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创作转型刍议
○刘 强
摘 要:年轻的“80后作家”用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和独特的创作模式,造就了“80后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然而,当下年轻的作家们纷纷选择转型,声称要向“80后”告别,成为当下“80后文学”的新的独特现象,如何客观理性看待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有其特定的原因、深刻的内在变化和价值意义。关键词:“80后文学” 转型 文学价值
“80后文学”这一概念主要指出生在80年代的青年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这一文学模式尽管不是主流,但却深深地影响了一代读者,而且在当代中国文学陷入一片死水之际,年轻的“80后作家”用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掀起了一股“80后文学”热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前几年通过看各大畅销书榜,“80后作家”的作品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为代表的“新概念作家”脱颖而出,成为学生读者的偶像。但是到了2007年,一个共同的特征显现在“80后作家”的身上,就是他们纷纷推出所谓“转型”之作,公开撕掉“80后”标签,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向“80后”正式告别!代表作品有韩寒的《光荣日》、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丁旸明的《悲日》等。“80后”作家们在经历无数辉煌之后,他们的“转型”值得思考。
一、转型的原因探析
尽管很多主流评论家和主流文坛对“80后文学”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但是思考中国当代文坛仿若死水,也只有“80后”的作者们带来了一丝微澜。也许他们与纯文学的境界有差距,但是在发行量和影响等很多方面却又远远超过所谓主流文学,这难道不应当肯定吗?当然“80后文学”的成功得利于很多的因素,“80后作家”生活在特殊的年代和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80后作家”的创作内涵,以及他们创作的独树一帜性。总体来说“80后文学”的产生发展得利于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商业的完善,以及盛产“造星”的时代造就了“80后”的神话。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在这个时期转型呢?
文学是历史的反映,是生活的再现。“80后文学”被称作“青春文学”、“校园文学”。青春和校园是“80后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来源,叛逆、残酷、张扬、大胆、开放、先锋是他们作品的显著特征,但这也是他们常被主流文学界所诟病的症结,认为缺乏社会阅历的“80后”作家无缘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大军,“80后”似乎成了不成熟、无深度、非纯文学的“罪恶标签”。所以很多作家不愿归类到“80后作家群”,坚决向“80后告别”。张悦然的长篇《誓
的时令水果,这部作品正是我向青春告别的成年礼。”在笔者看来,力求摆脱主流文学界“80后文学”创作的固有偏见,证明自己创作的多元化和日益成熟,以及本身自己的独特性创作本质,这也许就是当前“80后”作家选择转型的根本表象所在。
文学文化的兴盛与传播途径息息相关。“80后”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兴盛与当代发达的多元化的宣传媒介有关,尤其是网络的作用功不可没。特别是在当下娱乐消费时代,互联网有着比传统传播媒介更多的优势,它能使作品能以最快速度出现在受众面前,而且能够用多元化的手段对作者作品进行包装,能够达到最理想的宣传效果。然而深层思考一下,“80后文学”的似乎在当初的过度渲染中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流行文学”,文学本身的价值被忽略,创作的青年作家们被当成娱乐消费的砝码,成为出版商商业利润的工具,俨然成为“文化娱乐圈”,很多作家称为“明星作家”,而且很多作家也和娱乐圈沾边,成为娱乐明星,并且有所谓“偶像派作家”“实力派作家”之分。这些明星作家成为图书销路的保障和网络点击率的票房,成为迅速窜红的“泡沫文学”“消费文化”。然而流行文化都有一定的保鲜期,市场制造了“80后”的商业流行神话,但在认定他的商业价值被开采殆尽之后又粉碎了这一神话。文化制造商的过度开采、媒体的推波助澜、青春文学作者的急功近利以及中国主流文坛与青年作者的“交流无能”,必然就会导致“娱乐泡沫文学”,使得无论是包装者还是青年作者寻求改变,由非理性回归理性,寻求新的流行包装模式,转型也就在所难免了。
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经验告诉我们,当这伙年轻人逐步远离青春和校园,80后文学创作的水源消失,80后文学的“标志特色”必然消散,随着年龄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对社会领悟的提高,必然会思考新的创作出路和创作源泉,必然就会走出“80后”固有的创作根基和创作模式,寻找新的生命力。从最近出版的基本标榜“转型”的作品来看,青年才俊们的创作思维和空间豁然开朗,慢慢和校园、青春脱钩,开始走向社会,用更成熟的目光观察社会和思考社会问题。究其本质来看,这次转型是文学发展的自然趋势,这才是“转型”的最根本所在。
54
鸟》发行时曾说:“希望媒体不要再把我归类到‘80后’,我的文学已经不在局限于青春文学的樊篱,更不是流行一季
2008.05
XIANDAI YUWENModern chinese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二、转型的内在表现
“80后文学”的转型不论存在怎样的前提条件,但必须肯定的是,“80后”作家们新的作品所体现的文学本身的价值,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扩、思想的主体性、多元的创作理念和风格都有长远的进步发展。
“80后文学”能够风靡和畅销,得利于创作的独创性,个性化的创作群体、个性化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模式。“80后”的作品内容鲜明,“80后”的作者主要是新中国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孕育了“80后”作者的独特创作倾向和创作主体。但这是由于这一独特性,使“80后”作品以校园生活和都市生活为主,缺乏文学的群众性基础。另外“80后”作者的个人生活阅历的狭窄、生活经验的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品展现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的个性张扬,缺乏社会的适应性,彰显现实对自我的压抑。展现自我解放的青春冲动、追求至真至纯的美好理想、抒写青春生活的失意与痛苦、沉湎个人的身世情怀成为思想性的主要内涵。作品缺乏现实性、真实性,因而往往得不到广大成熟读者的认同,只能在同龄人受到欢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转型前“80后”作品为人所诟病就是内容题材的狭窄和雷同性以及极度的缺乏思想性。可喜的是,这几部代表性的转型之作突破了传统的校园和都市生活的空中楼阁,内容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例如文泉杰的《爱在忧伤的日子Ⅱ》等;而且思想性大大提高,与现实联系紧密。韩寒的《光荣日》在出版社提供的宣传材料上被定位成韩寒的首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书中的故事看似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它的荒诞、夸张又是远远超脱和游离于现实的。这是一部具有浓郁现实讽刺意味的小说,也是韩寒在创作风格上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韩寒将以此揭开创作大部头文学巨著的序幕。或许这是一部新的‘人间喜剧’,或许是一部新的‘世说新语’。”这话未免太夸大其辞,但是在笔者看来这部作品更像是在影射当前大学毕业生日益困难的就业现实,可见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在加强。而山东才子丁旸明的《悲日》则彻彻底底地告别校园,思考历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回顾历史,作品以1932年的上海“淞沪会战”为背景,文学的语言和历史的真实,打造出祖国年轻一代对民族的深深的责任感,启发当前年轻一代日益消退的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尽管仍以校园生活为内容,但是这部作品的四个学生的生活历程和悲剧,特别是学生早恋、性知识的迷茫、自杀现象的屡屡出现都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烙印和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当前社会的转型期,导致了教育的各种弊端和局限性。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等重要性,以及呼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性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迫切性,让悲伤不要重演!孙睿的《我是你儿子》则突破了孙睿一贯的实录性写作方式,故事性更加明显,并将人物生活背景向前推进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青春三部曲”中对于校园和友情的关注相比,《我是你儿子》的主人公以杨树林和杨帆这对“冤家父子”代替了之前那个“草样年华”里玩世不恭又执著的“我”,关注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徐 妍.2006年青春写作・序[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2]沈 晴.80后文学创作思想内涵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江 冰.终结80后文学的三大标杆[J].文艺评论,2007,(3).
(刘 强,山东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文科教研室,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也从校园生活转向家庭关系,关注父与子两代人的生理、心理成长。
三、转型的价值意义
80后作家作为年轻的一代,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本身的需要寻求改变,文学创作的改变精神可嘉,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主要的是这种改变体现在作品本身,可以说是超越了青春的资源,都市生活的局限以及网络空间的虚无,开始远离“时尚写作”、“偶像写作”,积极向“纯文学”靠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看来,这些转型的代表作品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刻内涵,摆脱了一味的个性叛逆和虚无的单调的青少年迷茫痛苦,从青涩青春的浪漫主义和夸大的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地向思考人性,为人生、为社会的现实主义写作靠拢。曾有人危言耸听“80后文学肯定消亡”,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又偏颇,“80后文学”创作的某些固有特点肯定会改变或者消失,但是“80后文学”创作本身并不会消失,这次转型就是力求更好发展的明证。
但也必须理性地看到,这次转型从内涵来看,可能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次转型的始作俑者是那些没太有影响力的作者,而且很多人都要抛弃“80后”这一“肮脏的招牌”,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可是令人生疑的是,这次转型媒介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而且仍然还是“明星”作者占据主导地位,看来就市场而言,明星作家的号召力、新的卖点和商业价值,仍然是赚钱的招牌。由此看来这次转变仍具有某些炒作的意味。笔者认为,这次“转型”就像给“80后”命名一样,具有很强的人为操控文学的倾向,大大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另外,从表象来看,这次转型有着很强的压迫性、缺少自主性,是为了迎合“主流文学”的门槛,而丢失了“80后”一些特有的本质文学属性,令人遗憾。
不论主流评论家是否认同这次转型,笔者看来,“80后”的主要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转变,是巧合也好,是发展所需也好,我们必须正面看待这种转变,而且要客观评价这种转变。其实,年轻的“80后”作者只要文学的创作热情仍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生活和社会体验的敏感度,不断磨练自己。积极向社会靠拢,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厚的养料,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宽,一定会开创有别于主流文坛的属于“80后”的文学殿堂,并且“80后”的作家群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坛未来的中坚力量。
55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M2008.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