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洋流的定义和分类,运用示意图、生活实例等多角度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模式图,明确世界洋流的大致分布,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纽芬兰渔场的案例,明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渔场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展示科隆群岛的位置和景观图,提问学生: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年平均气温约21℃,为什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寒流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洋流的定义和分类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 (1)什么是洋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2)按照世界洋流分布图中的表示,洋流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
(1)海洋中的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关键词是“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等。
(2)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师生总结】一般来说,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需要注意暖流不一定从低纬流向高纬,要看洋流与流经海区海水温度的对比。
2.洋流对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和“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1)从图中找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思考哪些海区容易出现渔场?
(2)根据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分析大渔场出现的原因。
(3)根据“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说一说给你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寒暖流交汇处容易产生渔场。
(2)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形成大的渔场。
(3)曾经辉煌一时的纽芬兰渔场因过渡捕捞,使得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提示人类在开发时注重对海洋生态的保护。
【教师总结】寒暖流交汇的区域容易形成渔场,提供丰富的鱼类资源,但是对于海洋生物的开发,要做到节制与适可而止,才能可持续发展。
3.洋流对海洋航行与海洋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三个案例:
案例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程用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饶了一个大圈,
却仅用了20天。
案例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案例三:2018年1月6日晚上8点,巴拿马籍油船“桑吉”号和一艘散货船在上海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油轮全船失火燃烧,经过8天的燃烧后沉没。“桑吉”油轮沉没后附近海域溢油情况非常严重,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油污带。
根据三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1)结合案例一和案例二,分析洋流对海洋航行有什么影响? (2)结合案例三,思考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利弊。 【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5分钟。 【学生回答】
(1)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但是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2)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挟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教师总结】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可以概括为顺行加速,逆行减速。海洋污染物会随洋流扩散到其他海域,给污染物的处理也加大了难度,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海洋污染,一旦出现污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提出疑问: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年平均气温约21℃,为什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说明洋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暖流增温增湿,洋流降温减湿。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
⑴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⑵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直观讲授法 [教具] 地图册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地图册P47练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板书) 一、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
2、潮汐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日、地月成直线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朔、望)
日、地月成直角关系,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 (上弦月、下弦月)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
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
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运动的第三种形式洋流 3、洋流
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形式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册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分为几类?)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对照世界风带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B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作用下,从西向东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提问: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
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问:曼德海峡会不会是密度流?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2、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3、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洋流的形成及分布状况 2、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一个在美国西海岸游泳的人,拾到一漂流瓶,里面装着一位菲律宾小女孩的信。阅读课本57页,《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思考,并回答
1、漂流瓶为什么会从菲律宾漂到美国的西海岸?造成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漂流瓶可能是顺着哪些洋流漂过来的?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
暖流和寒流的概念建立的探究活动 一、洋流的概念
思考:洋流有什么特点?在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词? 二、洋流的性质分类
1、读图: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寻找 A组: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B组: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 C组: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归纳探究:
⑴、它们分别处在大洋的哪一岸?
⑵、从纬度的角度上看,它们分布在哪个纬度的海区? ⑶、从图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寒暖流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 让学生在地图中寻找三组洋流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并归纳寒、暖流概念,引导学生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去伪存真
学情预设:学生对中低纬度的海区,副热带海区等名词比较陌生,读图时学生会出现方位上错误,所以在引导读图的问题设计要有明显的对比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信息提取时间,对洋流分布形成总体印象
⑷、寒、暖流概念的总结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学情预设:由于课本的洋流分布图是一个平面的空间概念,用来归纳寒暖流的概念,只能体现大多数洋流的流动方向,归纳的概念不甚完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北赤道暖流的流动方向,让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暖流都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提醒学生,让学生从相对温度的角度上归纳洋流的概念。培养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
2、知识应用:等温线地图上判定寒、暖流 探究二: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观察:太平洋的洋流运动方向,完成课本57页的读图思考:
⑴、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的洋流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⑵、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区的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南半球的情况是怎样的?
⑶、在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完成1、2题。此时教师板图,绘出太平洋为中心和大西洋为中心的两种世界大洲空白轮廓图。
2、小组讨论,并归纳洋流的运动方向,请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3、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观察大西洋海区,画出大西洋中心为海区洋流分布。
学情预设:课堂用的是在大西洋海区为中心的空白图,与学生课本上的地图有所不同,因此这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板图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
采用板演的方式,在演示大平洋洋流的流动方向和分布大致的位置。
学生动态的板演大西洋海区的大
洋环流的分布和运动,以学生实践来印证洋流的分布规律。 探究三:洋流的成因与洋流模式图的建构
学情预设: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要理解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分层次的提出阶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讨论、评价等方式的探究活动,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的运动的能量来源于那里? 2、教师板图:在黑板上画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的空白图。 3、学生调板:将气压带和风带补充完整。
4、观察东北信风与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引导学生联想:风向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
5、教师解释:盛行风对洋流的驱动作用,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师说明北赤道暖流的形成过程,并在洋流模式图中画出北赤道暖流。
知识链接: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
风海流开始运动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表层海流流向偏离原风向45?左右,(南左北右)。洋流的流向是指洋流去的方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6、学生思考:在西风控制地区,风向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模仿第5小题画出西风漂流。
7、观察洋流分布图中的赤道逆流的位置,在洋流模式图标出位置。 8、结合《洋流的分布图》和已有的洋流分布规律,让学生画出大洋的环流模式图
学情预设:1—3小题,由于是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比较完整。5、6两小题是洋流成因的关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模仿来突破难点,完成洋流成因的教学任务。
知识链接:大洋的环流模式图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可用图来帮助学生记忆
9、读《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和《大洋的环流模式图》,思考: ⑴、为什么南北球中低纬度的洋流运动方向不一样?
⑵、为什么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的运动方向和中低纬的不一样? ⑶、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而形成了绕极环流? ⑷、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的方向和南极大陆绕极环游方向不一样?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
知识链接:在南极大陆周围,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属极地东风流,它和西风漂流共同构成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绕流,其中还是以西风漂流为主体。
⑸、根据大洋的环流模式图,归纳大洋东西两岸的寒、暖流分布规律,在模式图中用红笔标明暖流的位置。
10、教师讲解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11、教师说明赤道逆流的成因;利用地图册中的图片,以秘鲁寒流为例了解补偿流,以直布罗陀海峡洋流为例讲密度流。
学情预设:让学生明确洋流运动的成因往往不是单独只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的成因是风海流。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洋流的分类及地理意义、分布规律。
2、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教学重点】
1、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复习旧课】
1、海水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2、按成因分,洋流有哪几种? 3、秘鲁渔场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引入新课】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神秘而富有挑战性,我们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讲授新课】 1、表层洋流的分布
(1)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图,引导学生据此图风向画出风海流的流向,然后展示洋流模式图。
(2)展示海陆轮廓图,引导学生根据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对洋流流向的影响,尝试画出洋流分布略图,教师归纳小结。
(3)展示洋流分布略图,引导学生根据此图小结洋流分布规律,并判断:寒流与暖流、逆时针洋流分布、顺时针洋流分布。
(4)总结
副热带海区洋流系统的环流方向与大气运动中的气旋还是反气旋旋转方向一致?
对比:全球大气环流南北半球共6圈,而大洋环流共几圈?(读图思考)
由于南极大陆的存在,南半球的洋流系统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对
比南北半球西风漂流的水温。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4~75,初步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暖流和寒流的概念 (2)暖流的作用: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3)寒流的作用:降温、减湿
秘鲁寒流: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气候的形成 (4)寒流和暖流交汇:促进渔场形成 如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等的形成。 【总结新课】洋流对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巩固新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条洋流沿岸干燥少雨,为什么? (2)A、B、C、D四海区何处可能形成大渔场?
(3)从A到C海区,画出航海中的最快捷航线。为什么?若该图是太平洋,请说出被利用的洋流名称。
(4)在太平洋中,乙洋流的名称是什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其成因。
2、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辩证意识。
2、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考虑大陆的轮廓情况进一步分析描绘全球洋流分布,熟记主要洋流名称。
教学难点:
洋流模式图的推理以及实际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故事]展示泰坦尼克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吧!它沉没的原因是由于在北纬40度撞上了冰山,导致船体进水而沉没。我们都知道在北纬40度的海域是不可能发育这样大的冰山的,那么这座冰山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的力使它到达这里而造成了这样一个悲剧的呢?”
那我们来复习今天的课文,第三章的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新课学习】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洋流的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常年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洋流的形成原因:盛行风(主导)陆地形状轮廓地转偏向力 什么是盛行风:一个为三圈环流的六个风带,另一个为受季风影响形成的季风环流
受盛行风的影响联系三圈环流的风带图画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化面积。
赤道地区受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的影响形成自东向西赤道暖流。 中纬地区受西风漂流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洋流的成因。 【教学重点】 洋流的成因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和热源? 2.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技术比较落后的明代,郑和为什么能够远涉重洋呢?
【讲授新课】 1.波浪、潮汐和洋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2页,回答: (1)海水有哪些运动形式?
(2)试分析各种运动形式对人类环境和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老师小结: (1)三种运动形式;
①波浪形式以风浪常见,此外还有海啸,前者受外力形成,后者为内力作用的体现;
②潮汐:白天海水涨落为潮,晚上海水涨落为汐; ③洋流:突出其时间性、方向性和规模大。 2.洋流的成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回答洋流按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3.风海流
(1)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思考在不同纬度,洋流的流向
一致吗?为什么?
(2)然后出示气压带和风带图及洋流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风向与洋流走向的关系。
4.密度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二段,了解密度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
近似封闭的地中海和开阔的.大西洋,哪个盐度高?为什么?密度又怎么样呢?
(3)讲解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 表层:大西洋→地中海 深层:地中海→大西洋
(4)举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在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时,如熄灭了发动机,则能避开对方的监听。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洋流知识,分析该事例的可能性,并说明理由。
(5)思考:
红海是盐度最高的海洋,经曼德海峡与印度洋联通,那么曼德海峡洋流流向如何?盐度最低的波罗的海呢?
5.补偿流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
什么叫补偿流?补偿流分为哪几种类型?(水平流和垂直流,其中垂直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2)举例:
秘鲁渔场的形成。 【总结新课】
本节课的重点是洋流的成因。 【巩固新课】
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赤道流三类 B.洋流是海洋表层常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流动的水流 C.暖流都在大洋西岸
D.海水总是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
2.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
3、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响。
2、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疑点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
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
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
自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出关键词:气候、渔场、污染、航海。
2、观察实验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没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
3、画图
读图3.11“世界洋流模式图”,结合图2.16“全球大气环流示意”联系大气环流模式,根据信风带和西风带的风向,推出赤道海区和中纬海区纬向的风海流流向,结合陆地轮廓,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描绘洋流模式简化图,并用红、蓝色笔分别标识暖流和寒流。
4、读图讨论
读图3.8“钱塘潮(浙江海宁)与杭州湾地形”,认识地形、气候与潮灾的联系,了解杭州湾沿岸防止潮灾的有效措施。试从地形和气候背景方面解释,为什么孟加拉湾沿岸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海啸(风暴潮)袭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和大海湾也是潮灾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防灾、减灾方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逐个作出归纳,得出洋流分布规律。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及其主要区别。
2、知道洋流概念和三种洋流成因类型: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3、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寒暖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5、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绘制全球大气环流、洋流模式图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过程中,养成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8、学生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学习了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留下这些疑问:为什么低纬附近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高?赤道附近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低?高纬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低?副热带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为什么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为什么海洋总盐量基本稳定?是什么推动海水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运动?今天,通过从动态角度学习海水的运动,能帮助解答以上问题。
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洋流,其主要成因类型是风海流,洋流的基本分类为:寒流和暖流。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等都有影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教师小结: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影响,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量,是海岸动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波浪作用强则海岸线后退、泥沙沉积少,弱则海岸线前进、泥沙沉积多。潮汐是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在海湾港口区,潮汐现象比较显著。这是由其地形(口大内小)的特点决定的。洋流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洋流促成了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的水量交换,并伴有热量交换、盐份交换等。
2、关于“洋流的成因类型”
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在世界洋流模式图上只有这两种类型的洋流)
教师小结:风海流是以风为动力引起的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例如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区产生的西风漂流,就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是由低纬信风吹拂形成。洋流的产生,最基本的原因是两个:一是海面风的作用,二是海水密度分布不均。
动画演示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 教师小结:由于海水盐度、温度的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海水流动,这叫做密度流。密度流从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或者说,密度流从盐度低的海区流向盐度高的海区。你还能列举其它的密度流吗?
学生回答:从波罗的海流向北海,从亚丁湾流向红海。
再读图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提问:地中海底部海水怎么流?这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这是补偿流,以补偿大西洋流出的海水。
教师小结:由于风海流和密度流的存在,大洋中必然产生一些海区减水(洋流流出的海区),而另一些海区增水(洋流流入的海区)的现象,此时,减水海区将会由另外海区的海水流入补偿,形成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的补偿既有上升的又有下降的。
以上三类洋流成因,都是指主导因素。实际上,洋流的成因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分布,也都对洋流的形成和流向发生作用。
3、关于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
首先复习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黑板上同时对照画出大气环流和洋流模式图。
教师提问:赤道附近海区海水受到偏东风的吹拂,怎么流动?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西流动。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赤道暖流向西遇到陆地阻挡,除一小股以补偿流的形式回头向东流外,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流去,形成补偿流。进入中纬西风带,大约在40度海区纬向怎么流?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东流动。也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西风漂流向东遇到陆地阻挡,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是否不论南北半球,都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吗?(出示世界地形图暗示学生,南半球的陆地
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为什么?
学生回答:仅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西岸才有洋流存在。因为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
教师提问:南纬40度附近海区纬向西风漂流依次沟通了哪些大洋?从南极上空看,西风漂流呈什么方向运动?
学生回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顺时针方向。
教师提问:概括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特点,能说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仅在全球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恰相反。
教师提问:暖流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一定。中高纬海区的暖流就比中低纬海区的寒流水温低。
教师小结: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反时针方向,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教师提问: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左下角还有一小图,表示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而正图则表示“冬季”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回答:由图2.20亚洲季风,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风,海水在其吹拂之下,向前运动,形成逆时针的风海流。夏季受向北移动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同样形成顺时针的风海流。
4、关于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讲述:洋流作为自然现象存在,有它的原因,同时,洋流也在对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及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指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几个方面的影响,画出关键词。
教师提问: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滨,东止红海之滨。沿海气候一定湿润吗?
学生回答:不一定。
教师提问:寒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学生回答:寒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降低,使底层大气变冷,空气下冷上温,空气层结稳定,降水稀少;暖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升高,空气下热上冷,空气对流强烈,降水充沛。
教师提问: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天然渔场?
学生回答:因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盐度、温度、密度差异很大,海水搅动很厉害。将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滋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这一海域成为天然渔场。
教师提问:为什么秘鲁渔场与沿岸上升流有关?
学生回答:上升流多半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滋生大量浮游生物,吸引鱼群来此觅食,形成天然渔场。
教师提问:为什么世界四大渔场大多分布在温带地区?
学生回答: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海水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而这些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饵料。因而鱼类丰富。
教师小结,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受洋流影响最大的气候类型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次,是对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四大著名渔场都与洋流影响有关。此外,摸清了洋流分布规律,指导航海,可顺风顺水,省时省力。对于海上污染物,洋流既可以扩散污染物,扩大污染面,又能因此加快净化速度。
(四)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海水的运动形式,特别是学习洋流的成因和分布,有助于我们理解海洋作为地球上巨大的水分源地、大气热量的能源区,对地理环境的物质输送、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理解洋流对高、低纬度不同海区的海水循环、气候特征的形成、渔场的分布,以及对全球热量平衡、水量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会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运动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更好地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深刻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指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和英国北海渔场的位置,并分别说出形成渔场的寒暖流名称。
七、板书设计 海水运动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了解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与世界潮汐现象的典型地区。 (二)综合思维
构建不同海水运动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图式。 (三)地理实践力
会区分不同的海水运动形式;会判读相关坐标图。 (四)人地协调观
掌握海水运动规律,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教学重点
海浪、潮汐与洋流的规律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指导阅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从诺曼底登陆入手,导入新课。 新课讲解:
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 波浪:海面的波状起伏现象。 潮汐: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海水大规模定向运动。 一、海浪 1、定义: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 2、组成要素:
波峰:海浪周期性运动的高处部分。 波谷:海浪周期性运动的低处部分。 波长:相邻波峰之间的水平距离。 波高:相邻波峰到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 3、成因: (1)风浪
海浪一般由风力形成,称为风浪。风速越大,海浪越高,能量越大。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和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两大类。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案例:P58
阅读材料,分析此次风暴潮损伤严重的原因及研究的防御措施? (2)外力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都可能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形成海啸。
4、海浪与人类活动
(1)影响人们在海滨和海上的活动
冲浪运动需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而捕捞、勘探、航行等应避开大的海浪。在海上活动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2)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3)海浪是营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海岸地貌包括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海岸堆积地貌:海滩 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
海岸的保护: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
二、潮汐
1、概念: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2、周期:一日两次海水涨落,白天为潮,晚上为汐,合称潮汐 3、成因:由月球、太阳对地球引力有关 4、变化规律:
一月中有两次大潮、两次小潮。
农历每月的初一(朔月)和十五前后(满月),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的最高,落的最低,为大潮。
初七初八(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时,潮水涨落最小,为小潮。
日变化:半日潮:一天内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潮周期约为12小时25分。
全日潮:一天内只出现一次高潮一次低潮。(如我国北部湾) 混合潮:一天内出现两次不相等的高潮和两次不相等的低潮,有时出现一个高潮一个低潮。
5、潮汐规律与人类活动
人类海边的许多活动如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都需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诺曼底登陆指挥部就利用潮汐规律,选月圆之夜登陆。
福建霞浦紫菜养殖场
人们用竹竿搭出养殖紫菜的网帘
①潮水落去,紫菜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 ②潮水涨起,紫菜浸入海水中,可吸收养分 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电站
江厦潮汐电站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利用潮汐的水位差,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潮汐能的能量与潮差大小和潮水量成正比。潮汐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人们称之为“蓝色能源”。
【思考】一天中一般有几次潮涨潮落现象?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有几次?
【解析】两次。四次。
沿海各地,每日潮涨潮落的时间准确、可查。人们在海边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
例如:赶海?游泳?观潮?船舶进出港口? 潮汐的计算方法:
查当日的农历日期,如果是在农历15以前,将该农历日直接×0.8,乘积为当日最高潮的时点,而游泳安全时段在最高潮前6个小时—最高潮后1个小时之间;最佳游泳时段是最高潮前2小时—最高潮后1小时之间;危险时段是最高潮后1小时以后。
如果农历日期大于农历15,则减去15,再×0.8,得到当日最高潮时点,游泳时段和第1条所列相同。
因为每天24小时会有两次最高潮两次最低潮,所以算出的最高潮时点再+12小时,就是当日另一个最高潮时点。
赶海 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
钓鱼与潮汐
涨潮为钓鱼的“艳阳天”,海水从岸边或海岛向大海一泻而去,即人们说的落潮,这时也不失为海钓的“黄金时间”。当潮水处于涨落阶段时,海水处于激烈的运动状态,水中溶解氧多,鱼十分活跃,索食富有主动性。
潮汐与船舶进出港
巨型战舰(主要是航母),在靠港和出海时是依靠拖船来引导的,而拖船本身很小,抗浪能力较差,而且用的是缆索,航母姿态不易控制,所以在靠港时往往选择涨潮,离港时则在潮水快要退去的时候,这时候姿态容易控制,不太容易出问题。
另外,战时某些大型战舰受伤过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寻找合适的深水港进行停靠,可能会选择高潮位的时间进行冲港,强行进入港口搁浅,避免沉没的危险。
案例:P60 钱塘江大潮
分析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发生了“壮观天下无”大潮的原因? 提示:从天体引潮力、河口形状、风向及风力大小、河流入海径流量等方面分析。
1、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 2、农历的十五(中秋节)前后,恰逢天文大潮;
3、钱塘江水量丰富,又逢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
三、洋流 1、洋流的概念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运动,叫做洋流。
2、按海水温度分类
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由低纬流向高纬)。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一般由高纬流向低纬)。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思考】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的原因。
【解析】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上升流能将深层海水中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2)影响海洋航行:
①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②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③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行造成较大的威胁。
(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PPT展示) (3)影响近海污染
①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②扩大污染范围。
(4)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