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世纪中期,英国大法官布雷克顿的名言“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被广为传颂。这表明当时英国已经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确立了司法权独立的原则D.产生了法律高于国王的观念
2.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
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
3.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余在议会通过的。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国王个人的意志决定立法B. 议会集体领导对国王负责 C. 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延续D. 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
4.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1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D.立宪制和议会制
5.潘恩在其《常识》一书中说:政府呢,即使在其最美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这一思想在美国宪法中主要体现为 A.三权分立 B.联邦主义 C.主权在民 D.共和主义
6.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7.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不具有普适性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 8.《海国图志》记载:“(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C.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D.徳国的君主立宪制
2
9.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B.实行民主共和制 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1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及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无产阶级专政
11.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这种观点
A.认为法国以美国为民主仿效对象 B.预见了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性 C.高度赞扬1875年宪法的先进D.批判了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12.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这说明了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13.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
3
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 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B. 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D. 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1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15.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6.“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4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17.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8.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19.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动摇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20.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是
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
5
21.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2.恩格斯说,侵略战争给了中国以致命的打击,“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瓦解”。“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恩格斯这段论述主要是 A. 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危害 B. 认为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C. 说明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 强调侵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制度
23.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B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 C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D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
24.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
6
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A. 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 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 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 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25.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 曾国藩、李鸿章B. 康有为、梁启超C. 陈独秀、李大钊D. 孙中山、黄兴
26.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27.历史在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反封建不彻底C. 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8.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
7
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9.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30.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31.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8
32.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但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提出了驻京的要求,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以求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真实意图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33.有学者认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
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34.李鸿章说:“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
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长久,今之各国又岂有异。”这实际上是主张 A.对列强侵略沿用历代的政策B.对列强侵略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C.对列强侵略应该因势利导D.与侵略者进行经济斗争而避免战争
35.1911年武昌起义后颁布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
参议院通过的《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变 A.因人设法,工具主义倾向明显B.符合国情,有利于防止总统专权 C.违背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D.仿效美国,便于国民党控制政权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表格中同时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
9
的特征。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5 DCDAA 6——10 ABAAC 11——15BBAAD16——20 DDCAD 21——25ABADD 26——30CBDDB 31——35DBCBA 36.示例一
主题: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2分) 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2分)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
10
封建社会逐渐形成。(2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共6分,每场战争签订的条约和影响各1分) 示例二
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2分) 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分)
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2分)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共6分,答出探索内容和对近代化的影响各1分) 示例三
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2分)
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2分)
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2
11
分)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37.(1)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
(2)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
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
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没有民主的传统.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
12
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任何国家在学习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