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年浙江省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必背知识点

2021-05-03 来源:星星旅游


2015年浙江省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客观因素:①收入;②物价水平;③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等其他因素。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 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主观因素: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2. 理智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5.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途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6.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及要求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7.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优点):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8、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

①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

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④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首先,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其次,这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再次,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10、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第二,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2. 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⑴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⑵我国政府的职能: 社会管理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理论或精神,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 公共服务职能: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⑶为什么要行使这些职能?

①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③是由市场经济的形势决定的⑷是由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⑷政府如何正确行使职能?

①政府虽然承担着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②政府应该在法定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③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④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搞好自身的建设。⑤政府应该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树立科学发展观。

(2)民主执政——要求: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执政——含义: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5.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6.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内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7.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②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③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8.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整体。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4.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5.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 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7.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8.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9. 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10.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国之魂,决定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

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①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对待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应辩证地分析,把握其主流。

②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1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必要性

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通过教育获得文化知识,使文化代代相传。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特定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科技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四部分 哲学生活

1.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 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1)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方法论: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 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④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②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①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前途充满信心;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与意义

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0. 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1.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2.价值观的含义和作用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