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史记》中的感恩行为

2022-12-08 来源:星星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史记》中的感恩行为

作者:王亚江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5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69-02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不少关于感恩的人、事,司马迁对于这些具有感恩精神的历史人物给予很高的评价,对他们的感恩行为投以赞许的目光。本文将从知恩图报、以怨报怨、士为知己者死三个层面对《史记》中的感恩行为进行论述。 1.知恩图报

俗语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又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报恩、知恩图报被人们所认可,而知恩不报、恩将仇报被人们所鄙夷。知恩图报的思想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心理之中,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民族性格。知恩图报、以德报德是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评价人物品行的道德准则。

在《史记》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知恩图报的人、事,司马迁对于这些人的感恩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如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报人以恩。不论是贷钱之恩,送钱之惠,一饭之德,还是举荐之功,活命之恩,苏秦、刘邦、陈平、韩信、张苍等人都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司马迁对苏秦等人报恩行为的记述充分说明他对感恩行为的认同。

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与此相反,忘恩、忘本、忘义,必然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知恩图报、以德报德是道德建设的范畴,它有利于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司马迁也重视道德的约束力,通过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司马迁充分认识到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极力弘扬美德,让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发挥出来。他将大批关于感恩的人、事载入《史记》,就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通古今之变\"的应有之义。 2.以怨报怨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是和知恩 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报恩与复仇,不论大小,不但获得社会的承认,而且为社会所赞扬和鼓励,显然它符合中国人以道德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要求。\"实际上以怨报怨、以牙还牙从侧面肯定了知恩图报、以德报德,是对感恩精神的有力补充。\"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显然\"儒家推崇以德报德,赞成以直报怨,而且赞成以怨报怨。\"儒家对以怨报怨的认可,更加突出了以德报德的合理性、优越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史记》中伍子胥于楚平王报父兄之仇,李广于霸陵尉报一己之冤,主父偃于昆弟宾客报复所遭到的冷遇,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的行为。司马迁之所以赞同以怨报怨,是为了更好的使人们认同知恩图报,从而有利于感恩精神的流传。人们拥有知恩、感恩、报恩的心,从而使施恩处于一种无限循环的状态。与知恩图报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相反,以怨报怨或许会激化人们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两者相比较而言,人们更愿意接受知恩图报,以怨报怨是不得已而为之。以怨报怨作为知恩图报的对立面,是对感恩强有力的认同。司马迁也希望通过以怨报怨的\"破坏性\"冲击人们的心理,促使人们认同知恩图报的合理性,从而减少人们的\"怨恨\"行为,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3.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刺客列传》中都提到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孟尝君列传》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传》中的侯赢,《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刺客列传》中的豫让、聂政、荆轲等都是为知己者死。在这些人当中,豫让、聂政、荆轲的报恩行为尤为悲惨壮烈且震撼人心。

刺客们为什么舍身亡命为人行刺,为什么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呢?不论是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刺客们,还是贯高、侯赢、得粟者等食客们,他们都得到了恩主的赏识,恩主使他们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徐裕敏说:\"司马迁把立名看作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而酬知遇之恩也包含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因为别人肯定了他的价值,他也愿意以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显然恩主的知遇之恩使\"士\"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士\"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揭示刺客内心情感世界和心理需求,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刺客的报恩行为。陈桐生说:\"在稠人闹市中慷慨悲歌,旁若无人,这是刺客内心情感世界的真实流露。这是英雄寂寞的泪水,这是英雄渴望被人理解被人赏识和尊重的深情呼唤,这是英雄从灵魂深处发出的要求建立不朽生名的呐喊。\"刺客们的心田是一片荒漠,渴望着知遇甘霖的滋润。刺客内心世界愈是寂寞,愈是渴望被人发现,其所积蓄的能量就愈大,其所外化的报恩方式就愈惨烈。刺客渴望被社会理解和尊重,所以一旦得到知遇的甘霖便以涌泉相报,甘愿为知己者死。

刚健有为、意气奋发的时代风气,使处于战国时代的人们认识到个体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成了当时人们追逐功名的心理动因。战国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时代,是人的价值被充分重视的时代。正是由于人的价值的发现,才促成了\"百家争鸣\"。而时代对人价值的肯定,进一步激发了个体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认为,\"士为知己者死\"是士的价值信仰,同时也是士为得到知遇之恩而必须具备的自身优势。

\"士为知己者死\"承载了人们追求正义的理想。有一种力量专为消灭邪恶与社会不公而存在,它就是游侠。精神游侠的司马迁不为\"正统\"思想束缚,他为\"士为知己者死\"呐喊,也喊出了自己心中的怒火,从根本上说司马迁呼唤的是感恩,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是以感恩精神为价值基础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本文从知恩图报、以怨报怨、士为知己者死三个层面对《史记》中的感恩行为展开论述。众所周知,道德是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史记》一书载述的道德内容非常广泛,感恩就是其中之一。感恩行为有良好示范和道德润滑的作用,对于促进爱心和感恩在社会范围内互动,实现社会和谐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学会了感恩,常带一份感恩的心,才能促进感恩与施恩的良性循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