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友;赵洋;王国承;汪琦;毛福来
【摘 要】为实现转炉高效脱磷同时减少渣料(主要是石灰)消耗,对国内某钢厂的80 t转炉进行了留渣-双渣操作试验.通过引入经验公式对前期脱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并与现场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转炉吹炼前期脱磷较佳的工艺条件:炉渣碱度R控制在1.2~1.8左右,一次倒渣温度控制在1325~1355℃,渣中FeO质量分数控制在15~17%.统计生产数据表明,留渣-双渣操作比单渣操作,石灰加入量每吨钢减少6.9 kg.
【期刊名称】《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40)003 【总页数】5页(P171-175)
【关键词】留渣+双渣;脱磷;热力学;石灰消耗 【作 者】刘发友;赵洋;王国承;汪琦;毛福来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山东寿光巨能特钢有限公司,山东 潍坊 261000;辽宁科技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辽宁科技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辽宁科技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山东寿光巨能特钢有限公司,山东 潍坊 261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F769.2
为了解决市场对低磷钢和超低磷钢的需求,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钢铁企业陆续研发了混铁车铁水脱磷、脱硫及脱硅“三脱”工艺[1]。但存在以下问题:将脱磷后的铁水兑入转炉时温降很大,且进行脱磷和脱硅所用的造渣料消耗大。鉴于这些缺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各钢铁公司开始研究转炉脱磷,发展起来的工艺主要有住友金属的SRP法、JFE的LD-NRP法、神户制钢H炉、新日铁LD-ORP法和MURC法[2-3]。2001年,Ogawa等[4]报道了新日铁研发的MURC新工艺试验情况,发现此工艺能大量降低石灰的消耗,使转炉工艺又一次创新。
我国在转炉脱磷工艺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2002年宝钢在300 t转炉研发了BRP工艺[5]。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为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满足低磷钢钢种要求,2012年首钢研发了留渣-双渣工艺,鞍钢、福建三钢等也进行了留渣-双渣脱磷工艺研究[6-7]。本文引入经验公式对留渣-双渣工艺脱磷热力学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并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较佳的工艺条件。 留渣+双渣工艺的思想源自于双联工艺,其工艺如图1所示。出钢后,留下一部分或全部的上一炉含一定量FeO的高碱度终渣,溅渣护炉确认炉渣固化后,兑入铁水进行吹炼,在吹炼到一定程度后将首批渣尽可能倒尽(以下简称“一倒”);然后,重新造渣吹炼进入脱碳期。留渣+双渣工艺的优点是加速吹炼前期初渣形成,利用低温阶段快速脱磷,同时通过高碱度终渣热态循环以利用,实现降低石灰和钢铁料消耗的效果。另外,若前期一倒脱磷率能达到较好效果,如脱磷率≥50%~60%,可以明显减轻脱碳期脱磷任务,减轻钢水过氧化程度,有助于提高钢水纯净度。
在80 t顶底复吹转炉上进行了留渣+双渣工艺冶炼试验,试验共进行11炉。采用化学分析法测量的一次倒渣时典型炉渣和半钢金属成分见表1和表2。
在炼钢温度条件下,通常以为,磷在钢液中以[Fe3P]或[Fe2P]的形式存在,
P2O5是以液态渣中3CaO·P2O5形式存在和固态渣中4CaO·P2O5形式存在。在达到平衡时通常是以4CaO·P2O5的形式存在的。其脱磷的反应式为[8] 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式 中 :分别为 P、FeO、CaO、4CaO·P2O5的活度系数;KP为反应的平衡常数;χFeO,χCaO,χ4CaO•P2O5分别为FeO、CaO、4CaO·P2O5的摩 尔分数;w[P]为钢中P的质量分数。炉渣的脱磷能力LP
式中:w(P2O5),w(FeO),w(CaO)分别为渣中P2O5,FeO,CaO的质量分数。 由式(3)可以看出,脱磷的有利条件为低温、高氧化性(FeO)以及高碱度。由于前期脱磷,温度较低,同时留渣操作,一部分高氧化性终渣留在炉内。因此,低温,高氧化性条件符合脱磷的热力学规律,而前期脱磷时间大概控制在4 min左右,随着冶炼的进行,钢中的SiO2不断进入炉渣,使炉渣碱度下降,不满足脱磷碱度要求,若加入石灰来提高碱度,将会出现石灰未来得及化掉就被倒出,导致石灰大量浪费,且起不到提高碱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前期低碱度脱磷规律进行热力学分析。
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碱度、FeO、温度对脱磷的影响,来对前期脱磷进行理论分析,引入热力学经验公式[9]
式中:FetO为铁氧化物的总称,本文中取t=1。且研究影响脱磷因素时,式中其他因素均被固定,为了减少误差,取16炉各成分的平均值,同时调整CaO和SiO2的比例来调整碱度。
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碱度、FeO与温度对脱磷的影响如图2a,图3a,图4a,现场试验得到三种因素对脱磷的影响如图2b,图3b,图4b。
图2a为理论碱度与磷的分配关系。碱度越高越有利于脱磷,而在现场试验过程中碱度达不到有利脱磷条件的碱度,大部分炉次碱度都在2.0以下,如图2b所示。因此,通过理论计算发现,碱度在2.0以下时,当碱度R<1.5时,磷的分配比增
长很快。而1.5<R<2.0时,斜率降低,磷的分配比增长较慢,前期碱度控制在1.5左右较佳。图2b为现场试验碱度与磷的分配比的关系,可以看出,碱度在1.5左右可以获得较高的磷分配比,如炉次C、D,和理论推断能够较好的符合,而炉次E附近三炉,随着碱度的增加,磷的分配比反而下降,不符合理论计算规律,原因可能是由于化渣效果不好,使炉渣中固相比例增多,影响脱磷动力学条件。当碱度R>2.2时,理论与试验磷的分配比显著升高,如炉次F、G,虽然动力学条件不好,但是碱度占主导地位,其碱度高还是有利于脱磷,而此时石灰加入量比R=1.5时高很多,起不到降低渣料的效果。当碱度过低时,不利于脱磷,如炉次B,而炉次A碱度低但具有较高的LP,是由于其氧化性及其温度达到了脱磷的有利条件,综合理论与试验的结果分析,脱磷前期碱度R控制1.2~1.8左右。 图3a为理论FeO质量分数与磷的分配比的关系。炉渣的FeO质量分数越大,磷在渣铁间的分配比LP越大。炉渣氧化性高低实际上是由FeO的活度aFeO决定的。因此,要提高磷在渣铁间的分配比LP,必须提高FeO的活度。在低温、低碱度条件下,FeO的活度系数变化不大,增加FeO的浓度是增大aFeO的主要手段,且FeO质量分数高可以增加熔渣的流动性,对脱磷的动力学条件有利。但FeO的质量分数不是越高越好,因为FeO是去磷反应的氧化剂,同时它还能加速石灰熔化成渣和降低炉渣的黏度。但是,如果FeO的浓度过高,会使渣中CaO浓度下降,导致渣中不稳定的3FeO·P2O5增多,稳定的4FeO·P2O5减少[10],反而使炉渣脱磷的效果降低。因此,通过理论计算FeO质量分数控制在15%~17%左右,可以获得较高的分配比。图3b为现场试验FeO与磷的分配比的关系,可以看出FeO质量分数在15%~17%时获得较高的LP,如炉次D附近三炉,与理论计算能够较好的符合,FeO含量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脱磷,如炉次A、B、D、H,而炉次C虽然FeO质量分数达到了要求,但其温度过高和碱度过低,导致其分配比过低,同样E、F两炉由于碱度和温度没有达到脱磷的有利条件,导致其LP没有
达到理论效果。综合以上理论与现场试验对比分析,脱磷前期FeO质量分数控制在15%~17%较佳。
图4a为理论温度与磷的分配比的关系。温度越低,越有利于脱磷,而通过现场试验数据发现,如图4b温度过低,不利于脱磷,与理论计算相悖,原因是由于在理论计算过程碱度为同一值,而在实际冶炼过程中,低温不利于获得流动性良好的高碱度炉渣。因此,现场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在温度较低时(T<1 300℃)差异很大。通过图4b可以看出,当温度控制在1 325~1 355℃时,可以获得较高的LP,如炉次A、B、C,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均不利于脱磷,如炉次D、E。综合以上分析,温度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即前期一倒温度控制在1 325~1 355℃为宜。
图5为2015年原单渣操作与2016年留渣双渣操作石灰消耗量关系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留渣双渣操作石灰消耗量较原单渣操作明显降低,初步显示了该工艺降低渣料的效果,同时,通过计算发现,留渣双渣操作代替原单渣操作,石灰加入量每吨钢减少6.9 kg。
(1)通过引入经验公式对留渣双渣前期脱磷热力学规律进行理论计算,并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现场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较好的符合,并得出前期脱磷较佳的工艺条件:炉渣碱度R控制在1.2~1.8左右,一次倒渣温度控制在1 325~1 355℃,渣中FeO质量分数控制在15%~17%。同时,由于目前没有掌握小于2.0碱度条件下炉渣脱磷的热力学平衡规律,实验室严格测量低碱度脱磷热力学规律还有待于进行。
(2)生产实践表明,留渣双渣操作代替原单渣操作,石灰加入量每吨钢减少6.9 kg。
【相关文献】
[1]郝旭东,李建新等.转炉脱磷工艺的发展[J].钢铁,2008,36(5):52-55. [2]孙礼明.转炉双联法冶炼工艺及其特点[J].上海金属,2005,27(2):44-51. [3]潘秀兰,王艳红,梁慧智,等.国内外转炉脱磷炼钢工艺分析[J].世界钢铁,2010,10(1):22-24.
[4]OGAWA Y,YANO M,KITAMURAS,et al.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uous
dephosphorization and decarburization process using BOF[J].Tetsu-to-hagame,2001,87(1):21-28.
[5]余立志.转炉脱磷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工艺发展概况[J].中国高新科技企业,2014,(1):71-74.
[6]李伟东,杨明,何海龙,等.转炉“留渣+双渣”少渣炼钢工艺实践[J].鞍钢技术,2015(5):41-45.
[7]姜迪钢.120t转炉双渣留渣操作工艺实践[J].江西冶金,2014,34(2):20-21. [8]黄希祜.钢铁冶金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3
[9]ZHANG X F,SOMMERVILLE L D,TIGER J M.An equation for the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between basic slags and steel[J].ISS Trans,1985,6(1):29-34
[10]刘锟,刘浏,何平,等.转炉生产低磷钢的脱磷反应热力学[J].钢铁,2012,47(1):34-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