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中国电视文化

2021-09-16 来源:星星旅游


浅谈中国电视文化

内容摘要: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电视,不仅是一种新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形态。电视与文化呈现出趋同与交互的密切关系。近些年来,随着文化热的日益升温和电视荧屏的日益火爆,电视文化的声音日渐响亮。电视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面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60多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视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电视事业及文化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法等方法,主要概括:一、什么是电视文化;二、中国电视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三、中国电视文化的属性;四、中国电视文化的功能;五、我国电视文化批评;七、繁荣中国电视文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字:文化、电视文化、产生、发展、属性、功能、产业、意义、途径。

电视的诞生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了,随着电视的诞生,电视文化随之产生

并迅速发展。作为一种典型的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电视文化的渗透力强劲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一、文化及电视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中国的汉语言中早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指改易、生成、造化。西汉以后,“文”与“化”合为一词,广而用之。如:“文化內揖,武功外悠”(《昭明文选》)。这时的“文化”,均为“以文教化”之义,与“武力征服”相对应,与近代所说的的“文化”不尽相同。关于“文化”的解释,据说竟达二百多种。

我国著名学者任继愈指出,文化应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两个层面,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中山大学教授李宗桂认为: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应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通过对文化的认识,我们便不难看出,无论从广义抑或狭义的视角去审视,电视都是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样式。于是便有了“电视文化”这个称谓。所谓电视文化就是人类以电视为工具,通过电视传播产生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总和。电视文化包括电视文化生产与传播、电视文化消费以及双方互动所形成的文化效应。电视文化是一种内涵宽广的泛文化形态。从结构上看,电视文化可分为电视物质文化、电视制度文化和电视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电视物质文化是指为实施电视文化建设所必备的硬件品;电视制度文化是指支撑和维系电视文化运作的相关制度、法规等;电视精神文化则不仅包括电视节目传播的知识,而且涵盖电视观众通过收视节目所产生的精神动能以及由此创造的社会效益。而本文主要论证的是电视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中国电视文化的产生于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电视文化,必有它赖以产生的物质外壳,那就是电视。

电视是随电子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广播基础上诞生的。1936年,全球第一家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使用机械电视播送了一台文艺节目,从此揭开

了世界电视事业的序幕。与世界电视相比,中国电视事业起步稍晚,但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别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中国的电视事业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毛泽东提出中国要办电视;1955年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提出要在北京建立电视台;1958年5月1日19时,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为直播黑白节目;1970年前后,新疆、青海、广西、湖南等一大批省级电视破土而出;1978年1月1日,《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新闻联播》)在北京电视台正式设立;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1983年3月,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国范围内的市、县级电视台大量面世,呈现出了中央台、省级台、市级台和县级台平行发展的四级电视阶梯格局。

我国电视产生以后,历经40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电视文化日益丰富多彩。中国电视文化40多年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色。1958年5月至1966年“文革”前为中国电视文化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电视台数量少,设备简陋,电视从业人员数量少、知识匮乏;电视节目的内容单一,缺乏“自我”,电视特色不明显;电视的影响小,可视性差。1966年 “文革”开始至“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电视文化的停滞阶段。1976年“文革”结束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文化快速发展,电视频道大量涌现,电视从业人员大幅激增,电视节目日趋丰富,品种多元化,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电视文化的消费幅度大幅上扬,功能得到全方位开发,电视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大,与其

他文化的互动日益频繁。 而支撑和助长我国电视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因素很多。首先 经济发展是电视文化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办电视需要高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为各级各类电视台的诞生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从而为电视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 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电视文化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推力。电视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滋润出来的一朵奇葩。最后 电视自身的优势是电视及电视文化快速发展及繁荣的根本原因。电视声音与画面兼容,现场感和形象感鲜明,

传播信息快捷且丰富等等,这些优势使电视娱乐和消费成了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主餐。

三、中国电视文化的属性

首先 我国电视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江泽民同志2000年初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就当代中国电视文化而言,不仅全面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要求,而且还拥有其他先进文化不具备的一些先进特质。支撑我国电视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主要理由有:我国电视文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我国电视文化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我国的电视文化是一种既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又充分汲纳国外文化精粹的先进文化;我国电视文化是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的大众文化;我国电视文化又是一种制作和传播手段先进的现代文化。总之我国电视文化是服务于我国主流文化的先进文化。

其次 中国电视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无论从文化的特质来、还是电视文化对人产生影响的特点看,我国电视文化都是一种极具能动性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

再次 我国的电视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人类的消费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即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期,人们的消费主要是物质消费,当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便开始涉足精神消费或文化消费了。我国电视自诞生以来,便以独特的优势得到受众喜爱。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电视的日益普及、节目的不断丰富和周末休闲时间的增多,收看电视越来越成为众多百姓工余时段的主要文化消费行为。

最后 我国电视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电视文化的大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我国电视文化以服务广大民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电视的内容平民化、表现手法的平实化。电视风格的通俗化、平实化,即力求摆脱那种人为地追求戏剧效果,摆脱叙事上华而不实的技巧游戏,运用平实质朴、真实可信的镜头语言、表现技巧及通俗易懂的解说。要始终明白生活化、浅易化是其基本特征。 四、中国电视文化功能浅析

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电视文化的功能多样,但其要者为传播新闻、社会教育、信息服务、娱乐消遣和舆论监督。

新闻传播功能。对电视台来说,传播新闻主要靠新闻类节目承担。我国电视从开办到“文革”前夕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类节目的主要形式只有图片报道、口语《简明新闻》和胶片电视新闻片等几种。“文革”期间,电视新闻节目不仅更加枯萎,而且成了“四人帮”利用和控制的舆论工具。“文革”结束后我国电视节目发生了突破式重构和飞跃式发展。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上海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等等,他们都以自身的特色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社会教育是我国电视文化的又一重要功能。我国电视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由电视社教节目承担。电视的社会知识教育功能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各种知识性节目进行系统性教育,形式有知识问答和受众参与等。二是通过电视节目尤其电视社教节目传播新信息,介绍新方式,带来新感悟,产生新启迪。

信息服务功能。“信息”一词,最早见于唐人李中的诗《暮春怀故人》:“梦见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这里的“信息”是音信、消息之意。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信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了通信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电视文化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电视信息服务类节目来实现的。电视信息服务类节目是指电视媒体以提供信息服务观众的一系列节目的总称。电视信息服务类节目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由弱趋强的发展过程。我国亦然。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电视诞生至70年代末,电视信息服务类节目虽已存在,但种类少,播出时间短,在整个电视节目中所占比例小。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服务类节目得到迅速扩张,不仅种类剧增,而且内容和形式大为改进,成了电视节目家族中“人丁兴旺”、令人刮目相看的一员。

娱乐消遣功能。我国电视自诞生以来,便于娱乐、消遣结伴——它是为人们提供娱乐的,或者说观众看电视是为了消遣、休闲的。后来,电视虽然增加了其他因素,但娱乐仍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有人形象地说:“电视是参加娱乐的请帖。”娱乐节目不仅是我国电视观众的照顾要收看内容,而且占据着主要播出时段。 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是我国电视文化的一大重要功能,尤其近些年来,它愈来愈成为我党和政府看重并深受百姓欢迎的重要监督手段之一。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五、天使与魔鬼并存——我国电视文化批评

电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新闻传媒,在传递信息、教育公民、服务经济和娱乐大众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说电视可被视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第十六个成员”。

有人如此评价我国电视的“好处”:在现代生活中,电视的影响无孔不入。新闻的概念正在改变,由原来的“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变为“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各门类艺术在电视 的冲击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电视靠拢。的确,几十年来,我国电视对我国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所释放的精神动能是巨大的。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系列报道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入手,集典型推介和深刻说理于一体,生动形象,给人启迪。极大推动了全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曾经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国营企业从中受到启发,终于找到了一剂“良药”,很快,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又如,广大观众通过收看2008北京奥运会现场直播后,群情激奋,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四化的决心。一位特困企业职工在看完奥运会直播后,深有感慨地说:“从电视上看到祖国领土收回,非常激动,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 当然,我们在看到我国电视“好处”和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应漠视我国电视本身存在的某些不足和所产生的一些“病症”。首先无论我国还是国外的电视文化都具有极大地精神张力,其负面效能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些年来我国电视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起到了一种反面教员的作用,严重消弱甚至消解了我国电视文化的正面功能,产生了严重恶果,观众极为不满。比如,一些犯罪分子公开承认,他们的犯罪动机和作案手段是从电视上学的;一些

小小年纪的孩子从荧屏上学会了接吻之类的把戏,并懂得了只有成年女性才用的某些产品的用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次电视文化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和外国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主要工具。在我国,虽如今尚未出现大范围的文化渗透,但随着西方文化入侵力度的加大,负面影响肯定在所难免。因此,直面文化全球化的现实和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及早净化本国自己的电视荧屏,同时,采取得力措施控制和减弱西方文化在我国电视荧屏上的“亮相率”,并运用批评的目光进行理性审视。而要有效做到这一点,开展长期的电视文化批评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最后我国电视荧屏的现状令人堪忧。审视我国电视荧屏,不难发现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一)导向偏差。例如,炒星、追星、造星是当今综艺、娱乐类节目的一大时髦“顽症”,对导致当今的“追星热”居高不下起到了不可漠视的渲染、造势和误导作用。(二)品位不高。品位不高表现形态种种,婚俗和庸俗化是其主要表征。品位不高现象在电视新闻、社教、服务、广告、文艺等各种体裁节目中都可找到例证。例如,某电视台在一档新闻节目中播报了一条这样的消息。一是南非1000多名男女在广天化日之下当众接吻三分钟,共有542对男女表演了各自的亲吻技巧及拿手好戏。这种当中拥抱接吻的镜头,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且有庸俗之嫌。(三)“跟风”之悲。“快乐男生”、“超级女生”、“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等娱乐节目,嘉宾不是引导观众,而是一味地迎合观众。这是否已给娱乐节目和“跟风”现象提了个醒?(四)电视剧“病情”不轻。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来,我国的电视剧生产形式不错,涌现了一大批精品佳作,活跃了荧屏,丰富了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毋庸讳言,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如质量不高,精品太少;酷“爱”历史剧,乱点“鸳鸯谱”;血“溅”荧屏,“性欲”泛滥等等。其实,我国电视文化“垃圾”和电视产生的副作用还远不止这些。比如,荧屏上的语言问题、电视对儿童学习和身体上的影响、电视对观众家庭成员亲和力的消弱以及“电视病”的形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批评。

六、繁荣我国电视文化的基本途径

21世纪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世纪,一个多层面比拼的时代。当然,中国电视文化也将经受严重“较劲”的洗礼。魏文彬认为,21世纪广播电视的发展战略将重点体现在竞争问题、空间问题、产业问题、人才问题和机制问题五个方面。

而要繁荣我国电视文化应重点抓好下列环节。

(一)强化“三种意识” 首先强化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电视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定型的运作理念和节目设置模式,并培养了观众的习惯性欣赏方式和审美心理。这是好事,但又是制约我国电视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今,我国电视基本进入成熟期,但一旦成熟,问题也就来了。因此,创新已成为21世纪我国电视文化实现快速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其次强化精品意识。“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优秀精神产品数量的多少,反映着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精品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关键所在,播出精品是满足观众对电视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最根本的措施。最后强化受众意识。受众是人们对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和报刊读者的总称。可以说,没有受众市场,电视便成了无源之水;电视市场的竞争说到底便是受众的竞争。

(二)做好“三个加强” 首先加强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益。加强管理,对21世纪中国电视业的规范运作和中国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加强电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最后加强我国电视批评和理论研究。中国的电视发展到今天,已进入需要批评同时也不应害怕批评的时代了。客观地说,如今,我国电视行业的的实践热热闹闹,成绩卓著,但电视理论现状却不令人乐观。其表现有二:一是电视行业的理论研究滞后,且与如日中天的电视实践相比显得明显不足;二是电视从业人员的理论素质普遍偏低,理论研究的兴趣不浓。这种现状如不引起高度重视,不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弥补,势必影响电视宣传质量和电视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最终将制约中国21世纪电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中国电视纲论》,杨伟光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广播电视概论》,刘爱清、王锋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广播电视学概论》,黄匡宇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电视概论》,张雅欣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崔文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电视文化学》,田本相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电视文化学.》,苗棣、范钟离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当代世界广播电视》,施天权、高冠纲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当代美国电视》,陈犀禾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当代中外新闻事业》,十一院校编写组,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文化新体系》,闽清、涂可国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学新论》,于文书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