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2023-07-21
来源:星星旅游
农业工程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6期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李小林 (安徽省水利厅,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 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 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6—0196—03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LI XiaO—lill (AnhuiProvincialDepartment ofWaterResources,HefeiAnhui 23002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this paper proposed the reasonabl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sustainable utihz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s,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and lfood problems.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utilization;protection;Anhui Province 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等自然灾害频发。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 安徽省于1980年1O月至1984年底开展第1次水资 资源逐渐匮乏,人们目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 源评价,资料系列以1956--1979年同步系列为主,提出安 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 徽省水资源总量为675.20亿m3o2002年4月至2005年l0 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月进行了第2次水资源评价。第2次水资源评价以1956— 1水资源概述 2000年同步系列为主。提出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为716.11 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 亿rn3,水资源总量在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 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 13位。评价结果与第1次水资源评价相比,总量增加40.91 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 亿m ;地区分布不均,南北差异更加显著;来水丰枯变幅加 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我国对水资源 大,干旱机率增加。 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 2.1地表水资源量 展》组织的。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 安徽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175 mm,较第1次水资源 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 评价增加35 mm,增加的幅度自南往北递减,到淮北平原基 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 本稳定。20世纪50、60、70、80、90年代安徽省多年平均年降 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 水量分别为1 193、1 118、1 153、1 209、1 210 mm,60年代以 限定I1-.2]。 后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天然径流量)为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 651.93亿m3,较第1次水资源评价增加35.7亿m ,其中淮 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 河流域175.78亿m ,长江流域406.91亿m ,新安江流域 固态水。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 69.24亿m 。 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 2.2空间分布 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 总的趋势由南向北递减,中西部多于中东部,山区多 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中国大百科 于平原,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径流深从新安江流域的 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 1 200 mm递减至淮北北部的100 mm以下。南北差异很大。 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 黄山、九华山和大别山区为3个高值区.淮北平原及江淮分 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 水岭中北部地区(淮河以南、瓦埠湖以东、江淮分水岭以北、 量p卅。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 定远以西)是2个低值区。 “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2.3年内分配 2安徽水资源特点 汛前(1—4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全省一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 般在3%~30%,其中新安江流域超过30%,江南为30%,淮 季分明。年均温、平均日照时数、无霜期分别为14~l7℃、 北平原在l0%以下,江淮之间除皖东小于20%外,其余均 l 800-2 500h、200~250d。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 在20%~30%;汛期(5—9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 为60%~83%,且由南向北递增;汛后(1 12月)地表水资 作者简介李小林(1981一),女,安徽潜山人,工程师,硕士,从事水利 工程管理工作。 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除新安江流域小于10%以外,其他地 收稿日期2013—02—26 区均为10%~15%。连续最大4个月地表水资源量出现时 196 李小林: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间,新安江流域和江南一般在4—7月;江淮之间除池河、滁 河流域出现在6—9月外,其余均为5—8月;淮北平原通 常为6—9月。连续最大4个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 数,淮北一般在70%一80%,淮北东部的局部地区达到81.5%; 新安江流域一般在60%~65%;江淮之间一般为5O%~65%, 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针对安徽省降雨时空 分布不均的具体特点,开展雨洪资源化的研究工作,适时、 适地实施洪水资源利用的工程建设。各地区特别是缺水地 区,要把回水利用作为列入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统一 管理和调配再生水。水资源利用分配涉及水资源工程布局、 城市建设、产业结构、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合理规划水资源. 必须全面分析和比较当地水与外来水、地下水与地表水、初 次水与再生水的关系,按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两个转 池河、滁河流域达70%左右。最大月地表水资源量出现的时 间,淮河流域一般在7月,长江流域沿江江北在7月,江南 和新安江流域则在6月。最大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 分数为15%~35%,由南向北递增。最小月地表水资源量出 现的时间,淮河流域多为1月,长江及新安江流域常在l2 月。最小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一般为1%~3%圈。 变”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 3.2节约用水与合理用水 要做到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必须从农业用水、工业用 2.4年际变化 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最大为1991年的1 221.9亿m。, 最小是1978年的258.1亿m3。各流域水系最大年与最小年 地表水资源量的比值在4~30,自北向南递减。其中,淮北平 均为30左右;江淮之间除滁河、池河在10~20外,其他均为 5~10:江南为4~5。 2.5出入境水量 安徽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8 951.5亿m ,出境水量为 9 530.3亿m3o最大出、入境水量皆出现在1998年。入境水 量为12491亿m。,出境水量为133 76亿m。;最小出、入境水 量皆出现在1978年,入境水量6 774亿m ,出境水量6 886 亿rrl 。20世纪50、60、70、8O、90年代年入境水量分别为 8 221.9亿、9 068.2亿、8 550.0亿、8 939.6亿、9 613.1亿m , 年出境水量分别为8 801.1亿、9 593.8亿、9 107.2亿、9 553.8 亿、10 230.9亿 。出入境水量除20世纪60、70年代略有 起伏外,基本呈现出增长趋势。长江流域出入境水量年代变 化同全省一致,新安江流域的出境水量年代变化基本是平 稳增长的趋势,而淮河流域的出入境水量年代变化呈下降 趋势[61。 2.6供用水量 全省供、用水总量均为291.86亿m 。用水消耗总量 153.98亿m0。 万元GDP用水量290.3 m (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 量),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76.0 m ,农田灌溉用水量5 491.5 m3/hm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27.6 m ,城镇居民人均生 活用水量128.3 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3.9 L/d。 以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中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 计算,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 170 m。,耕地平均水资源 占有量为17 430 m3/hm ;人均与农田灌溉水资源占有量居 全国第20位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49%,农田 灌溉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45%。淮北平原地区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9%,农田灌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 的14%。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1资源的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水资源,科学配置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需要进 一步完善安徽省省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及区域供水规 划,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资源水利和现代水 利的高度来研究安徽省各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省内 水、城市用水三方面进行综合调控。要实现农业节约用水. 今后应着重研究减少无效蒸发、渗漏损失,提高水的单位生 产率,实现节水增产;工业应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 位产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同时在城市推广节水生活器 具,尽量避免水资源浪费。其中,要着重控制工业和城市生 活用水量[7--8]。 3.3污水、洪水资源化 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入河道,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 境。进入2l世纪,城市和工业用水仍将继续增加。为了防止 污染,可以将污水处理回用于农业与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同 时,运用汛期多余的洪水,既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又利于解决安徽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 3.4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跨流域调水 要解决安徽北方的缺水问题,必须修建一批跨流域调 水工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工程正式建设前,必须做 好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兼顾调入和调出流域合理的需水 要求,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新水源的开发应 合理制定水价,以此调动用户集资搞节水工程的积极性。 多水源竞争,有利于开源工程的规模控制和资金的合理筹 措,并可避免水源工程规模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资金积压 和浪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以防 止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城镇供水量和再生污水排放量的 增加,城乡供水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规划进行滚动式 修订 。 3.5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多水源、多 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强有力的 综合管理,又要有权威的水主管部门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 管理。当务之急,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真正把水作为 资源来看待,将粗放型水资源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 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移。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 的水资源,才能真正解决安徽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问题[7.-81。 3.6水资源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 在安徽省尚处在起步阶段,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的意 识不是很强,需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方面,利用 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鼓励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另一 方面,对一部分用水户,特别是工业用水大户,用行政措施 促使其用中水替代原来的自来水或者自备水源。经过实践 197 农业工程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6期 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和经验,应该上升到法律高度,给 予肯定,在新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文件过程中,可予以适 当考虑 。 3.7水资源的经济化 法行政,为建立节水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目前,安徽省正 处于中部崛起的关键时期,庞大的人口绝对增长量仍然制 约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特别是给水资源及 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如何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 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5参考文献 [1】汪恕诚.资源水利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3. . [2】吴存荣.安徽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水利,2005(13): 200-203. 利用经济杠杆,完善水价格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 一步理顺和完善水价格体系,对城市供水要尽快达到成本 加微利水平,对农业供水耍实施合理补偿措施,在特殊干旱 时期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水量,促进节约用水。要妥 善解决城乡供水矛盾,完善占用农业用水的补偿机制,采取 政府扶持优惠与经济补偿的方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 投入。在调整各种供排水的价格、收费标准的同时,合理确 定不同层次的用水价格,促进和鼓励中水利用 。 4结语 【3]施祖麟,许丽芬.水资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J】.中国人口资 源与环境,1997(2):85—87. [4]陈家琦.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t995(3): 252—258.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法制体系建设,树立缺水意 [5】孙雪涛,岳芬华.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J】.中国水利,1999 (3):6-12. 识,增强节水观念,建设节水型社会水的问题是水利部门的 问题,更主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水资 源,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同 时要加强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建立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依 【6]吴季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J1.中国水利,1999(6):16—20. 【7]陈志恺.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 2000(3):9-13. [8]金学军,陈荣税.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2):6—7. (上接第192页) l2.8O个百分点,杂色烟比例处理T1、T2分别低于CK 4.67、 上等烟率提高8.97个百分点,均价提高2.14元/kg,杂色 烟减少16.77个百分点;中部叶和上部叶采用T2,即主体变 5.28个百分点。均价方面:处理,I’2最高(17.74元/kg),其次 为处理T1,最低为CK,处理T2分别比处理Tl、CK提高3.38、 黄恒定温度38℃(湿球温度35℃),主体定色黄筋恒定温 度48 qC(湿球温度37℃),其余按三段式进行烘烤,较习惯 烘烤的上等烟率分别提高30.32、25.64个百分点,均价分别 提高5.49、3.03元/kg,杂色烟减少5.28、4.47个百分点。 5.49元/kg。由此可见。处理,I.2即主体变黄恒定温度38℃ (湿球温度35℃),主体定色黄筋恒定温度48℃(湿球温度 37℃)进行烘烤较明显提高了烟叶质量。 表3中部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 (2)从试验过程来看,烟叶主体变黄温度36~38℃(湿 球温度在35℃),较传统低温慢变黄加快了烟叶变黄速度, 变黄期缩短了4 h左右,主体定色温度在46~48℃(湿球温 度37℃),这期间烟叶基本实现小卷筒至大卷筒,烟筋发软 变黄,烟叶的烤好与否已基本定局。而传统习惯烘烤由于烟 农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基本沿袭旧的烘烤模式,虽然较旧的 2.3上部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 普通小烤房烘烤质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对现代的智能 化烘烤设备没有很好灵活运用,时常有烤坏烟叶的现象发 生,因而整体烘烤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上部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比较来看(表4),处理 烘烤效果较好,其次为CK,最差为处理Tl,上等烟比例处理 rI'2较CK提高25.64个百分点,较处理T1提高29.7个百分 点;上中等烟比例处理rI-2分别较处理T1、CK提高37.7、 20.86个百分点;桔黄烟比例处理rI'2分别较CK、处理Tl提 高13.24、30.07个百分点;杂色烟比例处理,I'2分别较处理 (3)建议烟叶在烘烤过程中要结合烟叶成熟度、品种、 含水量等不同因素以及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特 点对温湿度进行灵活掌握,才能烘烤出优质烟叶。同时,加 强烟叶烘烤技术指导培训力度。 4参考文献 …1王胱霖,王建新.优质烤烟采摘、烘烤技术要点[J].科技创新导报, 2008(6):194. [2谭经勋.2]含水量大的下二棚烟叶的烘烤技术[J】_中国烟草,1992(2): 18-19. T1、CK减少了29.84、4.47个百分点;均价处理T2分别比 CK、处理T1提高了3.03、4.45元/kg。 表4上部叶烤后烟叶质量调查 [3]3盛孝雄,杨亿军,李楠.准确的湿度控制对烟叶烘烤品质的影响们r中 国农学通报,2009(18):189—193. 【4】杨占伟,周圆臣,郑土山.成熟度和定色期湿度与烟叶烘烤物理特性 的关系[J】.江西农业学报,2010(4):33—35. 3结论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下部叶采用处理T1,即主体变黄恒 定温度36℃(湿球温度35℃),主体定色黄筋恒定温度46℃ (湿球温度37℃),其余按三段式进行烘烤,较习惯烘烤的 198 【5】王涛,贺帆,詹军,等.烘烤过程中不同部位烟叶颜色值和主要化学成 分的变化棚.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5—130. [6刘占卿,贺帆,王涛,等.6]基于模糊评判定色期不同升温速度对烤烟上 部叶质量的影响叨.江西农业学报,2012(5):87-89,93. 【7】王涛,贺帆,徐成龙,等.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学报,2011(9):1127—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