取消其供货资格。 7.4.2.8 对服务供方的控制

为公司提供服务的供方,如运输公司、检测、培训机构等,也应经评价后方可向公司提供服务。对国 家授权的计量试验室,可不再做服务质量、环境、安全评价。 7.4. 3采购计划与实施 7.4.3.1 采购计划

制造部应根据【任务计划单】,通过ERP平台填写【请购申报单】,报部门经理审核,生产副总批准, 进出口部根据【请购申报单】及库存情况实施采购。对于无库存的零星采购的物资,相关部门填写【请购

申报单】,报部门主管批准,交进出口部实施采购。 7.4.3.2 采购的实施

a. 进出口部根据批准【请购申报单】, 按照采购物资质量、环境、安全技术标准在【合格供方名录】 中选择供方按时进行采购;原料根据业务和库存由进出口部实施采购。

b. 第一次向合格方采购A、B类物资时,应明确品名、规格、数量、质量、环境、安全要求、技术标准、验收条件、违约责任及供货期限等;

c. 进出口部根据需要将相应的技术需求、环境和健康的要求作为合同附件提供给供方;

d. 采购前采购员应核实提供给供方技术要求是否有效,将【请购申报单】交进出口部领导确认后实施采购。

7.4.4 采购信息

7.4.4.1 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

a. 对产品型号、规格及质量、环境、安全要求(可直接引用各类标准或公司提供质量、环境、安全要求文件);

b. 对产品的验收要求;

c. 对其他要求,如价格、数量、交付时间和地点等。 7.4.4.2 对重要的采购产品供方,适当时还应包括: a. 产品的批准要求:采购产品的验收依据、准则或标准; b. 程序的批准要求:涉及采购双方应遵守的程序或协议; c. 过程的批准要求:采购的产品的实现过程确认的有关要求;

d. 设备的批准要求:用于制造所采购产品的特定设备能力的要求,如维护保养规定等; e. 供方人员的资格要求:如对生产、检测人员的要求;

f. 供方与采购产品有关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如要求供方通过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或通过第二方审核。

7.4.4.3 在将上述要求向供方进行沟通或说明前,应由进出口部门负责人对其要求是否适当进行审批,以 确保有关的采购要求是否适宜的(即适合公司生产的产品需要)和充分的(即所提出的采购要求是全面的)。 7.4.4.4 本公司表述采购信息的文件包括:【请购申报单】及【供方评价记录】、【合格供方名录】等,由 进出口部保管。采购文件发放前,应由相应的发放部门负责人对其要求是否适当进行审批。 7.4.5 采购产品的验证

公司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它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7.4.5.1 对采购的产品可以由以下几种验证方式: a. 由品保部进行进货验证; b. 由顾客在本公司现场实施验证; c. 由本公司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 d. 由顾客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

对后两种情况,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后的方法。

7.4.5.2 验证活动可包括:检验、测量、观察、工艺验证、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等方式。根据《原辅材料检

验规定》,在相应的检验规程中规定不同的验证方式。

7.4.5.3 顾客的验证不能免除本公司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顾客拒收的可能。 生产和服务的提供 7.5.1 生产过程的控制

7.5.1.1 本公司为确保产品质量和交货期满足规定的要求订立《生产与服务控制程序》,规定由下列部门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具体分工为:

a. 制造部负责生产排期与监控,跟踪和协调生产进度,确保订单的完成; b. 制造部负责提供生产工艺、技术文件,确保满足顾客要求;

c. 各制程负责按计划、按工艺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要求和生产任务的完成; 7.5.1.2 生产过程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在ERP上进行操作)

a. 生产计划部根据贸易部【任务计划单】产品特性信息,考虑库存情况,结合制程的生产能力下达【生产任务下达单】为滚动计划。(【任务计划单】发放至相关部门作为申购、生产等的依据)。将随供应、生产、销售等情况的变动进行修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b. 生产计划员根据【生产任务下达单】安排生产,制程统计员统计每天生产情况,填写【成品入库单】报制造部生产计划员。生产计划员根据【生产任务下达单】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制定下月计划的参考。 c.品保部根据贸易部【任务计划单】产品特性信息,编制《质量控制标准》,发放至制造部 、制程、生产机台及检验员,作为产品检验的依据。

d. 制造部对重要岗位制订有关的作业指导书,确保重要岗位均得到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各岗位均按作业指导书和工艺文件实施生产;

e. 使用适宜的生产设备,并维护其能力,机修工负责巡查和修理设备; f. 按工艺要求、检验要求配备并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7.5.1.3 产品交付

产品交付及交付后的适用活动,按合同规定执行,如无明确规定,公司也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直到将产品安全保质保量地交到顾客的手中。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7.5.2.1 经确认,对吹膜工序需要确认。 7.5.2.2 对这些过程必须采取的措施

a. 对使用的设备、设备能力进行认可及对其维护保养制定严格要求; b. 对相关生产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持证上岗; c. 由制造部制定专门的《吹膜工序作业指导书》; d. 这些过程的生产监控应进行记录。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7.5.3.1 公司对产品及其检验和试验状态进行标识,并确保在需要时实现可追溯性。 7.5.3.2 公司根据产品类型,由各车间对产品标识、状态标识和可追溯性进行管理。 7.5.3.3 产品标识的方法

产品:挂牌标识、区域标识。

7.5.3.4 产品状态标识为:合格、不合格、待检,使用记录、印章、挂牌、标签和区域等方法进行状态识别。

7.5.3.5 所有标识记录及标识物,由使用部门负责管理维护。 7.5.4 顾客财产控制 7.5.4.1 顾客财产的类型

a. 生产过程中客户提供的样品; b. 客户提供的设备、材料及技术资料; c. 顾客的个人信息。

7.5.4.2 对客户财产的贮存、保管要加以控制,保证不丢失、不损失、不泄密。 7.5.5 产品防护

7.5.5.1 本公司的产品为背心式购物袋、边封袋、垃圾袋、软手提袋、食品包装等系列塑料薄膜制品等。产品防护的主要特点是:防钩、防晒、防淋、防热源。

7.5.5.2 在包装过程中核对品种,根据客户要求包装,保持包装外观清洁完整,唛头清晰。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7.6.1 根据生产过程控制监测的需要,选用配备适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

7.6.2 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应进行统一分类编号,并建立【计量器具台帐】,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管理。执行《计量器具A、B、C管理办法》。

7.6.3 对应检定的监视和测量装置,按规定周期送到有检定资格的部门进行检定、校准,并在使用前确认其检定和校准状态的符合性。这种确认的标志包括:标签、合格证、检定证书。 7.6.4 监视和测量装置应具有明确的标识,其内容包括编号、检定有效期。

7.6.5 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偏离校准状态时,应立即评审以往检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查明原因,对该装置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措施,并保存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运行控制

7.7.1 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就可能偏离管理方针、目标,即有可能发生事故、事件的运行和活动,需要建 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

7.7.2 运行控制的范围为已识别并评价的与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容许风险相关的运行与活动。策划时要考 虑以下几个方面:危险作业、作业设备、危险物料、作业场所、相关方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设计 问题。

7.7.3 经评审,本公司管理体系需要建立运行控制程序的文件如下: a. 能资源管理程序 b. 废弃物管理程序 c. 化学危险品管理程序 d.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管理程序

7.7.4 研发部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预防环境污染、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在工艺改进方案评 审时,需对原材料的使用或生产工艺可能引起的环境、职业危害进行评审;提倡采用无害化的工艺技术, 使用无毒害的材料并减少其用量。

7.7.5 制造部严格按照相应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生产;对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设备、设施、 场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

7.7.6 前制程、仓库等部门负责化学物品(如甲苯等)的采购、储存和使用,防止直接倾倒、泄漏等异常 现象的发生。

7.7.7对于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涉及重要环境因素或不可容许风险的供应商,依据对其施加影响,使他 们的行为符合程序和有关法规要求。 应急准备和响应

7.8.1 公司建立并保持《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规定了应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和预备工作,包括应急培训与演习的内容、方式、频次和应急设备及物资的准备和维护;应急响应:紧急状态发生时要立即采取的措施、接警后启动应急计划(预案);以及恢复、善后事宜。 7.8.2 针对本公司可能的紧急状态:

a. 火灾、易燃易爆液(气)体的爆炸:如:甲苯、异丙醇、乙醇、乙炔、压力容器等; b. 有毒物品及化学品泄露:如:甲苯、异丙醇、乙醇等; c. 环保设施失灵,造成废气超标排放; d. 损失严重的工作事故和设备事故; e. 损失严重的突发事件,如:集体食物中毒; f. 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暴雨等。

7.8.3 公司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各部门成立应急准备和响应小组,负责对职权范围内出现的各类紧急情况 进行处理。

7.8.4 各部门针对本部门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并要求作好人力、物力及其他应急准备(如 组织义务消防队、救护队等,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医用急救药品等)。 7.8.5 应急准备和响应方案中充分考虑因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可能带来的风险。 7.8.6 在演习之后,特别是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评审、修订应急响应的计划和程序。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总则

8.1.1 公司对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的过程进行策划并实施,以确保: a.产品的符合性。 b.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d.确定包括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应用程度。 监视和测量 8.2.1 客户满意

8.2.1.1 客户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a.顾客投诉。

b.顾客对产品的检查结果。 c.与顾客的直接沟通。

d.问卷与调查,等等。

e.顾客业务量及失去订单、接受新客户。 8.2.1.2 客户满意程度测量

a. 每年第四季度,贸易部向客户发送【顾客满意程度调查表】,调查客户对本厂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集相关意见和建议;调查表的回收率应达到70%以上,以便于统计分析; b. 贸易部负责汇总顾客的投诉,客户及客户订单发展及流失情况分析汇总;

c.管理者代表对上述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及公司需改进的方面,得出定性(形成资料)或定量(如产品合格率、顾客投诉率等)的结果。当定量数据接近或低于下限时,应寻找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并监督其实施效果。 8.2.2 内部审核

8.2.2.1 公司制定并实施《内部审核控制程序》,评价自身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8.2.2.2 人力资源部于每年年末,编制次年年度的审核工作计划。管理者代表审批年度的审核工作计划。 8.2.2.3 管理者代表按照年度审核计划要求,在审核前15日任命审核组长,组成审核组。审核组长制定审核实施计划,并组织审核组编写内审检查表。

8.2.2.4 审核组长组织现场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填写不符合报告,责任部门需确认并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8.2.2.5 审核组长编制内部审核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依据、时间、审核组成员、审核综述和不符合项汇总分析。审核报告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人力资源部发至有关人员和部门。 8.2.2.6 内审组长组织内审员对不符合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并形成文件。 8.2.2.7 人力资源部对内审计划、签到表、内审报告、内审检查表、不符合报告等记录进行保存。 8.2.2.8 全部的审核及验证结果由内审组长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提交管理评审。 8.2.2.9 由内部审核所引起的文件修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3.1 公司通过对生产管理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发现并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保持预期的过程能力,最终确保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8.2.3.2 人力资源部监督各部门对本部门管理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管理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检查表】。

8.2.3.3 人力资源部负责对环境安全实施检查,发现问题责成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8.2.3.4 管理者代表依据【内审年度计划】,协助内审组长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执行《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8.2.3.5管理者代表依据【管理评审计划】,协助总经理对管理体系进行评审。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4.1 公司根据采购产品、半成品及成品的特点,确定产品监视和测量的方法、项目、频次及判别依据。 8.2.4.2 采购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对所采购的物资、设备应进行检验或验收,按《原辅材料检验规定》执行; 8.2.4.3 半成品、成品的监视和测量

公司对半成品、成品采用定期检测、抽查、巡查、自查等方式进行,在《质量控制标准》和《检验规范》中对半成品和成品的监视和测量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8.2.4.4 品保部负责保存相关的监视、测量记录。

8.2.5 公司建立并保持《绩效监测和测量管理程序》,围绕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管理方案实施的评审、运行标准符合性的检查、事故事件等记录和统计分析等几个方面;对需进行的测量与监测的项目(参数)、测量与监测的频次、方法、要求、记录保持;测量设备及其校准和维护做出了规定。 通过预防性和事后性的监测,定性和定量的测量,来评价管理体系的绩效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为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可靠的信息。 8.2.6 合规性评价

为了履行遵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公司建立并保持《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每年组织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采取会议和检查的方式,并做好评价结果的记录。 不合格产品控制和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8.3.1 公司建立、实施并保持《产品、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以便处理和调查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合格品及事故、事件、不符合项。并对各项做出以下规定: a. 不符合的确定标准;

b. 不符合信息的发现、提出与传递; c. 不符合原因的分析;不符合的整改; d. 不合格品判断标准及处置方法; e. 事故发生后的立即措施;

f. 事故调查(调查组的组成、证据收集、事实确认等),事故报告; g. 事故原因分析,责任处理;

h. 事故调查分析引起的对文件化程序的修改; i.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确定、评审、落实和验证。 数据分析

数据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等信息。它包括与产品、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数据,包括监视和测量的结果等。 8.4.1数据收集 8.4.1.1 外部来源

a. 政策、法规、标准等;

b. 地方政府机构检查的结果及反馈; c. 市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方向;

d. 相关方(如客户、供方等)反馈及投诉等。 8.4.1.2 内部来源

a. 日常工作,如管理目标完成情况、检验试验记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报告及体系正常运行的其他记

录;

b. 存在、潜在的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处理结果等; c. 紧急信息,如环境事故、安全事故等; d. 其他信息,如员工建议等;

8.4.1.3 数据可采用已有的ERP系统数据、质量记录、书面资料、讨论交流、电子媒体、通讯等方式。 8.4.2数据分析

8.4.2.1 为了寻找数据变化的规律性,通常采用统计方法。 8.4.2.2 本公司基本统计方法的选择

a. 对于市场、客户满意程度、质量、审核分析一般采用调查表。

b. 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当合格率在正常控制范围内时采用调查表法;当合格率低于质量目标的控制时,采用调查表和排列图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的不合格项,分析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对于较复杂的不合格项,可采用因果分析原因。 c. 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采用检查表。

d. 根据产品类别及对质量环境的影响,对产品的检验采用相应的抽样检验。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8.5.1.1 公司通过贯彻管理方针,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激励改进的气氛与环境。

8.5.1.2 公司通过产品质量与环境管理的监视和测量发现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做到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8.5.1.3 公司利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不断寻找改进的机会,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8.5.1.4 每年通过制定新的目标并确保实现,使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环境绩效稳步提高,实现持续改进。 8.5.1.5 公司在进行管理体系策划时应考虑: a. 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b. 分析现有过程的状况确定改进的方案; c. 实施改进并评价改进的结果。 8.5.2 纠正措施

8.5.2.1 公司制定并实施《产品、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适宜、有效的纠正措施,以消除存在的不符合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再发生。

8.5.2.2 各部门通过管理体系运行中各种记录、报表、检测和分析报告、会议记要,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抱怨或意见,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等信息,识别和评审现存的不符合。 8.5.2.3 各部门对存在的不符合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原因分析。

8.5.2.4 由职能部门组织对采取纠正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评价,在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应采取的适当措施,并明确责任部门。

8.5.2.5 各责任部门负责制定纠正措施,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

8.5.2.6 职能部门负责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8.5.2.7 采取纠正措施的情况由相关人员填入【纠正(预防)措施表】。 8.5.2.8 相关部门组织对纠正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后:

a. 将富有成效的改进纳入体系文件,引起的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b. 当所采取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应进一步分析并采取新的措施。 8.5.2.9 管理者代表将各部门制定的纠正措施和实施情况,提交管理评审。 8.5.3 预防措施

8.5.3.1 公司制定并实施《产品、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适宜、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符合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发生。

8.5.3.2 相关部门通过管理体系运行中各种记录、报表、检测和分析报告、会议记要,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抱怨或意见,职工的合理化建议等信息,识别和评审潜在的不符合。

8.5.3.3 相关部门对潜在的不符合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分析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8.5.3.4 由相关部门组织对采取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评价,在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应采取的适当措施,并明确责任部门。

8.5.3.5 各责任部门负责制定预防措施,报主管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8.5.3.6 相关部门负责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8.5.3.7 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由相关人员填入【纠正(预防)措施表】。 8.5.3.8 相关部门组织对预防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后:

a. 将富有成效的改进纳入体系文件,引起的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b. 当所采取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应进一步分析并采取新措施。 8.5.3.9 相关部门将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送交管理者代表提交管理评审。

附录1 组织机构图

附录2

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部 门 标准条款 最高 管理者 总要求 4.2.1总测 4.2.2管理手册 4.2.3文件控制 4.2.4记录控制 管理承诺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一体化方针 策划 职责、权限和沟通 管理评审 资源提供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 工作环境 产品实现的策划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设计开发 采购 7.5.1 生产和服 务提供 7.5.2 7.5.3 7.5.4 7.5.5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总则 8.2.1 监视和测量 8.2.2 8.2.3 8.2.4 不合格品控制 数据分析 改进 ★ 管理 人力资源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进出口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贸易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造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发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务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机 电 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品 保 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 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仓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者 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示主管部门,☆表示配合部门

附3: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附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职 能 部 门 最 职 能 部 门 最标 准 条 款 高管理标 准 条 款 高管理管者代管者代理表 理表 者 者 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 ☆ 总要求 总要求 ★ ☆ ★ ☆ 贸易进人人力部 进贸制研出力制研资源易造发口出资部 造发口部 部 部 部 源部 部 部 部 总机总机务电务电部 部 部 部 财品仓财 品 制务管制仓务 保 程 库 部 部 程 库 部 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 ☆ 环境方针 ★ ☆ 4.3.1对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4.3.1对环境因素的识别 ☆ ★ ☆ ★ 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和评价控制的策划 4.3.2 法律及其他要求 ☆ ☆ 4.3.2 法律及其他要求 ☆ ☆ 4.3.3 目标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 ☆ ★ ☆ ★ 4.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实施与运行 ☆ 实施和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 和权限 4.4.1结构和职责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4.4.3信息交流 4.4.3协商和沟通 4.4.4文件 4.4.4文件 4.4.5 文件控制 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4.4.6 运行控制 4.4.6 运行控制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4.5.1监测和测量 检查和纠正措施 4.5.2 合规性评价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4.5.3 事故、事件不符合、纠4.5.2 事故、事件不符合、 正和预防措施 纠正和预防措施 4.5.4记录控制 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4.5.5内部审核 4.5.4 审核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示主管部门,☆表示配合部门

附录5: 程序文件目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