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构建的是可以应用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本文将从以小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初浅认识。
1.从生活实际中引入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从而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扎实基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条件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数学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放在总体目标的首要位置,也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就谈不上什么能力的培养。比如计算能力强是我们的优势,不能因为要培养实践能力而忽视计算能力。试想学生连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都不熟练,却要在“我给妈妈当助手”实践活动中帮正在忙碌的妈妈去小店买东西,成功率会有多高?所以说,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
件。我们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实基础,又注重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还要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总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检验数学问题,使之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又要重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