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剩余价值论看我国现阶段的剥削

2021-05-20 来源:星星旅游


从剩余价值论看我国现阶段的剥削

摘要:本文从剩余价值论引出对剥削的理解,指出剥削是追求剩余价值的一种反映,从而引出对我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剥削问题的思考。剥削是一个在历史的、生产力高低的范畴内讨论的话题,并不是因社会形态不同而存在与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避免存在剥削的现象,我们要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才能避免走进资本主义的漩涡,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

关键词: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剥削现象

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规律,直接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消灭私有制、个人占生产力总和为前提的观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上是没有剥削的理想的社会。但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只是一种制度上的优越而已,在经济上我们还是处于落后状态的。所以,现阶段的中国不可能完全摆脱剥削——这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特产,剥削在我们国家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下面我从剩余价值论与剥削的关系来浅论我国现阶段的剥削问题。

一、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其主要方式就是剥削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

一提起资本主义的本质,人们就会想起“吃人”这个词。“吃人”生动形象地反映资本家剥削人的本质,更体现在他们是如何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一些学者对剥削的定义是:“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他们对生产资料或流通资料的所有

1

权,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社会生产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追求剩余价值则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知道,商品价值有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用分式表示w=c+v+m。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实际耗费的是c+v部分,成为生产成本,记为k,则商品价值变成了w=k+m。生产成本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掩盖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v带来的事实。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和利润本来是同一个东西,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所以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取得利润的有效途径。

剥削是随着剩余价值的出现而渐渐形成的,原因不只是资本家的刻意追求,根本是社会的生产力还不够高,剩余价值还未足以供应所有的需求。所以,在阶级还没有消失的社会形态中,剥削将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当人类会到达生产力足够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时,剥削自然会消失。

二、我国现阶段剥削现象还存在是客观事实

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是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的两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存在剥削,那社会主义当然是不存在剥削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它们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历上的两种意识形态,并不能够作为判断有没有剥削的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在我国已基本形成,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阶段,允许发展私营经济,就意味着允许个另人追求剩余价值,也就是意味着允许“剥削”的存在。恩格斯指出,剥削阶级有存在,只是因为在人类发展的以前一

2

切阶段上,生产还很不发达,以致历史的发展只能在这种对立形式中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劳、资之间的矛盾,也仍然会有一些企业存在剩余价值剥削的现象。假如企业主付给工人的工资数量,低到不足以补偿劳动者的劳动力耗费——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的程度,就不能否定是属于剩余价值剥削的行为。”可以说,剥削现象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客观存在,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目前存在的“剥削”,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支流而非主流。

马克思强调价值不同于使用价值的另一种相对的社会存在,剩余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中,如何实现“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关系或生产关系条件下才能使私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而这与个人具体劳动的特点没有任何关系。在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下,私人劳动还不能够完全转化为社会劳动。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其中的私有经济,是剥削现象存在的基础,在我国有经济体系中占的较大的比重。我们不能认为是社会主义就没有了剥削,应认识到处在初级阶段的我们,脱离不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的历程。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见,党对非共有制经济在建设中的作用的肯定。我们不能因为某些私营经济追求剩余价值,就取消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我们应当认识到追求剩余价值在当前的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换个角度来说,剥削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三、我们要正确对待现阶段的剥削问题

剥削是在一个历史范围内的产物,它有自己的发展和没落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发展到它的高峰,而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剥削已经开始退化,最终会被消灭。按

3

照历史唯物的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剥削现象,是历史发展过程不能轻易逾越的一道槛。

马克思说过:“资本的文明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统一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态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他说明的是剥削的存在有一定的进步性,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其积极的方面。另一方面,剥削的消极性表现在他是阶级产生、阶级对立和阶级冲突的重要根源,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和进步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在现阶段的具体表现是使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收入差距起来越大,贫富差距问题日益明显。

我们对待现阶段的剥削现象的态度是引导和规范。

(一)对剥削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私有制是滋生个人主义的土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个人主义会导致一些人不顾社会的道德观念,加重对我国公民的剥削。国家虽然允许一部分的人先富裕起来,但决不是在这种基础上的富裕。当前,要根据“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剥削的积极作用,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高理想。

(二)国家对剥削现象的规范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规,禁止企业主对工人的过分剥削。社会主义初级的分配制度,国家征收个人的所得税,就是为了调节贫富之间的差距问题,减少剥削对公民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用强制的办法规范市场的正常运行,有利于防范过分剥削现象的发生,保护工人的权利,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四、结束语

4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还表现为利益关系,只要社会不能直接地调节这种利益关系,商品生产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适宜的形式,商品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会促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普及全社会,使生产力向前发展。

剥削的实质是对工人劳动的成果的无偿占有,在我国,公民拥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剥削”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在追求剩余价值,个人或许是为了私利,但国家需要强大,需要发展,也必须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者,我们不能说现在是国家在剥削劳动者,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正确认识剥削现象,理解剩余价值论,有主于我们认清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调动所有有可能为社会主义贡献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终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59-66页,主编:李健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第260、263、276页,主编:何炼成。科学出版2005年版。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第71、72页,主编:徐茂魁。中国人民大学

5

出版社2002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926页,人发出版社1974年版

[5]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电子书版本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