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20-01-28 来源:星星旅游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关键词:《实践论》 辩证法 当代意义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建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还进一步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全面阐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的辩证关系,并最终揭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观点实际上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就不可能有它们的真正统一。另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

的统一是变动的、历史发展的。离开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主客观的统一就将是僵死的、凝固的。这一思想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批判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的理论法宝,而且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并实施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了许多启示。

共同富裕包含了两个方面,前者就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后者就是要让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也就是实现我们国家富国强民的两步走战略,而这两歩走恰恰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现实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我国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地区都能均衡发展,同时发展。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看综合竞争力。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我们党实时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就是达到了主观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有力的证明,这条富国强民的发展政策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客观发展实际的理论方针,这是我们党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观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论创建。如果我们不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就不会有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当前,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政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第一步,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第二步的实施,这也是

我们实施这一理论政策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党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这一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造成区域、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过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一定要在主观思想上保持与客观发展实际高度的统一,不仅要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而且还要坚持二者历史的统一。认清形式,坚持发展,使主观思想时刻统一到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上来,及时调整我们党的发展政策。既不能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也不能思想超越了实际发展的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协调区域、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方面都有了相关的政策体制。如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在财政支出安排上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继续改进和完善有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和财税法律制度,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振兴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等。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不同的国情要求,我们只有牢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才能及时调整、制定新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策、方针,大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平衡现象,才能顺利完成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二、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②这一真理观告诉我们,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是没有的。这已经为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因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富国强民,不断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将经济总量搞上去了,我们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这些都是令国人无比自豪的现象。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如贫富差距、食品安全、房价和物价、土地拆迁、甚至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等。这些问题都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引发了焦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只看到了纵向的发展速度而忽视了横向的社会问题。这说明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做法或理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实践论》中的真理观告诉我们任何理论都不是永恒的、都不是永远处于绝对地位的,真理总是相对的,所有的理论不管它当时

再好,再合理,那也仅仅只是说明它符合了当时当地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实际情形也是会发生量的甚至是质的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完全可以说明我们党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当时的发展实际的,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可是,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并没有为我们创造绝对的真理,而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真理的方法。任何时候我们的党都没有固守绝对的发展真理,因为我们有《实践论》这一思想武器来时刻提醒我们理论是要在实践中发展、检验的,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新的发展理论的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事实再次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都要始终坚持《实践论》中关于真理发展过程的思想原则,客观事物是会不断发展的,而人类的认识也要随之发展,任何的保守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党在“十二五”期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完善体制性和机制性改革措施等政策就充分证明了我党在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看不到思想认识发展的重要性,忽略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的辩证认识,固步自封,那么就会使发展遭遇瓶颈,遇到障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证吗?因此真理不是永恒的、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明白:真正的

真理就是发展的真理。

三、关于“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强调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③从理论上说,这一观点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实践检验的结果,没有脱离实践的纯粹的理论发展。这就决定了认识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的发展,直线式的发展无法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或者说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认识的发展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必须是渐进式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严重影响理论发展的水平,甚至会犯下历史上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早在建国初期,我们党就在政策制定上犯下过脱离实际的错误,结果在全国上下刮起了“共产风”,出现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打消了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这是党的理论政策脱离社会实践的结果,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很快甚至直接进入到共产主义的理论认识严重脱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后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及时纠正了这种跃进式的理论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这种认识理论和之前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理论相比表面上看是倒退了,但是实际上却更务实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

进步了的认识。并且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不仅在实践上使我们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且也使我们党在理论上推进了思想认识的不断进步,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党仍然时刻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牢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把经济发展指标即gdp增长目标由十一五期间的8%调低至十二五期间的7.5%。这一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当前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科学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认识规律。我们要科学认识党的“调低”政策,“?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④可以看出,gdp增长指标的调低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倒退,不是被迫的降低,而是主动的“调低”,是一种渐进式的经济发展过程,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螺旋上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唯gdp”思想所引发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实际形式所做出的务实之举,值得关注

的是,它也带动了各省区纷纷淡化gdp增长目标,而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从而使党的政策更加合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加合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事实证明,任何理论政策只有回归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真理性的发展,才能由相对性的认识逐渐接近于绝对性的认识,也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好地指导发展的实践。“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是我们党进行科学决策的思想武器,是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指导科学发展的思想保障。

综上所述,《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使得《实践论》能够作为一件锐利的思想武器,不仅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武装了全党,使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且在当前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它也仍将发挥出伟大的指导作用,成为新时期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1][2][3]毛泽东.实践论[m]/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259-273

[4]温家宝.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