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微课程 微课堂 自主开发 个性化教学 一、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什么是“微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杨文华先生给出的定义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而自主开发的一种个性化的微型课程。 “微课程”容量小,易操作,见效快,是教师最容易进入也最容易掌握的课程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微课程”的特点,那就是:微小的视角,广大的世界。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呈现迷人风景的窗,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了一对隐形而有力的翅膀。 二、如何设计微课程 (一)自主开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除了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加以界定外,还特别提出,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可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我们教师完全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让大多数学生束手无策的作文课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发表微博或说说,这样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首先,孩子们通过发微博或说说随心所欲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则每日利用几分钟上一节“微博作文”课,并且将师生所发的微博或说说内容引进作文的指导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个老师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把课程的实施落实到生活中,正是反映了“微课程”的一大特点:自主开发。正如杨文华先生所说:“微课程来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让课改从云端落到大地,进入常态的教育,改变师生的教育生活。” (二)个性化
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粗浅地认为课程就是书本知识,就是教学任务,把教学任务完成了,课程就算完成了。而“微课程”则打开了无限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所属的环境,开发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微课程”。 朱永新教授也说过,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我们抓住了课程,保住了生命,这根扁担就能平衡。“微课程”展示的是教师教学的智慧,得益的是班级里的每一个参与课程实施的生命。
(三)本土化
微课堂教学应该从乡土文化中寻找“微课程”。乡土是生养我们的土地,更是我们每个人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乡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老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在这片家园,我们自己就是专家,自己能够做好课程。 三、如何走进“微课堂”
微课堂上,师生要加强微互动。交互型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而且能使学生精准把握学习目标,从细节对微课程进行深度开发,从而深刻而有效地理解概念。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制作成学生自己能进行多媒体模拟的微动画,能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体会技能训练的精髓。交互型微课程要对学生进行巧妙引导、点拨提示,渗透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微学习的有效性。
微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或薄弱环节,推送相关学习内容,主动帮助学生提高选择学习内容的效率。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
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长足发展。微学习提倡的协作是微学习的点睛之笔,微交互将是微课程协作学习的核心。教师根据学生的微交互反馈的问题,补充微课程内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四、微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微学习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由“微”与“学习”两部分构成。“微”即微小、碎片化,它符合学生的习惯,一次只学一点,学太多会疲倦。微学习要有效发展,必须依托微课程这一载体。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来开展实际教学的。时代呼唤微学习,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研究版 2014年6月
[2]李玉平,刘静波.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J].中国教师报.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