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六月西湖荷花盛开的独有美景,语言浅白,表达了诗人喜爱和赞美西湖美景的情感;《绝句》则通过朴实自然的语言,动静结合,远近交错,声色相衬,描绘了诗人所居的草堂周围明媚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有利于激发想象画面说话的兴趣。
3.课后练习“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才能达成,需要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再表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该目标的任务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是确保目标达成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通过读指定的两个诗句,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夏日西湖景色的美好和春景的明媚艳丽,感悟诗
人的情感。
3.能正确认读“晓”等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荷”等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能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诵读荷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古诗。
1.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画面,古代的文人也留下了许多赞美他们的古诗。就如,第一单元我们刚刚学过的《咏柳》这首诗?(出示图片)谁来背一背?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什么? 生:柳树。
2.再看看这幅图片,你能联想到哪首古诗呢?《小池》(学生背诵古诗)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是荷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景
物的古诗。
二、读好题目,理解诗题。
1.提起这首诗,不得不提的一个地方就是——净慈寺了(出示净慈寺图片)(带拼音的词语)净慈寺是杭州西湖南岸著名的佛寺,谁来读一读?请你,注意发音要正确,学生一起读一遍。
2.就在这风光无限的六月,在美景如画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友人,这友人是——(林子方),面对清新碧绿的荷叶和鲜艳明丽的荷花,诗人杨万里作诗一首。(出示题目)诗的题目比较长,想要读好它,停顿很重要。谁来试一试?请你,去掉拼音,谁再来读一读。
3.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的?生:早上。你是通过哪个字知道的?生:晓。
师:晓的左边是日,右边的尧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尧,高也)就是说,尧是高的意思,太阳升高就是“晓”,那么晓就是指早晨。(课件出示)。现在,我们知道了诗人杨万里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和友人的名字,谁来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课题。
(贴板书)生齐读一遍。 三、读好古诗,读出节奏。
1.理解了诗题,想要学好古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贴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注意带拼音的字,是本课
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先根据拼音读准字音,再把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指两生读,评价:读的很通顺,字音读的很准确。
2.读古诗的时候,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出示斜线。先听老师读一遍,师示范读。
3.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诗,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可以拍着小手打着节奏来读,也可以用你们小组同学喜欢的方式,试着再来读一读古诗吧。 4.学生展示。
汇报一:学生自己展示。 汇报二:小组展示。齐读 汇报三:小组拍手展示。
师总结:这样用手轻打节拍,像诵读歌谣一样来读,非常有趣。我们一起来一遍。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种读诗的方法。这里红色的部分,我们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六月中——,孩子们快乐的小手抬起来,轻拍桌面,加上题目,我们一起来一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二
过渡:学习古诗就是这样的有趣。刚才同学们不仅读出了诗的停顿,还读出了诗的韵律美。接下来,我们就跟随诗人杨万里,一起走入诗中,感受一下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 四、圈出景物,想象画面。
1.下面请同学们细读古诗,小组合作学习:1.找一找诗中描写了哪些
景物,把这些景物圈出来;2.边读诗句边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分钟)
2.指生说:你圈出了哪些景物?——莲叶、荷花。 3.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莲和荷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植物、都是上下结构、都有草字头。(大家的观察的都很仔细)。他们都是花草植物,和荷花有关的,带草字头的字还有:蓬、藕。荷花的花心就是蓬,荷花在水下的根茎就是藕。它们和莲还能组成新的词语。我们一起读一遍。
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我书空,(边示范边说儿歌):先写莲,草字头在上要写扁,连字在下先写车,走之最后捺舒展。荷的书写也是这样:草头在上要写扁,单人最左要写窄,可字书写口居中。看清楚了吗?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字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两个。 4.感受画面:
师:写完的同学,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叶的颜色。( )的荷叶 师:是呀,荷叶是嫩绿的,鲜绿的,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荷叶的绿? 生:碧。这绿是一片两片荷叶的绿吗?那是多少片?古诗中说是无穷碧。
板书:无穷碧
师:同学们,现在你就站在西湖边上,你的眼前是一片碧绿的莲叶,谁来读读这句诗。
你的眼前是满池的莲叶,满池的绿,你能读出它的无穷无尽吗?生读。 这满池的莲叶,满池的绿,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你再来读。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刚才同学们读出了莲叶之多,莲叶之绿,和莲叶之美。
5.发挥想象: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生:我看到了无穷无尽的碧绿的莲叶, 生:我看到莲叶大大的,圆圆的。 师:圆圆的莲叶上有什么?
生:有晶莹的露珠、小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叫。 师:这位同学把莲叶和小动物联想到一起了,真厉害。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蜻蜓飞来,把莲叶当做停机坪。 ……
师:太美了,带着你的想象来读——看,你读出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师总结:这一行诗在大家的想象里变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想象的神奇。我们通过抓景物,想象画面,(贴板书)给西湖的美景增添了光彩,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迷人的西湖之上。
师:欣赏完这无穷无尽的荷叶,孩子们,西湖六月,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
师:荷花是什么颜色的呢?生:红红的
师: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描写的这种红色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普通的红色吗?
板书:别样红
师:荷花为什么这样红?生:太阳照的 生:在太阳照射下
师:映在诗句中是映射、映照的意思。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映照的荷花特别的红。 孩子们,想象一下,“映日荷花别样红”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生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荷花被太阳照得红彤彤的,很漂亮。 生:我看到小蜜蜂在荷花上采花蜜 生:我看到了小蝴蝶— ……
教师提升(播放课件,音乐)
师:是啊,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节,这时荷叶长得绿,荷花开得红。你看,湖面上,绿绿的荷叶荷叶像给湖面铺上了厚厚的地毯,上面还绣着许多娇艳的荷花。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荷花就显得更红了,风一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子。你听,小青蛙在荷塘里呱呱的唱着歌,嗡嗡的小蜜蜂在辛勤的采着花蜜,小蜻蜓也飞了过来,它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呢! 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这句诗:接天莲叶——
荷花多美啊!我们再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一起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这碧荷红莲,相映成趣。难怪诗人发出这样
的赞叹,齐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解释毕竟:到底,没错)。诗人感叹:到底是六月的西湖啊,风光不和其他的时节相同。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师:看到如此迷人秀丽的风光,杨万里又回想起和林子方在西湖边饮酒作诗的时光,他是多么的不舍啊,请女生读。
作为知己,杨万里是在借碧绿的荷叶,秀丽的荷花,预祝友人前程似锦呢,男生来读:(省略部分诗句)
林子方已走千里,但杨万里对他深深的祝福仍然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只出示题目)齐背古诗
2.同样是送别朋友,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望着那渐渐消失地帆影,勾起了他对往事美好的回忆,他依依不舍地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是以目相送。
听,桃花潭边的踏歌声又响起了,这是汪伦在用歌声送别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被汪伦这深深的友情感动着,这是以歌相送;
王维和元二正举杯对饮,那渭城的细雨也似乎读懂了老友间的离愁,伴随着他们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是以酒相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诗人杨万里又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林子方呢?是啊,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目相送、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可以画相送,以景相送。这就叫以景寄情。(板书)
总结:孩子们,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节课上,我们理解了诗题、读好了古诗,然后借助抓景物、想象画面的方法,走进了诗人杨万里的荷花送友。下节课请同学们试着运用这种方法继续来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无穷碧
景 情
别样红
15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首古诗,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二年级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
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就应该视作达成教学目标,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15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后效果分析 在教学古诗过程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复习古诗导入,通过理解诗题和诵读古诗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入情入境。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边读边悟,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首先, 指导朗读诗题时,我让孩子们找一找“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读懂题目的意思.在初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停顿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15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材分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诗写六月西湖给诗人总的感受。诗人从议论入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毕竞”是终究、到底的意思,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四时”在这里泛指其他时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碧”和“红”突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荷红莲,相映成趣。“接天”既写出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无穷”表现了绿的远阔,“别样”强调了红的明丽。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4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一组对仗句,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飞向高远的蓝天。诗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个写颜色的词语,黄翠互衬、白青相映。“鸣”字让人感受到黄鹂歌声的婉转动听,传达出欢快愉悦的心情。“一行白鹭”将视线从近处引向蓝天,引向高远处。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画卷。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句诗也由对仗句构成,意思是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含”字十分贴切生动,表明诗人是在屋内远望西岭,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现在江苏、浙江一带“千秋、万里”都是虚数,“千秋”是千年的意思,指时间的恒久,“万里”指东吴到成都遥远的路程,给人广阔的空间感。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第一幅图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配,画面中清波微漾,莲叶用浓绿晕染,姿态舒展,一派生命活力;荷花用淡墨勾形,点粉成色,尽显清雅高洁碧荷红莲相互掩映
俯仰向背,错落有致,整幅画面烘染出夏日莲荷的郁郁生机。
第二幅和第三幅图分页显示,可视作一个画面,与《绝句》相配。近处,垂柳新绿,
黄鹂双嬉。远端,春树荫深,草堂映绿,客船静泊,西岭披雪。蓝天碧云间,白鹭成行,
翩然远飞。整幅图色彩绚丽,春意盎然,意境高远,诗画相融。
15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测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xī hú lián yè dōnɡ wú jué jù shān lǐnɡ
二、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净慈(cí chí)寺 映(yìn yìnɡ)日 毕竟(jìnɡ jìn) 春晓(siǎo xiǎo) 包含(hán hánɡ) 一行(xínɡ hánɡ) 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绝句》写是哪个季节( ) A.夏季和暮春 B.夏季和初春 C.春天
四、比一比,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
毕竟 究竟
(1)( )你现在还是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 (2)这个问题是对是错,我们还得一探( )。 倒映 倒影
(3)一座桥横跨在大江上,它的( )好像一道弯弯的月亮。 (4)一排排柳树( )在水中,仿佛在照镜子。 五、我会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2.窗含西岭千秋雪,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后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杨万里早上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朋友林子方,看到西湖美景时的感叹: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这儿风光和其他的时节不一样。满湖莲叶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到相接的远方,呈现出无穷的碧绿。在朝阳的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
在此之前,同学们早已学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果说,杨万里的另一首写有关“荷”的诗中,捕捉到的是小荷初露的美态,那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现的主要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碧”一“红”中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表现了一种荷莲无边无际、天地壮阔的情景。通过《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比较,让我们看到作者杨万里对于荷的喜爱可见一斑。
本诗脍炙人口,故课堂上我加强了多层次的朗读来体会古诗的内涵美、意境美和音乐美。我有的放矢地从朗读的停顿、语调、节奏、韵律等几方面来考虑朗读的层次,课堂上进行了多层次的练习朗读,学生经历了由读准、读出韵味、进而美读的过程。特别是男女生合作轮读本诗的环节,男生以其特有的浑厚些的嗓音,读出了“接天莲叶
无穷碧”,读出了莲叶之无穷无尽;女生以其清秀特立的嗓音,朗读读出了“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出了荷花之别样的柔美。我想,琅琅书声莫过于此,师生会心的微笑。在朗读吟诵中,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
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在关注学生学情上多下功夫,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15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标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