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分析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1828年初《法庭公报》报道的一桩刑事案件《安托万.贝尔得案件》启示的故事框架创作而成的,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容入了作品中,成功创造了于连这个主人公。这部小说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烂熟于胸,我就无须赘言了,我就直接进入对于连性格的分析。
于连的一生曲折、坎坷,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了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他的矛盾是王政复辟时期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利、尔与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气和第三等级反复辟逆流的革命情绪所组合的时代色彩在于连身上的凝聚和反射,是复杂的典型环境造就了他复杂的典型性格。
全书中于连矛盾的性格表现的十分突出。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立叶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来适应社会。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人前诋毁他,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
于连有着十分敏锐的贫民意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刻刺激着他,他惟恐自己出身贫民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蔑。于连18岁时,西朗神父介绍他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听到市长给他的待遇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当佣人。”第一个问题是“我跟谁同桌吃饭呢?”他因为意识到自己地位的低下,所以他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丑陋观察的十分透彻,怀着强烈的愤懑。在市长家他所感受到的是“对上流社会的仇恨和厌恶”,他虽然痛骂他们所取得的肮脏的财富和建立在这种财富之上的享乐,但同时又渴望着这种财富和享乐,不断追求。这是他矛盾性格的体现。
于连时刻在反抗着这个社会,他的性格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反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不断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冲突,这都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在于连的性格中还有深刻的恋母情结,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恋爱上。于连和德.瑞纳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贯穿了整个小说,但是最引人注意的便是他和德.瑞纳夫人的这段感情。通读全本小说,我们便再也不能把于连对德.瑞纳夫人的感情单纯定格在爱情上,因为这中间包含着太多对于母爱渴望的成分。童年的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切的影响,于连在童年时就失去了母亲,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在粗暴的父亲及蛮横的哥哥的打骂下长大的他俊美柔弱的外表与父亲的五大三粗格格不入,那么就说明这是与他早逝的母亲相象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从小失去母爱而强烈的恋母情结。他对于母亲的依恋使他一往情深的爱着比他大十多岁的德.瑞纳夫人,这体现在他对德.瑞纳夫人手的迷恋上。全书中大约有12次描写于连对于德.瑞纳夫人手的迷恋。他亲吻德.瑞纳夫人的手,一方面是出于自我征服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母亲的手的向往,于连对于手的依恋仿佛婴孩在母亲的抚摸下感受温暖和呵护,是对童年时代母爱的情愫的一种回放似体验,他对漂亮的德.拉莫尔小姐就没有过这种期望与举动。恋母情结还体现在对山洞的依恋他在看望好友富凯的路上,翻越大山时发现在一面几乎垂直的峭壁上有一个小山
洞,他进入山洞,他说:“在这里,谁也伤害不了我。”用弗洛伊德来分析一下,这是典型的年轻主人公回归母腹的现象,如同婴孩一样在母腹的保护下自由自在,不受打扰。就连到最后于连因为知道了德.瑞纳夫人写的信而对她开枪都是强烈的恋母情结的反映:于连和德.瑞纳夫人的感情是建立在纯洁、平等、真诚的基础之上的,而德.瑞纳夫人的信则毁灭了这一基础,割断了俩人精神的联系,于连的恋母情结是如此的浓烈,所以他无法容忍如同母亲的爱人对自己的背叛,无法容忍自己有过的纯洁爱情受到玷污,无法容忍自己心中高尚的德.瑞纳夫人的形象受到破坏,于是他举起了枪,而且在开枪后也没有想过要逃跑,他选择死亡,同时也是选择了对于母爱的回归。
于连是世界人物画廊里的一个经典形象,由于他复杂的性格也历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此做的也不过是一个粗浅的分析,我想随着时间的打磨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会对这部作品和于连的性格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
程谟思 03127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