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思考
邯郸市第十中学 张忠清
{内容摘要]: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新课程下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方面与初中有很大差异,这给他们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成为高一历史教师应研究的课题。只有上好第一节衔接课;依据学生的学情,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初高中历史教师互相沟通,共同研讨,才能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关键词]:衔接、学情、历史思维、学习方式
高一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广大师生的一个问题。教师普遍感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学生则是刚进入高中认为历史不重要,记记背背就得分,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会因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复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断层”。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高一新生的学情分析。
初高中衔接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对即将接触的学生,做一定的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特征、思维品质及内在需求。
1、高一新生学习历史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高一新生知识涉猎面很广,现代信息技术也有着较好的基础,他们兴趣广泛,富有个性,表现欲强,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热衷于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参与热情很高。也就是现在高一新生的综合素质不错。
2、高一新生的学习历史的困难
(1)学习内容方面的困难。对于高一新生来说,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课程变化太大,在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课程目标相比较,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在课程内容方面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高中历史三足鼎立。
(2)学习方法滞后带来的困难。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机械记忆是历史学习的法宝,回答问题只要翻开书,一切“尽在其中”,不需要理解,积极思考;认为历史学习只要上课划重点,考前背重点就行了,结果考试不会分析解决问题,成绩大起大落,逐渐失去了学习历史的信心。
(3)不良的学习习惯带来困难。由于历史学科在河北省中考中所占比重较低,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社会上视作“冷门”,学校当作“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升入高中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沿袭这一看法。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学生在历史学习上表现出学习态度不端正。这给高一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
二、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对策。
在对高一新生学情作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后,怎样帮他们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我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学前”教育,上好第一节衔接课
第一节衔接课很重要,这节课是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的,通过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对“历史”形成如下初步认识:一是历史的有趣性,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展示直观的历史图片,播放有声有色的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
博大精深,从而愿意走进历史。二是历史的鲜活性,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实本身以及人们对过去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但历史不是死的,是有血有肉的回忆和启迪。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三是有用性:历史学科最大的有用不是“考试”,历史学是一门启迪人的心智、沐浴人的灵魂、塑造我们人格的一门学科。它所给予我们的借鉴意义更是其它学科望尘莫及的。我们要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这些。这样学生体会到了新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就会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2、依据学生的学情,整合教材内容。
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惟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参照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比如,针对高中历史专题史体例的特点 和学生初中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现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
再比如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的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既不好理解也非常枯燥。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我发现人民版的教材材料丰富,但是有些凌乱,于是我又结合人教版的教材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就以美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ck一个虚构的人物的经历创设了五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有惊无险讲了Jack的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得益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场景波
澜再起讲了Jack在70年代滞涨时期的再次失业及美国的政策调整,第三场景尴尬的幸福生活讲Jack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峰回路转讲了Jack在里根政府统治时期生活的改变,第五场景儿子的超越讲了克林顿政府美国知识经济时期Jack生活的不同。每个场景都被配有相关探究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很好。
3、注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在初中时,由于学生的重视程度、考试的形式、学生年龄阶段等因素,历史课堂的历史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和高中有太大差距。高中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一新生时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高一教师在授课中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一定培养。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我以荣氏企业的兴衰为主线贯穿课堂,通过五个环节:1、初步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2、短暂春天:忽如一夜春风来;3、日益萧条:无可奈何花落去;4、较快发展:柳暗花明又一村;5、陷入困境:荷尽已无擎雨盖;环环相扣,线索清晰地将荣氏企业发展历程展现给学生并且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超
越”教材之外的,而又在教材里面的知识,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再阅读教材就会产生不同的体会,而不是死记硬背。让学生从丰富的史料中获得知识和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加大思维量,我还参照史学的一些新成果、新观点、新信息。给学生提供新材料,让学生质疑教材观点,将历史教学引向深入。比如:“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种观点是否合理。还有课本观点“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卷土重来,致使民族资本主义再度萎缩”,通过提供新史料,让学生从经济发展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尽管整体上看,民资企业一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全面萎缩,但是荣氏企业却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观点。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训练了其思维能力,给学生一种客观分析历史、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基本思维方法和意识,使学生大胆质疑课本已有观点,帮助学生形成与课本截然不同的新观点,但最终并不给学生确定的答案,而是提醒他们历史研究的推进需要“于不疑处有疑”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后的总结提升环节中“回头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曲曲折折,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最后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高一新生在初中养成的你讲我听,你说我记,考前背一背学习方式已经根深蒂固,而高中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一切的“教”都是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1)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例如在讲《服饰是时代的外衣》时,我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全班结成四个课题小组,分别研究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四个阶段,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集甄别整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在家长的支持下,做一场中国近现代主流服装展,及21世纪高中生校服设计展示。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是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史的一般学习方法,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搜集甄别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合作,使学生养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种学习效果是个体学习方式难以达到的。
(2)问题探究,依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例如在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时,我给学生提的内容问题是中国近现代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我给学生提的单元问题是影响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基本问题是服饰是时代的外衣吗?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提出问题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讲解归纳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求索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3)创设情景,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 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在讲必修三的《中国古代艺术》中国画的灵魂是讲究意境时,很难给学生解释清楚,我在美术班是这样做的,“同学们,宋朝时的中央美院招生考试出了这样一道题《马蹄踏处百花香》,如果你是当时考生,该如何设计你的画的布局呢?”当时我们班美术专业最好的姬鹏同学回答道“在一条悠长的小路上,一位少年骑着马飞奔而来,小路的两边是五颜六色的花的海洋,花上有蜜蜂在采蜜,蝴蝶在翩翩起舞。”“姬鹏的画画出来一定会很美,其他同学还有不同见解吗?”同学们没有回答,我接着说道“姬鹏的画和当时的状元的画很相似,但有一点不同就是状元的画中没有
花,只是在马蹄的飞奔处画着几只蜜蜂和蝴蝶。同学们更喜欢谁的画呢”这时,有的同学就说了:“状元的好,姬鹏的画很美,色彩也会很绚丽,但是状元的画更含蓄,留给了我们一些想象的空间。我想这就是我们书上提到的讲究意境。”
这样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使同学们对意境的理解很轻松。
5、初高中历史教师互相沟通,共同研讨。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初高中教师应经常沟通、教研,互相听课,了解初、高中学生不同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学情,调整各自的教学,就能对学生有很大帮助。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面对新教师、新课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这一方面的工作,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书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教育价值论》齐健、赵亚夫合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课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陈丛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