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培养

2021-12-19 来源:星星旅游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培养

发表时间:2019-05-13T15:50:49.4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作者: 刘梦洁

[导读]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重要部分,主要是训练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计算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江苏 无锡 214100)

摘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重要部分,主要是训练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计算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举一反三,把学习的知识吸收,形成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知识迁移

小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不断完善和形成成熟的认知及思考模式。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合理联想,以数学知识内容对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1、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奠定知识迁移基础

有效实施数学知识迁移的重要方法是学习和掌握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对相应规律、原则等概括和总结。所以,数学老师加强对学生进行概念、定理等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1]。这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了解,考虑其所学习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能否满足对新知识的理解要求,假如学生学习过的知识不能有效理解新知识,老师就要补充知识和学习方法,让那个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等基础知识。能把基本概念和应用原则有效结合,才会实现知识迁移。比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分数加法和减法》时,要求学生复习和掌握加减法原则,对分数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对通分等知识进行理解,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迁移到分数加法和减法含义的理解。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重要的环节是要引导学生对各个部分的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具体的课堂教学时,对典型例题详细讲解,根据例题选择更多习题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对概念、应用原则、方法等真正掌握,实现知识迁移。

2、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

知识迁移要求学生应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因此,进行知识迁移的基础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果没有认知,就不能实施知识迁移[2]。对已经具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学,这个过程中的关联点非常重要,要寻找二者的关联点,进而实施知识迁移。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传授知识,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复习和总结以前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自觉寻找和建立新旧知识结合点。比如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知识时,要求学生以整数乘法、除法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对相应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使学生能够结合这些基础知识学习和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真正做到知识的转移。所以,学生要学习知识,并明确知识直接的联系,懂得应用知识发生过程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进行学科练习,引导学生灵活应用

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教学重点难点,对其进行有效突破是老师的重要任务。第一,老师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重点和难点,了解“重”和 “难”具体位置。第二,要掌握和应用准确的教学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进而真正突破。第三,老师的讲课要精简,训练要精确,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并做到举一反三,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比如规律习题 2 + 4 =6=2×3=2×(2+1) 2 + 4 + 6 =3*4 2 + 4 + 6 + 8 =4*5

2 + 4 + 6 + 8 +101214 … + 16 =8*9

老师对学生进行提示,分别写出每个式子的答案,观察其规律。 上面各个式子的答案如下: 2 + 4 =6=2×3=2×(2+1)

2 + 4 + 6 =12=3×4=3×(3+1) 2 + 4 + 6 + 8 =20=4×5=4×(4+1) ……

2 + 4 + 6 + 8 +… + 16 =8×(8+1)=8×9=72

从每个式子的答案得出规律,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和其相邻奇数的乘积,奇数比偶数大。上面的习题可以看出,数学计算的教学中,很多知识都相联系,可以对计算和数字进行分解,横向联系,得到相应数学规律,从而轻松获得的计算答案。这样习题的学习,学生学习当时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学会了举一反三,进而再今后的学习和计算习题时,会灵活应用这样的思维而有效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要符合数学计算内容,也就是要合理。所以,相应的教学情境要合理,引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老师设置教学情境是要进行抽象知识的形象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施数形知识学习[3]。并且,根据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思维拓展,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认识,结合教学情境,学生能轻松快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系,在计算数学习题时,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能力。比如,老师结合学生春游,设置教学购买旅游票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购票方式有两种,一是个人购票,大人票10元,儿童票 5 元;一是团体购票,要求8人以上,票价7元。有6个家长带着6个儿童来购票,请帮助他们设计最好的购票方式,计算所花的钱数。因为,购买旅游票的两种方式,会误导学生思维,只简单比较两种计算方法。根据这个思路得出答案10×6+5×6 =90(元);第二种方法:(6+6)×7=84(元),90>84,用团体购票方式最佳,花了84元钱。这是最好的方法吗?老师启发和鼓励学生研究讨论,于是,学生发现团体票比大人票少3元,比儿童票贵2元,这样最好大人买团体票,儿童买个人票。可是,大人人数不够8人,需要有两个儿

童加入,于是又形成了一种购票方式,其计算结果是,8×7+[6-(8-6)]× 5= 76(元)。这样的习题和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会积极思考和研究,同时会使学生的好胜心得到满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充分合理想象,使其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提高了想象和思维能力。并且,通过简单计算比较像复杂推理进行转换,实现了的知识的灵活迁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计算教学中要求对学生思维进行重点训练,因为迁移能力属于数学思维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对学生迁移思想的有效培养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数学老师要对教材知识研究和分析,创新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培养,拓展迁移思维空间,做到具有全面知识迁能力。参考文献

[1]周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1):87-87. [2]余会梅.浅谈数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103):108-108. [3]谢清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教师, 2017(20):49-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