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维的水墨造诣
关键词:王维文人画《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破墨
摘要:王维是唐代诗人和画家,被尊为文人画南宗之祖。遗憾的是,王维几乎没有真迹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后人的摹本中寻味王维。王维开创了“破墨”的技法,把画从色彩中解放出来,引领了水墨山水的新风尚。
对于王维的画家身份,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来自苏轼《书王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的那两句题跋。历代的文人画家们看重它,将它视作绘画创作的“纲目”,捎带着王维也一跃成为了文人画的南宗之祖。文人画也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遗憾的是,作为文人画南宗之祖的王维却没有真迹保留下来,可以信赖的史料也并不多见,只能从他人作品中推敲出部分历史的真相的。从画史资料来看,他的创作活动多集中在长安及近郊地区,尤工山水、树石,也涉略过人物题材。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祁(今山西祁县)人。玄宗开元五年(717),以16岁少年中进士,仕途顺利,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归隐蓝田辋川。他的诗,流传千古,著名的诗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等,几乎妇孺皆知。人们虽知道他还是一个画家,但是恐怕大多对之缺乏明晰的印象,因为据考证现存的传为王维的画,都被判为后人临摹或根本就是伪作。我们知道比较多的是《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和《济南伏生像》四幅摹本。 《雪溪图》被认为是最接近于史载王维绘画风格的一件作品,有宋徽宗赵佶题签“王维雪溪图”。原作不知存何处,我们只能从网络或是书本中的看到。一座拱桥,四五间茅屋,树木凋零,人烟稀少。两岸是皑皑的白雪,墨色的小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情景冷漠萧瑟。画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这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大典型特征。画面不繁复,不加颜色,干净写意,正如王维的诗一般。《江山雪霁图》通过山水,传达出闲和雅静、古韵幽深的氛围,流露着清新淡远,古意微茫之意,巍峨秀美的山峦,错落有致的苍松。线条勾勒,笔法挺劲,结构严谨。画家技艺精湛而出笔不凡,笔法灵活生动,青绿设色清新雅丽,树丛中几株红叶摇曳多姿,生机盎然。在整幅画中,两老者骑着马悠闲自得,两儿童策杖而行,透过茂密的丛林隐约可见深山中几幢庙宇屹立其中,显得庄严而又有生活气息。灌木苍劲,云水缭绕,远山叠影,一派深冬山林佳境。欣赏此画能一洗心中浮躁,进而享受到片刻回归自然的安宁。
王维最知名的画迹非《辋川图》莫属。此画起初是绘制在他的辋川别墅中的。唐乾元元年的冬天,笃信佛教的王摩诘上表朝廷,请求将辋川庄施舍为寺院,这就是文献里提到的“清源寺”。直到唐大中元年,清源寺内还保留着他的手迹,但是到了唐末却毁灭于战火之中了。可是,辋川图本的流传却从未有过中断。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王维的山水画风格多变,涉及古、今两种绘画样式,多作白画山水,通过用笔、破墨的技法来创造山水的形态,布色则交由工匠完成,清源寺壁上的《辋川图》是他的代表作。《辋川图》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
精心整理
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想来,这和王维笃信佛教不无关系。王维全家虔信佛法,他名维,字摩诘,而“维摩诘”乃是《维摩诘所说经》中一位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的大居士。王维曾学李思训大青绿金碧山水,但是他为了适宜在画中表达空寂清静的禅理,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这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所谓“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湿、浓、淡、焦”的多层次的变化象征性地表现所画对象。显然水墨画比之重彩画,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单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了“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作青绿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同时他首创的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了一步。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的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从此,绘画已不再完全依赖色彩,一种以山水、墨作为表现手段的“写意画”逐渐取代了浓艳富丽的重彩,中国画家们更是以毕生的精力研究笔、墨的审美因素,并赋予了原本单纯的表现形式以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美感。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以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话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达到了诗画相容的最高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