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走进和平县

2021-12-05 来源:星星旅游
和平概述

2011年末,和平县辖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等17个镇,领导25个居民委员会,2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0个居民小组、3804个村民小组。

和平县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今阳明镇),属惠州府所辖。1949年5月24日解放,先属

东江行政专员公署辖,后隶属粤北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改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11月,与连平合并后称连平县,隶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2年6月,连平和平分县,恢复和平县建制,改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88年1月,新设河源市后,为河源市所辖。

【农业】和平县农业耕地面积28.1万亩,人均0.54亩(按总人口计算),林地面积270万亩。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2143

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5617亿元,2011年达到18.23亿元,比上年增加22.5%。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大豆、番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1921吨,人均252.7千克,其中水稻110983吨,玉米9443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木薯、药材等。2011年,花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1304万亩,产量4879吨,其中花生4879吨,蔬菜种植面积62194万亩,产量96801吨,主要品种有叶菜、豆角、瓜类。

畜牧业以猪、牛、羊、三鸟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9.54万头,年末存栏17.32万头;羊饲养量0.75万只,年末存栏0.62万只,牛饲养量1.25万头,年末存栏1.1万头,家禽饲养量664.94万羽,上市家禽511.72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8323吨,其中猪肉22160吨,牛肉165吨,羊肉28吨,禽肉6020吨,畜牧业总产值4.9亿元。鱼塘养殖面积315公顷,产量3063吨,淡渔业总产值0.238亿元。

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3.32万亩,其中防护林1.3万亩,森林覆盖率73.4%,活立木蓄积量765.23万立方米。拥有大型农业机械2.1233万台(辆);名优特农产品有万家香优质稻、猕猴桃、香茹、木耳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机茶叶、高山茶油、腐竹;农民人均纯收入6114元。

【工业】和平县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2497万元。2011年达到71.34亿元,同比增加26.6%,工业增加值17.42亿元,同比27.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8%、3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职工4240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196万元,比上年增加13.8%。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17家。2007年4月,深

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初步形成了以钟表、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制药、箱包、化工为辅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了钟表制造、电子等产业集群。

【商业外贸】和平县全县有商品市场28个,其中消费品市场9个,生产资料市场19个。2011年底拥有在册个体工商户6984户,从业人员7956人;在册私营企业630家,从业人员5700人。2011年进出口总额61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27.6﹪,其中进口10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00﹪,主要产业有机电电子配件等2个产品;出口503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23.5﹪,主要产品有塑胶制品、工艺品、小机电产品等3类5个产品,销往3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方式划分,一般贸易出口503万美元。

【财政金融】和平县2011年财政总收入15.1725亿元,比上年增加40.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21亿元,比上年增加53.9%,是1953年的922.83倍,比1978年增长45.56倍;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516万元,增值税2512万元,企业所得税805万元,个人所得税3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9%、83%、28%;人均财政收入374.40元,比上年增加48.28%,是1953年的342.32倍,比1978年增长28.90培。

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5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支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478534万元,比上年增加18.18%,是1953年的9202.58倍,是1978年的568.33倍;人均储蓄8865.02元,是1953年的3413.69倍,比1978年增长364.97倍;各项贷款余额219959万元,比上年增加15.6%,是1953年的3605.88倍,是1978年的101.36倍。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110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12万元,比上年增加24.4%;人身险保费收入5798万元,比上年增加29.9%。

【地形】和平县地处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山区县。西部、中部及西北部属山区,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多丘陵,谷底冲积平原则零星分布与县内各地。主要山脉为九连山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最高峰风吹蝴蝶嶂海拔1272米,位于浰源国营黎明林场与连平县交界处,最低点位于东水镇成村东江水下游江底,海拔72.2米。

【气候】和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季长、季风明显。历年平均气温19.7℃,1月平均气温10.0℃,极端最低气温-3.6℃(1974年1月1日);7月平均气温27.5℃,极端最高气温38.6℃(1989年8月15日)。最低月均气温10.0℃,最高月均气温27.5℃。平均气温年较差22.3℃,最大日较差20.6℃。生长期年平均323天,无霜期年平均308天,最长达338天,最短为3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66.3小时,年总辐射10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60天。年平均降雨量1717.1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70天,最多达192天。极端年最大降雨量2580.6毫米(1975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1066.8毫米(1999年)。降雨主要集中在2-9月,5月最多。

【水文】和平县境内河道属珠江大流域,县内流域面积2284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浰江1条,总长128.26千米;二级河鱼潭江、和平水、定南水3条,共长111千米;三级河2条,总长53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浰江河,从西至东流经境内浰源、热水、合水、阳明、公白、彭寨、林寨、东水等镇,长128.26千米,流域面积167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1.96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和平水、鱼潭江水、油竹坝水、彭寨水、长塘水、定南水等。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和平县境内已探明矿产有九类三十多种。1.铁矿。2.铜、铅锌、镍、钴、金、银、钨等有色金属矿产。3.离子吸附型稀土矿。4.铀矿。5.萤石矿,白云岩。6.黄铁矿、磷矿、钾长石等化工原料矿产。7.煤矿。8.石灰石、花岗岩、硬砂岩等建筑材料。9.矿产水晶、陶瓷土、沸石岩、膨润土、(黑曜岩)等其它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储量约为10万吨,局部地方的个别稀土样品,最高品位可达0.6%,一般品位在0.06%—0.2%之间;陶瓷土矿床共有23处,地质储量约460万吨,远景储量>1000万吨;萤石矿地质储量约30万吨,caF2含量30%—98%;石灰岩地质总储量约5000万吨,已颁发采矿许可证4个;白云岩储量1000万吨;探得膨润土储量383万吨,沸石岩储量88万吨,黑曜质熔结凝灰岩储量4431万吨;已知的地下热水共有6处,其中开发较好的有九连南湖热水(热龙温泉)和大坝汤湖热水(天上人间温泉),公白汤子村热水(颐和温泉)已颁发采矿许可证,正在筹建。

林地面积达27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765.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4%,毛竹面积23万亩;植物种

类达1400多种,其中存留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珍稀植物桫椤,是广东省的林业重点县之一;野生动物140多种。

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前夕,“和平广洞,良善数千家”。本县经济是农业自然经济。其时,居民辛勤耕耘,开发了年

收获谷物千担的“玉米窝”、“千担坝”,至今留下了陈迹。后因连年天灾人祸,以致田园荒芜,百业凋零。至崇祯十五年(1642),全县有1994人(此为丁徭人口,百人口实数,下同)。

清初,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县令,实行稳定赋税和新增人口不加赋税,以及鼓励居民开山种粮、种豆;筑路架桥,建仓(社仓)赈灾;办公院、兴义学,培育人才等措施,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县有丁口2252人;开发田地山塘3.0797万亩;征收赋税额银6359两。

随后,经过雍正、乾隆(1723~1795)两代至清代中叶,社会较为安定,大批“客家人”因战乱、灾荒或者官职迁调等原因继续从闽、赣南迁至此定居开发。他们运用其科学文化和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兴办商埠、当铺,时土纸、陶瓷、酿酒等行业初具规模,县城食盐年成交量1万担(500吨)。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扰外患,落后挨打,社会动乱,县无宁日,经济发展缓慢。

民国元年(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序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县人利用丰富的陶土、竹木资源,兴办陶瓷、竹木加工等手工业,时有工场、作坊数百家(户),从业人员1000多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大埔、潮汕、兴梅商人纷纷至此开店设铺。惠州、广州等地的盐、鱼、百货、转口洋货等大量涌入;赣南地区的米、豆、土特产品等也流入本县,或就地交换,或转口外销。时每年经和平进出的食盐2.5万担,土纸5万担,大米2~3万担。于是和平成了南北交通要道和货物的集散地。以东江上游的阳明、彭寨、东水、下车4个圩场为中心,全县形成了大小圩镇20个,集市28处,私商店铺2000多间(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至民国24年(1935),全县人口发展到17.6万;开发土地面积19.0934万亩;征收赋税6.1140万银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二五”减租和扶持民族工业政策,加之广州失守后和平曾成为本省大后方,经本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修通忠(信)定(南)公路。民国28~31年,在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指导下建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兴办造纸、松香、织染、印刷等60多间合作企业,从业职工800余人。和平竹木、东庄纸、松香、茶叶、香菇等产品远销广州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抗战胜利后,国民县政府执行蒋介石“勘乱”政策,“进剿”游击区;官商勾结,操纵市场,通货膨胀,致使不少工商企业倒闭,农业凋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至民国38年(1949),全县耕地面积24.49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15万亩,总产4.1452万吨,年亩产216.46公斤。全县有16.5785万人口,是个严重缺粮县。

和平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了文化事业。清前,有7名进士(含武进士1人)。民国初期,县人徐傅霖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著有《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省城部分机关、学校、医院迁来本县,大大推动了本县文化的发展,时县内有中小学230多所,学生万优为粤北地区有名的文化乡之一。但由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设施少,且简陋,文盲仍很多,农村缺医少药,疫病常流行。

和平人民淳朴、刚强,具有反压迫、反侵略而英勇斗勇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农民起义不断,较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间池仲容为首的农民起义,如岭南春雷,威震闽、粤、赣,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封建统治,促成了和平设治建县。民国15年(1926)春,共产党员刘哑佛(时任和平县府秘书)来和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纲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支持建立“新和平青年团”,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开展。民国21年(1932),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事中,和籍将士50人为国捐躯。民国28年(1939)5月,建立中共和平县委,方华(罗响)任书记,领导建立农会和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工作成绩卓著,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延安盛会。民国34年(1945)夏,曾源(曾镜湖)率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地区,震惊国民党省政当局。民国35年(1946)冬,吴毅、王彪和林镜秋亮起连和人民自卫总队(九连游击队)的旗帜,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了九连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凶险的斗争环境中培育了“理想、坚定、团结、清廉、奉献”的九连精神,于1949年5月解放了和平,接着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解放惠州、广州。和平人民为抗外侮、求解放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将永载史册。

彭寨镇一、政区概况

彭寨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西与公白镇、阳明镇相邻,南与林寨镇、东水镇接壤,东与古寨镇、贝墩镇以及龙川县交界,北与阳明镇、优胜镇相连。民国20年(1931年)起属和平县第六区,民国30年(1941年)设彭寨乡。1949年6月属彭寨区,1958年10月撤销乡镇,先后属四联人民公社、彭寨人民公社。1987年撤区设立彭寨镇,2002年五月被省定为

中心镇,2003年与安垇镇合并仍称彭寨镇。

彭寨镇现辖马塘、土厘、兴隆、聚史、玉水、墩史、西长、细中、彭镇、同兴、龙安、长沙、岭西、水口、公和、寨下、星丰、隆周、光溪、三溪、群联、二六、泮溪、惠宏、川

九、九子、梅园等27个村委会和街镇、红星、五星、大塘面等4个居委会。

彭寨镇辖区面积221.8平方公里,有耕地3.6万亩,其中水田2.64万亩、旱地0.95

万亩,有山地24万亩,常住人口71680人。

二、自然条件

彭寨镇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属低山丘陵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稀土矿、松脂、石灰石、温泉等。境内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拥有彭寨河、浰江、贝墩河、群联河、川梅河、泮溪河等河流,建有万深坑、白石坑、座背坑、川九东坑、华表等小

(二)型水库。

三、经济概况

彭寨镇盛产优质稻、蚕茧、水果、蔬菜、香菇、油茶、茶叶、高山脐橙、板栗等农产品,拥有全县最大的“万家香”优质米和松脂生产基地。2011年,粮食总产量17394吨,农业

总产值1.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66元。

彭寨镇坚持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目前全镇有企业300多家,涉及五金机械、食品加工、造纸、印刷、电力、建材、竹藤工艺、制纱等行业。2005年创建彭寨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现已吸引风帆顺伟恒箱包厂、依时制衣厂、和泰玩具厂等企业投资落户,形成了以箱包、针织、手袋、制衣等四大主导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

值1.92亿元、税收收入615万元。

四、社会发展

彭寨镇2011年启动教育创强工作,积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现有3所中学(其中四联中学为县级中学)、34所小学、7所幼儿园,

建有大型的露天影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

彭寨中心卫生院是全县重点镇级卫生院之一。

五、基础设施

彭寨镇交通便利,省道S229线和S339线在境内交汇,镇内村村通公路。彭寨镇设有邮政支局、电信支局,固定电话普及率达98%。镇区邮政直接投递到点,每个行政村均设投递点。境内建有彭寨110KV变电站(位于彭镇大叶村),容量2万千瓦。同时,镇内有70亩垃

圾填埋场所1个、环卫所1个。

六、名胜旅游

彭寨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生活习惯、方言民谚、民间传说的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名胜古迹随处可觅。彭寨滚水河温泉,位于彭寨镇墩史河旁,长100米、宽3-4米,温度43℃左右,是理想的露天浴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华表塔、梁屋埂遗址、大

丘面古墓群、名胜尖石等景点。

七、城镇建设

彭寨镇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引导中心镇有序建设。彭寨镇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分为三大功能区:老城改造区、工业区、商业区。目前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总体框架初步形成。商业区和工业区建设步伐加快,彭寨镇陶瓷工业园和工业村配套不断完善;市政广场小公园、街道硬底化改造项目全面完成;彭寨河一河两岸的人行道、大理石防护栏和美化亮化工程基本完工;省道S339线彭寨过境公路改建工程、

大环市公路彭寨段新建工程加快建设,城镇规模得到扩展林寨镇一、政区概况

林寨,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时,南越王赵佗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派一姓林将军来此筑寨守关,由于有建树,官府便用他的姓命名为林寨,后来成为龙川古县的第十二都。明清时期称为林镇约,民国时称林寨乡,1952年属第四区,1957年属第

六区,1958年属浰江人民公社,1987年改称林寨镇。

林寨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东邻东水,南连礼士,西依公白,北接彭寨。2011年末辖石镇、兴井、石江、楼镇、明星、中洞、山前、中前、新兴、严村、杨洞11个管理区和1

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人口3.2万,面积76.3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林寨镇地处东经114°~115°,北纬24°05′~24°42′之间,多属低山丘陵地带,四面群山环抱,中间平坦开阔,浰江自西向东流经本镇入东江。林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境内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1℃。年均温度17.9℃~20.2℃,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灾害性天气有春季低温阴雨及干旱,五月“龙舟水”汛期,秋末寒露风和冬季霜冻。洪涝是林寨最大的自然灾害,1964年6月14-15日

遭百年一遇特大水灾,15日降水量达287.8毫米。

三、经济概况

2011年林寨镇工农业总产值238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傎11435万元,农业总产值9282万元;2011年5月林寨古村旅游景区开业,同期引进香港天盈旅游公司、深和肉牛养殖、七叠泉虫子鸡养殖等经营开发;农业方面,主要出产优质谷、蔬菜、甘蔗、水果、水产品等。四、社会发展

林寨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11所,新建的林寨敬老院和林寨中心卫生院新楼启用;街镇及各村均设有文化娱乐场所和老人活动室,镇内盛行演粤剧、划龙舟、舞龙、舞狮、席床生日等民间文化;林寨街镇现有主要街道9条;村村铺设水泥道路、连接电缆光纤、用上清

泉自来水,耕种使用机械化;建有容量3100千瓦变电站一座。

五、基础设施

林寨镇历来为和平下半县交通枢纽。70年代以前水路可直通龙河、穗莞;现有陆运干线3条,北通县城、江西,东至龙川,南至河源;京九铁路经过本镇,可喜坳设有四级火车

站1个。

六、名胜旅游

旧时名胜:林寨旧时有留云寺、云外赏、天元寺、华光庙、关帝庙、文武帝、天后宫妈祖庙、龙王庙等七寺;有蟾蜍石、猪头石、饭甑石、尖石、酒壅石、撑腰石、伟人石等七石名胜;今遗存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独特的“老八古”。

文物史迹:秦汉时期林屋井、兴井晋朝古墓、宋徽宗钦点牡丹图、明清时期孙中山先祖墓群、清末民初四角楼古建筑群、清咸丰皇帝诰封碑、东江上游仅存的天后宫妈祖庙等。

古镇名人:曾孕育清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清朝议大夫陈兴堂(乾隆)、朝议大夫陈呜鉴(咸丰)、奉政大夫陈鹰扬(同治)、中宪大夫陈鼎年(光绪)、

两任县长陈襄廷(民国)等人。

七、乡镇建设

林寨镇2010年获授“广东省文明镇”,2011年建成拥有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的林寨古村旅游景区,获国家民委授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传统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村”,完善浰江跃进大堤、兴建高峰二期水利工程;引进外商投资兴建龙桂坑

原生态养生园。古寨镇

一、政区概况

古寨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东与龙川县黄石镇交界,南与彭寨镇接壤,北与贝墩镇毗邻。1949年成立古寨乡人民政府。1952年联彭寨、粮溪、贝墩、安垇、优胜鱼溪为第四区。1958年改为四联人民公社。1962年拆“四联公社”,设“古寨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为“古

寨区公所”。1987年成立古寨镇人民政府。

2011年末古寨镇辖三联、丰和、南兴、前程、梅华、河东、水西等7个行政村和1个

居委会。

古寨镇辖区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0.95万亩,林地7.6万亩,人口1.5万人。

二、自然条件

古寨镇处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

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镇内水力资源丰富,镇内河流有东江二级支流鱼潭江,境内长22公里,最大河宽200多米,丰和段建有古寨水电站,装机容量1200千瓦。镇内有丰富的

稀土、瓷土、河砂、山石等矿产资源。

三、经济概况

2011年末,古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071万元,农业总产值4624.7万元(现行价),税

收225.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

四、社会发展

古寨镇积极争创省教育强镇,初中普及率达100%,重点学校有古寨中学、古寨中心小

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

五、基础设施

古寨镇交通便利,省道S339线横穿全镇,镇内村村通公路。邮政电信事业持续发展,形成了宽带宽、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宽带接入覆盖全镇。

六、名胜旅游

古寨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生活习惯、方言民谚、民间传说的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古寨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镇内有天主岗、嶂下庵等名胜古迹。

七、城镇建设

古寨镇街镇建筑整齐、街道整洁,是重要的集市贸易中心。

东水镇一、政区概况

东水镇位于和平县最南端,是和平县南大门,距县城58公里,处东经115°10′,北纬24°15′。东与龙川县车田、黄石两镇交界,西与本县林寨、礼士两镇相连,南连龙川县四都、义都两镇,北靠本县彭寨镇。相传在明朝正德年间,有一游客携家眷自东江而上,舟至东江与浰江汇合处,往浰江西行,舟入“水心州”浰江河口石角嘴处定居。一天,游客按地形所在位置,确认此处属东江上游,浰江下游,河水天然东流,因而取名“东水”。

1968年,成立“东水公社革命委员会”,和“东水公社管理委员会”,两块牌并挂。1983年,称“和平县东水区公所”,下设17个乡。1987年,撤区改镇,称“东水镇”,下设17个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5月增坑村委会从莫丰分出,软坑村委会从董源分出,并设

1个街道居委会。

2011年末辖增坑、莫丰、中心、宋龙、长热、甘蕉、成源、显塘、六联、新坪、云星、梅花、上坝、大坝、大田、澄村、董源、软坑、新桥19个行政村(其中增坑村是少数民族村〈畬族〉)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1万余人,总面积为152.7平方公里。全镇

耕地面积1.89万亩,其中水田1.46万亩,林地面积16.84万亩。

二、自然条件

东水镇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肥沃、水陆便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平均温度22℃左右,年均降雨量在1650~1700毫米之间。境内主要河流有:东江河、浰江河、郎仑河、董源河,解放以前均可通航,而现只有东江河、浰江河方可通航。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瓷土、铁矿、河沙、温泉等。产水稻、油茶、柿青,绿茶、花生、大豆、蔬菜、水产等农副产

品。

三、经济概况

东水镇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盛产优质谷(其他农作物:花生、大豆、地瓜)、蔬菜、水产、茶叶、油茶、柿青等。该镇大力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于2004年成立和平县马增茶叶发展有限公司,集产、供、销、加工、包装于一体。绿色产品马增茶(又称

盘王茶)远销粤东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高山茶油质量上乘,享有油中珍品、液体黄

金之称,远销珠三角、省内外。

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05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889万元,工业总产值4163万元),粮食总产量12122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1元,完成税收450万元。

四、社会发展

东水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8所,其中15所完小,幼儿园6所,其中民办5所;在校中学生1200人,小学生1846人,在园幼儿数860人,全镇中小学教师职工260人。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站19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6%以上。通信网络覆盖每个

乡村。

五、基础设施

电力、通讯、网络、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到每个乡村,水电站3座,桥梁7座,数字网络电视逐步完善,7个行政村架设了路灯。全镇已实现“三通”,村道全面实现硬底化。水路连接东江和浰江,公路四通八达,京九铁路贯穿六个行政村,总里程16公里,设有四级火车站1个。单个项目投资最大(3亿余元人民币),装机容量最大的“罗营口水电

站”于2009年竣工发电。

大环市公路经过六个村(行政村),全长15.5公里,已于2012年12月开工建设。

六、名胜旅游

赵公庙,位于长热大山石碣塘,建于300年前,据传是为纪念赵公元帅而建。古庙环境幽清,庙后古树参天,庙宇工艺精巧,善男信女求签者络绎不绝。1946年9月,九连临工

委在此庙内开会并作出恢复公开武装斗争的决定。此庙1987年重建。

伯公娶伯婆庙,位于大田船坑口,闻名东江两岸。据传,此庙原只有一个伯公神像,解放前有一个潦倒的兴宁客商,进庙上香求财,并许愿如日后发了财,娶个老婆给伯公,此后,这商人发了财,想起在伯公面前许的愿,路过龙川宫坑时,发现路旁有一被泥土淹埋了半截的伯婆泥塑像,就挖了出来洗干净后,送上伯公庙里,放在伯公神像右侧,并告诉伯公还愿来了,伯公娶伯婆因此而得名。解放战争期间,东纵二支队六团曾在此设一税站,对东江过

往船只进行抽税,为部队解决给养。

东水镇大坝古村落,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中共和东区第一个支部在该村成立。该村的田心屋遗存着明代古建筑群,有秀吸双江、山辉川媚、秀挹江峰、大夫弟、文林弟、保世滋大、东塘凝辉、紫气东来,庚宿凝辉,南峰秀挹、文昌阁、骆氏宗祠等十余幢,是和平县客家特色府第式古建之一,各式工艺石雕、木雕简约精湛,体现着先人的文化精华。在明清两朝,大坝村出了举人1个、贡生12个、秀才100多个。大坝古村于2012年1月被评

定为省级古村落。

东水镇特色美食有“韭菜煮黄膳、客家酿豆腐、黄蜂汤等系列菜”远近闻名。

七、城镇建设

东水镇街镇面积0.8平方公里,主街道有东街路、新街路、河唇路、西洋路等。有两个小区,分别是五洋坝和鲤鱼山小区。农贸产品市场1个,街道以民营门店居多。建有年供水

量40.8万吨自来水塔1座,11万伏输变电站1个。

贝墩镇

一、政区概况

贝墩镇位于和平县东部,东与龙川县车田镇交界,南与古寨镇接壤,西与彭寨镇相连,北与长塘、优胜两镇毗邻。距贝墩镇政府200米处,有一巨型石墩,形似鼓,石顶上涌出沸水,水源颇大,终年不竭,温度甚高,平均在93摄氏度。据说此石叫“贝墩石”,原来叫石鼓温泉,民间亦称“沸墩”,因客家音“沸”同“贝”同音,故称“沸墩”为“贝墩”,

一直沿用至今。贝墩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赵佗在龙川建县以来,一直隶属龙川县。至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阳明平浰头,始设县治,贝墩拆龙川归和平所辖,属和平广三图。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93年)始建贝墩约场。民国十七年(1928年)贝墩为第三区(名曰四约)。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奉令举办自治。1949年成立贝墩乡人民政府。1952年联彭寨、粮溪、古寨、安垇、优胜鱼溪为第四区。1958年改为四联人民公社。1962年拆“四联公社”,设“贝墩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为“贝墩区公所”。1987年成立贝墩镇人民

政府。

2011年末贝墩镇辖石村、共荣、电光、武联、新南、贝溪、强新、慎行、河溪、大塘、

树华、三多、南坝、上溪、下溪等1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

贝墩镇辖区面积14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08万亩,林地面积为6.65万亩,

常住人口3.1万人。

二、自然条件

贝墩镇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处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镇内水力资源丰富,镇内河流有东江二级支流鱼潭水,上游建有老园、崩凶、聂子石三座县属水力发电站,装机12台,容量9900千瓦,年发电量4000多万千瓦时。镇内有被称为“流体金矿”的温泉,各类泉眼共计30多处,流

量大,温度在80~93℃之间。镇内还有丰富的稀土、沸石等矿产资源。

三、经济概况

贝墩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713万元(现行价)。镇内的五金机械、食品加工、竹木工艺、酿酒、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贝墩酒酒质纯净、清澈透明、无沉淀、味道好,1995年荣获全国农博会优质产品奖;贝墩豆腐质地白嫩、甜美爽口;贝墩

牛肉干制作精良、酥脆香甜、风味独特;贝墩腐竹等土特产享誉市场。

四、社会发展

贝墩镇积极开展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初中普及率达100%,全镇设有贝墩中学、贝墩

中心小学等学校。贝墩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

五、基础设施

贝墩镇交通便利,省道S339线经过镜内,通行政村道路硬底化全面完成。邮政电信事业持续发展,形成了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宽带接入实现全覆盖。

六、名胜旅游

贝敦镇内有仙女嶂、铁扇关门、九嶂峰等名胜古迹。依托优质的温泉资源,贝墩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温泉旅游成为了该镇向外宣传的名片。镇内酒店、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完

善。

贝墩镇文人荟萃,名人辈出。明清时期有举人12名、贡生11名,现在外任职处级干部

19名、大学教授5名。

七、城镇建设

贝墩镇主要街道有新民街、上街、下街及东片开发新区。

礼士镇一、政区概况

礼士镇位于和平县最南端,东邻林寨、东水两镇,西南与东源县船塘镇为邻,西北与公白镇相毗,距修建中的“昆汕高速”船塘互通出口仅8公里,省道S229骆米线贯穿本镇。

1985年设礼士乡,1989年建礼士镇,属山区农业镇。

2011年末礼士镇辖梅坝、澄心、大塘、三联、新丰、下涧、龙水、黄茅8个村委会和1

个社区居委会。

礼士镇辖区总面积82.7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

二、自然条件

礼士镇地处东经115°00′,北纬24°13′,海拔176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温度17.9℃~20.2℃,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80%,无霜期267~301天。河流源于镇内,流向新丰江,属万绿湖流域。礼士镇山多田少,主要有土地、森林、矿产等三大类资源。水田约0.64万亩,旱地约0.29万亩;林地11.5万亩,植物品种达9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74.12%;矿产资源有优质

矿泉水、瓷土、稀土等。

三、经济概况

礼士镇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乡一品”经济,涌现出了一批种植、养殖等专业户,形成了以养猪为主导,发展高山油茶的特色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425万元,农业总产值4018万元,工业总产值2407万元,农作物总产量7656吨,税收收入180万元,居民存款36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0

元。

四、社会发展

2011年末,礼士镇有中小学校共7所,在校学生2062人。幼儿园入园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初中生毕业率达100%。全镇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有镇级卫生院1所,各村均设有村级卫生站,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100%。多年来被市、县授予“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无政策外多孩生育镇”、“信访工作先进镇”等称

号。

五、基础设施

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向农村延伸,全镇有线电视通村、电网覆盖、等级公路通村、有线城乡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先后完成了黄茅、洋坑两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修复了梅坝村邱屋陂、大塘村伯公咀陂、三联村牛神社陂、龙水村天热楼陂等大中小型水利设施120多宗,以及梅坝村中心桥、三联村社下桥、新丰村屋背坑桥等中小桥梁15座;全面完成镇通村道路水泥硬底化任务,建成各村(居)的

办公楼;投资安装街镇规划区内路灯,建起垃圾填埋场,修建街镇防洪堤近千米。

六、名胜旅游

礼士镇三联村有一个天然形成的荷花池,面积约有5亩,池内的荷花每年保持固定的数量。土特产品有高山油茶,是世界公认的食用油中上好的植物油,被誉为“保健油之王”。七、城镇建设

礼士街镇规划区东至敬老院、南至打石坑、西至高涧、北至中学,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有商业街、农贸产品市场等,特色美食“桔皮鸡”远近闻名。2011年建成文化广场1个,

新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设施。公白镇一、政区概况

公白镇地处和平县南部,东与礼士镇相连,南与东源县船塘镇交界,西与连平县沙径毗邻,北离粤赣高速合水出口10公里,地图似尖李型,相传明朝称羊洞约,清朝乾隆年间在圩内(今公白中学)建有一座公白太皇庙神称公白神,因“神”字有封建迷信意思不雅,用

在政区名称不妥,故称公白。

民国7年(1918)设公白神保卫团,民国20年成立公白乡隶属第八自治区管属,民国

26年(1937)隶属第五联乡办事处管属;民国30年(1941)9月成立公白三沙乡,辖今公白全境及礼士镇龙塘、赤水、黄茅,连平沙径,1949年6月并入林寨区,1957年12月从林寨区(第六区)分出成立公白乡,1957年成立农会,成为游击队区,1958年冬将龙塘、赤水、黄茅划给礼士镇,1959年4月将沙径村划给连平县绣缎镇,1961年成立公白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公白区公所,1987年改为公白乡人民政府,1993年改为公白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公白街01号,199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1995年10月被国家土地管理局评为全国土地管理“三无”乡(镇)、模范乡(镇),2003年2月被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2005年10月计划生育通过国检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

位,2006年被农业部定为国家农业化标准化奈李基地。

公白镇辖1个居委会和东联、塘角、美塘、新石、新陂、新江、新聚7个行政村。公白镇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64万亩,其中水田0.57万亩,森林面积7.54万亩,生态林面积2.76万亩,常住人口12900人,全部为汉族,改革开放后不少外省女性嫁入本镇。

二、自然条件

公白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地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夏天炎热,盛产水稻、花生、黄豆、蔬菜、番茄、贡柑、桔柚、茶油、松香等。主要河流浰江河古时是通往龙川县

主要交通要道和货物进出主要交通枢纽。

三、经济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白镇农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森林资源丰富,松香收入每年几百万元,茶油收入几百万元。辖内有国家农业化标准化奈李基地1个,河源市农业龙头企业1个,面积2000多亩;深圳市福田无公害蔬菜基地1个,面积500亩,种植的蔬菜专供福田中小学校和政府机关饭堂。2011年农业总产值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万元。公白的农业发展始于种植优质大米,松香、茶油、无公害蔬菜。农民以种植优质大米,松香、茶油、无公害蔬菜为利。改革开放后,到珠三角开厂和经商者不计其数,外出乡贤回乡发展工业、纺织业、玩具加工业,解决1000多富余劳动力就业。现有大型纺织厂5家,玩具加工企业2家,工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工业利税总额100万元,全镇个体工商户在册数50户,财

政总收入120万元。

四、社会发展

修编了《公白镇志》、《公白名胜古迹介绍》,提高公白知名度。全镇有1所卫生院,8个医疗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小学8所,民办幼儿园一所,中学在校人数650人,中小学生610人,幼儿园在校数100人,全镇教职工150多人。2011年冬启动教育强镇创建计划,投资近4000万元用于改造公白中学、公白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和教育设施,兴办一间公立幼儿园。境内有和良线、船良线等2条县道,南通河源、广州,北上

江西赣州,镇内村村通公路,且符合通班车标准。

五、基础设施

公白镇交通基础设施在近几年有了大提升,相距粤赣高速合水出口10公里,南下广州,北上江西赣州均在2小时车程内,客运班车有5部,小四轮搭车10部,符合通班车条件行政村通车率100%;公白邮政、电信、移动事业发展很快,有宽带信息网络覆盖全镇,学校开通校讯通、远程教育教学,全镇有线电视通村通户,村村通电话,建有移动网站5个,联通站3个,电网覆盖全镇,全镇各自然村已铺水泥路面,建设里程50多公里,农村自来水

工程普及覆盖5个村、街镇建有300立方水池一个,街镇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

六、名胜旅游

公白是个礼仪之乡,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名胜古迹有七叠泉瀑布,新江水口社庙,回音壁,布坟地(布政司之墓),新江围老屋,千年古树,棺材山,黄竹山,颐和温泉渡假区。

其中颐和温泉渡假区总投资3亿元,行政楼、别墅区、冲浪池等主体及附属工程正在装修之中,计划在2013年10月1日对外营业。另有古代桥梁10座,名人遗址2处,其中1处在新江村(嘉庆年间彭氏父子一门出文武2状元朝廷立桅匣1付);1处在塘角村柯树老屋(嘉庆年间状元及第牌匾1个),秀才10人。解放后担任过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1人,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1人,处级、副处级、教授、副教授、工程师等有10人,被中央军委授予人民英雄1人。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烈士5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死亡1人,在广州市被特务暗杀

1人,自卫反击战中死亡2人,全镇共有9位烈士。

七、城镇建设

有二条主要街道,一条是老商业街,一条是近几年才建农民街,老商业街有各类门店30间,以摆卖日用百货和农副产品为主,建有700平米农贸市场一个,以摆卖衣服类为主,

街内安装有3个消防灭火栓,30盏路灯,建有3个垃圾池和一条30米防洪堤围。合水镇一、政区概况

合水镇位于和平县城南7公里处,全镇面积123平方公里,南邻连平县绣缎镇,东北接和平县阳明镇,西接和平县青州镇;辖合水、丰岭、中和、下洋、兴径、政和、珊坪、大罗、西坑、金坑、三联、彰洞12个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常用耕地面积1.1734万亩,总人口

2.8万人。二、自然条件

合水镇地势以丘陵为主,西北稍高,东南略低,土壤大部分属沙土和红壤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以经营农业经济为主,盛产盛产茶油、茶叶、香菇、木

耳、蜂蜜、腐竹等农副产品。

三、经济概况

2011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279万元,同比增长9%,其中农业产值5457万元,

工业产值5822万元,实现财税收入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13元。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5898万亩,主要种植水稻。近年“三高”农业发展较快,除传统产品香菇、茶叶、木耳外,还大量发展腐竹、茶油生产。其中“合水金甸香茶油”、

“合水和平号腐竹”闻名省内外,销路广阔,成为当地特色产品。

近年来,合水镇重点抓好珊坪开发区建设、兴径工业村建设、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珊坪开发区位于合水镇珊坪村,地处省道忠定线公路旁,距县城3公里。珊坪开发区开发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区内规划有行政办公区、文化教育区、商业贸易区、居民住宅区,可兴办汽车配件、家具、建材及经营其他商业贸易。目前,引进了东莞大利制衣厂,该厂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1200多万元,用工规模300至400人。兴径工业村位于粤赣高速公路合水镇丰洋村出口处,忠定公路旁,距县城有1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兴径工业村总体规划20万平方米,工业村建设是合水镇“工业

立镇”思路的“筑巢引凤”工程,是和平县产业转移园钟表城的配套工程。

合水镇目前有中和新村、丰洋村“侨心居”、丰岭新村三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四、社会发展

合水镇有镇级卫生医院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其中3所为完全小学,民办幼儿园2所;在校中学生1100人,小学

生1192人,在园幼儿数126人;全镇中小学教师职工268人。

五、基础设施

粤赣高速公路、忠定公路纵贯合水镇内7个行政村,南可达广州、惠州、深圳等地,北

可至江西定南、龙南、赣州等地,粤赣公路在合水镇丰洋村设有进出口。镇内乡道纵贯,交

通便利,12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车,90%的村已实现村道硬底化。

全镇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无线)电话覆盖率和宽带覆盖率都达到了100%,自然

村宽带覆盖率达到了70%;农村自来水工程普及覆盖12个村。

六、名胜旅游

合水金华悦金湖度假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风景秀丽的浰江河畔。景区总面积达580亩以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景区距离和平县8公里,只需10分钟车程,距离高速公路合水出口2.5公里,大小车辆均可直接开进度假村内停泊,是休闲度假、自驾车游的好去

处。

度假村内更有多种水陆娱乐游览设施,不仅可以湖畔环游,泛舟垂钓,临池歌舞,还有温泉水标准游泳池,多功能水疗按摩池,大型卡拉OK厅、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双人自行车、健身器械等各种时尚康体娱乐设施,以及配套可以容纳200多人的先进系统设备的会议及培训中心,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娱乐休闲、商务会议、学术交

流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合水狮子岩因岩石突兀,形似狮牙唇舌,岩石天然生成,故名狮子岩。

合水镇狮子岩寺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乾隆二十五年僧寂麟重修。改革开放恢复宗教政策后,多次重修,经报批为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2011年1月份,寺院财产无偿移交给五台山寺院下来的释顿静法师为狮子岩寺住持,后将“狮子岩寺”更名为“狮子岩清凉寺”。合水镇彰洞古村落坐落在彰洞村内。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嘉庆年间建造的古桥,同治年间建造的古塔和十多处清朝或民国年间建造的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围屋。是一处保存

比较完好的古村落,已经被广东省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

七、城镇建设

合水街镇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有居民住宅区、商业街、农贸产品市场、步行街,主要以经营农副产品、小商贩为主,休闲场所主要有金华悦金湖度假村,集旅游、休闲、健身、

娱乐功能于一体。

优胜镇

一、政区概况

优胜镇位于和平县东北部,东邻长塘镇、贝墩镇,西接上陵镇、大坝镇、阳明镇,南依彭寨镇,北靠下车镇。明、清时代,优胜属广三图,时称黎坑方;民国初期,据说因很久以前此地盛产过油竹,一度将它改名油竹坝,油镇,划入三民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初称优胜乡;1958-1960年先与下车、长塘合称浰东公社,后分出优胜公社;1987年复名优胜乡;1994年改称优胜镇辖10个管理区:优镇、新联、上潭、上石、下石、石坝、秀溪、优二、李塘、

鱼溪。

优胜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优镇村,现辖下有优镇、新联、上潭、新石、石坝、秀溪、优二、鱼溪8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优镇行政村辖区的李塘,秀溪、优二、鱼溪行政村

是革命老区。

优胜镇辖区面积115.1平方公里,总人口1.657万人,属客家聚集地,都是汉族人。

二、自然条件

优胜镇地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属和平县林业镇之一,是和平县有名的谷米之乡和高山油茶基地。镇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稀土、瓷土等资源,蕴藏量巨大。镇内自然资源丰富,全镇共有耕地面积0.97万亩,以产优质大米为主,是农业大镇;山地面积14.6万亩,

主要生长松、杉、油茶、毛竹等,镇内盛产高山茶油,年产高山茶油约50吨,深受城乡居民青睐。水电资源丰富,优胜河斜贯全境,总落差近300米,现在优胜河上建成有绿湖电站、

仙财潭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700千瓦,仍有未开发的水电资源2000多千瓦。

三、经济概况

2011年末,优胜镇全镇工业总产值6122万元,农业总产值758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4523元,全镇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都达3万元以上。现引进到优胜镇落户的企业有河源市星晨电子厂优胜分厂和千亩油茶基地及与香港投资商形成投资意向的集研发、生

产、教学、旅游为一体的航空生态俱乐部等发展项目。

四、社会发展

2011年末,优胜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居民医保参保率77%,程控电话和数字电视贯通全镇。镇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1所,村级初小8

所,新建文化广场1个,卫生院1所。

五、基础设施

优胜镇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几年有了大幅提高。省道骆米公路贯穿全镇;县道米(福)东(水)线横贯全境,北达江西,东至龙川;乡道贝墩优胜线和和洋线相连,正在修筑的优胜至和城公路,可直通和平火车站,全面实现公路“村村通”;客运站已投入使用,符合通班车条件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电信移动事业持续发展,

形成了宽带覆盖全镇,学校实现“校讯通”。

六、名胜旅游

优胜镇正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的名胜古迹。如新联古村、雪山嶂、大红花油茶、航空生态俱乐部等景点。主要古迹鹅胸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60年),桥长43.2米,高9.1米,宽5.3米,全部用花岗石作梁铺面,至今保留完好。境内最高峰雪

山嶂海拔803米,是和平县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优胜镇地灵人杰、英雄辈岀,曾涌现出松沪抗日战争为救国而献身的陈明、何先觉等烈士;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者:徐锦钟(马潭人)、陈观火(木龙人)、何仟益(优镇人)、何芳(李塘人)、曾石源(木龙人)、何琼华(甜鱼人)、何月朗(李塘人)、陈佛林(木龙人)、卢显门(下石人)、卢文中(大坝人)、杨亚培(木龙人)、周名增(上石人);抗美援朝中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而牺牲的烈士有何圣欣(甜鱼磜人)、陈国华(洗马潭人);在对越自卫反击

战全县16名建立战功勇于献身的有优胜镇优镇村朱焕新烈士。

七、城镇建设

近几年来,主要建设有贯穿优镇村、新联村、上潭村与新街开发区的主干道——油竹坝

大桥,石弯新开发区及创建教育强镇基础建设。

青州镇

一、政区概况

青州镇位于和平县西南部,地处粤东北的九连山腹地,东经114°48′,北纬24°21′,距和平县城36公里。东邻合水镇,南部、西部与连平县相邻,北接热水镇。

青州镇辖星塘、星联、星兴、星和、先锋、永丰、新建、山塘、片田、船埠10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现有耕地

0.94万亩,山地9.69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下的山地有3.3万亩。

二、自然条件

青州镇地势较高,平均海拔475米,大部分高山达600米以上,素有和平“西藏”之称。

境内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而且方圆几十公里无任何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以经营农产品为主,主要发展茶叶、猕猴桃、奈李、蔬菜、澳洲坚果、八角等特色农业。

境内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较高开采价值的矿种有铅锌矿等。

三、经济概况

2011年末,青州镇实现生产总值4570万元,工业总产值1418万元;农业总产值3150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16元。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1.19万亩,主要种植水稻。随着农业的发展,除种植茶叶、猕猴桃、奈李、澳洲坚果、八角等特色农业外,还种植了荷兰豆、辣椒、小白菜、玉角等蔬菜品种,近年来更是吸引了台湾、香港、广西、加拿大等地外商到青州发展茶叶、八角、澳洲坚果等现代特色农业,青州镇三华李、猕猴桃因风味独特、品质而闻名,有力带动了本地的农业化、产业化。一是在2001年引进了台湾金稳农业有限公司在星和村创办茶叶基地,该基地总投资1200多万元,基地面积2300亩,加工厂房3000多平方米,生产规模较大,品种优良,生产加工技术先进,生产出来的产品档次较高,每市斤从300元到10000元,市场前景广阔。二是2006年成功引进了广州懿伟源有限公司在星和村创办澳州坚果基地600亩,目前已开始开花挂果,试种成功,决定在全镇范围推广种植。三是引进了和平县桐业农林生态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在青州发展“万亩”油桐基地,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广泛发动了广大群众利用荒山和房前屋后空闲地种植油桐,既可以绿化美化环境,又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首期种植了5000亩,计划也在三年内种植油桐10000亩以上。四是2009年引进河源市原生态农林实业有限公司在船埠村创办油茶种植基地。首期开发5000亩已完

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已种植2000亩,计划实现种植万亩油茶基地。

青州镇紧紧围绕这几个基地建设,逐步实现青州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突出青州“山、水”两大特色,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增加镇级财政收入,加速镇级经济发展和富县强

镇步伐。

四、社会发展

青州镇有一所卫生院,院职工有30多人,10个村级卫生站,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全镇共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450人;镇中心小学1所,在校学生500人;村级小学10所,在校学生250人;镇中心幼儿园1所,现有在园幼儿250

人;全镇共有教师职工120人。

五、基础设施

青州镇重点加强村级公路建设,全镇10个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底化,建设水泥硬底化自

然村级公路15公里,全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六、名胜旅游

青州镇先锋村上、下、中八寨和片田金竹坑保护良好的阔叶林区,山高林密,有怪石嶙

峋,有迭泉飞瀑,有飞禽走兽,山花野果,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好地方。青州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曾志云、郑群等革命老前辈在青州镇留下了战斗和生活的足迹,现仍完好保留有1947年九连山工委驻地(青州斋公背),九连山游击队总部(青州河洞

围),1948年成立的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青州山塘)等红色遗址。

具有客家特色的客家围屋。据当地《赖氏族谱》记载,和平县青州镇蟹形屋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近500年历史,是颍川赖氏入粤始祖良桓公及其6个儿子耗白银千余两,历时10余年修建而成。蟹形屋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略呈圆形,形状似蟹而故称。蟹形屋前面有5口小池塘,门前池塘呈刀形,两侧各筑一口圆形水井,中间主体建筑为宗祠,三进三间中夹两间天井结构,青砖砌墙,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祠堂内保存下来的梁雕、木雕、石雕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蟹形屋依山形地貌而建,蟹形屋内新建了一条长

108米的文化长廊,古老而精致的“新祖训”文字牌匾、对联等悬挂在蟹形屋的祠堂中。这是河源市迄今发现唯一的一座有别于四角楼、六角楼等客家围龙屋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目前,

该古建筑作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免费提供给外地游客观赏。

七、城镇建设

青州街镇主要是商业街、经营农副产品、小商贩、餐饮等于一体,农历一、四、七日尾数为赶集日。餐厅有五间,大的可以承接100围酒席,以客家“红焖肉”、“焖狗肉”最为

出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