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析社会心理危机的疏导机制

2021-12-01 来源:星星旅游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析社会心理危机的疏导机制

作者:马辰威 湛小艺

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02期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易预测的突发性、危害的公共性以及严重性,2009年以来屡有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各界政府、学者们的关注。全球化程度逐年提高的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具广泛传播及影响等特征,基于此,本文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易造成的社会心理情绪进行分析以引起高度重视,使各界能及时对出现相应症状的群体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克服恐惧、缓解焦虑,消除民众的消极心理,以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与提升公众抗逆力,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心理疏导 积极心理干预 一、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具有不易预测的突发性、危害的公共性以及严重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有着威脅社会公众共同利益、传播性强、影响范围大、处理不当会造成恶劣结果等性质,易使社会公众因无力应对而产生害怕、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甚至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心理危机在人群中不断传播扩大,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它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并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同寻常的事件。”

世界各国民众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普遍会产生心烦、难过、焦虑等情绪状态。因此,对公众心理问题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指导,以避免社会大众面对危机惊慌失措,患者放弃治疗、精神崩溃甚至产生抵触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情形发生,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方面。其中,引发世界范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病毒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在较长时间内每个人依然有被感染的危机与可能,相伴而生的心理问题也将潜在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关注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构建一套涉及危机发展全时期的常态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心理危机疏导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产生的社会公众心理危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便于学者及相关部门能够针对处于或将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群体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心

理疏导与干预,调动其自身的潜能,提高其个人抗逆力,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平衡心理状态。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危机研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较大范围的人群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事件控制效果和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生活、工作以及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致的情绪问题非常突出。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公众存在认知偏差,极容易产生极端行为,让恐慌情绪迅速传播,反社会行为增多。心理学家Fortinash和Worret的研究结果也认为,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认知和决策。焦建英(2013)等人将心理危机分为了急性应激障碍型、创伤后应激障碍型、焦虑和抑郁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因此,社会公众心理危机问题的疏导应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也是妥善处理危机问题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社会公众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公众情绪状态与认知,以消除潜在的心理危机和对正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群进行疏导,提升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抗逆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这正是本文希望探讨的。 三、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危机类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心理危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需建立在清楚认识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之上。综合来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产生危机心理主要表现为压抑焦虑、疑病心理、强迫症心理、抵触心理等形式。 3.1 压抑焦虑

处于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人群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但对于此类情绪问题人群的关注与帮助应该有所侧重。首先,患者、疑似患者与一线医护人员是最近距离接触病毒的人群,患者与疑似患者将面临直接的病痛,焦虑恐慌到极致容易造成精神崩溃,放弃治疗等消极状态,要高度关注患者与疑似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医护人员是抵御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主力军,将长时间处于高压高危的工作环境,与死神抗争。据调查,因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临危受命的医护人员中,超过三成的护士反应其产生了轻度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压抑情绪。此外,社会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期间,难免被迫处于停工、停产、停课状态,企业面临生产停滞以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的风险,相应的工人也面临着企业无工资可发放甚至失业的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停课在家,尤其是高三学子与大学毕业年级面临着学业与就业的各种压力,而种种压抑与焦虑情绪无处宣泄,也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 3.2 疑病心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由于其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大等特点,公众容易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过度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而这种情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重灾区”尤其严重。不少公众会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自身健康上,产生以下类似情况,如过度关注体温,总觉得自身体温较高;一有咳嗽、喉咙痛等感冒症状便怀疑自己受到了感染,与其实际健康状态不符。而长此以往,这种紧张和怀疑会充斥其内心,导致个体睡眠状况不佳,精神紧张,过度恐慌,以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免疫力下降,越发加重这种心理。 3.3 强迫症心理

强迫症心理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了避免自己不被感染而做出的过度防护行为,如一天之内洗手几十次、反复消毒、口罩戴多层、囤积各种消毒防护物资等不理性的强迫行为,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增加紧张感与恐慌感。积极地采取防护措施本无可厚非,但过度的防护没有必要且不利于公众正常地生活。针对公众此类心理状态,相关部门应及时关注,及时辟谣,提醒公众科学防疫,注意适度地转移注意力。 3.4 抵触心理

抵触心理是指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不配合的逆反心理状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前期与后期较为明显。事件爆发前期,部分公众会存在危机意识不足的问题,面对政府及相关预防部门提出的建议及要求不理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基层工作者的检测工作持抵触情绪。事件爆发中后期,则有部分公众会盲目认为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从而放松警惕,认为相关防御部门的措施及要求“多余”。然而,要在全球范围内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时间、区域、强度是一场持久战,在特效疫苗、特效药等特效防范治疗手段全面问世前仍要提高公众的警惕性。

四、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危机疏导机制

要打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心理防疫战,既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整合性的心理疏导服务,还需要协同个人、家庭以及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对抗逆力的塑造有助于提高公众应对困难情境的能力,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更加有效地应对危机,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为分割点,将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疏导分为前期的心理塑造、中期的心理救助以及后期的能力提升三大阶段。整个社会心理危机疏导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建立在各地开通社会心理服务官方网站与实时论坛的基础之上。公众是否会产生心理危机,取决于其对于自己应对困难情境能力的评估,因此,对于公众个人抗逆力的常态化培养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其塑造健康积极的心态,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能力。此外,我国当前心理服务专业人士较发达国家而言相对匮乏,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在处于常态时应重视的部分,如此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当然,再全面的心理塑造与能力培养机制也未必能应对所有危机,在危机爆发后,社会公众心理出现失衡现象时仍需要接受专门的救助服务,在各部门的牵头下,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服

务。最后,在危机后期,应对公众心理状况进行追踪反馈,对此机制在危机中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以不断完善社会心理危机疏导机制和提高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一牛,罗跃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04):387-392.

[2]庄宁..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疏导机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32-37.

[4]焦建英,胡志,何成森,杨平,方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4,27(03):78-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