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
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城市布局:
宋以前(隋唐)城市布局严谨,注重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宋以后城市虽然也遵守传统礼教的布局方式,但具有封建统治后期的两面性,布局具有一定的灵活度。
2、城市道路
宋以前(隋唐),城市道路呈现严谨规整的棋盘式,讲究横平竖直;
宋以后,城市道路虽然也呈方格网状,但结合了自然地理以及生活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严谨规整
3、商业分布:
宋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
宋以后,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
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4、城市居住:
宋以前居住管理均比较严格: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
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宋以后打破了里坊制,被誉为“城市革命”。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
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
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5、筑城技术的改变
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
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6、城市管理
宋以前沿用封闭式的非常严格的城市管理制度,对于居住、商业、以及城市建设布局的形态均可以体现
宋以后采用了开放式的相对结合城市生产和生活需要,结合市民生活的管理制度,例如重视消防防火设施、
采用了道路绿化、增设了一系列例如“瓦子、勾栏”等的娱乐设施等。
3.主要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与建设格局。
(周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1 周洛邑城
·规划思想:
“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文件。
·建设格局:
城市形状为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与“方九里”记载大致相近。
中心部分建筑,分布在城中央偏南——与“王城居中”相符。
2 曹魏邺城
·城市建设格局:
(1)城市形态:城市平面为规则的横长方形。
(2)功能分区: 一条通向城门的东西向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统治阶级专用区,东为园林,
西为戚里(贵族居)。宫殿“前朝后寝”,南部为居民居住区,坊里规整,内有三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3)道路系统: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中间一条为全城中轴线。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
相交于宫门前。
(4)水系园林:城中水系由西北漳河引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园及宫殿区,分流一部份到坊里区,由东
门流出城外。
·规划思想及特点:
(1)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的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按
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分区更加明确,宫城不与坊里相参,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
当时等级的森严。
(2) 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交于宫门前。把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
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1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3 吴国金陵 (南朝健康?)
规划特点:
——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险要为界,以玄武湖防御。
——皇宫位于城市南北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
——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理念结合的典范。
4 隋唐长安
规划人员: 隋:宇文恺 唐:阎立德
城市选址原因:
(1)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以严重破坏。
(2)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
(3)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
(4)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另建新城原因:
(1)汉长安经历破坏,难于修复,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气象。
(3)“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
(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
规划思想:
(1)基本符合《考工记》的制度。(除了前市后朝不符合)
(2)在城市布局上分区明确,不使宫殿与民居相参。
(3)采用坊里制,便于统治人民。
(4)道路突出宫殿,一切从皇帝意图出发。
(5)城市规模,道路尺度等均大得惊人,超过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显示国威。
(6)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三门,每门设三洞,均用奇数。
隋唐长安建设的特点:
(1)行政中心: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座北朝南。
(2)城市轴线:宫门前自北向南有全城中轴线。两条横轴和中轴分别相交于主要城门处。
(3)城市布局:不符合“前朝后市”,但符合“左祖右社”。
(4)道路系统:严整的方格路网,有东西大街 11条,南北 14条,通过城门的尺度较大。
(5)坊里制度:全城有 109个坊,实行严格的坊里制。
(6)城市尺度:城市规模,坊里面积均大得惊人,超出需要。
(7)绿化景观: 考虑了水系和绿化,城市绿化景观良好。
5 元大都
规划思想:
最符合《考工记》:西建社稷坛,东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宫城居南,街道整齐,废弃金中都选
址。
城市建设特点:
(1)继承并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宫城包括海子绿化区)
(3)完善的上下水道和排水系统
(4)刘秉忠负责。规划意图得到了执行与贯彻。
(5)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规划思想。
6明北京:
扩建与改建:
(1)北部向南收缩了 5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的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
(2)加修外城大片市肆及居住区,将天坛及农坛包围进去。
(3)北、东、西各开二门,南面开三门。
(4)南部正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造型庄严,
气势凝重,构成北
京城最为宏伟庄严的一组建筑群,是古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5)将城内河道截断,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城南。
2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6)加修外城大片市肆及居住区,将天坛及农坛包围进去。
城市特点:
(1)规划思想: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
建筑部分按传统宗法礼制思想布置,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
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总体布局:恢复传统宗法礼制思想皇城为中心,东建太庙,西建社稷坛,城北设布。完全符合“左祖
右社,前朝后市”。
(3)布局艺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4)道路系统:北京城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干道规整。宫城居中给城市交通带来一定的不便。
(5)商业布局:商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商业中心偏北,,明北京由东城南扩建,在
其中形成繁杂的商业区。
(6)居住布局: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坊”作为用地管理,以胡同划分长条居住。全区无集中绿地,但
院落内多绿化,全城呈现在绿荫之中。
(7)城市水系: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居民多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7清北京的变化:
(1)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
(2)在西部建大片园林。
(3)东城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
(4)增加了一些喇嘛庙。
5、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1、《周礼·考工记》
(1)思想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
夫。”
(2)典型城市:中国古代大多数都城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邺城、元大都等。
2、管子
(1)思想内容: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典型城市:受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
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
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中轴线
周代:一些大型建筑群开始对称布局
曹魏邺城:中轴对称
隋唐长安:中轴对称手法更加完善
元大都:南北、东西的轴线
明清北京:北京中轴线有空间的变化,更高的艺术水平
三套宫城
宋开封出现
周礼考工记影响规划
8、不同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中建史 p173)
殷商时期:城市的居住区还没有统一完善的规划和分区,一般散布在城市的各处
周:自周开始,形成了“闾里”,里是一贯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隋唐:出现了严格管理和布局的“里坊”。里坊管理十分严格,如令城坊里随晨幕的
街鼓而顶时起闭,除三
品以上官员府第处一律不许在坊墙开门,并且里坊的门规定时间开闭,同时实行“宵禁”。里坊的面积也很
大,这是为了减少里坊的数目,便于管理。
3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宋代:打破了以前严格的“里坊”制度,实行“厢坊”。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此时仍有坊里,但
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在入口处设牌坊,上书坊名。并且对于居住区的管理也自由了很多,允许沿街开店。
同时,在城外出现了“关厢”的现象。
元明清:继续沿用宋开始的自由式管理,采用“坊”制。这时候的“坊”是由城市道路分隔的一块地的名
称,由院落式的街巷组成,居民生活比较自由。
10.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平江城规划
1)城市形态: 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不规整长方形。
2)交通系统:方格形路网,正对城门的道路较重要,小街多东西向;水系发达,“三横四直”的河道骨架;
形成“水陆双棋盘”格局。共 5座城门,皆水陆城门并列。
3)城市中心:府治所在称子城,子城周围有城墙包围,为城市中心。体现了当时地区政治军事中心府州城
市特点。
4)住区制度:城市中有许多坊,但无坊门坊墙。坊仅是一种管理制度,与唐坊里制不同。
5)商业布局: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数量较多且较为分散。
6)宗教建筑:宋代道佛并崇,平江城宗教建筑较多,并占有重要地位,丰富了城市景观。
7)私家园林:城内多私家园林,园艺技术已有相当层次和规模。
·平江图意义
平江图是南宋绍定二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较早。其意义有:
(1)是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面貌,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
依据,更是研究古城市建设与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2)运用了传统的古代地图画法(在平面图上画出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使我们能了解当时城市风貌
及一些细部内容。
(3)反映出我国古代很高的测绘水平。
·平江城的意义
(1)反映水网的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平江城是在原址上不断重建的,这与古代封建都城多舍弃原址不同。主要原因是水网的重要作用,水
网促进经济发展,是人民生活的命脉。
(2)反映出历史城市的不同格局
平江不象北方城市那样方正规则,这与水网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
则的街巷。说明宋以前,这两类不同类型城市是并存的。
12、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手工业中心城市:
(1)选址特征: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
(2)原因: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商品的运输。
(3)举例: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贡。
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
(1)选址特征: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汇处。
(2)原因: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
(3)举例: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汉口
等。
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
(1)选址特征:多系较大河流入海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
(2)原因:海外贸易港口——交通地理条件优越,
(3)举例:广州——珠江口,宁波——甬江口。
4、防卫城堡:
(1)选址特征: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
(2)原因: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
(3)举例: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5、集镇:
一般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中分离出来。
4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二类城市?)和典型城市
1.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典型城市:青岛、广州、哈尔滨、旅大;上海、天津、汉口;
2.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典型城市:北京、西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江苏的南通、无锡,四川的内江、自贡;南京、
济南、沈阳、宁波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从对经济思想史的考察看,最早将“二元结构”概念运用分析人类社会经济现象
的是荷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伯克,他在对荷兰政府于 1860年企图在其属地东印度推行经济自由政策而
遭失败的反思中发现,当时的印尼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殖民主义输入的现代“飞地经济”
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社会并存。)
第一类:突变型城市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
起的城市
1、长期受到某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一些东北地区城市,例如:青岛、哈尔滨。这些城市又体
现其侵越意图的建设规划,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在城市各个方面都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
国人民之间的对立,在城市分区以公共设施的差别方面尤为明显,
2、陈实出于几个帝国主义占据下,有特殊的租界地,例如上海、天津。这些城市都是中国原来
最大的工商业及交通中心。城市中租界与旧城区有强烈的对比。租界之间界限明确,道路与
公用管线互不联系,租借各自呈畸形发展,城市布局与建筑面貌极为混乱。
3、有中国官僚资本或者民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城市,如河北唐萨、河南焦作。
4、现代化交通,特别是铁路对工商业及城市发展影响很大,在铁路枢纽或者铁路与主要河道交
叉处的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例如郑州、徐州。
第二类:渐变型城市城市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基本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
了局部的变化。
1、封建都城北京,以及一些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例如西安、成都
2、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无锡。
3、沿江及沿海的城市,往往为商埠哦设有租界,这些商埠或租界一般位与旧城的近旁,形成畸形
繁荣的商业区,域旧城格局及面貌完全不同,例如南京、沈阳。
4、原来为传统的手工业长夜中心或位于沅炯要道的城市,被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或位于新交通线
上的城市所取代,因而这些城市的地位相对衰落,如江苏淮阴、福州。
17.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1.青岛的建设与发展:
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 1900年编制城市规
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
居住的分界线。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
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
2.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规划比较:
德占时期 日占时期
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 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总方针偏重
于工业及交通建设
规划分区 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 在四方,港口建工业区,工人居住
区在铁路两旁条件恶劣
道路系统 与地形结合较好,路图没有明确分工,
绿化较好
解决路网分工问题
5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居住区 建筑密度低绿化多,结合及利用地形较
好
建大量日本式小住宅重实际功能
也有很多差的工人宅
市政及公用 城市道路标准高上下水管用环式电灯
在开始建设时就有绿化较多没有林务
署
建筑风貌 德国建筑形式 “仿德式”的集体主义和资本主义
“新形式”建筑
19、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1、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1)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3)追求秩序美、数字比例和谐。
(4)城市分区分类。
(5)理论时间与发展:米利都(单纯棋盘式街道)——塞里纳斯城(显著城市轴线)——普南城(道路与
建筑之间有计划的配合)
2、典型城市:米利都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棋盘式。
(2)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3)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
(4)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
外国建筑史
21. 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
伊达拉尼亚时期先筑城墙,以一种统一的模式修筑城市。城市建设上有两点比较明显:
一、早期伊达拉里亚城市,均建于山岩或高地之上。
二、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
城市奠基仪式规定的四个建设阶段:1选址 2规划分区地区再分块 3确定街道走向 4 城市奠基仪式
罗马共和时期
1 这个时期形成了罗马营寨城,其模式为正方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的
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营寨城的外形已不复是圆形而改用方形,因这时已不用选高地为城址。
2 罗马城内兴建了大量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广场自发形成,广场的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上不慎协调。
罗马帝国时期
1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城市总体布局比较凌乱,它是有许多点凑合而成,
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
2 这个时期建设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意义的城市如北非提姆加德,兰培西斯以及阿奥斯达的等都是严格按营
寨城的模式建造的,城市有两条相互垂直大干道十字交叉或十字式相交,在焦点处是城市广场,可以阅兵。
城市路网为方格形。城市里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在主要道路的起讫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
门,在凯旋门之间有很长的列柱街,形成极为雄伟的街景。
3 城市工程设施达到了很高水平,在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道等建设中都有突出成就。
22、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1、营寨城主要是的原型:地中海沿岸的帕拉斯
2、营寨城主要的布局为:城市平面为方形,方正的城墙,城市中央的十字形大街,分别通往东西南北四
个城门,道路交叉口不知神庙。
6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3、典型城市为:建于公元 100年的北非城市的提姆拉德(Timgad)
24.中古社会城市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
·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
1社会政治背景
(1)中世纪初期——城市衰落时期
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生活中心转入乡村。
(2) 9-10世纪——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
城市商人手工业者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某些城转变成某种意义上的集体领主,有些则成为独立的城
市共和国。出现城市议会等自治机构。
(3) 12-13 世纪——城市繁荣,转变为商业中心,社会活动中心。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a城市起源:
①要塞型—原为军事要塞,发展成新的社会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②城堡型—城市在城堡周围发展,教党附近形成广场或中心
③商业交通型—地理位置优越,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b城市建设
(1)城市选址: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地区。四周有坚固城墙包围。(城市发展受到
城墙束缚,往往突破城墙发展。)
(2)城市道路: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随着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一些方格网城市。
(3)城市中心:教堂常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有的城市有市政厅广场与市场广场,从事商业贸易与市民公众
活动。
(4)城市划分:划分为若干教区,市民住所往往与家庭手工作坊相结合。
(5)城市景观:城市充分利用制高点,河湖和自然景色。建筑群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城市
环境视觉秩序通过建筑物间的相似与相异的明确分野而取得,城市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主色调。
3 典型城市的格局。(暂略)
(1) 佛罗伦萨
(2) 威尼斯
(3) 巴黎
4、 ·其他地区中世纪城市特点(暂略)
28. 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特征及主要城市格局
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
象。
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构成整体环境。
29、绝对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法国广场
典型案例:旺道姆广场(路易十四广场)、胜利广场
特征:
1、城市广场成为君主个人功绩、伟大的展示场所。
2、广场统一设计统计建设,形成体系,均位于一条轴线上建设。
3、纪念性的公共广场有了较大的发展,绿化、喷泉、雕塑、建筑与广场空间整体上协调统一,同时不同
广场之间也有了协调的处理。
法国园林
典型案例:凡尔赛花园
特征
1、注重秩序感、几何和数的和谐,轴线突出、对称等古典主义思潮的设计手法
2、凡尔赛花园的设计成为法国园林设计的巅峰。中轴对称,整齐人工剪裁的植物与中央十字形的水渠,
加上笔直轴线形成强烈的透视感,同时花园不设围墙,使其与田园连成一片,形成无限感。大量精美
7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的雕塑和建筑小品均体现出了君主、贵族的无限力量和大统一的情绪。
31.不同时期英国新城的特点、缺点、典型城市。
1. 1946-1950年 第一批英国新城
(1)规划特点:
较多地体现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
②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
③功能分区严格
④道路网呈环状放射型
(2)缺点:
对经济问题考虑较少。
经过长期经营,因人口发展不快,缺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且就业困难,因而出现年轻人回流大
城市的倾向。
(3)典型城市——哈罗新成
①城市选址: 哈罗新城重视选址,选择了有特色的乡间用地。
②城市规模: 8万人,26平方公里
③布局结构: 火车站两侧工业;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4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
④交通系统: 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简单粗糙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
⑤城市景观: 有一个美好的田园城市风貌,巧妙利用了城市的地形地貌。
⑥城市问题:规模小,发展慢,就业差。出现年轻人回流大城市倾向。
2. 1955-1966的第二代英国新城
(1) 规划特点:
针对第一批新城的缺点开始进行建设。
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新城高;交通规
划比第一代新
城先进。
这个时期的新城也考虑区域经济平衡,把新城作为经济发展点,通过建设发展点来重新分布区域人
口,组织区域经济。
(2) 缺点:
(3) 典型城市
——坎伯诺尔德1955
①规划结构: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中和灵活。
②城市中心:有一个繁荣的市中心,有为全市居民服务的购物中心以及其它服务设施。
③交通系统: 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
④城市景观:丰富的山地景观和住宅。
——朗科恩 1964
城市规划结构遵循现状原则,结合自然地形,形成 8字形平面,城市中心设在 8字
形的交叉点上。
① 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其中心设置公共汽车站及其它公共设施。
② 规划采用限制小汽车,鼓励公共汽车的做法。
③ 工业区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也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
④ 注意利用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并重视古城保护。
3. 1967年后的第三代英国新城
(1) 规划特点:
1964年英国《东南部研究报告》主张建立的“反磁力”城市。规模更大些,成为独立的新成而不是
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
捷,重视景观设计。
(2) 缺点:
(3) 典型城市——密尔顿·凯恩斯
规划提出6个目标:
①有多种就业而又能自由选择住房和服务设施;
②建立一个平衡的社会,避免单一阶层的集居地;
③城市景观能够吸引居民;
④城市交通便捷;
8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⑤让群众参与规划;
⑥规划具有经济性,有利于高效运行和管理。
规划特点:
1)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城市无严格功能分区。
2)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棋盘式道路。
3)交通系统地高效率和经济性。采用最经济的
1公里路网间距。
4)突出景观效果,具有传统的田园城市特色。
33、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
——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
1965年巴黎总规)
1、罗马营寨城时期:
(1)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
(2)塞纳河渡口的小岛上。
(3)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修建。
2、古典主义(绝对君权)时期:
(1)改造与兴建大型公共设施(卢浮宫为代表)。
(2)改造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
(3)改造巴黎旧房屋,形成完整的广场和街道景观。
(4)兴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
(5)建立巴黎城市中轴线。
(6)形成巴黎最壮观林荫道(香榭里舍大街)。
3、雅各宾时期:
(1)改建重点:第三等级和贫穷的手工业工人聚居区(铺设街道路面、增加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
(2)开辟新干道、减轻市中心交通负荷。
(3)封闭一些墓地,巴士底狱夷为平地,增加绿化。
(4)“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4、拿破仑帝国时期
(1)目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
(2)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
(3)有连绵券廊的里利沃大街。
(4)巴黎西部改建了贵族区。
(5)市中心以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点缀道路和广场。
(6)东西凯旋门——奠定中心轴线;协和广场——控制城市中心。
5、欧斯曼巴黎改建(拿破仑第三时期)
(1)目的: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目的
(2)持续十七年的道路建设:“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3)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
(4)重视市中心公共设施建设。
(5)市政设施建设近代化。
(6)重视绿化建设。
(7)不足:a、城市贫民窟问题。
b、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问题。
6、1965年巴黎总规: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1)方针:“保护旧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
(2)打破单一中心模式,规划多中心城市群,树立区域发展战略思想。
(3)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安排工业和城市分布。
(4)沿塞纳河发展成带状城市结构,规划发展两条城市发展走廊。
(5)保护、改造巴黎旧城。
35. 哥本哈根规划
1947年丹麦哥本哈根制定了之状城市发展方案
在大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上从放射状结构发展到带形系统,从分级的单中心结构过渡到灵活的多
中心系统。
主要工作地点的分布
受西班牙索里亚·伊·马塔带形城市的影响。
9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36、主要城市规划著作时期、作者、内容(建筑十书、论建筑、理想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进化中的城
市、明日的城市、阳光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寂静的春天、城市意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
市不是一棵树)
《建筑十书》:
时间:写于古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发现。
作者:维特鲁威
主要内容:总计了希腊、伊达拉利亚和罗马的建筑色和城市建设的经验,对城市宣纸、城市形态、城市布
局等提出了见解,同时描绘了理想城市的方案。
《论建筑》
时间:文艺复兴时期
作者:阿尔伯蒂
主要内容:主张成城市环境因素来合理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结合军事防卫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
他对筑城的要求归纳为便利与美观。同时提出了理想城市(Ideal City)的模型,《理想城市》
时间:文艺复兴时期
作者:阿尔伯蒂
主要内容:主要以教堂、宫殿、城堡为城市中心,大街由中心向外辐射,同时城市平面呈现多边形星型形
状,有利于防御。
《明日的田园城市》
时间: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改名成《明日的田园城市》
作者:霍华德
主要内容:
1、社会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经济运作、人员分配等社会实现问题,实际上的思想内核是社会改革。
2、城乡磁体,提出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有点的地区“田园城市”。
3、城市群组,提出一个由若干个小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结构。
4、控制规模,主张控制这些中心城市和小城市的规模,一旦超出人口规模即在旁边重新建造一个单元。
《进化中的城市》
时间:1915
作者:盖迪斯
主要内容:
1、区域规划思想。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
架,把城市和乡村的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有若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
区。
2、务实的实践规划方法。强调了在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主张“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
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共识:调查——分析——规划。
《明日的城市》《阳光城》
时间:1922《明日的城市》。1933发表《阳光城》
作者:勒。柯布西埃
主要内容:
1、主张通过城市内部改造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2、提倡城市只有聚集才会产生活力,反对分散主义
3、主张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密度来解决城市拥挤的问题
4、通过提高密度的建筑留出更多空间给阳光、绿地、空气
5、主张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
6、主张通过分区来解决市中心高密度的状况
《雅典宪章》
时间:1933
作者:CIAM召开的第四次会议
主要内容:
1、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2、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
3、认识到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4、认识到了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和价值
5、重视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营造
6、重视法律保护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控制的重要性
7、提出了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强调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城市规划的基础
10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马丘比丘宪章》
时间:1977
作者:秘鲁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
主要内容:
一共有十三个章节,共论述了十一个问题
1、城市与区域。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
重视城市在更大范围内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协作。
2、城市增长。提出城市增长必定带来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3、分区的概念。提出严格的功能分区会导致社会老化和城市生活呆板、割裂。主张适度的功能融合。
4、住房问题。提出城市居住不但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社会问题。注重社区规划,以及社区中形成融洽
的邻里关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
5、城市运输。提倡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6、城市土地利用。主张城市土地应尽可能发挥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市场公平、社会公正。
7、文物与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重视历史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将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和明
确。
8、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使用。
9、设计与实施。提出公众参与的规划理念,同时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性,提出动态循环的城市规
划过程。
10、技术与工业。提出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技术应成为规划建设的辅助手段。
11、建筑与城市设计。提出建筑群体的整合设计,重视建筑群空间的协调设计。
《寂静的春天》
时间:20世纪
60年代初
作者:罗加尔.卡逊
主要内容: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总来认识。
《城市意向》
时间:20世纪
60年代初
作者:凯文.林奇
主要内容:
对城市意向的研究改变了城市规划领域内对城市空间分析的传统框架。
1、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
而发生作用。
2、意象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记忆两者的产物,它被转译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为,任彬不是直接对物质
环境做出反应,而是根据他对空间环境所产生的意象而采取行动。
3、意象的三要素:同一性(
identity)、结构(structure)、意义( meaning)
4、城市意向的五个要素:路径(
patch)、边缘(
edge)、地区(
district)、节点(
node)、地标(landmark)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时间:1961年
作者:简.雅各布(J.Jacobs)
主要内容:
1、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整,对当代城市空间分析和后提出了许多见
解。
2、使得规划师开始注意到为谁在做规划。
3、提出了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
4、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是:a、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b、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
c、街道本身特
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5、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原则。
a、最为整体地区至少用于两种基本的功能,并且越多越好;
b、沿着街
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c、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d、街道上要
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城市并非数形》
时间:20世纪
60年代
作者: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
主要内容:
最主要的内容时提出了“城市的半网络结构”,重视城市复杂的联系。
其比较了人造城市和自然形成的城市的特点,认为“树形”和“半网络形”结构是两类城市结构之间
最根本的区别。城市应该是半网络形结构,因为半网络形结构内充满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和人性感、人情味。
这些都是设计是无法设计出来的东西。将城市作为一个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半网络结构比作为树形结构的认
识更接近于城市实际,有助于加深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内涵。
11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38.《田园城市》理论年代、作者、书名、产生背景、概念、规划目标、内容、影响。
·理论年代、作者、书名:
霍华德于 1898年著《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产生背景:
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攫取政治资本,授权英国社会活动家霍
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霍华德受当时英国社会改革思潮影响,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如
土地所有制问题、税收问题、城市的贫困问题、农民流入城市造成的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等问题进行
了研究,并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概念:
霍华德提出“城乡磁体”,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是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
像磁体那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这种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
·规划目标:
创造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清静、美丽的乡村景色的城市形态。
·理论内容:
1 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场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2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3 田园城市的组织管理目标:
(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3)社会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 3%-4%范围之内;
(5)公营(国有)或共营(集体)的企业的建立。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
1对实践的影响
1903年霍华德着手组织“田园城市公司”,在伦敦郊外建立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 1920年建
起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1930年在英国建立了被称为“第三个田园城市”的威顿肖维,规划师为帕克。
英国田园城市的建立,在当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仿,但都只是袭取“田园”之名,
其实只不过是城郊居住区。
2 对理论发展的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工程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
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它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
用。对其后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
40、堪培拉、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优缺点,规划年代和规划师
1、堪培拉:
(1)规划时间:1911年
(2)规划师:格利芬
(3)指导思想: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使堪培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
生活的魅力。
(4)优点:城市选址结合地形很有特色,城内山光水色相互掩映,享有“田园城市”盛誉。
2、昌迪加尔:
(1)规划时间:1951年
(2)规划师:勒·柯布西耶
(3)指导思想: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体形,构成了城市地图特征。
12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4)优点:a、功能分区明确,布局规整有序。
b、整体精美的道路设计:
c、行政中心采取强烈映衬手法,形象鲜明。
(5)缺点:a、功能分区导致了社会分化。
b、脱离印度国情,缺乏民族性。
c、城市布局过分有序、机械,建筑空间和环境丧失人情味。
3、巴西利亚:
(1)规划时间:1956年
(2)规划师:科斯塔
(3)指导思想:柯布西耶的密集城市模式和象征意义:产生平面模拟飞机形象,象征巴西是一个迅猛发展、
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
(4)优点:a、结构清晰、分区明确。
b、组织现代化的交通
c、运用公园、湖泊、绿地等美化设施。
(5)缺点:a、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考虑欠缺。
b、尺度失衡,城市缺少人情味。
c、中心区过分高高在上。
历史保护
42.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上重要文件及其内容意义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建国后关于文物保护的概括性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
《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1982“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3在吸取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为促使国家名城保护的法
制化与制度化的建立
与完善做了有益的探索
43、历史遗产保护的意义
1、历史遗产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财产,对其进行保护是全世界的责任和义务
2、历史遗产的保护可以延续历史文脉,为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条件
3、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4、为城市和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为世界文化旅游参观提供条件和资源
6、历史遗产是城市规划以及国土开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要素
7、是抢救世界濒临灭绝的世界遗产的需要
46。文物古迹保护区保护范围包括那几个?
答:绝对保护区,按照文物保护法确定的各级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等本身范围。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
况面貌和环境
建设控制区,为保护文物本身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需控制的周围地段,使这里的建设不干扰文物古迹,
一般控制高度、体量、形式、色彩
环境协调区,对有重要价格和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的文物古迹,划定该区域以求得保护对象与现代建筑
空间的合理过渡。
其中,紫线划定的范围包括局对控制区和建设协调区
50、古城保护的管理机制,不同层次保护管理的原则
古城保护管理分为三个层面的两级机制
1、文物古迹保护分为国家、地方两级
主要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文物保护区(分为三个等级:绝对保护区 /建设控制地带 /环境协调区)
13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确定保护和控制要求。主要原则:保护文物古迹的原真性以及其四周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对文物古迹
以保护为主,对其必要的修复实行“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必要性和可逆性原则;对于古迹周围的环
境建设进行控制,对周围建筑的体量、颜色、材质、形式等控制引导,使其与文物相协调,改建一些
与文物不相协调的建筑,拆除对文物环境整体风貌影响非常大的建筑。
2、历史街区分为国家、地方两级
主要确定历史街区的范围,划定紫线,划分不同的保护区范围(分为三个等级:绝对保护区
/重点保护
区/一般保护区)确定保护和控制要求。
主要原则:对历史街区内重要的建筑以及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严格保护和必要性的修复。对历史
街区内的整体建筑风貌统一协调,保护组成体现传统风貌的历史建筑,改造部分风貌不统一的新建筑,
拆除严重影响风貌的新建筑。并且在必要的条件下使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与现代建筑风貌有良好的
过渡和协调。
3、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保护原有的组成古城风貌和格局的原有因素,控制影响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新建因素。
主要原则: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开辟新城区
古城格局保护
城市环境的保护协调和改善
52. 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一般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照名城所拥有的特点和性质来分,一种是按名
城的保护现状来分。
第一种:按我国的
99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形成自然和人文地理以及它们的城市物质要素和功能结构
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划分为
7种类型:
1.古都型
2.传统城市风貌型
3. 风景名胜型
4. 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型
5. 近现代史迹型
6. 特殊职能型
7. 一般史迹型
第二种:按保护内容的完好程度,分布状况等来进行分类,现有名城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古城的格局风貌比较完整,有条件采取全面保护的措施。
2.古城风貌尤存,或古城格局、空间关系等尚有值得保护之处。
3.古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已经不存在,但还保存有若干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街区。
4.少数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已经难以找到一处值得保护的历史街区。
53。历史保护区划定考虑的因素、高度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
答:一、视线分析:正常人视力范围
50到
100米,视野范围
60度圆锥角,50米点为吸引点,300米点为
衬景点。
噪声环境分析:以造成发出的的三个等级,确定
50,100,300米三个保护范围
文物安全保护要求:按照文物保护规定,确定
50,100,300米三个保护范围
高耸建筑物观赏要求分析:D=2h,Q=27。观赏距离为高度的二倍和视角为
27。最佳;D=3h时群体
观赏最佳;登顶时,俯角
10。最佳。D=h,一级保护区, D=2h二级保护区,俯角
10。确定三级保护区。
二、高度控制因素:园林(天空和衬景保护)
古塔(观赏古塔塔身的距离要求)
视廊(留出观看美好对景的视线通道)
街道(沿街建筑和街道宽度的比列和数值不同,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
56. 城市更新的定义、目标、方式
定义: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目标: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
方式:重建或再开发,整建,维护
14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57、我国城市更新的动力机制
我国现阶段城市更新的动因主要来自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1、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将顺应世界趋向,逐步由原来的“二、三、一”模式转向“三、二、一”模
式。这一变化促使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处于城市中心的旧城区,作为黄金地段,必
然成为第三产业集中地区,真正成为城市的核心。
2、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向,也要求城市承担和胜任现代化、国际化的各项职能,相应地要求
更高效合理的城市结构,完善的城市功能设施和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作为它的物质基础。城市更
新也势在必行地顺应这样的趋势。
因此,中国现阶段的旧城更新改建的实质就是基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
生明显变化,
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构建,它不仅面临着
过去大量存在的物质性老化问题,而且交织着结构性和功能性的衰退,以及与之相伴的传统人文环境
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继承和保护问题。
59.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
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
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相关特点,并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
分布等特点,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
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
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是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承受,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
展。
5.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重点。
60。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内容、成果、审批?
答:控规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意图为目
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建情况,强
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
编制层次。
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控制(用地边界和面积,土地利用性质,土地兼容性)、环境容量控制(容积率,建
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建筑建造控制(建筑限高,建筑退界,建筑间距)、城
市设计导引(体量、
形式和色彩控制,建筑群体空间,建筑小品)、配套设施控制(公共设施配套控制、市政设施配套控制)、
行为活动控制(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
成果的特点是图则标定+弹性、刚性指标控制+文字表述导引建议。构成包括控详编制报告和说明、规
划文本、规划图纸和有关附件。
审批
61、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确定的意义、如何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1、意义:
(1)控制体系是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的内部性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
个方面。
(2)控制内容层面是指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
用发挥的广度上。
(3)控制方法层面是指为实现规划意图选取控制的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
的影响。
2、内容:
15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土地使用控制:包括用地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 2)环境容量控制: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和空地率等。
(3)建筑建造控制: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等。
(4)城市设计引导:包括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围合和建筑小品
(5)配套设施控制:包括公共设施配套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
(6)行为活动控制:包括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规定
3、确定方法:
(1)城市整体密度分区原则法(
2)环境容量推算法(3)人口推算法(4)典型实验法
(5)经济测算法(
6)类比法(经验归纳统计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
6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与地位
代表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表明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从终极形态走向动态控制的过程;
予以形体设计为特征的传统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他还代表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规划设计与规划
管理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
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3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4城市政策的载体
64、法定图则产生背景、存在问题、如何解决
1、产生背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探索符合国情、世情、民
情的规划方法,尤其是在大深圳在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体现出来的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的明显不适应,促使
规划界寻找新的规划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
1988年诞生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提出了法定图则的概
念。
2、存在问题:
a、缺少公众参与。如何进一步培养公众的规划意识,以更好的推行公众参与的制度进行规划设计。
市民缺乏参与前期决定图则编制工作的机会,而这些前期规划的思路与指标确定往往在较大程度上对法定
图则指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由于缺少公众参与,图则的制定不能全方位地了解客观情况以及关系主体的
感受意见。
b、现有的公众参与的公正性和代表性不足。
c、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由于过于严格的规划程序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所谓的“规划延误”,将会
对经济发展常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d、以企业行为进行编制的法定图则具有相当的弊端和局限性
e、法定图则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确定和保障
f、图则的实施、管理、监督过程环节的薄弱。
3、解决方法:
A、制定完善的公众参与体系,保证公众参与的完整性、公正性以及代表性。
B、制定原则完善,适度超前并能够很好的引导和控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C、充分体现控规的特点:灵活性和弹性。确定图则时充分留有“弹性”空间
D、严格控制图则编制的主体客观性和专业性,保证图则规划具有公平性并维护公众的利益
E、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F、加强图则规划后的实施管理,以及监督检查的过程。
67.区划的定义和发展过程?
答:区划的定义——
Zoning作为一种控制私人土地的使用和开发的手段,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末的德国。
十九世纪末,加州的一些城市中开始部分地运用区划的方法,在某些社区中限制建设与使用一些设施。
1909年,联邦最高法院在裁定
Welch诉
Swasey一案中首先明确了政府有权根据不同地区的要求限制
16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建筑物的高度;
1915年联邦最高法院又明确了政府对土地未来用途的限定是为了保障社区的利益,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而不是无偿使用私人土地,由此而确立了区划作为一种控制手段的合法性。
1915年,在纽约
Pine Street 和
Broadway的转角处建造的公平大厦(
Equitable Building)成为建立区划
法规的导火索。由于此大楼的建造,降低了邻近地区土地的价值,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经由律师
Basset的倡导,并在房地产经纪人和城市规划师的支持下,
1916年
7月
25日纽约市议会正
式通过了“纽约市区划条例决议
”。
这部法规融合了建筑物在地块上的位置、高度和用途三种规定。
在高度控制上,一个建筑者可以
100%地利用土地面积,但建筑物的高度要受到限制。它规定建筑达到
某些特定高度时,就必须从正面后退一定的距离再往上建造。特定的高度和后退的距离根据不同的土地和
街道宽度而各有规定。
1926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区划法规“是市政府建立有关公共健康、安全、道德和公众基本福利法律
的权力的正当扩展”。由此而在联邦从此肯定了区划法规的合法性,并有力地推进了区划工作在各地的开展。
68、通则式与判例式的定义与区别,典型国家,两者的结合
1、判例式开发控制:
(1)定义:开发控制规划的各项规定比较原则,规划人员在审理开发申请个案时,享有较大的自由量裁
权。
(2)特点: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但在确定性和客观性方面比较欠缺
(3)典型国家:英国
2、通则式开发控制:
(1)定义:开发控制规划的各项规定比较具体,规划人员在审理开发申请个案时,以开发控制规划作为
唯一依据,几乎不具有自由量裁权。
(2)特点:确定性和客观性,但在灵活性和针对性方面比较欠缺
(3)典型国家:德国、美国
3、两者的结合:
(1)结合形式:两个层面的开发控制体系
(2)第一层面:针对整个城市发展地区,制定一般的开发控制要求,采取区划方式,进行通则式管理。
(3)第二层面:划定城市中各重点地区,制定特定的开发控制要求,采取审批的方式,进行判例式管理。
70. 兼容性规划与管理如何进行完善
要适应城市发展的可变性和多样性,要有弹性,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留有余地,又指导城市有序建设。
城市规划思想史
7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公司城)
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带来多了工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不断集中,城市人口快速矿长,
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迫使大量的破产农民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同时,城市由于
人口暴躁型的增长,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居住拥挤、传染疾病、环境质量低下、卫生状况恶劣、交
通拥堵等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
19世纪
30到
40年代爆发了霍乱,更加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历史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
摩尔的“乌托邦”概念;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
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833年英国成立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的原因,1842年提出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1844
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工人金额及住房委员会,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60年颁布的《贫民窟清理法》,
1890年颁布“工人住房法”
3、巴黎改建
1853年鲍豪斯最为巴黎的行政长官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4、城市美化
广义的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的欧洲便开始,当时巴黎的奥斯曼改建计划就是实例。
狭义的指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城市中日益郊区化的趋势所提出的恢复市中心良好环境吸引力而
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主要产生于美国,
1859年纽约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就是
17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典型例子。
5、公司城
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地解决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
镇。
73.田园城市思想社会背景、主要概念、空间模式、社会意义、结构示意。
1.社会背景:
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攫取政治资本,授权英国社会活动家
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霍华德受当时英国社会改革思潮影响,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如土地所有制问题、税收问题、城市的贫困问题、农民流入城市造成的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等问题进
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2.主要概念:
“城乡磁体”概念——针对现有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霍华德提出
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两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
互吸引、相互结合。
“社会城市”——霍华德主张城市到达一定规模时,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领近的另一城市
来接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起来。这种多
中心的组合称为“社会城市”。
3.空间模式: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场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4.社会意义:
(1)对实践的影响
1903年霍华德着手组织“田园城市公司”,在伦敦郊外建立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 1920年建
起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1930年在英国建立了被称为“第三个田园城市”的威顿肖维,规划师为帕克。
英国田园城市的建立,在当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仿,但都只是袭取“田园”之名,
其实只不过是城郊居住区。
(2) 对理论发展的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工程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
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它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
蒙作用。对其后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
5.结构示意:(图略)
74。线性城市、工业城市、巴黎改建、赫尔辛基规划的空间模式?
答:A。交通是组织城市空间的基本原则,为了交通效率提高,城市沿一条交通干道两侧线性发展。
B.作为对于工业化革命的回应,戈涅以工业生产效益最大为组织城市的原则。
城市的用地安排尽量合乎工业部门的要求,这是布置其他用地的先决条件。
城市选址是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能源可以利用,或便于交通运输。
城市没有集聚性,各功能区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扩展。
居住区分片,每片各设一个小学校。
城市道路按交通量进行宽度级配设置。
C.E.Saarinen于 1918年在编制大赫尔辛基规划。城市
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
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有机秩序的原则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
城市改建的目标: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
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18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
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
城市空间组织方式包括: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
77. 现代建筑思想的缘起与思想根源、主要特点
缘起与思想根源:
1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黑格热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2理性的社会秩序。利用和通过建筑改造和发展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目的,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
3强调用全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材料面对全新的工业化社会的需求,反对复古倾
向。民主主义和为民
众服务的思想。
主要特点
1强调功能主义。“形式服从功能”
2主义应用新技术的成就,使建筑形式体现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工业化设施的特点。
3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趋向净化,摒弃这种主义的复古思潮和繁琐装饰,建筑造型要成为几何
体新的抽象组合。
4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流动空间论、有机建筑论和开场布局都是具体表现。
75、西谛、盖迪斯、沙里宁的城市建设思想
1、西谛的城市建设思想:
(1)代表著作:1898年《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2)思想内容:a、对中世纪城市建设的重新认识
b、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
c、经济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城市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
区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2、盖迪斯的城市建设思想:
(1)代表著作: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
(2)思想内容:a、生态城市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场所、工作和人结合为一体。
b、区域思想: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统一体系,使
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c、科学的城市规划过程:“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3、沙里宁的城市建设思想:
(1)代表著作: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2)思想内容:a、有机疏散理论基础:城市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自然界的生物演
化中推导出来的。
b、有机疏散理论内容:把大城市目前的整体拥挤的地域,分解为若干个集中的单元,
并把这些单元组织为“在活动上互相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c、有机疏散技术手段: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相对于市中心分散疏散;轻重工业疏散,
彼此之间用保护性绿化分隔;“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集中”、“集中点进行有机分
散”。
78、 CIAM的成立及其对城市的认识
CIAM的成立: 20世纪 20年代末,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欧洲一些建筑是于 1928年聚会,组织了
国际现代建筑师会议,这就是 CIAM,再此会议上发表关于建筑、城市规划的宣言。
对城市的认识:在会议中,他们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他们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
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有根本性的革命。
主要提出了《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80.邻里单位理论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Radburn规划。
目的:佩里与 1939年提出邻里单位理论,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于居民
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城规思想史课件)
19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规模(size):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
(2)边界(boundaries):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open space)。
(4)机构用地(institution sites)。
(5)地方商业(local shops)。
(6)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
通的使用。
Radburn规划:
城规思想史课件
美国新泽西州新城 Radburn,Clarence Stein(1928)设计。
“大街坊”(superblock)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
望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并通过人行地道跨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的
大街坊相互联系。
尽端式的汽车路。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
Radburn 原则:
(1) 形成没有大量汽车交通穿越的大街区。
(2) 城市道路按不同功能分类,某种道路仅为某种用途而设计和建设。
(3) 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完全分离,重要的步行与车行交叉口采用立交。
(4) 主要居室不面向道路而面向庭院或步行道路,服务性房间或起居室与车库或车行路相连。
(5)通向每组住宅的道路都是尽端路。
81。雅典宪章产生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答:背景:1933年召开的 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就是 “功能城市”。在这次会议上,对 34个欧洲城市进
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了《雅典宪章》。
主要内容
1、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
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 “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
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
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2、功能分区
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
每一主要功能都有其独立性,都被视为可以分配土地和建造的整体,并且所有现代技术的巨大资源都被用
于安排和配备它们”。
3、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
.
“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
系三者的交通网”。
.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 ”。
.
“建立居住、工作、游憩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这些地区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 ”。
.
“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
4、理性的思想
认识到城市规划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但仍然强调:
“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 ”。
“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憩地方应该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到整个城市里 ”。
“每一个城市规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
“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根据 ” 。
意义:
82、广亩城产生背景、内容
1、背景:
城市分散主义源自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他们都反对现代大城市,主张
20
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取消大城市。赖特于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20世纪30年代汽车的
广泛使用和廉价的电力,使赖特的思想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2、主要著作:
1932年 《正在消失中的城市》、《宽阔的田地》
3、主要理论内容:
(1)、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
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
(2)、广亩城市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络上,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
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
(3)、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广亩城市构思的支柱:居住区之间以高速
公路相连接,提供
方便的汽车交通。延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并将其自然分布于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中。
84. 城市意象研究的意义、主要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意义:改变了城市规划领域内对城市空间分析的传统框架
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育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发
生作用。
主要思想:意象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的记忆两者的产物,他被转移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动。人不是直接
对物质环境做出反应,而是根据人对空间环境所产生的意象而采取行动
主要内容
1意象三原则:同一性、结构、意义
2城市意象的五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85、J.Jacobs的城市活力论产生的主要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简.雅各布( J.Jacobs)于 1961年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针对当时美国社会普遍的功能主义、
理性主义的思想以及城市越来越严格的功能分区以及空间呆板、单调的问题。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
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整,对当代城市空间分析和后提出了许多见解,使得规划师开始注意到为谁
在做规划,提出了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
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是:
a、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b、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
c、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原则:
a、最为整体地区至少用于两种基本的功能,并且越多越好;
b、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c、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d、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87.公众参与兴起背景及社会意义。
背景:
公众参与的兴起是两种社会思潮和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受自由主义的复兴和民权运动的影响,公众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社会提出了自我权利的要
求;其次是城市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弊病和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的
自觉反省,从而使相当部分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区和民众。
社会意义:
1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
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由专业技术领域而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
88.亚历山大的半往各城市结构理论的内容?
21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答:Alexander天然城市有着半网格( semi-lettice)结构,而
人造城市则具有树性(tree)结构。
树形结构是:“对于任何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
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彼此完全不相干时,
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形成树形结构”。
半网格结构是:“当且仅当两个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
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几何的组合形成半网
格结构”。半网格代表一个更密集、更紧密、更精细和更复杂的结
构观点”。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追寻的是半网格,不是树形”。
89、马丘比丘宪章产生背景、主要内容
1、背景:
70年代后期,国际建协鉴于当时世界城市化趋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新内容,于 1977年在秘鲁利马
早开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表《马丘比丘宪章》。
2、主要内容::
(1)协调平衡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有效利用资源。
(2) 城市增长的存在问题与不同形式
(3)更加有序的分区概念,反对简单机械的分割。
(4) 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涉及人类尊严。
(5)鼓励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样化城市运输。
(6)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土地使用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 7)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已使涉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8)更加全面的文物与历史遗产保存观念,鼓励保护性利用,并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9)恰当地评价先进工业技术及其使用
(10) 动态的、强调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观
(11)城市与建筑设施中应注重空间、城市结构和社会生活连续性,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不再是“壮丽的表演”。
91. 系统科学方法论产生的背景,现代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概念
背景:
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省会文化论主要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
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范型转换都起了重
要的作用。
概念
现代系统思想将世界视作系统与系统的集合,他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强调研究对象
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系统方法以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等为手段以及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来研究事物整体规律。
92、1968年英国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
英国 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确定了英国结构规划( structure plan)和地方规划( local plan)的两
级法定发展规划体系。
结构规划作为战略略性规划,其作用是为了使城市与未来 15年或以上的地区发展策略相符合,其任务
是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和计划,包括土地使用、环境改善和交通管理等内容,为地方政府提供指导性
框架。
地方规划作为实施性规划,其制定必须与结构规划的发展策略相符合;其任务是制定未来来 10年详细
发展策略和建议,包括土地使用、环境侦测和交通管理等为开发控制提供依据。
94.综合规划理论、分离渐进规划理论、混合审视理论、连续性规划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创始人、特点、
优缺点。
1、综合规划理论(comprehensive planning)
Master plan— General Plan— Comprehensive Plan
以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思想理论基础。
22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
些方案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
综合规划的特征:
.
综合性,即应当兼顾到城市的所有地区和所有功能要素;
.
总体性;意味着政策是概括性的,普适性的;
.
长期性。是指政策更关注于未来二、三十年的问题和可能性的前景,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当前紧迫
问题的解答。
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
.
集中在物质空间方面;
.
将物质空间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
..成为一项政策手段。
因此,任何一个方案的编制都是一次整体结构的重新组织。
在方法上,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要
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规
划就是要组织和协调城市中各类组成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
结果,规划的编制往往从理想出发,建立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最合理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城市规划
又走向了终极状态。
2、分离渐进规划理论
这一方法论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
Charles E. Lindblom于
1959年发表《
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阐述了分离渐进方法的含义
和内容。
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它主要用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答,即使是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也是通过将
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
解决。
这一方法可以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即时的行动。
这一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也不需要对战略问题和可能方案的反
复探讨、比较和评估。
也不必陷于繁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工作。
规划决策的基础相对比较可靠。
Lindblom通过与系统综合方法的比较,提出了渐进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
.
决策者集中考虑那些对现有政策略有改进的政策,而不是尝试综合的调查和对所有可能方案的全
面评估;
.
考虑数量相对较少的政策方案;
.
对于每一个政策方案,只对数量非常有限的重要的可能结果进行评估;
.
决策者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再定义,通过无数次的目标
—手段和手段
—目标调整以使
问题更加容易管理;
.
因此,不存在唯一的决策或
“正确的”结果而是有一系列没有终极的、通过社会分析和评估而对面
临的问题的不断处置;
.
渐进的决策是一种补救的、更适合于缓和现状的、具体的社会政策方法,而不是对未来社会目的
的促进。
3、混合审视理论(mixed-scanning)
综合规划的问题:
.
受时间、资源、知识等方面的制约;
.
在多元社会要确立综合目标的困难性;
..结构性改革的困难。
渐进方法的问题:
.
强调对现状的维持,过于保守;
.
所进行的工作与未来目标无关。
1967年
Amitai Etzioni发表《
Mixed-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提出:
“混合审
视方法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程序,对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种战略,并为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
提供了引导”。
混合审视方法不象系统综合方法那样对领域内的所有部分都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测,而只是对研究领
域中的某些部分进行非常详细的检测,而对其它部分进行非常简略的观察以获得一个概略的、大体的认识;
也不象分离渐进方法那样只关注当前面对的问题,单个地去予以解决,而是从整体的框架中去寻找解
决当前问题,使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够相互协同,共同实现整体的目标。
审视层次的确定:
.
在最概略的层次上,要保证重要的选择方案不被遗漏;
23
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在最详细的层次上,应保证被选择的方案是能够进行全面的研究的。
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组成。
.
基本决策,即宏观决策,不考虑细节问题,着重于解决整体性的、战略性的问题。
——确定规划
的方向。
.
方法:简化的综合规划方法。
.
项目决策,小决策,是基本决策的具体化,受基本决策的限定。——执行具体的任务。
.
方法:依据分离渐进方法,但需在基本决策所确定的整体框架中进行。
4、连续性规划理论(continuous planning)
由
Melville C. Branch于
1973年提出。
成功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统一地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
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等。
在对城市发展的预测中,应当明确区分城市中的一些因素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有些因素只要进行中
期规划,有些甚至就不要对其作出预测,而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统一的以二十年为期的规划。
长期规划也应当表达出连续的行动所形成的产出,表达出从现在可是向未来的不断延续过程。
连续性城市规划除了长远的综合规划外还包括:
.
操作规划(
operating plan),包括两个预算年度。连接起城市预算,保证长期规划与现实的紧密联
系;
.
中期桥梁(middle-range bridge),对此后五年的计划。
.
以上七年为期限的规划,每年补充新的一年。
..其他超越此期限的规划,尤其是部门性的规划。
其他规划则以政策的方式予以表示。
95。人文生态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城市社会理论?
答: A。人文生态学
“论述人类和机构共生关系的空间方面
”。
就整体而言,人文生态学主要关心的是检验在社会中特定角色和功能(现在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独立
性和相互依赖性。以人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描述人群与他们的物质环境(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
要内容。
B.人文生态学的城市社会理论
Park感兴趣的是社会行为怎样形成物质和空间结构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
在生态区位(
ecological location)的意义上,空间对于经济优势的追求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资源。生态
区位是一个人在相互作用着的人或机构的空间群体(
spatial grouping)中的位置。这个区位对于追求经济优
势的能力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与空间相关的还有一个距离概念。距离不仅仅只是两点之间的长度,相反,它是一种
时间/成本现象(time/cost
phenomona)。
在城市空间形成上,人文生态学家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共生关系,另一种是竞争关系。互相
依赖和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城市)空间关系形成和演进的决定性因素。
McKenzie认为,导致空间使用变化的现实条件都可以归入到生态过程。对于生态学家而言,有三个概念是
重要的,它们是隔离(segragation)、侵入(invasion)和接替(succession)。
98. 经济基础理论、
增长极理论、核心
边
缘理论、可达性理
论、通讯理论的主要
内容
经济基础理论
基础产业、服务型产业的划分
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其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24
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增长极理论
城市与周围区域的相互作用是不平衡的,也不是同时进行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核心-边缘理论
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与空间经济增长的过程相一致的。
可达性理论
交通通达的方便程度,也可以理解为“用来调整个人或机构克服空间分割的能力和需求,而在某一地点进
行活动空间分配的度量手段”,是克服距离的一种社区努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时间-距离相关的可达性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通讯理论
由通讯替代交通后,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城市的发展取决于通讯率的提高
99、区位理论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定义: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区位是指某种活动所占
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主要内容:依据不同的研究可以,各种区位理论可以划分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商业服务业区
位理论三大类。
农业区位理论:杜能提出
1、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
状况,特别是他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提出了杜能圈,即围绕封闭的市场中心,农用地集约方式成圈层是递减
工业区位理论:分别有五个主要关于工业区位思想的理论和深化内容
1、龙哈德最小费用理论:提出了在生产原料产地、燃料产地以及消费市场这三者组成的区位三小形中
能找到一点,是其到三点的距离最短,就可以使得总成本最小,形成最小费用点。
2、韦伯最小成本理论:提出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以及集聚这三者影响了选址的总成本,应该协同考虑
这三者的形成最佳区位因子。主要的确定步骤为:显得出最小运输成本点,然后加入考虑劳动成本并
加以修正,在纳入考虑集聚因素再次加以修正得出最佳区位点。
3、胡佛运输费用结构理论:修正了韦伯提出的运输成本与距离成直线正比的说法,提出运输费用应为
装卸费用加上运营费用。
4、廖施市场行为:考虑市场需求大小,产生最大利润的市场区位。
5、普雷特社会行为:提出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印象区位选址的重要因素,区域政策、地区差别利息、地
租、文化活动环境、新技术等等都对区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商业服务业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德国南部中心地》
1、提出不同等级其中心度划分的基本依据。
2、提出销售利润同需求门槛、需求凡未见的盈利关系,同时提出了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经济合理性。
3、提出规模大的市场(城市)数量少,服务范围大;规模小的市场(城市)数量多,服务范围小。
4、提出通过不同的控制关系(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会产生不同数量等级和体系系统( K3、
K4、K7)以及不同的空间形态。
101.后现代思潮的形成、核心、总体表现、重要意义以及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批判。
1.后现代思潮的形成:
“后工业”、“后现代”或者信息社会。
“后现代文化”思潮:
D.Bell从社会学角度对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揭示 (1973,1978)。
R. Rorty从新实用主义的立场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和重建。
M. Foucault以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对理性、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权力空间的描述。
J.Harberams从哲学角度所从事的批判和对理性概念的重新考察 。
J. Derrida的解构理论的阐述。
F. Jameson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揭示 。
J.F.Lyotard(1979)的知识状态研究。
P.K.Feyerabend(1975)对科学方法论的攻击与重建等等。
25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2.后现代思潮的核心:
“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任何一种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在
于‘消解所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典的合法性’”, “后现代个体小心翼翼地提防着思想的一般性准则、综合
性规范和指导性体系”。
3.后现代思潮的总体表现:
城市规划多元论思想始自于建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又得到社会思潮的强化,同时,也是适应
城市发展的必然后果。可以说,建筑学领域的 “后现代”理论和设计为城市规划技术手段的改造提供了依据,
社会思潮的多元论则全面革新了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思想,而这些思想和方法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
全面展现的舞台。
4.后现代思潮的重要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三个方面,即:作为风格,方法和变革的时代
102。相关概念
答:A。人类住区:
B.日照间距
C.城市居住区
D.日照间距系数
E,日照标准
F.绿地率
G.公共绿地
H.环境指标
I.配建水平
J.千人指标
K.住宅区
L.社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M.人居环境
103、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1、服务对象:
包括区内居民私人停车、区内各类设施的服务停车和外来车辆临时停车三大类。其中区内居民私人停车量
最大。
2、服务车种:
包括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和汽车三大类
3、停车方式:
根据居民停放的时间段、停放时间长度和停放的车种不同分为室外停放、室内停放、陆上停放和路外停放
多种方式。
4、停车设施布局:
(1)停车设施:停车场和停车库(房),同时还有机动车停车位和非机动停车位。
(2)布局考虑因素:居民的步行距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较合理的布局方式。
(3)集中布局:采用建设单层或多层停车库(包括地下)的方式。
(4)分散布局:按照每户或每一住宅单元为单位设置停车位。
(5)自行车停车布局:分散为主,最多不大于以住宅群落(居住组团)为单位来集中安排自行车停车
房(棚)。
居住区
105. 用地平衡表及其作用 p458
作用
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
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3审批居住区规划方案的依据之一
26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06、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方法较以前有哪些改变,宜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规划已经不再是“对国名经济的延续和具体化”,而是作为政府的一项独立的职能。
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是在遵循市场运行机制的条件下,进行宏观上的控制、引导。
主要的改变:
1、设计理念的改变。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居住区规划更多地考虑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共利益,促进可持
续发展。
2、设计方法的改变。更多考虑宏观上的,居住区与城市、居住区与环境资源、居住区与历史遗产之间的关
系,作总体宏观的协调。
3、设计目标的改变。给市场里有一定的“弹性”,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给与市场一定的发展和调整
的空间。
主要的具体措施:
1、管理好城市居住空间资源,保障居住区内居民公共利益的实现
2、协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平衡居住区各阶级的需求
3、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居住区与城市),维护城市的整体利益
4、注意协调居住区规划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的关系,保持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5、处理好居住区规划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关系,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
6、完善居住区的规划管理体制与制度
108.社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意义。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p2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住宅区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标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
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所谓“场所精
神”便是一种在空间
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居民间具有良好的
人际关系、社区安定是社区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区规划理论,它对
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09。社区形成的基础?
答: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地域内相对独立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
110、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之间的关系
1、住宅区:
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
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2、居住区:
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
3、居住小区:
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
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4、居住组团:
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并不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
112.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在住宅区规划的作用
是住宅区居民全体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策、社
区后续建设和社区信息交流等社区事务。
作用
反映了居民应该享有的公平的权益,同时也是使居民热爱社区、爱护社区、关心社区
和对社区产生归属感
和建设文明社区的一种重要方式。
27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13、服务半径的定义以及设施分级、服务半径确定考虑的因素
服务半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向四周地区提供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考虑的因素:
1、居民的使用需求。其中包括居民的使用频率,使用居民的数量。
2、设施建设运营的经济效应。
116.人居环境设计的指向原则?
废弃
120、社区规划的概念、类型、内容,公众参与的作用
社区: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一种亲密社会关系
它的四个条件是:1、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 2、较完善的公共设施 3、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4、一定的
社会关系
社区规划是对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通常为一城市的行政区划有关的界定范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
规划,目的是形成良好的成员互动以及社区意识,形成一种良好、融洽的社会关系,最终达到社区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是社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工作:
1、公众参与保证社区规划工作的具体性、代表性以及可操作性,保证了规划过程的科学性。
2、公众参与保证社区规划的具体实施
3、公众参与保证了规划实施中的自主管理,全员监督检查。
4、公众参与给社区更加健康、融洽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驱逐疏离感,恢复各方信任,增加了人们的社
会责任感和价值认同感。
5、更全面挖掘、培育潜在的社会资源。
6、提高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掌控能力
7、逐步确立民主意识,建立自治机制。
城市化
122.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城市人口转化以
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23。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三阶段?
答:A。1760-1851年: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验证和示范阶段。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
50%以
上的国家,即英国。
B.1851-1950年: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所走的
城市化道路基本靠产业革命推动,城市人口主要是由农村移入城市。从经历的年限来
看,发达国家的城市
人口比重达到
50%以上花了整整
100年的时间。
C.1950-至今: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和加快阶段。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
1950年的
28.4%上
升到
2005年的
49.2%。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为
74.9%,欠发达国
家为
45.8%,最不发达国家为
27.7%
124、城市化进程“
S”形曲线主要内容
1、定义: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将城市化进程分为按照
S型增长曲线的三个基本阶段:即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
初级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
停滞的后期阶段。
2、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30%以下)
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农业剩余劳动力少,城市化发展缓慢。
3、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30%——70%)
28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农业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进城,工业实力增降,城市化速度很快。
4、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70%——90%)
农业人口转化趋于停止,城市中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城市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126. 概念的区别(城市化Ⅰ与城市化Ⅱ;正统城市化、过度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乡村城镇
郊区城市化:战后发达国家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以住宅郊区华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职能
部门郊区化的连锁反应。
积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
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
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127、城市化的单一指标度量法和复合指标度量法的定义
城市化的度量指标由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度量方法。
单一指标度量法:通过某一最具有本质意义的并且有利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在描述
城市化水平方面,最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表,其中最简明、最容易获得的、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本质就是反映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这一指标反映的缺陷是各国城镇
定义标准相差甚远,缺乏可比性。由于种种缺陷的存在,各国学者提出了复议其他指标反映城市化的进程,
比如:城市人口的增长动态、城市数量的增长情况等。
复合指标的度量法:也就是用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然而指标繁多,必然与具体地域情况紧密
结合,针对性较强而通用性较差。因此,符合指标法多是对具体城市地域或者具体国家作城市化分析时使
用,而无法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比较经典的复合指标法有城市成长利息数、城市首位度等。
129.人口集聚度指标法的内容。
城市地理学课件
人口集聚度 Sp(Scale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考虑城市人口规模要素 Sp= ΣX
X: 各规模等级以上城市(聚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从城镇化水平上已无法考察,借助于人口集聚度可以把握人口由小城市向中等规
模城市、大城市集聚的过程。)
130。城市化速度的定义?
答:
131、我国城市化发展前景
1、中国城镇化进程特点:
(1)城镇人口增长多,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高。
(2) 城镇人口增加速度不稳定。
(3)城镇化水平地域差别较为明显。
2、中国城镇化发展主要问题
(1)城乡差别大,二元结构明显。
(2) 区域发展不平衡。
(3)城镇化面临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
(4)城镇人口增长多,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高。
(5) 大城市低于国际竞争力不强。
29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6)小城镇对人口和就业吸纳能力未充分发挥。
3、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策
(1)农村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
(2) 区域城市化道路:以大城市为中心,建立城市区域发展联合体。
(3)城市现代化道路:城市功能、经济、生态、文化和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现代化
小城镇的问题
134、发展小城镇的优势、弊端、出现的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小城镇优势: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得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增加区域协作以及增长点。
2、使企业获得“聚集效益”。使得零散的小企业能够在小城镇中获得聚集效应,发展空间更大。
3、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可以直接并且快速地吸纳农村由于生产技术革新或其他原
因而富余的劳动力,
解决农村就业难的问题。
4、是大中城市人口的蓄水池。通过快速吸引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可以侧面控制大量人口涌入大 /特大城市,
解决大/特大城市人口爆增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5、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小城镇作为中心城市(大城市)与农村的过度和纽带,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
增加大城市对其的辐射作用以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6、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带动农村经济,随之带动农村的技术革新,进一步实现农村快速的现代
化。
小城镇弊端:
1、小城镇难以抵抗大工业的冲击。小城镇中的小企业规模小,技术革新慢,不能形成与大企业之间强有
力的竞争。
2、经济、社会效益低。由于规模小,不能形成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
3、吸引力、辐射力弱。小城镇由于公共服务配套、市政设施等缺乏,因此不能形成良好的对人口的吸引
力,反而会产生就业低,人口回流现象。
4、发展非农产业的有限性。小城镇用地小,规模不足,因此就业岗位有限,无法发展大量的非农人口以
及非农产业。
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小城镇建设与乡镇工业的发展不协调。
2、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规划
3、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环境质量下降
4、建设用地管理不善
5、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城市运营管理落后
6、地区发展不平衡
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
1、未与小城镇的发展所一致
2、未形成乡镇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未处理好乡镇企业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4、小城镇经济功能的薄弱
发展乡镇企业的对策:
1、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包括:体制环境、物质环境、产业环境;
2、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
3、培育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力,包括:研究和开发能力、不断创新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
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组是协调企业内部各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应变变化的能力。
136.几个概念(小城市——城市——乡村——城乡结合部——城乡一体化——郊区——城市边缘区)
1.
小城镇
——目前通用的概念是把建制镇称为小城镇。
《城市化问题学术观点综述》阎利民
观点一,费孝通教授指出: “小城镇是由农村中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组成,这个社会实体
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
们都是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能缺少的联系。”
观点二,民政部李宝库副部长说: “就目前而言,小城镇是指区别于大城市和农村村庄的,具有一定
规模的,主要由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它包括国家已批准设镇建制的建制镇和尚未设
镇建制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同时也包括一部分小城镇”。
30
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2.城市《城市规划专业术语大全》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乡村
4.城乡结合部
5.城乡一体化
6.郊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城市周边地区。
4、 7.城市边缘区
137。城中村现象特点和问题?
答:
社会特征。城中村大多数实行的是农村集体所有制,村民留有宅基地和自留地。农村户口,组织形式
是村民委员会。村民的社会没有城市居民医疗保障、教育培训、职业指导等待遇。
经济特征。基本上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利用区位优势,宅基地上建设费用低于相近市区,依靠城
市用地出租房屋和分红牟利。
物质环境。没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土地功能紊乱,工商住混杂。建筑建造混乱,通风采光绿化极差。道路
不成系统,消防隐患极大。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匾乏。
问题
1、对经济的影响
(1) 城中村内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没有发挥土地的区位级差地租效应,违背了土地供应“价高者得”的原
则,土地经济效益低下。
(2) 土地开发的负面效应外溢,造成周边地产价值下降
(3) 土地没有规划,使用无序,近期建设没有愿景参照。有以下方面:政府对于其土地利用的简单干预;
对城市周边经济依赖性强;盲目建设导致公共利益丧失。
2、对社会的影响
(1) 村民观念陈旧,部分村民精神颓废。代表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
(2)社会治安难以保证。
(3)村民对未来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障内容缺乏信心。
(4)败坏社会风气。贪污,黄赌毒
3、对环境的影响
(1) 城中村内的环境混乱,建筑功能不清。
(2) 城中村吞噬城市生态绿地,污染城市环境。
(3) 城中村降低城市景观风貌
138、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定义、关系与作用
1、城市功能:
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2、城市结构:
GB“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关系”
3、城市形态:
GB“城市整体和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状态”
4、关系与作用:
(1)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功能缔造城市结构。
(2)
城市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问题的本质性根源和城市构成的主体,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
(3)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映射城市发展的持续与继承,体现了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观。城市形态是城市
功能与结构的高度概括。
(4)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成败兴衰的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
总体要求:强化城市的综合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创建完美的空间形态。
城市结构与形态
140.
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上部结构、下部结构的定义
外部结构:广义上说是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扩展部分,是城市建设的外部因素和条件。具体
31
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如城镇体系结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
内部结构:指城市的用地功能结构、产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上部结构
下部结构:城市的供电、燃气、排水等的基础设施。
141、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模式及图示
一、集中式布置将城市用地集中布置的形式
1、网格式
特点:用地规整,通过方格路网形成城市骨架。
优点:
1、城市街坊规整、易于识别。
2、交通可达性较好
3、同时适合城市远期向各方向的发展;
缺点:
1、不适合有地形起伏地区,
2、城市空间不利形成轴线景观,空间较单调,
3、不利于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区。
典型案例:印度昌迪加尔、洛杉矶
2、环形放射式
特点:常见的城市形态,一般由环形路与放射路组成而成
优点:
1、利于形成富有集聚效应和活力的城市中心
2、利于外围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外围与中心区的交通可达性。
3、利于组成城市轴线景观。
缺点:
1、环线上的交通负荷过大
2、容易导致中心过度密集和拥挤的状态
3、用地整合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案例:北京、巴黎
二、分散式布置:由于自然地形或道路分隔将城市分成若干分组、分区,就近组织生产、生活形成系统的
城市总体布局方式
1、组团式
特点:城市分成若干组团,中间一般由农田、高山或河流相隔。
优点:
1、近远期发展有余地,方便分区因地制宜布置功能,合理组织工业和居住等问题。
2、分隔带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条件。
缺点:
1、用地较为分散,交通不便,彼此联系差
2、不易形成有活力和聚集的中心
3、建造、日常运营的成本较高。
案例:四川宜宾
2、带形式
特点:由于地形或其他因素限制,城市沿一条主要的交通干线发展的一种形式。
优点:
1、城市易与自然景观和环境形成良好接触
2、平面布局与交通系统方向性强
3、功能布局具有一定优势
缺点:
1、规模经济以及市场运作的经济性较差
2、城市过长后交通消耗过大
3、不易形成城市中心,城市空间环境较单调
4、铁路、公路等对城市的影响较大
典型:深圳、兰州
3、星状式
特点:一般是由若干个带形城市组合而成形成,也是环形放射路沿几条轴线发展的结果,通过快速大
32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运量的主要交通干线形成若干带状发展轴,发展轴间用绿地、农田加以控制。
优点:
1、可形成集中并且富有活力的城市中心
2、星形发展轴之间的绿化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景观。
3、很好的疏散和控制城市中心高密度人口问题。
缺点:
1、如果外延的发展轴(指)过长,交通消耗量过大,联系不便。
2、如果外环线控制不善,易形成“大饼”是的一片发展。
3、对于快速大运量交通的依赖性强
案例:哥本哈根
4、环形式
特点:一般围绕中心的农田、山丘、河湖等沿四周呈环形分布的形式,是带形成是在特定情况下发展
形成的结果。
优点:
1、可避免城市中心区过度拥挤的问题。
2、比带形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强
3、中央的农田、河湖和形成良好的景观资源
缺点:
1、中央若非自然障碍,容易被建设开发所侵占。
2、不能形成城市中心
3、交通联系较差。
案例:浙江台州
5、卫星城式
特点:在大
/特大城市外一定距离发展一系列规模较小、为母城承担一项或多项城市职能的,具有一定
配套设施的小城镇的形式。
优点:
1、可为大
/特大城市疏散人口和就业,形成整个体系内的人口、就业的均匀分布。
2、可提供相对独立的环境较好的小城镇生活
缺点:
1、如卫星城的配套设施不够,就业差,吸引力差会产生人口回流现象。
2、对快速大运量的交通系统的依赖性强
案例:上海、伦敦
6、多中心式
特点:城市多种方向上的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
优点:
1、城市聚集功能有多个中心承担,不易形成单中心式的过度拥挤的情况
2、城市远期发展余地大
缺点:
1、没有多样、充满活力的大中心
2、各区之间的联系较差‘
案例:Detroit
144。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征及特点?
答: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侧重于研究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其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和形成机
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既可以认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属性,也可以看作是社会结构在城市空间中的反
映。
上海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由位于城市核心的高人口积聚度的旧式住宅区:位于城市中部沿主要对外交
通干到附近的低文化程度、体力劳动者集中的生产性功能区
:位于城市边缘低人口积聚度的新式住宅区和知
识分子集中的高级住宅区
4类社会区组成的同心圆扇形组合模式。
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由人口密集混合功能的旧城区、干部居住区、工人居住区、农业人口散居区
和知识分子居住区5种社会区组成的,大致呈向东曳长的同心椭圆形态势分布模式
西安旧城区混合功能的人口密集区为核心,向外拓展到干部居住区同心圆结构,加上再向外的扇形工人居
住区和知识分子居住区,最后到外围环带状农业人口散居模式
33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48、英国、美国和香港的城市规划运作体系组成框架
英国:
主要分为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和地方规划(
local plan)的两级法定发展规划体系。
结构规划作为战略略性规划,其作用是为了使城市与未来
15年或以上的地区发展策略相符合,其任务
是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和计划,包括土地使用、环境改善和交通管理等内容,为地方政府提供指导性
框架。
地方规划作为实施性规划,其制定必须与结构规划的发展策略相符合;其任务是制定未来来
10年详细发展
策略和建议,包括土地使用、环境侦测和交通管理等为开发控制提供依据。
美国:
分为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两级部分。
151。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总体规划修编前)
答:
问题:
/现状调查流于形式,对于前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效能评价不足,规划历史衔接不良
/规划项目编制的时间长、成本高,难以跟上城市的快速变化
/不计规划项目成本,不顾政府对规划项目的财政支付能力
/总体规划缺乏实施技术手段,很多成了“终极蓝图”,纸上谈兵
/总体战略控制力度不强,发展引导性不强
/对于分区和地块开发刚控制性过大(土地利用性质和容积率等数量指标),对于灵活市场的适应性不强
/对于整个市域土地没有控制,城市扩张难以遏制,造成基本农田不断减少
/城市建设外在于环境资源条件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安排以及一直属于从属地位,沦为总体规划的“配套”
/忽略城市安全问题,对于灾害(特别是恐怖不袭击等新型灾害)城市生命线系统脆弱
/区域的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协调不齐,重复建设,相互拆台,城市家恶性竞争
/作为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作为政治行为,公众参与度不够
解决:
/加强对于上位规划(规划依据)的:国家发改委的区域规划、建设部的省级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资源部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加强总体规划战略内容
/加强强制性内容
/加强总体规划政策导向性
/加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
/对整个市域实施空间管制,对全域土地可建性进行安排
152、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别、联系
1、城市总体规划:
GB:“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
施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全国及各等级区域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平衡,属于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构成部分。
主要内容为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确立。
3、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1)目标一致:都是合理使用土地资源,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侧重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规划区内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充足空间,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客观依
34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据。
(4)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商一致。
(5)土地使用规划时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城市用地布局。
154. 总体规划的任务、期限、定义、内容
任务:1综合研究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空间发展状态
2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3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4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
期限:20年
定义:
内容:
1体系规划
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布局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提出人口、用地规模,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中心区位置
3基础设施支撑
确定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4治理与保护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措施,对历史文化名
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5安全保障
提出人防建设、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6建设安排
确定旧区改建及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区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协调市区与近郊村镇的各项建设,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7有关建议
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55、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
编制组织: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编制的工作程序:
1、基础资料收集
2、《城市规划纲要》编写:
论证城市规划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
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3、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阶段
4、规划方案论证和评审
5、方案的审批
6、方案的公布
审批的程序:
1、《城市规划纲要》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2、总体规划:分级审批。
直辖市: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和国务院制定的城市: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
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35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其他设市的城市: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他镇的城市: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其他建制镇的总规
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建制镇: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人民政府或县人民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
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157.远景规划的概念内容。
陈秉钊《从远景规划到概念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3.2)
远景规划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的城市发展结构安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
50—60年),审
视更广的地域空间(城市化引起的人口再分布的影响范围和经济社会),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资源、环
境与城市的动力机制、产业结构等)。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
定态的进程,从而进行战略性的空间、环境结构布局,以指导城市总体规划。
158。城市性质、城市职能的定义和确定依据?
答:国标: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
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国标: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
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世界(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
的集中体现。
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一般职能是指每一个城市正常运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如饮食业、服务
业和建筑业等。特殊职能是指代表城市特征的、不为每个城市所共有的职能,如风景旅游等。特殊职能一
般较能体现城市性质。
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
身居民服务的职能。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
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辅助
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
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确定城市的性质:
A.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往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是城市的区域
功能作用的一种标志。
B.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强调通过对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系统研究,拟定具体的发展部门和行业方向
C.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其他主要职能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
宏观范围分析和
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之外的职能,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
159、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区、城市建成区、开发区的定义
1、城市规模:
GB“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2、城市规划区:
指城市市区、近郊区和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3、城市建成区:
4、开发区:
162、战略规划的技术核心、方法论基础,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核心:
1、宏观性,整体性
2、灵活性和弹性
3、长远性,高瞻性
4、指导性
目前存在的问题:
1、现有战略规划多数只是对总规的修正,无法真正上升到战略考虑的层面
2、受地方政府组织编制,体现地方领导的意图,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区域协作,促进市场公平,社会
公正。
36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64. 近期建设的基本任务、期限、必须具备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具备的指导性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
期限: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
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近期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1.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2.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3.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4.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5.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
整治和建设措施。
《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2002》
第三条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明确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确定城
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提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
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安排的意见。
第五条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一)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
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条件,并能适应市场经
济发展的要求。
(三)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四)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六条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五年,原则上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其中当前
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期限到 2005年。
城市人民政府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以制定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二)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
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三)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
施。
第八条 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指导性内容包括:
(一)根据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
城市主干道、
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
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二)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三)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四)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165.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定义和相互关
系?
答:
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169、20世纪 90年代以来区域规划的发展变化
区域最早来源于地理学的发展,早在 17世纪就出现了区域的思想。
区域规划研究更加深入:20世纪 90年代,各国的区域研究团体都已先后成立,世界上大约几百所大
学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从事此项研究,联合国不仅成立了专门机构——地区发展研究中心,而且还频繁
召开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会议。区域研究由于涉及区域规划、国土开发和政治、省查你和
交通布局、区域和城市就业、住房和公共福利的地方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已成为学者焦点。
区域规划理论更加完善:对一系列的区域理论的认识和应用更加完善和具体。
区域规划应用更加广泛:给地区均采用区域规划进行整个城镇体系、地区乃至整个国土范围的统一战
略部署。
37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71.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72。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
答:概念——一定地域内(省域、市域),妥善处理各城镇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
体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173、土地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
1、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是自然所赐予的,非人力所能创造的,是地球发展长期变化的产物。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土地位置
的固定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自然状况的差异性、土地使用的永久性。
2、土地的社会属性:
土地不是单纯的自然物,它一旦被人类利用改造,就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所谓土地的经济是,是指人类
投入土地的物化劳动在土地上反映的生产力以及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土地的经济属性包括:用地供给的
稀缺性及经营的垄断性、土地收益的递减性、变更土地使用方式的困难性、土地所有权形式上的排他性和
垄断性。
土地
176、竞租理论内容及推导
179。我国土地所有制所包括的内容
答: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A.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
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B.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
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C.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
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
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D.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
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E.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
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土地的农
民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F.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
38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
准。
G.国有土地可以由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农民集体所有的土
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包
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约定。承包经营
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H.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
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G.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
兴办国乡镇企业和
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
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I.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
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入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
J.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㈠基本农田;
㈡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㈢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
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
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
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
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依照本条第二未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
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K.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但是,下列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政府
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拔方式取得:
㈠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㈡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㈢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第五十五条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标准和办法,缴纳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费用后,方可使用土地。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百
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第五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
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㈠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㈡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㈢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㈣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拔的国有土地的;
39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㈤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第五十九条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应当按照村庄
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
用年度计划,并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条六十条、条六十一条、六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六十二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地。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的,不予批准。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
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重建、扩
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㈠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
㈡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㈢因撤销、迁移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182. 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概念: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
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基本要求:
1用地评定是项基础性工作
2注意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和可能影响
3因地制宜,抓住主导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评价
4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他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的鉴定其利弊
183、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经济条件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三者同属于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价:(用以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及作为城市发展的综合依据)
1、自然条件评价:
又称土地适用性评定,是一般对城市新建或扩建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合该用地的可能性以及经济性进行
的综合评定,划出三类用地,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划分为:
一类用地:适宜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可以进行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是以建设的用地
2、建设条件评价:
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他们在近期建设或改进的可能,即其服务水平与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考虑的因素有:
A、建设现状条件
B、工程准备条件
C、基础设施条件
3、经济条件评价
根据用地的经济属性,对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综合评定土地的优劣。
40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85.国标中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指标比例。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析
级别用地指标(m2/人)
Ⅰ
60.0~75.0
Ⅱ
75.1~90.0
Ⅲ
90.1~105.0
Ⅳ
105.1~120.0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类别指标(m2/人)
R 18~28
S 10~25
M 7~15
G ≥9.0其中公共绿地≥7.0
186。土地兼容性的定义、相关影响因素?
答:考虑到不同土地功能相邻因外部性而造成的共处可能性以及一块土地在功能上选择的多样性和置换的
可能性,对于某块土地的用地性质不作明确限定,通过规定不同用地(建筑)并且允许开发者在不违背整
体规划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用地性质。
影响因素包括地租、征地费用、城市某类用地的需求、城市发展的需求
190、有关概念
城市开发: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土地、房屋)、城市基础设施(市
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并通
过各种服务,或经过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即实现城市发展。
土地开发: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对土地进行投资、改造和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和
价值的过程的开发和在开发。
公共开发:公共开发包括道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为“七通一平”或基础
开发,完成将“生地”变为“熟地”的过程,土地开发式建筑物业开发的先决条件。
区位: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郊区:在城市的行政范围内,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外围,并且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功能符合性不强的非用业
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区(
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或城市行政区范围内进行规划建设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
urban built-up area):城市行政区内世纪已经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
具备的区域。
城市用地
(urban land):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
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总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了保证城市中耕地总量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从而为总体规划的用地规模给出相
应的限制,以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为基本内容。
41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92.土地储备制度的土地征购方式、运作程序。
1.征购方式:征—征用,由农村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城市土地。
收—回收,闲置土地回收。
购—收购
换—置换
2.运作程序:征购——开发、整理、储备——供地
↓ ↓ ↓
生地—熟地拆迁、归并、
组合、平整
协议、招标、
拍卖、挂牌
197、信息化城市在结构、空间、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
199.信息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孙世界、吴明伟 《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城市规划汇刊》2002.1)
1.关于城市性质的确定:
(1)城市等级体系和区域城市等级体系的研究。
(2) 充分分析城市自身的优劣。
(3) 随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2.关于城市功能空间布局:
(1) 城市中心功能的设置:用地强度降低,文化娱乐功能加强,零售及服务业分散,办公功能加强,
但办公空间密度降低。
(2) 工业空间的边缘化。
(3) 开放性布局。
3.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
(1) 居住用地分类标准调整。
(2) 公共设施分类。
4.关于居住区规划设计:
(1) 住宅建筑本身的设计,在套型,灵活性,与远程活动的结合方面探索。
(2) 配套设施建设符合信息化综合社区的配套要求。
5.关于城市详细规划与城市更新:
(1)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更具个性化和生态性。
(2) 城市更新从物质更新转向软件和配套设施更新。
6.关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1) 高效的 R&D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
(2) 产业化。
(3) 高效的管理机制。
200。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形成历史?
废弃
204、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一个区域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转变增
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等长期效益方面,单纯靠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自发力量是很难做到的。由此可见,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中,政府行为应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就是指区域发展
主导力量,即各级地方政府关于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顶层设计及其时空安排,可用以指导各方面
工作规划、计划的制定与活动的选择
42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206.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摘自 ABBS
1.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suburbanization),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
拥挤、环境恶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
化现象。
2.郊区城市化(suburban urbanization),是不同于城市郊区化的又一重要概念。它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
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207。郊区化的表现?
答:郊区化是郊区城市化的简称,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它是城市化发展到相当程度,出现了城市发展的
“门槛”,城市出现了“集聚不经济”。此时,“扩散”效应逐渐开始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的表现就是
:
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郊区由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郊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日益突出,开始具备一些城市功能并渐渐地完善,农业地带的中心城市开始崛起。
首先郊区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口的向外迁移,通常会从人口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和度量郊区化的
开始与否和开展的程度。一般认为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人口的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
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郊区化的前兆是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和,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
下降(即所谓的相对分散); 它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出现了绝对数目的减少
(即绝对分散)。
这一现象最早在20年代的美国出现,5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各国大城市中普及。郊区化的晋及标志着,
工业革命160年来人类生活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将发生逆转,从高度集聚的城市中心再度向乡村回
归。
211、全球化的背景、重要文献
213.世界城市的特征以及指标体系。
全球城市(Global City)即世界城市(
World City)。全球范围内起到世界或世界某一大区域的经济枢
纽作用,并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活动的功能,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与金融机构高度集中,
城市人口规模大部分在
500万人以上的超级都市,有的已成为超大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1、哥特曼的论说:三大判别指标:人口——首要因素;高强度脑力劳动产业——高
等级服务职能;
政治权利——大国的政治权利中心。
2、弗里德曼的论说:
1986年
7大著名论断和假说,是研究世界城市的最重要基础: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②全球资本的
43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空间组织基点;③全球经济的控制能力;④国际资本的积累之地;⑤国际和国内移民的终点;⑥空间和阶
层的两极分化严重;⑦增长带来的社会代价大且快。
3、1995年世界城市
5个特征:
①是组织全球经济体系的终点,是地域、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具体表达;②世界经济积累的地方,但与
世界大部分人口和地区隔离;③是高度城市化和高度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地方;④具有等级层次,可按经济
控制能力分等;⑤控制世界经济的是跨国资产阶级。
218、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225、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其中包括地质、水文、气候、地形等方面的条件。
一般对于地质、水文等的自然条件可以通过在总体规划层面上的土地使用性评定进行评定划分出三类
用地(适建/可建/限建);
对于气候等自然条件一般影响城市日常运营的能耗费用,也从侧面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对于自然地形等方面的条件,例如山脉、河湖等难能逾越的自然屏障也直接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2、区位条件。城市在地区中、国家中乃至整个世界的范围内的区位条件也影响城市的发展动力和速度。能
够得到大城市辐射的小城镇能够快速的发展;能够进行区域协作的大城市能够更加稳定、持续、健康的发
展。
3、城市规模。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影响了城市发展动力、空间和速度。
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小,无法达到一定程度的聚集,也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因此也减慢了城市发展的
动力,限制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影响了城市发展的速度。
4、城市经济实力。城市的经济基础、实力也影响了城市发展。
资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经济基础,资金充分有利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吸引或成立大
企业进一步投资开发,带动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更高更快。
5、科学技术水平。城市、地区的科学技术、研发能力、创新实力也直接影响城市发展。
6、城市的法制体系的完善程度。法律的完善健全有利于城市各项规划建设的合理进行、社会各方利益的
公平保障,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
7、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城市规划科学编制、规划法的有力保障、规划的准确实施、建设过程中以及城
市运营中的良好监督检查等这些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都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8、
44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228。国外城市中心的演化规律?
45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46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城市设计
232、以旧城区特色街道的保护规划为例,说明城市设计在不同规划层次的作用和体现
对于旧城来说,如果保存文物古迹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可以通过申报审批
核准为具有法定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具有一般意义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城市,可以一般称之“历史
古城”。
对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层面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规划中必须有历史名城保护的专项规划,对于一
般的“历史古城”的城市总规也应以历史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的城市设计思想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指导
原则。城市设计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的作用:是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发
展方向、城市形态、空间形态等等要素。体现在:对历史名城特殊传统风貌特色的确定、空间的分析,以
及建筑的控制等等,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主要确定整体的风貌特征,指导下一层面的城
市设计。
为对于旧城区的特色街道来说,如果其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从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进行综
合判断,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可以申报成为法定的“历史街区”,如果不保存有完整风貌但仍然存在传统风
貌的可以划定为“历史风貌区”,对于这些地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来说,城市设计也伴随着这些控详存在。
其作用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设计为指导,对地区历史风貌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协调、引导、和控
制,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导,同时可以提出若干改造意见和概念设计,作为控规的一个组成部分,并
且指导控规。其表现在:进行控规层面的对地区建筑体量、形态、材质乃至颜色进行引导和控制,对地区
的广告牌、建筑小品、街道风貌等进行引导设计。
235。对于不同层次城市设计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
47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48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49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50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51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城市规划实施
239、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低效的体现
《注册规划是应试指南》
1、外部不经济的存在,外部负效应存在,并不能自觉是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2、近期利益的驱动,无法从宏观上、长远上、整体上协调发展。
3、对公共设施的忽略,无法提供公共设施以及公共产品,国防、卫生、市政等。
4、合成谬误的出现。
5、社会价值判断的缺乏。
241.城市土地配置和使用的管理程序。
《注册规划师应试指南》
开发/建设意向和申请
社会经济计划←——————计划立项——————→计划部门
社会经济计划←——————项目建议书——————→计划部门
城市规划
←——————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部门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部门
规划/规范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部门
建设用地计划←——————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部门
52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规划/规范←——————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部门
征用土地/开工建设——————→规/土部门
监督检查竣工验收——————→规/土部门
国有土地和房产许可证——————→房屋/土地部门
242。行政区划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答: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比较全面的定义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
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联系等状况,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全国的
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任何一级行政区,都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且行政辖区范围有明
确的法定界限;(2)有一个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即驻地,这个行政中心大多与区域经济相一致,但也可
以不一致;(3)有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在中国主要由省级、地级、县级和乡镇级;(4)有一
个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243、城市规划实施机制有哪些
1、法律机制:
通过法律、法规为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授权和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
2、行政机制:
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
规定、计划、标准、通知许可等行政方式来实施城市规划。
3、财政机制:
财政是关于利益分配与资源配置的行政。包括直接投资、发行债券、税收杠杆等。
4、经济机制:
经济机制指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民事关系,是以自愿等价交换为原则,政府部门主动运用市场力量来促进城
市规划的实施。
5、社会机制:
包括公共参与、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的作用。
246、城市规划管理的构成要素
五大构成要素:管理目标、管理人员、被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中介
《注册规划是应试指南》
248.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原则、依据。
1.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原则:
⑴民主性:①体现多数人民的利益;②尽可能广泛的听从意见
⑵可行性原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任何一个决策,如果脱离群众,就不能切
实可行。
⑶合法性原则:①规划管理决策必须遵循决策程序,②规划管理必须依法决策,其决策结果必须符
合规划管理有关法律规范和上级政府的有关决策。
⑷连续性原则:规划管理决策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决策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出尔反尔。
⑸效率性原则:即规划管理决策必须讲求效率,以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
2.依据:
⑴规划依据: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批准的各层次城市规划是进行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依
据。同时,由于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特征,前一个管理阶段或环节的决策是后一个管理阶段或环节的依据。
⑵法律规范依据: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前提规范性管理文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
制度和工作程序都是规划管理决策的依据。
⑶经济技术依据:经济技术依据包括国家和地方定制的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的经济技术定额指
标、经济技术规范文件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经济技术要求等。
⑷计划依据:计划依据包括按照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城市经济和社会发
展五年计划,城市建设年度计划,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报告、计划投资文件等。
53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253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文件
管理内容:建筑物使用性质的控制、容积率的控制、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绿地率
的控制、出入口、停车交通的控制、建筑基地标高控制、建筑环境的管理
管理的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公众参与
255.公众参与的定义、实质、目的、作用、方法、途径。
公众参与的定义:
公众参与全称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
众多的城市成员能够参与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去。
目的:
并不在于让规划师能够借此说服公众,或是让公众籍此来指挥规划师,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此项活动
达到规划师与公众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作用:
①促进规划师直接了解民意,为规划提供良好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使城市规划具备“上有指
令,下有反馈”的双向信息系统,为开展规划打好基础;
②对城市规划起到“集思广益”之效;
③有利于群策群力实施城市规划;
④有利于全民皆兵的强化城市管理。
方法:
⑴规划师主导法:强调信息由规划师传递到公众那一方,着重规划师向公众解释各阶段方案,让公
众了解、并让公众审查、评价规划师的工作。
⑵公众主导法:着重信息从公众传递到规划师,使公众有机会阐述自己的意愿,便于
规划师掌握第
一手基础资料,从而为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⑶互动的方法:上两种是单向信息交流,这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强调直接给规划师与公众
提供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
途径:
⑴确定规划任务:规划人员要经常主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建立良好公众反馈信息系统,及时发现
问题,从而合理确定任务。
⑵拟订规划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能主观臆断,应体现整体利益,在领会上级战略意图的同时,再注
意公众参与,从而准确拟订规划目标;
⑶收集基础资料:改变过去仅由专业人员来完成的局面,可利用居委会、学校等帮忙,从而能更广
泛、深入、全面地收集资料,为规划打下基础;
⑷方案构思:专业知识和公众意愿相结合,发掘公众真实意愿,启发思路;
⑸方案评价与选择:做好宣传,深入了解公众意愿和倾向,分析方案利弊,完成方案优化;
⑹公开审议:让公众能参与审议,听取意见;
⑺规划审批:上报审批的文件中应附有公众参与的意见、看法,综合专家、公众两方面意见审批。
城市规划法规
260、城市规划法制建设意义
城市规划的依法行政是我国依法治国总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体现在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
同时城市功能的多样趋势,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技术的空前突破都使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需要
进一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上。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5、保障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国家必须从宏观上进行干预和调控,以实现市场的公平以及社会的公正。
6、保护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
国家承认和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利,国家承认和保护企业法人的合法经营行为。
54叶钟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7、提高规划行政的效率
城市规划法有利于实现城市整体纳入规划考虑系统中,而不产生部分规划管理的真空地带;同时
市的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减少行政工作中的失误;规划法更可以保障城市规划的以完
整准确有效的实施。
8、推进城市规划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合理性
公共参与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将促进规划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促进公民本身的知
法、守法、支持城市规划工作。
55叶钟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