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叶澜教授讲话实录

2024-07-31 来源:星星旅游


叶澜教授在校长研修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实录

(整理:陆燕琴)

今天既是开班又是第一课,我想跟大家讲这样两点。首先要讲的一点是我对这个研修班的理解、体验和基本要求。刚刚下了课,大家都已经在议论了,这个状态相当的好,大家应该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班,这个班我们怎么来学习?以此提高我们在整个研修班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第二点主要就这个学校规划的制定展开。这次,我一共收到七个学校的规划,我都认真地拜读过。我先做学生,再来与大家对话,如果我没有读过大家的规划,我也是不敢坐在台上做老师的,做老师的首先就是要读懂自己的学生。当然我这个“读”还只是纸面上的“读懂”,将来还要走进学校去实践中“读懂”,只有读懂了,才能有对话的基础,如果我自说自话,按照我的《“新基础教育”论》今天过来从第一章讲起,你们就不见得要听。每一次活动的针对性就在于对大家状态的把握和需求的了解。读懂了大家的规划,然后再有一个回应,有了回应之后,再激起一些新的东西,引发大家深入的思索。所以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就是我对读完的规划一边评价一边分析,然后就如何修定规划提出一些对大家也许都有价值的东西。其中第二部分是更加主要的。

一、 关于这个研修班

1.研究传统

第一点要说的是这是我们“新基础教育”在闵行地区创造的一个研究传统。我们要办这个班已经酝酿了好久,昨天我翻了一下绿皮书,也就是发展性研究阶段的一个总报告,在这个阶段我写了一个大事记。这本书里的大事记中记录了这么一条——2002年1月19日“新基础教育”闵行地区校长研修班开班。整整十年之后,我们才办这第二个班,这样

1

一个研修班,由华师大老师来担任指导老师,局长做班主任,那一次这样的办班格局已经形成了,当时我们有27所学校的校长参加了这个班,今天在座的有好几位校长都是参加过这个班的,包括我们的王局,当时还是普教科科长。今天他们的角色大都发生了变化,大都成为了指导教师或者生态区的组长。这十三年的实践在闵行留下了一个传统。现在为什么又要办班了呢,这也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时我们办班是因为从一所学校做“新基础教育”,扩展到27所学校报名参加,那就得把校长先培养起来,这样就产生了办班的愿望。这是陈局长提出来的,大家一起商量后做起来的。这次为什么又要办班呢?扎根性研究阶段核心学校形成之后,又一次进入到大规模的生态式推进的阶段,更多的校长积极参与到“新基础教育”研究之中,这种热情刚才王局的发言中已经予以充分肯定,几位校长的发言也已经充分表达了这种决心。我们知道“新基础教育”不能没有愿望,不能没有热情,而且我们的决心和热情不能仅仅是“跟风式”的,更要把这种决心和热情转变为一种信念;但是只有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她还需要不断去做,这就要有做的智慧,又要有做的能力,这种智慧和能力是需要通过一些集中的学习和研讨来完成的。这样的办班传统就这样被继承了。所以今天是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第二次校长研修班的第一课,希望这是闵行教育的“黄埔”,我们第一批的“黄埔生”很多都已经发展成长起来。希望第二批里面还能出一批新的优秀生。希望我们闵行教育到每一次重要发展转换阶段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一种集中学习、交流、研究、探讨的意识。当然以后的导师就可以是你们内部产生了,然后将这种学习再化到每一位校长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这是传统的第一个方面。

传统的第二个方面是“新基础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策略,应该成为学校顶层的具体表现。“新基础教育”在闵行进入到第14年,我从大家的规划中,感受到现在大家对这个基本价值都是清晰的,那就是“新基础教育”要成人成事。成什么事?成学校转型变革之事,成什么人,成新型教师和新型学生,教师中包括我们的校长。所以成人成事是我们的基本价值,每一项“新基础教育”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这样两个相关的基本价值展开的,成人和

2

成事是相关的,我们很难想象不改变做事的方式,可以让一个人发生变化;还有如果自己脑子不改变,这个事情能发生变化吗?这两个基本价值转换到我们学派的表达是什么呢?就是“生命·实践”,“新基础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说,教师在一定的意义上,她需要点化生命,把孩子们内在的生命点亮,并且化出来,这就是教育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作用。对老师呢,希望能活出职业的尊严和欢乐。现在我们老师的状态更多是疲劳和倦怠,为什么没有尊严,为什么没有欢乐,我认为核心的问题,主要是我们没有把创造这一生命中最重要的,只有人类独有的东西关注到我们教师的职业生命之中,“新基础教育”就是希望教师能够不要进行重复性的劳动,校长们也不是经历几年之后,完全按陈规办事,不再思考,不再发展,靠应付了事,应付本领很大,但是创造发展的能力不强。人真正的生命活力表现为在职业生涯和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发展、不断创造。这才是人的生命活力和动物的生命活力之间的差别,动物的生命活力是自然的,到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它就有怎样的表达;人的生命活力在于它有创造。我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希望我们教师能够活出人样来,更不用说我们的校长了。也许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过得有点窝囊,有点憋屈,有点无聊,因为老是在重复,今天说着昨天的话,总是没有一种发展感,也没有因为创造而感受到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高度的幸福感。这就是我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点化,点化,最终我们要达成的是什么呢?“新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目标,那就是“育生命自觉”,这里有老师的“育学生”,校长的“育教师”,另外还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培育和发展”,包括我们的孩子从小应该要对自己的生命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去我们讲反思,好像反思是一个贬义词,比如我的小孙女,我说,你要做中学生了,你下阶段该怎么发展,你要反思一下。她就说我不要反思,反思就是叫我做检讨。常常老师让学生留下来反思,就是学生犯错了。其实我们的反思包括了对自己成功经验的解读,也包括对自己不足的认识,还包括综合了自己经验和不足之后的关于自己的发展思考、提升。所以反思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部的影响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力量,然后成为促进自己成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有问题了才让大家反思。“新基础教育”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化,把学生当成工具转化为关注学生本真

3

的生命价值的提升,这就是“生命”。那么“实践”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去做的,教育不是光通过对理想的述说就能做好的,她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这一实践包括校长的领导管理实践,到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实践,到班主任的班级建设实践,学校的所有实践都在“新基础教育”的视野之中,都要整体去做,只有整体性的,分层次的,有类别的去做去变革,才能实现学校的转型变革,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管理能力的提升,所以实践在我们“新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只讲“生命”不讲“实践”的就不是“新基础教育”;只讲“实践”不讲“生命”的,就变成我们只为做好某一件事情,获取某一个功利性的目标在做,而不是关注生命价值的提升。这就是我们的基本价值观,同时又是我们的基本策略。这个策略是什么呢,就是做好事,发展人。从今天上午很简短的互动中就表现出来了,刚才的交流就是希望能够看到校长们在做完规划制定这件事情后,他们究竟有怎样的体悟呢?觉得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呢?觉得和自己过去比有什么提高呢?这就是在培养“生命自觉”。每一件事情都要这样来看。所以这既是价值又是策略,“新基础教育”中,目标和手段总是在不同的层面上相互转化的,不把目标和手段简单对立起来,他们是一个交互的发展过程。

2.传统的发展

第二点要强调关于传统的发展问题。刚才王局讲得已经很清楚了,我们这次的研修班不仅在人数上发展了,(我们要分成三个组,等会我会说一下这个小组的架构);我们导师组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我和我的团队之外,这次我们也将几个合作研究校校长聘为导师;还有一个发展就是这次是为配合生态式推进研究需要而开设的研修班,所以以前是叶老师主讲为主,现在是相互学习,学员成为第一个老师。今天四位发言的校长,包括提供规划的三位校长都已经成为我们这第一课的老师,大家的相互学习已经展开了,这种学习方式就是生态式的。生态式的表达有两点,一点是个体一定要自主发展,其他学校的发展或外部力量的帮助绝对不能代替每一位老师或校长的发展,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办班,要不然我

4

们只要抓住几个组长就可以了。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心动了、行动了才能发展,这是生态的第一点。正如人人都是学校发展的主人,这个角色没有人能够替代一样;第二点生态式的表达是她是群落式的相互学习、相互推进,这就要求每一个学校要有开放的心态,只有开放了,群落才会有机的相互学习并产生交互作用。今天因为没有时间充分互动,但是今天我看到更加长程的互动已经开始,刚才在休息的间隙,大家几乎都在议论前面的四个交流报告,这为后续的交流打开了局面。所以在这里人人都是学习班的主人,没有一个观众没有一个听众,应该都是这个实践的承担者,所以要开放要交互影响。刚才我们四位校长的心态还都是很开放的,聆听的时候大家都会发出会意的校,这个笑不是嘲笑,都是很真诚的,是加入了自己的体悟之后的自然反应,我就感觉我们第一课的研究生态就已经出来了。记住了从此以后我们是一个班,也是一个家,我是被你们“抓”来和你们一起“玩”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开放的心态,友善的态度,积极的投入,这是我们这个班能够办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我说一下我们这个研修班的构成,王局和朱局是正副班主任,导师组的构成我刚才也讲了一下,所谓的导师是指导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先行一步,是先有一些领悟的人;或者我们先提出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理论,但不是说只有我们这几个人做导师。导师是要对这个研修班的工作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这个导师不是地位的表达,是责任的表达,我是导师组组长,成员中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各研究室的负责人;第二部分我们是分成了三个小组,我简单说一下,第一组有何学峰、王培颖领衔的两个生态区组成,他们分别是这一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我们考虑王培颖也在何学峰校长基地呆过,他们有一定的师承关系,还有考虑让大学校和小学校、老闵行和莘庄地区的学校有一点沟通。所以不把明强放在实验小学一组,他们两所学校的类型比较接近,拉开他们之间的距离之后,明强顾校长作为新校长的独立性会被更多的激发出来。这里组长何学峰就是导师。第二组就是有王叶婷、顾文秀领衔的生态区组合而成,组长是王叶婷,这次我们挑选的组长都是相对参与“新基础教育”的“研龄”要长久一些的,王叶婷是发展性研究阶段就进入研究的校长,我听过她的第一个发言,就是他们学校的规划介绍,当时像个小孩子似的,讲了很多,说到最后我还没听明白他们

5

要做什么。十多年之后成长的非常快,顾文秀是副组长,这次有点委屈明强了,这也让顾校长明白学校与个人发展之间有相关但是也有区别,要多向大家学习。王叶婷是第二组组长,也是导师。第三组是中学组,两个中学生态区合并,屠红伟是组长。郭校长是新校长,又是合作研究校的校长,他自己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有很大的挑战,但是他必须一起承担起和大家一同研究的责任,郭校长要有开放的心态,合作的心态,顾校长自己能否发展将关系到我们这个组的发展。所以这一组屠校长是导师。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学院的吴国丽、龚耀昌老师,因为闵行真要做“新基础教育”的话,教育学院领导、教研员的投入很重要。还有两位是大家很熟悉的程丽芳老师和陆燕琴老师,陆老师这次要辛苦她,同时兼任秘书组工作。秘书组还有一位老师是曹雅明老师。这就是我们研修班一个总体的架构。我们大家一起创造了“新基础教育”的昨天,现在我们还要有更多人合在一起,来创造我们闵行“新基础教育”的明天,在座的校长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3.研修原则

关于这个班,我要讲的第三点是研修原则。就是我们怎么来开展研修活动,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中我们还是会有许多的灵动性,还是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原则要坚守,这些研修班的原则,可能对我们推进生态区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有这样几点,我用几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学思自觉开展。就是要求我们的校长每次来学习的时候都不是带着空脑袋过来的,是带着思考,带着自己研究的体悟,带着对秘书处下发材料的学习体会而来的,这次我们这个材料发的有点晚了,需要我们在前期学习的时候对照自己,从这些材料中能够学到一些东西,找到一些与自己有共性的,或者不同的,或者有启发的经验和问题。这个学习班,需要大家在前期有自己的学和思的,这个学思的成效是我们不想也没有办法检查的,如果校长们连这样的自觉学习的需要都没有的话,是很难完成研修班的全部学习任务的。所以整个的学思自觉开展是前提,如果谁不自觉开展学思,那在后面的发展中就会与同步开展的学员形成差异,我们提供的资源是相同的,后面也许有人长了10厘米,有

6

的长了5厘米,有人长了2厘米,也许有人不长。怎么造成的呢?这就是自觉的问题了,所以我们研修班的责任是共担的,但是学思自觉是每一个个体自己承担的,不能由别人代你来学习与思考。第二句话是:集中分散结合。今天的学习就是一次集中,前面的自我学习与思考就是一次分散,除了个体自觉学习与思考式的分散,还有生态区内研讨式的分散,还有小圈、大圈互动式的分散,还有学习小组或自由组合式的分散,形式非常灵活,所以方式上是集中分散结合。第三句话是:案例共同解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材料发给大家的原因,今天提供给大家的七个案例,四个发言,这些构成为我们要来解读分析的重要资源。为什么要有案例?为什么要有共同解析?并不是感到谁行谁不行,最主要是拿出来之后,使得大家有个聚焦点,有一个共同分析对话的平台,有一个实体性的材料供我们来研究。所以我们今天应该先要感谢这七个提供规划的学校,双倍感谢今天发言的四个校长。没有你们的努力,没有你们的带头,我们就没有这样的案例拿来分析的可能,所以叫做案例共同解析。第四句话是:知行及时互化。知是认识,行是行动、实践,你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就要将之及时的化为行动,你的行动有了经验,也要及时的提炼。你的问题冒出来了,就要及时分析,这是从行回到知。我用的“及时”这个词语,是时态的表达。希望大家不要今天黄花菜热了,回去黄花菜又凉了,再过几天凉得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时间意识要强。而且要互化,不是单化,不光是知到行,我们要重视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创造的经验,我们自己发现的问题,这都是我们内在的资源,要注意互化,只有这样我们又从群体回到个体了。第五句话就是:创建研修生态。这点我不再展开,今天我们已经呈现了很好的研修生态,希望继续保持和发扬。关键是在这个班里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亮出自己,还要学会倾听。这里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等于固执地保持自己的观点,要多沟通,多倾听,只有这样才不会局限在只向这么几个导师学习,而是呈现出互教互学的生态,这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态,这也是一个理想的班级的生态。最后一句话是:整体多层提升。整体是指我们整个学习班的时间是一年,从进来到结束,整个研修班整体面貌要不一样。今天我们校长们的汇报交流是这样一个状态,到一年后的总结交流可能就不是这样的状态了,整体要有提升;多层指的是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学校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提升。今天在

7

座的起码有这样几个角色,一个是导师角色,你们可以跟我一样向大家讲一些自己的实践体悟,你们讲的可能都是我没法讲的东西;第二个是组长和副组长的角色,当然有些是兼任导师的;第三个是学员的角色,学员在共同讨论时,有时也可以是老师的角色。这是角色层次上的差异。所以学峰为什么还要坐在这里呢?他不是没接受过这样的培训,不知道规划怎么做。因为他是导师,他是组长,他需要坐在这里,他需要了解大家的学习需要,分析大家的学习起点,一个好的导师不仅是自己能导别人,还要善于从众多的学生中学到东西。好的导师跟好的老师是一样的。好老师不是光教学生的,还要善于从学生那里学到东西,还要善于研究学生。我今天这样讲也是在培训我们的导师,希望你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学会怎么来要求自己,怎么与大家互动,我今天也是做了一个样子给大家,当然你们可以比我做的更好。组长的角色还要面对生态区的多类活动,也就是不仅是我们研修班的活动,还要面对生态区的推进工作,希望研修班的学习策略、方法等对你们生态区的推进有启发。还有所谓多层还包括我们学校的类型是多样的,有新办校、有百年老校,有做“新基础教育”研究做了很长时间的学校,也有刚进入到这项研究中来的学校。在自己各自的水平上实现发展,这就是我们“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要从现状开始的道理,你必须认清自己,所以我们不是拿一把尺来量所有的学校,我们量成长度。你过去多高,现在多高;或者不是评价你多高的问题,而是看你整个的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多层提高指的是,尽管我们现在有的进入的早一点,有的进入得晚一点,有的这次规划做的好一点,有的这次做的弱一点,但是没有关系,不是第一次的状态就是最后的状态。我们希望过程有变化,整个的研修班自身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校长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这个群体的成长过程。我希望我们这个团队的发展,最后不要是宝塔形状的,而是倒三角形状的。将来一年以后我们校长的水平很多都上来了,也许不发展的也有,但是一定是少数的,多多少少都会有进步,我希望呈现倒三角形,至少呈现梯形,不要尖端就这么几个,像现在学峰他们一个个都弄得很忙的。王局刚才说是倒梯形,如果是长方形那也很好的,反正不希望还是现在的金字塔形,要有个变化。六个原则合起来再说一遍就是:学思自觉开展,集中分散结合,案例共同解析,知行及时互化,创建研修生态,整体多层提升。希望大家

8

能够将这些原则转变为我们真实的实践。

4、研修主题和活动安排

关于研修班的第四点,就是我们的活动和主题的安排。因为时间关系,我今天不做展开,以后请秘书组制作一张表格给大家。今天要讲的是第一学期的活动。这学期的活动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学校变革的整体策划,今天已经开始了;第二个是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策划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她的表达方式又与整体策划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关注的层面也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相关但又有不同的主题我们放在一起来研修,实践。今天是第一个主题的第一次活动,大家有交流呈现,有一个简单的反馈,但是还没有结束,接下来,我们会给大家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有第二次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放在11月22日的下午,也就是华坪小学的智慧传递活动,这也是我们学习班的活动,希望我们研修班的所有导师、学员一起过去感受一下他们学校的文化到底是怎么创建起来的。华坪小学的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案例,相对成熟的一个案例拿出来作为我们集中研讨的一个资源。然后23日上午,我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大组交流。讨论什么呢,就是今天发言的四位校长,回去之后要修改这个规划,修改后的规划,放在自己的生态区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一个小组就解剖一到两个学校的规划,这是小组讨论的第一个资源;第二个资源就是今天还没有发言的三个学校的规划,他们也要进一步修改,另外我建议小学组再增加一篇,今天有的小学生态区提供了两篇,有的小学生态区只提供了一篇,我建议再增加一个,今天没有上台讲的,也没有提供材料的小学组再增加一篇拿来讨论,看看一个坐在下面听的校长,他有没有收获。叶老师作为检验师是这样检验的,不是靠出题目考大家的。中学组这次只提供了一篇,所以我希望下次中学组再增加两篇。下次的讨论先分成生态区组进行讨论,每一个组都讨论一到两篇,今天发言的学校看看他们是否根据大家在讨论中提到的和叶老师讲到的问题展开修改的,事后大家可以再讨论,也可以网上进行交流,也就是把意见都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去思考去修改。这样到第二次讨论的时候我们就有10

9

篇了,要求秘书组11月18日之前要把材料发到每一个校长的信箱里。这些应该都是研修班开始之后的第二稿,我就看进步啊。23日上午小组讨论结束之后,10点到11点半就是大组交流,各小组交流规划第二稿的进步所在和问题所在。就这样我们一遍遍地磨,通过磨这几个规划,让大家都清晰怎么来定规划。 23日下午,我会再就大家的规划情况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情况作一个专题的总结。这一阶段我多做一点,因为刚刚开始,另外呢,因为我们中心的另外几位老师他们外面的指导任务也是相当忙的,政涛老师是快要出国,家成老师出国一年回来之后是千头万绪。所以这一段我多抗一点,下学期开始他们会有更多地介入。这学期最后在12月27日我们有一个总结交流,也就是对这学期的学习作一个总结,对下学期研修班如何策划改进作一个交流,时间是半天。这学期,除了一个文化建设的专场研讨之外,我建议11月27日上午到古美学校,(古美正好是今天发了言的)参加语文、数学的学科研讨专场;下午到平吉小学,平吉校长来了吗?看来小学组增加的规划要由你来做了。刚才薛校长说,做的不好就要做规划,这太可怕了,好像做规划变成一种惩罚了,好像是罚你去劳动了一样。我不希望我们校长有这样的心态,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那一定要调整过来。当然有压力,但是压力、动力和自身的发展都是连在一道的。11月27日希望大家都去,这是语文数学的实践活动,这也为我们下学期校长研修班积累资源。这学期我们解决的是顶层设计,学校的顶层发展,也就是你校长的发展,以及带动你整个中层的发展。我希望这学期能解决这些问题。下学期我们就要聚焦学校的学科改革与教师发展以及学校的学生工作变革以及学生和班主任的发展问题,把事情和人都涵盖进去。以前学科教学只关注教师发展,现在还包括学生发展;以前学生工作只有关注学生发展,现在也包含了班主任的发展。这两个专题之后,我们再将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归到人的发展问题,把这作为一个专题再来研究一下。这就是研修班的大致安排。

二、 关于学校规划的制定问题

第二个就是关于我们这一次做的规划,就是学校变革的整体策划,“新基础教育”是一

10

个名称,但是她的实质做的是学校的转型性变革,希望大家注意我们这个变革是转型性变革,也许大家会觉得,像一个新的学校,刚刚建立的学校,需要转什么“型”呢?这里的“型”不单单是指学校的状态,是指中国基础教育中学校的现实状态的型。我们虽然好像是刚刚接触“新基础教育”,但是大家都不是新老师,都不是刚刚接触教育,所以有很多近代教育的痕迹,很浓地留在我们的学校实践之中。不管哪个学校都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你部分转了,那很好,那就要整体转;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转,那就要全面地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呢,我就这7份规划做一个分析。

1.基本情况

第一个是基本情况。从案例提供的情况来看是大家是认真的积极的,大家都投入了极大地热情去思考学校如何推进“新基础教育”的问题,从区域层面、生态区层面以及学校内部都进行了一些研究。刚才之所以要让大家回答那几个问题,就是想看看学校内部在制定规划的时候经历了哪些过程,是怎么上上下下来磨合的,还是说只是校长拍拍脑袋写出来的,或者只是“急救篇”,把什么督导报告,什么材料拿来修改一下换换名字就交给我了。记着都不是为叶老师做,都是为你们自己做,为学校的发展在做,糊弄叶老师是没有意思的,叶老师也不需要你们糊弄的。制定规划的这个过程很重要。这就是第一个基本情况。

第二个基本情况,就是从学校基本情况的分析来看,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校长有不一样,风格即文字表达的风格不一样,还有关注的重心也有不一样。我看到古美学校的刘校长有一种急迫的想要发展的愿望,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呢,又好像有点急促,要求有些高了,步子有点快了,有些概念还没有完全的清楚,对现状的研究分析还有一些不足;有的学校的规划中看出来是冷静的稳健的,有几个学校对现状的分析相当清晰,今天发言中的航华一小,建议大家回去可以看看他们的;还有没有发言的浦江二小,对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也是相当好的。还有一些学校,对如何往前走,这个分析还缺一点,包括航华一小,

11

现状的分析不错,但是发展的思考相对弱了一些;还有一些学校的规划风格是比较灵动的,这就是我们第一个发言的紫竹小学的张校长,她是一阵风,一片云,好像还不止一片云,五、六片云,看得我眼花缭乱,很多的口号,还有很多的新提法,资源也丰富的很,却恰恰忘记了生态区是个重要的资源,这就是怎么把学校创办初期的外部资源意识转化为学校内部发展的资源,到底哪些资源对于学校发展是重要的还不清晰。所以一类是扎在大地上,有的想奔,有的想走,有的还迈不开脚步,各自的风格都呈现出来了,有个人的风格,也有学校传统的风格,这就是规划的基本情况,也是我感受到的一些东西。

另外,你们规划中对于学校基本情况的撰写,我也做一个反馈。七所学校中有3所都是上世纪96、97年办起来的,也就是有了15年的发展历史,我感觉到学校发展面临一个高原期的问题;有两所是百年老校,一所来自浦东小镇上的学校,一所是来自浦西大镇颛桥的学校;两所是新建学校,一所是明强二小,一所是紫竹小学,这两所学校尽管都是新学校,但是很不一样,一个在高新科技园区,还有华师大资源,一个在七宝古镇,张校长那里是一个新群体的结合,她的散可能跟这有关系。明强二小虽然建校才第二年,但是学校的老师跟明强的关系比较密切,明强过来了不止三、四个老师,这些老师又与“新基础教育”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都做过新基础,而且是新基础的骨干。语文、数学骨干,兼职研究员都去她那里了,因此学校做“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资源很丰富,这种丰富又会使学校产生一些迷惑,我这个学校到底应该怎么去发展?是不是拿明强的搬过来就行?还是怎么来建设一个新学校?任何一个资源我们看都是有两面性的,一个新学校,教师都是年轻的新老师,她也会有她的问题;像二小看起来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这些基础不做深度的解析,不结合本校发展做思考,那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包袱,不利于继续发展。这说明学校的基础现状从办校的时间来看,以及参加“新基础教育”的时间来看都有很大差异。第二个从人数来看,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学生身份都比较复杂化,这是共同的,都不是单一学生,就近入学学生的生源,也许地区上是就近的。但是我们现在最关注学生内在成分的变化,原来合作研究校中汽轮小学作为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在进行一些改革研究。

12

像这次七个学校中有好多学校都反映流动人口的问题,农民工子女都比较多。这成为我们闵行需要共同去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了。这次研修班中我们还有四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参加,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他们的家庭背景、成分不一样,但都是我们的学生,就这点而言我们怎么来研究差异,怎么来发挥差异资源的作用,这就成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提出来了。教师数也有数量和比例上的差异,现在班额不到四十人的一个是明强二小,一个是古美,是不是这样?这是基本情况,我看到了差异,这个差异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共享的资源。我们希望在不同层次上都有好的经验和好的发展以及好的创造出来。

2、现状分析

第二个是现状的分析,这是我们的起点,那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我们从哪里开始起航,就是要把我们经验,成就和所有意识到的问题都提出来,再来进行研究。现在从总的来看,大部分学校都做得比较好,有几所学校蛮突出的,做得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刚才我提到的航华一小,为什么我觉得她好呢?一个她的优势、特点写的很清楚,我发现这所学校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式的发展方式,就是先把外围做好,她的外围很丰富,有八、九个俱乐部在那里,这就是学生外在的天地很大,也许就是内核的改造没有做好;第二好在她对做的好的方面再分析出问题来,尽管俱乐部多,活动也很多,但是问题恰恰在活动多了而关注学生成长少,做事多。这个分析就是好中还能见问题;问题中呢还能见好,当然这个见好是我帮她整理出来的,比如规划中提到学校很坚定的教师不多,但是第二类教师,她称为“间歇型教师”,当然这个词语用的不太好,我是理解这个意思的。就是生态区有活动的时候,老师们是起劲的,然后没有研讨活动的时候,就开始休息了,每一次研讨活动就像打鸡血一样的,兴奋一阵然后又退下来了。间歇型教师(我暂时用你这个词语),至少可以看出这些老师是有潜力的啊,是可以让她变得持续起来的啊。那怎么变呢?她提到了这个想法。这就是说对现状的分析不是孤立地把她分成几类就完了,再来分析有什么变化,再要有对潜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我建议大家将强项、优势的分析要提炼出为什么我

13

会做强的,这里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可以在其他工作中变成普遍可以用的方式,这就是对自己经验的提升。第二个对问题的分析,这个很重要,是学校发展空间的很重要的组成,对问题的分析中有四对关系希望大家特别关注:第一要分析出是一般的问题还是主要的关键性问题,要区分是影响全局的问题还是某一个局部的问题;第二要分析出是短期内就可以突破解决的问题,还是要长期持续努力才能慢慢解决的问题;这样使得我们不会急躁,不会眉毛胡子大把抓;第三要分析是老问题还是新形势下带来的新问题;第四是区分普遍问题还是特殊问题,普遍问题是所有学校可能都会面临的问题,所谓特殊问题就是自己学校独有的问题。这四对关系搞清楚了,每一所学校对自己的像也就画得清楚了。所以现状分析也就是对学校现有状态的画像。

3、研究推进的总策划

规划的第三部分是三年推进研究的总策划,现在有几个东西大家不是很清楚,比较容易把它们搅和在一起,我想说说清楚。

(1)第一个就是指导思想,在指导思想中要明确两个要点。一是明确你参照什么东西来推进改革,也就是我所说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有理论的参照系也有实践参照系,参照系要清楚,可能这个还是暗的,含在里面的,你不一定要把我按照“新基础教育”的什么什么的写的很多,要隐射在你的脑海中,但是必须明确了参照系,你才能看清你的优势和问题究竟在哪里?没有参照系,你也不知未来发展应该朝哪里走?二是在指导思想中明白要表达的是你确定的办学理念。校长办学要有理念,办学理念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表达出来。

(2)第二个内容是目标,目标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总的目标:也就是你要办成一个怎样的学校,就是你理想中的学校是怎样的?你把三年以后学校可以达到的一个理想状态

14

表达出来。第二方面就是要把学校两个层次三个领域,即领导层次、实践层次以及三个领域即领导领域、学科改革领域和学生工作领域,要把各个领域的总目标表达清楚。总目标中要描述清楚两点:一个是学校整体办学的目标形态,第二是学校各个领域的总目标表达。目标中第二点是分阶段目标。这里我建议大家看看航华一小的规划,其中有一张表格,这张表格交叉表达了分阶段、分领域的目标。交叉式表达也就是纵横式的表达,纵向表达的是一个成长过程,要能看出三年里有阶梯式的发展;横向要表达的是每一个领域里目标的达成是什么?明强二小用了标志性目标这个词语,也就是这里要写清楚标志性的目标是什么?纵横交叉式表达在分阶段目标的表述中可以运用,这样比较清晰,大家可以学习用这种表格的方式来表达。

总目标相对来说抽象一些,分阶段目标相对来说是一些工作目标,但是总目标也不是很远很远的,很远很远的是你的办学理念,是你始终要坚持的,目标这里只是三年的目标,不是要把整个学校的创建目标说的很多。在这部分里我感到大家有两个纠结,一个是文化纠结,到底学校文化是什么?第二个是特色纠结,像航华二小的阅读特色即阅读童话,然后是普遍的文学阅读这一条线做的很好,但是是不是用阅读自觉就可以唤起学生的生命自觉呢?这两者之间直接的沟通有点简单了。包括学校环境都变成童话意境,一定是精心打造过的。(今天我看到实小老校区的精心改造,我也很兴奋,人文和自然的气息都融合在一起了,包括儿童气息。)这里我们该考虑一个问题,是不是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都喜欢童话?一个校园完全是童话梦幻般的,行不行?还需要什么?怎么来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需求?环境怎么来分别表达?我们不能将一个特色转换为就是“新基础教育”,这样的问题看到不少,航华二小是一个,梅陇小学“茶文化”,浦江一小“龙文化”,至少有三个学校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希望关注并有一个好的修改。下回可以让航华二小来交流,她已经提供了第一稿,看看接下来她有什么修改?今天颛桥小学,很遗憾,你们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历来以开改革风气之先为特征的,这就是你们学校的文化传统的价值,希望不要忽视,将文化传统与当代发展联系起来,上世纪初与本世纪初恰恰都是社会转型时期,

15

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多好的一个主题啊,你们没有关注。还有你为什么找不准问题啊,参照系可能还不对,你在分析中说你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基本做到了新基础,但是做到的标准是什么呢?基本上只有方法改革。对“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到底要改什么,核心是什么还不清晰,所以这里我再倒过来强调学习的重要,研究的重要,学校实践过程的重要。第三个是问题比较多的,目标太大太乱。典型的就是紫竹小学张校长,不可以这么多的目标,看了头都要晕,看着稿子还讲得清楚,脱了稿子你还讲得清楚吗?就不一定讲得清楚了,太丰富也是一个毛病,就变得杂乱了,但是可以看出她的思想非常的活跃,这是个好事情。

(3)策略

这里第三个是策略,可能是原来提供的样本的毛病,我们的样本中只有措施和方法,可能没有提到策略。对策略问题的关注是从成型性阶段才开始的,尤其是到了扎根阶段才越来越强调。大家都按照老模版来写了,所以我刚才就说了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发展。不是老模版就是标准版,我们要加上今天的发展。今天七篇中我看到有两个学校是有策略的思考的,张校长是讲到策略的,但是她这个策略不像策略,像是口号,还有一位我想不起是谁了。策略是一个大问题,我现在提醒一句,校长的领导能力中很重要的是一个策略意识,是怎么有策略地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不仅仅是做事情。做事是做不完的,大家都很忙的。关于策略我提出几点,请大家关注:第一是怎么提升和发扬现有优势?第二点是怎么抓住现在发展的难点和关键,去突破她?打开局面?打开局面突破难点的策略。第三是怎么积聚资源,产生激荡实现内部的发展?这是一个由外到内转换的策略;第四个是怎么发现新的苗子,并将之演化的策略。我们今天这个学习班就是在发现新苗子,每一次的报告、讨论交流中组长要有发现新苗子的意识,包括老学校有新苗子出来了,我们要去发现,这就是在复杂系统中关注演化,我们从旧型到新型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有新的苗子出现,然后形成新的质,新质出来之后,怎么采取放大的措施,来扩展和发

16

扬、辐射新质。所有策略都是为了改变原来的状态,使得学校从原来状态走向一个理想的状态而要有的一个路线的设计。因此策略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你怎么走的设计,是对整个路线的策划。这次的规划大家的策略选择是做的最弱的,希望大家回去进一步思考。

(4)主要措施

第四个方面就是主要措施,这里就包括制度等东西,这里不要分领域来写,就写写总的措施,也就是从学校领导层面来讲主要采取哪些措施,因为我们这次主要是一个学校领导的研修班,学校的主要措施形成过程从哪里来,就是从下面提出的各种措施中,通过校长的智慧把它们积聚提炼出来,形成大家认同的措施。

4、学年推进计划

最后一个大部分就是这个学年的研究推进计划。本学年总体上是边策划边调整,强化实践形成格局。想清楚做起来,不是要等到下学期我们再慢慢做起来,期望这学期就要出现一个新的格局。

12月27日本学期校长研修班总结活动前一周,请大家交出修改过的学校规划,这也是这学期学校规划的定稿。当然以后还可以作修改、作补充的。定稿是在12月20日,这是我们这个研修班所有学员的第一份作业,合作研究校、基地学校也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交出各自的发展规划。

关于规划,第一个要修改的是内容,今天大家都听得很认真也都在记,我们秘书组整理出来之后再发给大家,供大家参考;第二个,规划修改时还要修改格式,现在各校规划的格式很乱,规划的名称不统一,也没有写明制定时间,也没有注明是第几稿,现在各校

17

上交的规划一律作为研修班初稿,过程中修改过了就要注明是第几稿,但不要改一个字就是一稿,我希望每一次的修改都能跨一步,不是修改得越多越好。

三、 关于几对关系的处理

在整个的推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希望大家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学校方方面面的发展与“新基础教育”的关系是什么?这点请大家要想清楚,要做好。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新基础教育”没有让大家生出很多的新花样,没有让大家额外多做一些跟你学校发展没有关系的事情,“新基础教育”主要是要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实践品质、人的品质、学校最后的品质。“新基础教育”不是外加给大家的一件事情,而是帮助大家提高品质,这也是为什么做了十几年之后我们会有一批优质的学校出现,就是这个道理。

2.第二要处理好其他的一些学校科研项目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关。你可以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内容转化为区、市、全国的科研项目,你们都可以去申请课题;我和你们一起做研究,也不需要你们交课题报告,我要你们交的是学校的发展规划,发展报告以及学校的经验总结,我更看重的是每一个学校实实在在的变化,科研课题可能最终要的是一个课题报告或发表一篇文章,我要的是人的变化,实践的变化,这才是新基础追求的研究目标,我希望大家要有真研究真变化。

3.第三要处理好日常实践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关系。“渗透”、“弥漫”是我一直强调的,“新基础教育”只有渗透、弥漫到我们每一项日常的实践之中,这个学校才会慢慢、慢慢地变样,才会转型,“新基础教育”不是灵丹妙药,她是一个过程,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持续发展是一个不断有新质生成的累积过程。

18

这三对关系请大家要明白。

希望我们的研修班也是一个“上上下下”的享受过程。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