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高中地理特点 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教材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量大、规律复杂。必修
一主要学习自然地理,带有理科规律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物理知识;必修二属于人文、经济地理,带有文科特色,和政治、历史等结合紧密;必修三为区域地理,以初中地理为基础,区域性、综合性、实际应用性特点更强。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深加宽,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值得深思的。就我个人来说,我的思路是:基于高中地理课特点(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力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一、课堂教学过程
1
(一)“自学自测”注重导入、引导目标
“自学自测”是指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采取自学的方式,可以自学教材,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等,把握课堂学习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老师预先设计“导学案”,结合教材、插图或老师带来的挂图,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
1、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或“导学案”,自学教材。 2、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或“导学案”相关问题。 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阶段,我们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指导学生“互学互助”做准备。
(二)“互学互助”小组合作、交流
“互学互助”是在学生“自学自测”的基础上,采取 “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质疑、释疑,让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易错点相互讨论、交流。
1、 学生小组合作是关键,是课堂的高潮部分,是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和学会寻找知识的重要环节。
2、学生对“互学互助”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归纳和小结。
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导学导练”教师精讲点拨、学生检测评价
“导学导练”是在学生“自学”“互学”的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学生对刚领悟的知识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
1、教师要寻找有针对性的问题、难点精讲点拨。 2、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并引导
2
学生反思,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不管在前面的“自学”还是“互学”中,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特别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措施
(一)激发兴趣,点燃激情,让学生愿学
兴趣是求知之源。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如果探究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好奇,从而激起他们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了。
1.精心设计导入
有趣才能乐学,乐学才会高效。教师往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却不知,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对每一个新问题都乐于主动探究?这是在每一节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要解决多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均设计一种激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 地理学案中引入
3
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时事新闻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但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如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台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讲述水污染时,可结合珠江水质变臭变黑的事实;在水循环知识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导学生思考;等等。在分析环境、资源问题时,还可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漫画,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引子,学生往往热情高涨。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地理教材的很多素材以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源泉,很多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给学生提供可感知的生活地理,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主动进行探索,再经过教师的指导、补充、纠正,达成“三维”目标。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地理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地理与
4
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学科内容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联系,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把这样一些问题引入学习过程。(1)为了考虑房屋的采光性,同样高度的楼房在广州和北京两个地点,楼房的间距是否相同?为什么?在这两个地点安置热水器,热水器倾斜的角度是否相同?(2)你家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冬天水没有夏天热?为保证全年正常使用该怎么办?(3)某居民小区要建几幢住宅楼,要求必须保证后排底层四季都能采光,前后楼间距至少应保持多远?请你帮助设计。把这些问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可化平淡为生动,化枯燥为有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3.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古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的趣味。 例如,讲《地球运动》让学生在地球以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思考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了时间差。又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时,可以引入小问题: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
5
恐慌,这些氢气炸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呢?再如《洋流》,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是顺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迟到时向西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为什么绕了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二)创造坏境,开展活动,让学生乐学
一个好的活动环境,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接受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视创设以下几种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开放性是现代地理教学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并最终实现解决问题而终结,所以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些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是自主学习的沃土。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教师要多加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
6
勇气和积极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指责,一视同仁,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体现随和平易的人格魅力,做到师生平等;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教师只是在适时、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与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
2.合作互动的环境。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互相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就目前而言多为课内的地理知识,其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个人探究与
7
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交流。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例如,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我们对其中的难点问题——大气的温室效应进行了探究:课前,一是让学生实地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温室大棚的有关知识;二是全班分组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由学生自己安排分工,合作进行,老师只是对此过程给予必要指导),整理分析观测数据,对结果作出解释。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一位同学都积极自愿的参与其中。课堂上,老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模拟实验和调查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成果,并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遇到的问题作指导、点拨外,还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和讨论,对交流起到组织作用,让更多的同学发表见解,保证交流、讨论的有效进行。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
8
不仅理解了大气温室效应原理、意义等学习重点,而且对一些扩展性问题,如温室大棚的温室效应与大气的温室效应有什么异同点?我国农村地区如何利用温室大棚的温室效应进行农业生产?本地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农业生产有何优势?利用温室大棚时还应注意些什么?等提出自己的高见。
实践证明,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因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禁锢”而不敢大胆探究的恐惧心理,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求新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