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闻学_概论复习资料

2021-01-24 来源:星星旅游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1. 报刊的四种理论:

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划分方法,《报业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维埃—极权主义,这些类型的划分源于规范理论即来源于观察,而非来源对假设反复检验的理论。

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格,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 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

 该理论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

 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 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行为的控制,所有权除政府为服务公众而接管外,主要为私有。

 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 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2. 新闻与信息,事实与信息的关系 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信息特性:可虚拟传递性、共享性、扩 缩性、组合性 传播学的信息定义: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新闻事实是信息得以呈现的最小单位

事实本身构成一个信息系统,新信息会增加系统的清晰度和有序性,但信息的不同组合也会改变事实的样貌

一个事实的报道中,必然有许多的冗余信息存在,没有这些冗余信息,新信息无以呈现

 新闻的信息本质使新闻彻底摆脱了一般故事的组织样式,形成了独特的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结构形式:倒金字塔结构。

 信息三态: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按照客观的稳定性排序)

3. 信息概念引入带来的观念变革

 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依据。  信息流动:完全信息和全面告知 新闻的基本理念是强烈坚持社会应该拥有最大量的或完全的信息。人民应该拥有不受约束的知情权。

 信息落差问题问题:影响信息自由流通的障碍:权利、受众、媒体决策者  新闻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按市场原则 按政治原则 按社会阶层原则  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进行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

4. 新闻与宣传

新闻不等于宣传(四点不同,见课本45页) 宣传的定义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在微观上,宣传依附于新闻,惟有借新闻之体方能显自己之魂;在宏观上,新闻又服从于宣传,以宣传为导向。如此,也便有了新闻与宣传的结合——新闻宣传。于是,有些新闻可做宣传,有些宣传,亦可用为新闻,从而形成了新闻与宣传的交叉。

5. 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社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

李普曼《舆论学》中关于“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或大多数人对它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事件)公开发表出来的意见。

特性: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累积性

 舆论的阶段:1、获知事态、议论纷纷的阶段;2、各种意见交流交锋的阶段;3、促成事物转化,特定舆论消退阶段。

 舆论的基本精神是群体的集合意识和整体知觉,舆论一旦形成,就产生强大的超过个体意见的影响威力(群体压力). ……权威性的获得正是舆论形成、成熟的一个标志。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舆论是新闻的重要内容,因为舆论通常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的信息内容如果离开了舆论这一内容,可以说无所依存;其次,新闻是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手段。新闻媒介在舆论中具有双重特性,它既是舆论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又是舆论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从舆论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 A、反映并代表舆论。B、引发舆论。C、引导舆论 

通过持续的信息流,构建现代信息环境;(常态)  通过调查性报道揭露真相;(非常态)  通过意见(新闻评论)引导。(多元态)

6. 新闻真实论概念,内容,为什么要坚持

真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1、指客观世界本身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2、认识的真实性、真理性。3、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新闻真实是一种事实性真实,是一种过程真实(本真真实、再现真实、解读真实、历史真实),是一种向事实本来面目不断逼近的理想真实、有限度的真实。

 新闻真实,从本质上说,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真实,不符合,就是不真实。  新闻真实: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具体真实(要素真实、事项真实、关系真实);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整体真实(马赛克式真实);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新闻报道,历史最终对再现真实作出最终的证明——历史真实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 坚持新闻真实的三个理由:真实的首要意义是把新闻和非新闻区别开来;确保公众得到确切的消息,以便正确决策是媒介的社会职责;确保媒介的公信力不受损害,是媒介自我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无论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还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新闻必须真实,这是共同的要求。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报业及所有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得到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事实的真相需要去发现它,把握它,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

 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利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的无意识所遮蔽。

 仔细分析,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那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对第一种真相的调查,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一种反证,也就是说是对假相的一种揭露,而对第二种真相的调查,就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澄清,也就是反映事物存在的的复杂状态。有时,多义甚至无解正是事实存在的真实状态。

7. 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从广义上说,是指新闻传播者和新闻传播媒介由于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而造成的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虚假反映.从狭义上说,是指某一篇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

新闻失实的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移

花接木,偷梁换柱。4、道听途说,捕风捉影。5、不懂装懂,因果不符。6、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新闻失实的原因:

主体原因: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把关人目的不纯,德性不善);缺乏专业主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采访不深入,浅尝辄止,蜻蜓点水,道听途说,信笔为文,不加核实);认识能力问题(发现力、透视力、再现力)。

客观原因:社会原因(体制性失实、经济性失实、道德性失实);固有原因(及时性要求下的失实、一些新闻事实客观上的复杂性)

8. 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公关的概念,典型的商业用语。新闻业务不应使用这种没有科学内涵的概念。

新闻的发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发生了,传媒可以“组织报道”,即讨论如何报道。现在改用“新闻策划”,很时髦,容易使新闻如何产生的问题变得含糊起来,似乎既可以是传统意义的“组织报道”,也可以指传媒制造事实、然后报道该“事实”这种现象。后一种新闻策划,便是 “假事件”。 传媒参与制造事实,这种意义上的“新闻策划”,19世纪末美国的“黄色新闻潮”就是这样做的,都打着为了公众利益的旗号,其实商业利益才是真的。

同时,传媒要提防某些商业集团制造的“新闻陷阱”,这是他们在运用公共关系技巧,让记者无偿报道以取得比正规广告还好的传播效应。

9. 知情权

知情权(Right to Know),又称为知的权利、知悉权、资讯权、信息权或了解权,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AP通讯社专务理事肯特·库柏(Kent Cooper)在1945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其基本含义是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其贡献在于:首先;知情权这一概念表达了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与自由,使其从诸多民主政治制度中分离出来,具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其次,知情权是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提出,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对其认识和保障,强化知情权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 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

 知情权的范围,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对个人信息了解权、法人的知情权和法定知情权(指司法机关享有的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权利)。  1、知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事务、政府行为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权利。

 2、社会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其所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权利。如公众对社会新闻、股市行情、商品质

量的知情权。  3、个人信息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了解涉及本人的相关信息的权利。如公民有权了解其亲生父母、出生时间等个人信息。  知情权的权利属性 1、知情权是一项人权

2、知情权是一种宪法性基本权利

3、知情权是一种复合性权利(兼有公权利和私权利属性的复合性权利 )

10. 接近权

大众接近媒介的权利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 1967年,美国学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1973年,他又出版了《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一书,对这个权利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巴隆认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出版自由”所保护的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受众的权利,而不是传媒企业的私有财产权;在传播媒介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广大受众越来越被排斥在大众传播媒介之外的今天,已经到了“必须把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归还给它的真正拥有者---读者、视听众”的时候了。 “接近权”或者“受众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这一理论的首倡者美国学者巴隆认为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也应该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11. 媒介素养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商业化运行,面对媒介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公众使社会有能力科学地、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于是便有了媒介素养(或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以及媒介素养教育一说。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1.了解媒介:知晓所处的媒介环境,简单了解媒体的组织运营情况及传播途径、制作技巧,掌握基本的新闻法规条例;

2.解读、判断媒介:冷静判断信息真实性并探求事实真相,正确区别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具备一定的媒介批判和媒介欣赏能力,清楚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其与舆论的关系和对社会的影响;

3.利用、超越媒介:主动选择媒介及媒介内容,复合式利用媒介;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掌握一定的媒介信息传递和制作的技巧,能够对媒介信息做出正确的回应并利用媒体发声;树立正确的媒介观,从媒介中汲取知识并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服务社会。

12.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余家庆主编《新闻学辞典》

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书本定义)

 对新闻价值有这样几种认识:  一是从新闻事实的角度来理解,认为新闻价值是指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殊素质与各种素质的总和。  二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阐述,认为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和衡量新闻的标准。

 三是从受众的角度的理解来看,认为新闻价值是指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程度以及它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或效应。 

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问题  首先,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它能满足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性能,也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新闻价值包含在新闻事实之中,尽管传播者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不同,在报道同一事实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作出不同的取舍,但那些舍弃和违背事实的报道会因此降低或丧失新闻价值。

 其次,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新闻需求也具有客观性。

 ①时新性(或称时间性、新鲜性)──报道及时,内容新鲜。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闻价值越大;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  ②重要性──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新闻价值也越大。  ③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受众关心,新闻价值就大。  ④显著性──新闻报道对象 (包括人物、 团体 、地点等) 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 ⑤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有新闻价值。

 新闻价值对于采访、制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有直接的作用。在采访前,记者依据新闻价值判断某一新闻线索有无采访的必要;在采访中,记者依据新闻价值估量获得的各种事实, 以便抓住要点,深入采访;在制作中,记者依据新闻价值选取、组织、体现材料。编辑依据新闻价值审视新闻稿,决定稿件的取舍、修改以及版面设计或节目的安排。

13. 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平衡

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            一致性 针对性 普遍性 典型性 适宜性

一、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要有“无闻”。

二、在坚持新闻时效性原则的同时,更要讲究适宜性。 三、坚持舆论监督,但不为监督而监督。

四、坚持正面报道,兼顾负面报道,避免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五、坚持指导性原则,但不搞一言堂,让民众有说话的机会。 六、必须始终坚持及体现国家的立场和观点。

七、要防止新闻价值及新闻政策各自倾斜并走向极端。

14. 新闻事业的定义,产生条件,演变,发展规律 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特点:(1)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 (2)举办资金的国有性;(3)是社会服务组织;(4)是公益法人。  新闻事业:

 人们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及其生产管理过程的总称。

 组织化、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是现代新闻事业的特征。  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 1、有一定的物质条件——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  2、有一定传播技能的人并以此为职业。

 3、有专门的传播机构,即能定期地、持续地、公开地向社会发布新闻的传播机构。

 新闻事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向西欧各国扩展。

 商品经济为现代新闻事业创造了历史条件:社会规模扩大;社会变动加剧;社会分工精细化;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联系更紧密。  商品经济为现代新闻事业准备了物质条件:一定文化的读者群;必要的销售市场;交通、邮电、印刷、纸张的物质条件;通过独资、股份制及广告投入为新闻事业积累了必要的资本。

 新闻事业的演变:

 以传播技术进步划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 以传媒结构变化划分:漫长的单一报纸主导时期、多种媒体共存的大众传

播时期、多媒体时代。

 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集权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段、社会主义阶段         

新闻事业性质

哲学视野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经济学视野中,属于信息(娱乐)产业领域,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政治学视野中,是政治性很强的舆论工具 文化学视野中,属于大众文化事业

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技术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发达是制约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15. 大众传媒公共性与公益性的依据

 1)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定的公共服务的作用;

 2)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 3)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的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 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共性和公益性也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16. 新闻娱乐化

何谓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强调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的道路。

17. 公共新闻

八十年代末,美国新闻业者痛心于选举新闻报导侧重候选人胜负、忽略议题探讨,逐渐形成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 (又或称公民新闻 civic journalism)运动,提出针对市民少参与公共事务 (public life)、新闻机构不了解市民所需两方面不足,改革新闻运作的模式。

公共新闻学的三大目标,是:(一)与社群建立关连; (二)不以吸引消费者,而以培养公民的方式报导新闻,推动市民参与公众事务;(三)缔造参详 (deliberate)

社会问题的环境,便利社群解决问题。

十多年来,这三大目标诱发了多种不同的新闻实验,包括新闻机构举办小区会议或者进行意见调查,探求市民的关切,作为订定新闻特辑议题的参考,采访的手法则包括派记者到市民经常聚集的公共场所,聆听社群的意见和情绪,避免偏听位高权重者的声音,采访过程中有时会邀请小区人士参与,共同设定报导方向。

18. 发展新闻学

19. 党报理论

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

1)版次和内容的编排,不能以一般的新闻价值作为选择事实的标准,党内和国内(解放后)的政策性报道始终居于头版和其他靠前的版次,国际新闻则安排在报纸最后一版(通常是副刊)之前。

2)通过报道典型人物、典型单位的事迹和工作经验来指导工作,成为党报的基本内容,也是各级党的机关实现领导的主要方式之一。 3)采用新华社的电讯稿成为一条党报的纪律

20. 新闻传播体制的作用,基本类型

李良荣: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运作机制等。  新闻传播体制的作用:

 新闻体制决定着新闻传播业的整体利益取向

 新闻体制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总体方针和价值取向  新闻体制影响着新闻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功能

 新闻工作者记录并报道他们居住的社区、州及国家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件。

 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提醒人们关注事件、机会、问题、可能性以及这些进展的意义。

 他们为人们提供“公众空间”以交换看法并共同迎接挑战。  他们在维系我们的民主自由中扮演关键的角色。  ——《新闻采写教程》谢丽尔·吉布斯等P3

21. 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运作体制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物的批评、建议,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

特点:公开性、广泛性、及时性(我国: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视社会效果)

对象:十分广泛,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全方位的监督。包括权利组织、社会团体、各种社会成员

范围:决策出台过程、决策执行过程、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一般社会成员的行为。 作用:有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助于吸引广大群众参政议政;有助于克服党和政府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22. 现代新闻自由权利

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SS)通常指通过新闻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在当时,新闻媒介仅仅是印刷媒介即报纸期刊,所以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同义。在后来的发展中,新闻自由被在狭义和广义两个向度上使用,在广义上包括了广播电视和网络。也有人提出用传播自由(FREEDOM OF COMNICATION)的概念,以涵盖各种大众传播行为。  创办新闻媒介权  发表权或报道权  编辑权  采访权

 维护新闻来源权

 使用传媒权

 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 知晓权或知情权  交流权与对话权  更正权与答辩权

 新闻自由的实质就是社会公众的一种民主权利,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议政权的实现程度问题。新闻自由实质上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新闻改革的三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979-1982)(P326) 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1982-1992)(P327) 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1992-2000)(P328) 新一轮改革:合理高效的媒介战略格局和发展模式;三公原则下的高质量新闻产品(P334)

24. 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含义,内涵

• • • • • • •

客观性的内涵:

诚实 <东方时空>_真诚面对观众

超脱、平衡对待事物、公正 <实话实说>_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 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不牵扯个人利益

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它解决的是“如何去报道”的问题,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原则要求记者以理性和冷静的态度看待事实、报道事实,以便于读者从客观的叙述中发现真相。

•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 此前已有关于客观性要求的言论,现在查到的关于客观性原则的最早表述,是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日报》(the daily courant)的告白:“本报创办之目的,在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刊载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有正确的判断。”但是很快,该报就变成了英国最早的党报之一。[客观性作为新闻报道的原则,当时条件不成熟]

• 1900年,美联社提出“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宗旨,这是第一次以社训的形式明确提出客观性原则。[这时,贯彻客观性原则的条件才得以成熟]

25. 新闻专业主义概念

26. 中西新闻传媒社会调控的异同 中西新闻传媒社会调控的异同

i. 中国以政党调控为主,西方以法律调控为主

ii. 中国防范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西方保障新闻自由的法规

相对完备

iii. 中国政党调控司法解释不易,西方行政法规可操作性强

iv. 中国集团调控的态势日益显现,西方集团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

27. 媒介权利 媒介权利

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新闻媒介的权利是一种职能权利,即运用新闻职业享有的特殊权利和特殊功能,支配和左右事态的发展。

本微信号长期服务于教育 考试 是大家学习成长的必备工具 赶紧告诉还没添加关注的朋友

微信→通讯录→添加→搜号→输入yinlu1698

或者

通讯录→添加→查找公众号输入引陆/yinlu1698 有更多科目内容和你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