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
作者:屈玉含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6期
摘 要:近年来,学区房在中国社会持续升温,各个城市不断涌现天价学区房。很多家长认为,重点学校附近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环境都将有利于孩子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学区房的出现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实行的“就近入学”政策是紧密相关的。采取“就近入学”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限制以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行为,促进区域内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本文分析了经济法视野下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 关键词:经济法;学区房;破解路径
就近入学本来是个利民便民的政策,但在中国社会来说却意外导致了学区房的形成,经济实力成为政策对不同家庭实际影响的关键因素。学区房问题可以看作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国家政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楼市的变化。显然,这与政府当初推行该政策的初衷并不相符的。 一、学区房问题的根源
(1)学区房热反映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现状。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在极力热捧学区房,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致。“天价学区房出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其成为家长们争夺的焦点,房价自然水涨船高。从经济法角度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需要宏观调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自发的市场配置的条件下,公共产品很容易出现供给机制缺失的局面,然而公共产品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因而面对这些领域,国家去调控,却又会面临其它相关领域的乱象,这些情况很难预料,也很难避免。
(2)学区房热折射出教育与商业的联姻。在行业术语中,学区房又被称为教育地产,教育地产这个概念将学校和地产两者捆绑在一起,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字眼。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名校已成为他们相互竞争的金字招牌。教育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姻,增加了楼盘的卖点,有助于销售。因此,房地产开发商每开发新的楼盘,都会通过多种途径给楼盘贴上学区房的标签, 或者在名校附近买地建楼,或者在所开发的楼盘内自主经营幼儿园或中小学。房地产联姻名校,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增加房产的教育附加值,谋取更多的利润。而教育之所以与房地产联姻,是因为部分教育部门想依赖开发商来投资办学,期望不用投入就可以办名校。同时,一些重点中小学也希望通过开发商楼盘的广告来多方面宣传自己的优秀,以吸引更多生源,提高品牌声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由工作单位来分配。可是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市场化改革的逐渐展开,居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偏好和家庭经济情况选择购买或租赁房屋。就近入学政策严禁学校通过考试选拔学生,这就刺激了家庭根据他们不同的教育偏好和购买能力选择不同的居住地为子女选择学校。结果,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购买高价的学区房进入好的学校,低收入的家庭无力购买学区房进行择校。这种富裕家庭通过用脚投票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有教育需求的富人大量向重点中小学校附近集中,促进学区房的形成,而且还会进一步推高周边的房价和物价,贫困家庭可能会因此无法承受高额的生活成本被迫选择迁出,这就使得就近入学政策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化的目标难以在事实上实现。 二、学区房问题的破解路径
(1)改革与完善户籍政策。户籍政策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将就近入学政策与户籍制度相分离。本质上来说,学区房问题是就近入学政策和户籍制度双重约束条件下的产物,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政府在这两方面的制度改善和创新,主要是应把学生享受“就近入学”政策从现在附着于户籍的状态下剥离出来,地方政府针对学区房建立了一整套的价格管控机制,并及时发布相关的租赁和买卖信息,有效地解决了学区房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被打上了人身财产的印记,这种情况下,户籍制度不再仅仅是户口的登记和管理,还成为了一项与福利分配和资源配置密切关联的制度。未来教育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与户籍制度相分离,以此保证大众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2)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教育投入,甚至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本改变这个局面。基础教育本身是一项典型的公共服务,它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这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保证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国外的地方政府的一些特定的税收收入会专门用于教育投入,这也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做法。
(3)对学区房征收特别税。现实中,人们购买学区房一般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让孩子可以进入重点学校就读;二是投资增值。这就使得学区房比普通商品房有更高的附加值。而且购买学区房的家庭往往来自于富裕的阶层。对学区房收税,可以遏制学区房的投机需求,使得投资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征收的税金应该专款专用,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这样也可以逐渐改变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削弱“学区房”存在的社会基础。
(4)引入竞争机制,支持民办学校。近年来,民办教育异军突起,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政府应该重新评估民办教育的价值,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不公平政策,坚持“公益导向,公平竞争,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给民办学校一个良性发展的机遇与环境;同时,政府也要为民办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中,政府明确规定民办教育同公办教育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措施,包括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来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应该把一些闲置的校产,通过出借、出让等形式来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等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些措施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但关键是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将《促进法》的有利措施落到实处。
教育是影响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服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本文分析了经济法视野下,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道主,许峰华.叩问教育公平—从学区房现象谈起[J].基础教育研究,2014,( [2]江坚.基于学区房现状浅谈教育地产的发展[J].创新,2014,(2):61. [3]林建华.浅谈房地产市场与学校发展的关系[J].时代教育,2015,(21):39.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