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__5.1.1_《相交线》教案

2020-07-12 来源:星星旅游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顶角、邻补角性质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等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对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毛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方法:采用“观察──问题──目标”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2、观察剪刀剪纸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 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拿出学具观察:两个纸板钉在一起,组成4个角,转动纸板观察4个角的变化情

况及变化规律。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学具,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

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它们的内在规律。

[说明: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地、概括地了解新的学习

任务,为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和规划方向。自然引出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和∠3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3)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4)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交点个数 所形成 的角 两两配对 分类 位置 关系 大小关系 相邻 相对 [说明:根据学生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层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

三、师生交流

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四、学以致用

(1)练习:

练习1、下列各图中∠1、∠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通过三个不同类型图形的判断,来加深对对顶角概念的理解。 练习2、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通过三个不同类型图形的判断,来加深对邻补角概念的理解。 练习3、下列各图中∠1的对顶角是 ∠1的邻补角是

一个角的对顶角有 个,邻补角最多有 个。 总结:一个角的对顶角有1个、邻补角最多有2个。 (2)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1的邻补角是∠2和∠4,所以∠1与∠2互补,∠1与∠4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2=∠4,类似地有∠1=∠3. 教师演示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及推理的过程。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说明:在几何推理的起步阶段,严格符号语言表达的推理过程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里可由学生回答,教师板出推理过程。]

五、拓展延伸

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演示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说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征、探索解题思路,这是例题教学的关键,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六、达标检测

幻灯片出示检测题

[说明:对练习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独立地予以评价,对从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错误要及时矫正,进行补偿性学习。]

七、盘点收获

学生小结本课主要知识与收获,在学生互相补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完善。

[说明:这一环节类似于一般的课堂总结,但它不应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应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知识系统化、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化,达到深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结构形成的目的。]

八、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2(必做) 第35页2(选作)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

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 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4.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5.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还是没能研究出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