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中医中药·
张勤修运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经验
杜孟芯,张勤修*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摘要:介绍张勤修教授运用沙参麦冬汤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经验。本文简述了“沙参麦冬汤”的文献出处,从慢性咽炎即喉痹的中医病因病
机来论其治则,张教授认为肺胃津亏为其主要病机,临床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治之,收效颇丰,附医案一则。关键词:慢性咽炎;沙参麦冬汤;张勤修;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766.1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9.76.137
本文引用格式:杜孟芯,张勤修.张勤修运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249.
0 引言
张勤修,教授,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国家重点专科耳鼻咽喉科主任。师从于多位国内顶级中西医专家,打破门第观念博众家之长,学贯中西医。从医30载,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如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中耳炎、耳聋耳鸣、眩晕、扁桃体炎、咽炎、头颈肿瘤等。笔者跟随张教授临证处方,发现其运用沙参麦冬汤治疗慢性咽炎每每奏效。故本文主要探讨张教授运用沙参麦冬汤治疗慢性咽炎之经验,以飨读者。
1 “沙参麦冬汤”之溯源
沙参麦冬汤记载于《温病条辨》上焦篇56条,属于秋燥。秋燥,顾名思义,发生于秋季,尤以初秋多见,是由于感受燥热病邪所引
起的急性外感热病[1]
。而关于燥邪,最早在《内经》就已记载,但“秋燥”这一词此时并未出现。“秋燥”,最早见于明末医家袁班的《证治心传》中:“……时值夏、秋交替之时,最易变幻,直追深秋,燥令大行,往往盛于秋末、冬初,人在气交之中,受其戾气,伏而不宣,是
为秋燥”[2]
。他指出在夏秋交际之时,“燥邪”最为猖獗,人最易在这时受其害,此时的“燥邪”称其为“秋燥”。而吴鞠通则是集众医家之长,对“秋燥”进行了系统的辨治,并且有其独到的见解[2]。《温病条辨》论述沙参麦冬汤的原文是:“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然后加以注释:“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上二条指桑杏汤:“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桑菊饮:“亦救肺卫之轻剂也”两条。
而本条的发生是在病之后期,故“病深一层矣”[3]
。因秋燥后期燥伤肺胃阴液,故以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2 喉痹
慢性咽炎,中医称为慢喉痹。痹,意为不仁,闭塞不通,喉痹即
表现为咽喉部的不适症状如咽痛、咽部红肿、咽部异物感等。本病病位在肺、脾、肾及胃。其病因外感、内伤俱有[4]。张教授认为,究其病因,逃不开津液亏虚。因咽喉为气息出入之通道,为肺、胃之门户,其位置表浅,若人体正气不胜邪,则首当其害。无论是气候骤变,肺卫失固,咽喉为风邪所中,亦或是饮食不节,致脾胃虚弱,咽喉失养,还是温热病后,耗伤阴液,咽喉失于滋养等,都会发为喉痹。以上种种病因致病,都与津亏相关[4]。如风邪从口鼻入,内犯于肺,壅遏肺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5]
。可见若肺之宣降功能失调,则难以将津液输布至人体口鼻咽喉及其余身体各部,故导致津亏。同样,若脾胃虚弱,则脾之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难以将津液上输与肺,一方面肺无物可输布、另一方面脾自身布散津液功能也失调,故出现津液不足[5]。再加上慢喉痹这一慢性疾病,病程长,迁延不愈,且易反复发作,久病不愈亦耗伤阴液,至此津液亏虚更甚。综上所述,津液的充足与否,与喉痹的整个发生与治疗关系密切。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杜孟芯,女,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
医耳鼻咽喉科学。
通讯作者*:张勤修,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3 遣方用药
方中麦冬、沙参宣肺益胃、养阴生津,共为君药。辅以玉竹、花
粉生津润燥,增加麦冬、沙参清养肺胃之力。佐以桑叶轻宣燥热,扁豆、生甘草益气培中,补土以培金,甘草又可调和诸药。据张教授多年用药经验,若伴咳嗽咯痰者,酌加蜜枇杷叶清肺止咳;若因感受风寒之邪,酌加麻黄发汗散寒宣肺,紫苏叶解表散寒,辛夷散寒,通鼻窍等;若查见咽后壁充血者,酌加蝉蜕利咽、除热,木蝴蝶
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乌梅生津止渴,白茅根清热生津[6]、[7]
,以及活血类药物如:石菖蒲等。自觉异物感重者,可配合毫针刺营放血。针刺位置为咽部增生之淋巴滤泡。
4 典型病案
韩某,男,45岁。2018年4月3日就诊。主诉:反复咽部异物
感10+年,复发加重伴咳嗽4+天。查体:咽后壁充血,咽部淋巴滤泡增生,余无特殊异常。舌脉:舌红少津苔薄白,脉弦。处方:北沙参10 g、麦冬10 g、玉竹10 g、桑叶10 g、白扁豆10 g、生甘草10 g、辛夷10 g、蜜枇杷叶10 g、麻黄10 g、紫苏叶10 g、乌梅10 g。药6剂。二诊:服药后,诸症减轻,仍觉咽部异物感,偶有咳嗽。查体见:咽后壁稍充血。原方去麻黄,加石菖蒲10 g、白茅根10 g、白附片10 g、巴戟天10 g。药6剂而愈。
证属风寒袭肺,肺失宣降。肺宣降功能失司,则口鼻咽喉处及全身津液无法及时补充,而致津亏。治以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生津润燥,加麻黄发汗散寒宣肺,辛夷散风寒,通鼻窍,紫苏叶解表散寒,蜜枇杷叶清肺止咳,乌梅生津止渴。
二诊时风寒之邪已祛,但咽喉部症状仍未解,故原方去麻黄,加石菖蒲理气活血,白茅根生津利咽。再加患者素体肾阳亏虚,加白附片、巴戟天益火之源、行气活血。
5 结论
慢性咽炎这一慢性疾病,迁延不愈,常反复发作。久病耗伤阴液,加之本病病因病机多导致津亏,故滋养肺胃阴液是其主要治则。本病主要为咽喉受累,遂加利咽之药,缓解症状。张教授认为同时还应嘱患者避风寒,调情志,转移自身注意力,勿过度关注病情,把精力放在工作和家庭上,如果允许,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更加有助于本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进.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 郑慧娟.吴鞠通论治秋燥的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
大学,2015.[3] 清·吴瑭.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整理.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4] 熊大经.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7]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