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
撰写:沈艳茹
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北京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68页。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符合生活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配方式。与平均分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分配方式。平均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的分配的方式,每份一样多。而按比例分配更具有现实意义,他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反映分配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分配合理性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努力程度、数量多寡,这些因素都是分配问题所要考虑的对象,是不能弃之不顾。而平均分实质上就是份数比为1:1:1的按比例分配问题,因此,从现实意义来说,按比例分配的引入应该是从平均分的不合理性入手,由生活意义想到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再逐层深入,
教学目标
1、通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思辨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思考带来的成功感和数学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下周五我校要举行一次跳绳比赛,为了使我们班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老师从体育器材室借来了18根跳绳,(板书:18根跳绳)现在就准备发给大家。我想平均分,男生9根,女生9根。(板书:男生9根,女生9根。)大家有意见吗?(估计会出现下列情况)
生男:我数我们班男生16人,女生8人,平均分不合理,(板书:男生16人,女生8人。)男生分得少,女生分的多,因为男生每人不够1根,女生每人1根多了,所以男生应多分,女生应少分。
师:看来平均分这18根跳绳还真不行,男生应多分,女生应少分,现在我重新分给男生16根,女生2根。(板书:男生16根,女生2根。)这回该没意见了吧?
生女:这么分也不合理,男生每人购1根了,我们女生每人又不够1根了,女生分的太少了。
师:哎呀!这样还不行!谁来出个主意,怎么分这18根跳绳男生和女生就都没意见了呢?
生: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每人就会同样多。
生:按人数的比分,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每人就同样多。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板书:16:8=2:1)男女生人数比是2:1,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男生占全班人数的2份,女生占全班人数的1份,全班人数共3份。 师:大家要分的是多少根跳绳?既然我们根据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来分配跳绳,那么男生和女生分跳绳的比是多少?如果按2:1分配跳绳,男生和女生各分多少根呢?(板书:男生和女生各分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这样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请同学们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2、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
师:哪位同学愿意代表你或你们组说一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进行补充。(估计方法如下生说师板书) 方法一、16:8=2:1 2+1=3 女生:18÷3=6(根) 男生:6×2=12(根)
师:说一说解题思路。谁来说一说他做得怎么样?评价一下。2+1表示什么?意思?
方法二、16:8=2:1 2+1=3 女生:18×
=6(根)
男生:18×=12(根)
师:讲一讲你的想法,。谁来评价一下他做得怎么样?谁和他的想法一样说一说?和
是怎么回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方法三、18÷24×16=12(根) 18-12=6(根)或18÷24×8=6(根) 3、师:刚才我们算出的答案是男生分12根,女生分6根。,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呢?( 板书:验算:12+6=18 (根) 12:6=2:1 答:男生分2根,女生分6根。)
4、小结:通过大家探究按男女生人数比分配跳绳,男生分12根,女生分6根。现在大家觉得合理了吗?通过探究验证你们所说的方法是合理的,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5、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会经常遇到按比分配的问题,谁说一说你见过或听过类似的情况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按比分配的信息,说明你们非常善于观察生活。老师也看到过这样的信息。这是去年北京出现了严重沙尘暴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
1、据北京气象局统计四月份全市的天气情况,四月份其它天气与沙尘暴天气的比是7:3,大家看一看沙尘暴天气有多少天?请判断对错,说一说为什么? (1)7+3=10 30×
=9(天) ( )
(2)7+3=10 30÷10=3(天) 3×3=9(天)( ) (3)30×
=
(天)
师:四月份一共有30天,就出现9天沙尘暴天气,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想?同学们想法特别好,植树是治理风沙非常有效的措施。今年春季西田各庄进行了两次植树造林活动,这是植树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
2、西田各庄春季组织了两次植树活动,两次植树棵数的比是3:4,第二次植树共有840棵,第一次植树多少棵?选择正确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说一说为什么?( )
(1)840÷7=120(棵) 120×3=360(棵) (2)840÷4=210(棵) 210×3=630(棵) (3)840÷
= 1470 (棵) 1470×
=630(棵)
3、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我很高兴。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会有更多的收获,老师曾看到过这样的一条信息。(展示课件)
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比是2:13。根据这条信息以及自己的身高算一算自己头部的长度。大家量一量,看看这条信息可靠吗?
课下大家再收集一些按比分配的生活信息,根据有关数据算一算,下节课交流。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那方面有收获呀?还有疑问吗?(宣布下课) 总评:这节课总的特点是新课导入设计新颖,例题教学扶放结合,精讲巧拨,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体现出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上很自然、亲切,教师着重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语言较丰富,评价比较到位;教学中对“按比分配”的意义的深挖很有意义,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引入部分用时过长,在出示例题时有些突然,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基本例题完成后,是否应安排基础的巩固练习,使全体学生对基本内容的掌握跟扎实。
教学反思:
维果茨基明确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也就是说:\"只有走在现有发展水平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种教学好就好在能是儿童发展到最近发展区。\"许多的教育专家也经常在提醒我们,“让学生垫起脚来才能摘到的果子,收获感会更强;”“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受学生青睐,学生兴趣更高!”
正因为这样,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在考虑在学生能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开放的问题,学生会面对更大的思维空间,而且其内部不同层次的信息可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我想这种思路应该还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
这次我最深的感受便是学生调研的重要性。这节课由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所以在我们学校我用了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试讲,学生有一些困难;我又在学过的六年级班里进行了试讲,有些问题也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但孩子们大部分还是觉得比较轻松。综合这两种感受,我认为没有学过的六年级应该可以适应。但这次在燕山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到,不同地域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我感觉到,这次上课的班级还不太适应我这种上课方式,我感觉到,他们好像更爱面对一些单纯的问题,而且很在意听老师讲得是否明白,自己独立的思考意识有些薄弱,所以面对老师出示的一些较有思考性的问题时,他们似乎不知如何思考。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会更加重视“备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教学对象,你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始终以《数
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增强应用意识、成果意识,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合理地、创造性地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使学生深入理解解题方法与按比分配的合理性。这一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在开放、宽松、
和谐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部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现了《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按比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
产中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价值。在设计时“老师要把18根跳绳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 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
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提出“给果树打农药用到按比分配的问题”教师就及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按药粉与水1:100 的比,算一算5050克药水需要药粉多少克?”再如:教师在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后也提出了三个生活中的问题,一是“根据比求北京市沙尘暴天气有多少天?”二是“根据比和第二次植树棵树求西田各庄第一次植树多少棵?”最后特别是“求头长”的问题,情境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试图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教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