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鬼方与大隗
摘要:
在上古时期有一个古老的氏族大隗氏(魁隗部落),居于中原溱洧流域大隗山一带,炎黄时期曾与轩辕黄帝联姻。大隗氏后因战争等原因向北、向西迁徙, 作为“鬼方”成为三代时期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长期与商周对抗而名载史册。
位居中原腹地的溱水、洧水流域,不仅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史载有熊国和轩辕丘的所在地。轩辕丘,史传为黄帝的出生以及建都之地,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大戴礼·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轩辕丘的地望在新郑市区一带,即今黄水河(古溱水)和双洎河(古洧水)交汇处的高台地上,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其地貌形态东有马陵岗,西有双岭岗,南有黄岗,北有裴李岗,中间似盆地。
史载黄帝访大隗于具茨之山,具茨山位于新郑西南(又称大隗山)。
具茨山是嵩山余脉,位于河南禹州、新郑、新密交界。为古有熊氏的发祥地,具茨山中发现有远古奇异的岩画、壮观的城堡、神秘的石棺墓葬。《史记》载黄帝曾登此山:“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即此所指。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国语》史伯谓郑桓公曰:'主苤隗而食溱洧。注,苤隗山名,即大隗山也。’《山海经》:'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
大隗山见于多种史籍,是上古时期大隗氏(魁隗氏部落)的居地。按晋《帝王世纪》记载,魁隗氏即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位炎帝;其后人又有大隗氏建都具茨之山,又称大隗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境内。隗姓望出西河,隗氏后人尊大隗为隗姓的得姓始祖。
一、黄帝与鬼方氏
《世本》载:“黄帝娶于鬼方氏。”关于黄帝的婚姻,史籍中还有一些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日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从这些文献中可知,黄帝有妃四人,娶于不同的氏族部落,唯有嫫母未说明娶于何族何处。而《世本》所载“黄帝娶于鬼方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嫫母可能就来自于鬼方氏。
在中原溱洧地区,还有黄帝后裔祝融氏族与鬼方氏通婚的文献记载。如《史记·楚世家》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大戴礼记.帝系》日:“吴回产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氏,产六子。”《路
史·后纪八》注引《世本·帝系》日:“鬼方国君之妹女嬇。”由此可知,黄帝后裔祝融氏族的陆终与鬼方氏族进行联姻,娶了该部落首领鬼方氏的妹妹,名叫女嬇。
关于祝融氏族的居地,史籍中有较为明显的记载。
《左传·昭公十九年》日:“郑,祝融之墟也。”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八中说:“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又有祝融之墟,周为郑
武公之国都。”杜佑《通典》注新郑县日:“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本郐国之地。”清嘉庆《密县志●序》日:“按密于古为郐国之地,居溱洧之间。”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的郑地(含新郑、新密及周围地区)就是上古时期的有熊之墟和祝融氏之墟。今天专家学者多认为黄帝所居轩辕丘与祝融氏之墟为同一地域,即位于新密市、新郑市交界处的古城寨城址。
古城寨遗址
作为居于同一地域的黄帝及其后裔陆终,均曾与鬼方部族联姻。关于鬼方部族所在,专家多认为是在西北部。在当时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居于中原的黄帝部族,不大可能与相隔千里之遥的氏族部落之间进行通婚,而与居于与中原黄帝部族相邻或相近地区的鬼方部落联姻才是最可能的。
二、从大隗氏到鬼方氏
作于西汉中叶的《春秋命历序》——书把古史分为十纪,并引见于《礼记正义》《三皇本纪》、《通鉴外纪》、《路史》等书。古史十纪依年代先后为:一为九头纪,二为五龙纪,三为摄提纪,四为合雒纪,五为连通纪,六为序命纪,七为循蜚纪,八为因提纪,九为禅通纪,十为疏讫纪。其中《路史·循蜚纪》列出的氏族有:钜灵氏,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阵氏,黄神氏,苓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等。《路史.因提纪》列出的氏族有辰放氏、蜀山氏, 豗隗氏、浑沌氏、有巢氏,燧人氏等。《路史·禅通纪》提到的氏族有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轩辕氏,赫苏氏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騩氏是比有巢氏、燧人氏、轩辕氏等更为古老的一个氏族。
《路史·循蜚纪》同时指出了大騩氏的居地:“大騩氏出河南密县大隗山。”《路史》又日:“大隗氏见于南密,记谓大隗氏之居,即具茨也,或曰泰隗。昔者黄帝访泰隗于具茨。”《山海经·中山经》云:“(敏山)又东三十里,曰大隗之山。”注曰:“荥阳密县大隗山也。”《汉书.地理志》日:“河南郡密县有大隗山。”清乾隆《新郑县志》载:“具茨有大隗者,即上世之泰隗氏也,能设于无垓之字,而游于泰清。”在文献记载中,“大隗山”或作“大騩山”,古时隗、騩二字相通。
从中可以看出,大隗氏族当源出于河南密县(今新密市)大隗山。
大隗山,又名具茨山,为中岳嵩山东延之余脉,位于新密市与禹州市交界处,因“黄帝访大隗氏”于此而闻名,史籍中多有记载。《水经注》日:“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葛洪《抱朴子》中《君道》篇记日:“黄帝至具茨而事大隗。”宋《元丰九域志》日:“具茨山,《舆地志》云:黄帝往具茨见大隗君,授以《神芝图》。”《庄子.徐无鬼》记述了黄帝拜访大隗氏之事:“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謂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从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当黄帝之时,古老的氏族大隗氏仍然生存于大隗山一带,氏族内有高人贤士,引得黄帝前去求教治理天下之道。
清嘉庆《密县志·仙释》日:“大隗真人,《庄子》:昔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清康熙《新郑县志·仙释》:“大隗真人,轩辕时栖于大隗山,黄帝访之,遂授以九芝图,后不知所往。”大隗镇原建有大隗真人祠和七圣庙,就是后人为纪念“黄帝访大隗氏”而建的纪念性建筑。
大隗之“隗”字,《说文解字》日:“隗,跤隗也,从阜,鬼声。”“隗”者,从鬼从阜,即鬼之所居曰“隗”。徐旭生先生在研究《路史·循蜚纪》中的“大隗氏、鬼騩氏”时认为:“'隗’'騩'原来应当是一个字。古人曾经用'騩'字或'隗'字注'鬼’。”因此,大隗山,山以族名,应该是上古时期鬼姓氏族部落的居地。
鬼姓部落起源于大隗山,长期居于大隗山一带,部落首领被称为大隗氏。该部落至黄帝时期仍然有着较强的实力,以至于与黄帝联姻,出现了“黄帝娶于鬼方氏”、“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等历史事件。至殷商或者更早的时候,大隗氏部族(鬼姓氏族部落)因战争等原因向四方迁徙,被中原国家称为“鬼方”。黄帝时期作为传说时代尚无文字记载,因此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就出现了“黄帝娶于鬼方氏”、“陆终娶于鬼方氏”等内容,而“大隗氏”反而可能被忽略了。
三、鬼臾区(大鸿)来自大隗氏
《路史.国名纪》载:“三皇之世:鬼,容区国。商有鬼候,即九侯。”这说明早在三皇时期就存在有鬼国(鬼姓氏族部落),为容区之国。那么这个鬼国在什么地方呢?
让我们从黄帝时期的著名大臣大鸿说起。《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举风后、力
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史纪·封禅书》云:“鬼臾区号大鸿。”《汉书●古今人表》列举“黄帝轩辕氏”时期人物有:“方雷氏、嫘祖、彤鱼氏、嫫母.....力牧、风后、鬼臾区[注]师古日:'即鬼容区也’。”《汉书●艺文志》列举黄帝时期的兵法有:《太壹兵法》、《力牧》十五卷,《风后弧虚》二十卷,《鬼容区》三篇。
可知,大鸿原名叫鬼臾区,又称鬼容区,应是来自于三皇之世的“鬼,容区国”。
在大隗山(具茨山)诸峰中,有峰曰大鸿山,上面遗留有“大鸿寨”、“大鸿城”等地名和遗迹,应是鬼臾区当年的居地。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下》曰:“大鸿寨山,在州(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山别峰,与密县、新郑县相错。黄帝臣屯兵于此。”清嘉庆《密县志》载:“大鸿山,《通志》:作'大鸿寨山’。黄帝之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土人相传为黄帝避暑处。东峰曰东华门,西有塔山,日西华门,东门相连一峰,日梳妆楼。”
大约由于鬼臾区其名不雅,后人多以其号大鸿称之。鬼臾区号大鸿者居于大隗山中,留下了大鸿山、大鸿寨、大鸿城等地名,这应是三皇之世“鬼,容区国”之所在,亦应是鬼姓氏族(大隗氏)、鬼方远祖居于中原的又一证据。
四、大隗氏族的迁徙
自上古以来,随着大隗氏族(鬼姓部落)的不断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以及部落间的冲突、战争等原因,大隗氏族也在不断向四方迁徙,并在史籍中留下了许多踪迹。
夏之后,大隗氏族(鬼姓部落)迁居四方,被居于“中国”的商、周称为鬼方、犬戎、赤狄。
夏桀死后 ,夏族无力再与商族军队进行大规模的对抗,只好向北亡徙,在晋南、晋中地区散居下来;有的则继续与商王朝对抗, 骚扰商族和商族军队。翦伯赞先生曾指出,由于汤伐桀,迫使夏人逃离中原,迁往西北者即为鬼方 。 徐中舒先生也认为,在夏商之际,夏人迫于商人的军事压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其中北迁者为匈奴,西迁者为
大夏。
郭沫若先生认为: “ 所谓昆夷、犬戎、鬼方、荤粥、熏鬻、 狁、休诨、匈奴,均一音之转, ……则夏民族被殷驱逐后多逃亡北方, 殆是事实。” 鬼方是商王朝西北方向最重要的方国之一,商王朝曾多次对鬼方用兵。《易·既济·九三》 云:“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 ” 至西周时期, 鬼方仍居西北一带, 并与周族不断发生冲突 , 古本《 竹书纪年》 记载王季所伐“ 西洛鬼戎” 即为鬼方的一支。此外,一些学者认为商王朝西北方另一方国“ 土方” 也为夏民族。
郭沫若先生认为: “ 所谓土方 , 即是夏民族。” 胡厚宣先生认为甲骨文之“ 土方” 与文献记载之“ 土方”相同, 土方与禹关系密切,土与夏在古韵又同在鱼部, 土、夏亦相通假, “ 是土即夏也” 。 北迁之夏族在东周至秦汉时期仍居于今山西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期, 部分夏族居于太行山一带。齐桓公西征,在太行山与夏族的一支还有所接触 。
战国时期,由于魏、赵、燕的兴起,晋、陕地区的夏族被迫迁到河套地区。西汉时,夏族后裔匈奴兴起 ,对汉王朝构成极大威胁。 据《 史记·匈奴列传》 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 索隐》引应劭《风俗通》 曰: “ 殷时曰獯粥 , 改曰匈奴。 ” 关于淳维,《 索 隐》 引张晏曰:“ 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引乐颜 《 括地谱》云:“ 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熏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 又据《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记载,公元五世纪初,匈奴人赫连勃勃在陕北建立过大夏国,勃勃自认匈奴原为“ 夏后氏之苗裔也”,故国称“ 大夏” 。
大隗氏曾有一支迁往南方。《大戴礼记·帝系》日:“陆终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樵氏,产六....其一日樊,是为昆....其六旧季连。”王国维在《鬼方昆夷沩狁考》一文中认为,鬼方、昆吾本为一族。昆吾在夏代为伯,有一段时间居于许地,《左传·昭公二十年》楚灵王日:“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楚是季连的后裔,在陆终六子中排行第六,而昆吾排行第一,所以楚灵王称昆吾为皇祖伯父,“旧许是宅”是说曾在许地居住,许地即今河南许昌市,在大隗山南约50公里。
楚国和鬼方有着莫大的关系。《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楚人崇鬼尚巫术,王夫之《周易内传》云:“伐鬼方,《诗》所谓'奋伐荆楚’”也。楚人尚鬼,故曰鬼方。”另南方有隗国,与楚人同族,在今湖北省秭归一带。隗国,又称夔国或者归国,传为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熊挚的后代所建立,公元前634年为楚国所灭。
大隗氏又有一支向北迁居晋南和冀南。《战国策.赵策》:“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集解引徐广日:“九侯一作鬼侯,邺县有九侯城。”《殷本纪·正义》:“《括地志》云,相州洛阳县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唐贞观初,滏阳县属相州,“洛阳”或为“滏阳”之误。鬼、九同为见纽字,可通假,鬼侯当即鬼方之君,服属于商时被封之号。鬼侯城在滏阳(今为河北磁县)、邺县(今河北临漳县之西南)一带。
至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又发生了犬戎之乱,鬼方做为“西落鬼戎”之一消失在历史中。《史记·周本纪》载:“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
综上所述,居于中原溱洧流域大隗山一带的古老氏族鬼族,是商周时期被中原国家称为“鬼方”的先祖。黄帝居轩辕丘或有熊(亦为祝融氏之墟)与大隗山毗邻,使黄帝及其后裔陆终“娶于鬼方氏”成为可能。大隗氏因战争等原因迁居四方,鬼方成为三代时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因长期与商周对抗而名载史册。
参考资料
钱穆.周初地理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二十五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 8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
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57.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67.
朱浩熙.彭祖[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4
周书灿.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古城的族属及相关地理问题
密县史志编篡委员会.密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171
郑州图书馆文献编辑委员会.嵩岳文献丛刊(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238
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 J.中原文物,2004(3): 46.
翦伯赞.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M] 1剪伯赞.中国史论集,重庆:文风书局,1947
陈立柱.夏文化北播及其与匈奴关系的初步考察[M] 1踯杰祥:夏文化论集(下).北京:人物出版社, 2002 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