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入“青年时代”
董干中学 王尊莉
中学生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介于11-18周岁左右,是一群刚从少年迈入青年的群体。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包含第7到第9学年,原先称作初一、初二、初三,现在开始称作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读完初三后会有以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高中或中等专科学校。高中则是第10到第12学年,称为高一、高二、高三。高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读完高三后会有以升入大学的高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本科或高等专科学校。从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称为中学生时代。用青少年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和以前的感觉大有不同,总是想用成年思维进行思考,行为却比较幼稚、大胆.大家渴望成熟,盼望成长,都带着美好的希望走向明天。
一、什么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的“青年时代”
中学生思想道德的“青年时代”,是从其身处的年龄和时代特点进行划分,是从家庭走入校舍,从个体走入集体的关键时期,也是对这个群体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培植”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青少年正处在心里和生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1、年龄特点
中学生年龄多为11—18岁,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1)他们还带有儿童那种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的特点,同时他们又渴望向成人看齐,力求懂事达理,要求别人尊重,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在发展中他们的品德常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与独立、自觉与不自觉的
1
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2)他们对人际关系、男女交往、社会问题日益感兴趣,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社会情况,开始关心家庭问题,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关系国家和国际大事,考虑自己的理想、追求、道路与职业。但是,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3)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血气方刚、好胜要强、敢说敢干,富有热情与正义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对人对事往往只看一点,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
2、时代特点
人们的思想和道德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实行各方面的改革,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反映到学生头脑里,必然会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新的思想特点。
(1)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当他们感到祖国的发展未能符合个人的愿望时,常常可能因具体问题而冲动起来,牢骚满腹、乱发议论、对现实不满、迷惘悲观,极少数人甚至还可能做出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来。我们要看到和爱护学生爱国的主要一面,引导他们了解国情,维护祖国的利益,体谅国家的困难,把振兴中华的理想和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建设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动力。
(2)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实际的选择。在一些社会思潮的左右下,他们往往以为上大学、当专家、搞研究和发明创造,才是有贡献、有价值的,而其他取向则没意思。因而当升学有希望时,他们尚能积极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可是一旦升学不太可能时,他们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松学习,停滞不前,自暴自弃,他们不容易正确对待自己,不善于根据祖国的需要与个人的情况,对自己的奋斗目标、道路和职业作出符合实际的选择。
(3)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要求民主,争取
2
发言权,能积极向班级、学校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有的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和参与社会活动。这些都是可贵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是,青少年认识有时片面,生活经验不足,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缺乏自制力,有时冲动起来往往固执己见,与集体对立,不接受教师的指导,我行我素。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有了目标才有了前进的方向。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这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惨痛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要确立坚定信念,引导学生做“四有”新人,宏扬正气,表扬优点,鼓励进步,指出缺点,唤起学生的良知和羞耻感,不断与歪风邪气作斗争,坚持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合。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教育学生。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社会各方都应互相配合,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加强学生理想、信仰和信念教育,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关心人,尊重人,热心公益事业,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人才,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
3
低,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走向。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同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父母都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把成绩作为第一位,娇生惯养,不知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思想。父母自己的理念就错了,他们自己的所做作为也还给孩子做了反面教材,不孝老人,贪财,玩乐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家庭、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然而家长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方法的不当和家庭矛盾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和影响了学生。
(1)、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养成了他们“以我为中心”、怕吃苦、好夸奖的习耐挫能力和自理能力。
(2)、简单粗暴的教育,致使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长此以往,形成了他们自卑、封闭、孤独的性格和逆反心理。
(3)、不良的言行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对社会发牢骚、对金钱的追求的流露、在家里打牌、赌博等行为形成了“身教”的不良影响。
(4)、家庭不合,吵架、分居、闹离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5)、把对孩子的教育寄托给学校或他人。家长忙着做生意挣钱、外出打工和“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完事”的错误认识使得家庭教育太过苍白。
(二)、学校教育方面
4
虽然这些年来,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下了很大力气,采取了众多的措施,但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丝毫没有得到有效的消弱,凭分数升学仍然是目前的现实。在分数的指引下,各层次的评价难有实质性的变革,学校顶不住上级部门升学指挥棒的压力,校长顶不住家长对学生升学要求的压力,教师顶不住升学评估考核的压力。这样,使学校德育在学校整个教育活动中只能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就是难以落实在行动上。涉及学生品德教育的各项活动大多都被教学活动所挤占,或者是“刮阵风”、“走过场”而已,而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渗透德育就显得更难了。
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得不到坚持和加强,学校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发挥。这样,使对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理想前途、道德品质、情感价值、心理健康、艺术特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社会影响方面
学生在校是学生,走出校门是社会人,他们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教育和影响是必然的事实。
(1)、社会各种不良风气,侵蚀着学校教育的成果。经济大潮、信息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商业文化的冲击波、汹猛的消费狂潮等等,成年人的思想尚在风浪中挣扎,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2)、商业网吧成为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毒瘤。学生因迷恋上网而逃课、偷钱、抢劫,而空虚、幻想、暴力甚至迷恋色情等决非耸人听闻。
(3)、文化阵地不容乐观。影视(包括广告)里连成人都看着恶心的片断、个体摊点上的色情、凶案、迷信书刊、崇洋迷外过洋节的时尚等等无不在影响者学生的思想。
(4)、诚信品德面临危机。农民工跳楼讨工资、假种子假农药、网络陷阱、非法集资、传销、
5
考试作弊,就连街道上残疾人的乞讨都要怀疑,学校教给学生的诚信让他们迷茫。
四、积极引导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入“青年时代”
要消除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应该切实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方式多样、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正确积极地引导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入“青年时代”。
(一)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也存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的问题。因而教学过程组织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影响知识的传授,也影响到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责任感等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巩固。各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充分发挥各科知识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德的培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和巩固思想品德的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掌握。这就必然要求各科教师把握所教学科知识的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在知识传授中增加德育内容而脱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各科应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特点,结合其含有不同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从书本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奠定知识的基础,并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达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6
(二)、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凡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校内外各种兴趣小组、科技制作小组、文体活动小组等,都可称为“第二课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育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二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觉悟,转变思想。
(三)、通过集体组织及其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学校集体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组织,在集体中由学生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心理互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理趋势对其成员的认识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与方式以及习惯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甚至可以左右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方向。集体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无声的命令,感染着每一个成员;在集体活动中产生的集体荣誉感,可以推动成员相互团结,共同进步;学生在集体中具有相互模仿和相互竞争的特点,可以相互教育和相互促进;集体中各成员间人际关系的融洽和冲突也直接影响和培养着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各种集体组织及其活动,充分利用集体的心理优势,充分发挥集体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潜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性勤工俭学和社会公益劳动等。
社会调查可使学生得到一些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生产、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从而提高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生产性勤工俭学活动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
7
确认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而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形成集体观念,锻炼学生的意志。
社会公益劳动是服务于公共事业的劳动,如植树造林,去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的劳动等等,这种劳动不计报酬,为公众谋福利,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