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 五年级 苏教版本 上册 教学进度
周次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 第19周 第20周 总计 单元 1 2 2 3 3 4 4 5 5 5 5 6 7 8 8 9 9 9 周节次 18 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多边形的面积 多边形的面积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法和减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 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 备注 68 学期总节数
享堂南街小学教学计划表
姓名:蒋俊凤 学科: 数学 班级:五年级二、四班 日期:2019.9 教 材 分 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九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和用字母表示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2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里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还编排了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学 情 分 析 5.2班和5.4班一共有96名学生,他们经过了四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态度端正,几乎所有学生的作业都能整整齐齐,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我所代这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距比较大,5.2班的学生积极活泼,整体水平不错,基础知识扎实,本学期计划继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提拔”尖子生;5.4班有一些男生中有个别浮躁的学生,女生中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比较慢,本学期将重点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教 学 目 标 1、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3、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5、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1、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教 4、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学 5、 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引导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 问。能引导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措 6、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 施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全册教材分析
项目 内容 1.教材名称、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上) . 2.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九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和用字母表示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教情积公式。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2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 教材里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学情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分析 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联系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初步形成有关整数和小数、正数和负数的认知结构;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 2)引导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和讨论交流,,经历多边形面积公式探索过程和相关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过程,能应用公式计算常见的多边形的面积,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土地面积的大小,能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与面积计算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3)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能对统计表和条形图表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联系需要解决问题解释统计结果。 2. 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增强数感。 2)进一步增强思维活动的条理性和灵活性。 3)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意识。 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6)培养演绎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解决问题: 1)尝试从数量的多少与次序、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数据的变化与规律等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体会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的方法,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发现,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3)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正确的合作态度。 4)能回顾反思学习过程,解释或评价学习的结果。 进一步感受反思性学习环节的意义和价值。 4 .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 (3)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联系现实素材学数学,联系现实生活用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5)引导阅读“你知道吗”等内容,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数与代数领域(第1、3、4、5、8单元) 本册教材在一至四年级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学生初步掌握整数的四则计算,能应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册教科书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这些内容涉及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展。利于巩固和加深学过的整数知识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系统地学习分数只是做好准备。此外,安排用字母表示数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为《简易方程》实现了更好的衔接,从而提高的教学效果。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第2单元)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面积概念,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引导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能进一步深化对面积概念的教材理解,促进对几种基本图形特征的认识。以前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只能计量相对较小的面积,用来计量土地面积就显得很不方分析 便。为此,本册教材安排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既全面地了解面积单位,也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第6单元) 本册教科书安排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图的容量大,能同时呈现更多的数据信息。教学后,学生就能对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与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面积是多少 校园的绿化面积 ) (1)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 《面积是多少》里渗透了初步的等积变形思想,为进一步探究多变性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校园的绿化面积》中重点安排了“割补法”把稍复杂的平面图形转化成常见的基本图形的内容。 (2)更加重视实际应用。 《面积是多少》里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校园的绿化面积》中测量、计算草坪的面积、设计花圃;《班级联欢会》,以组
织班级联欢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调查、设计、分组等活动。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研究 1. 提高学生小数计算正确性的研究。 2. 如何进行活动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3.重视练习的设计,每节课的练习都要进行整合和筛选,尽量避免书本上题目完全照搬照用,机械重复的现象,避免做一题讲一题低效率的做法。 4.每节课的练习都尽量设计一道思维含量略高的练习,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拓展学生的解题策略,增强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 5.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好一本自主学习本,专门用于纪录自主学习的提方法纲,或可用于记录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况,可以写我自己学会了什么,我有什么经验,也可以写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也可以尝试做一些练习等等。 措施 6.自主学习提纲的设计遵循灵活性原则.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分层性原则.方法指导性原则。 7.加强学生作业的批改,尤其注意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8.注意加强学困生的工作。采用教师集中补差和学生互助等形式进行。注意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9.在教学中要结合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10.教学中注意知识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11.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密切注意学生在家的表现,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加以弥补知识缺陷 。 一、负数的初步认识 3课时 二、多边形面积计算 9课时 课时三、认识小数 8课时 四、小数加法和减法 7课时 安排 五、小数乘法和除法 13课时 六、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7课时 七、解决问题的策略 5课时 八、用字母表示数 4课时 九、整理和复习 5课时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 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的数。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认识负数。这些都为学生初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 单元 2、引导现实生活问题,是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教材解读 (1)以统计表的形式昌县商店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学生认识到在统计工作中,通常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2)以平面图的形式呈现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行走的情况。引导学生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行走时方向相反的路程,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单 元 教 学 目 标 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引导实践操作,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重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引导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
教 案 首 页
课题 负数的初步认识 主备人 蒋俊凤 学习基础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生已有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最普遍的是在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看到用负数表示的零下温度。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 在习题纸的温度计中,用彩笔表示温度。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引导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课 标 要 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从天气预报,电梯标识等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负数,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运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引导体验活动,感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在交流、体验、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负数,会运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 学 难 点 体会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习题纸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一、导入 老师收集了两组数学信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信息一:零上3摄氏度 地上2层 存入500元钱 信息二:零下3摄氏度 地下2层 取出500元钱 提问:1、你从这两组信息里看到了什么? 2、这两组信息有什么异同点? 3、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看它们是四组相反意义的量呢? 二、新授: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 (1)引导天气预报感受负数:什么叫“零上”?什么叫“零下”?0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 (2)引导电梯标识感受负数: 地上2层和地下2层生活中什么地方出现过? 你能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存入500元和取出500元吗? (3)认识正负数、读写正负数 2、感知正数、负数、0三者之间的关系 (1)体验活动一: ①在组内交流你了解到的有关温度计的知识; ②用彩笔在温度计纸上突出0℃、+30℃、-30℃,并交流画法。 ③想象你在+30℃和-30℃时身体的感受,用动作表示。 (2)体验活动二: 通常,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 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 米。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 ③想象你站在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望向海平面的感受,组内交流。思考:①0在正数和负数中起什么作用? ②引导活动的体验,你对正数、负数、0有什么新的认识? 3、完善对正负数的认识 提问:①0为什么不填?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③负数呢? 4、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负数。 引导刚才的学习,你对负数有哪些了解?
课堂 练习 设计 1、 2、用正数或负数表示 (1)印度洋上的岛国——马尔代夫平均高度仅比海平面高1米,记作( )。 (2)印度洋最深的还够——瓜哇还够,最深处低于海平面450米,记作( )。 (3)汽油沸腾的温度是四十摄氏度,记作( )。 (4)汽油凝固的温度是零下十八摄氏度,记作( )。 (5)金星表面的最高温度可达四百六十五摄氏度,记作( )。 (6)火星表面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一百二十三摄氏度,记作( )。 1、任意写出五个正数、五个负数 2、填空: (1)—25读作( ),+24.7读作( )。 (2)比海平面低100米,可以记作海拔( ),海拔20米表示( )。 3、想一想 甲地海拔100米,乙地海拔—200米,丙地海拔—100米,甲乙两地相比( )比较低一些,乙丙两地相比,( )比较高一些。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了解生活中,在哪儿还见到过负数,它们又表示什么选 做 意思呢?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负数的初步认识 学习基础 主备人 蒋俊凤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负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有一定的探索经验和技能。 学习困难预测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 应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负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认识负数的意义及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课 标 要 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 学 难 点 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具 学具 教学挂图、温度计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1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正数: 负数: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出示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统计图。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 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4、试一试: (1) 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5 -2 -1 0 1 2 4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2接近2,还是接近0?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1、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课堂 练习 设计 2、(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达标检测题目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了解生活中,在哪儿还见到过负数,它们做 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第( 二)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单元 三角形的面积和公式,并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二段引导学生探教材索梯形面积公式并进行应用,教学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合平方千米;第解读 三段教学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这三段内容的教学之后,还安排了整个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1、学生引导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会引导割、补、拼以及数方格等操作活动,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解决一些与图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2、学生认识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合平方千米;引导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初步建立1公顷实际大小的观念;发现平方米、公顷合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相应的单位换算;会解决一些与土地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经历探索各种多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空间观念。 4、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的能力,体会面积计算和测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重难教学难点: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 点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引导转化推出面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指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引导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着学情重指导“怎样转化”。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分析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主备人 蒋俊凤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 有一定的探索经验和技能 学习困难预测 在探索计算公式时,可能会出现相邻两边乘积的现象。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引导教学,一方面是基本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课 标 要 求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引导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体会复杂图形可以转化成简单图形,割补、平移是实现转化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感受“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 学 难 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学具 三角尺、长方形纸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等积变形)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3)揭示课题: 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4)用课件进行演示并小结。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稿剪开,再引导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3、教学例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3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用字母表示面公式:S = a h(板书)
课堂 练习 设计 1、 试一试: 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底是50厘米,高是7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面积都与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3、 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 达标检测题目 1、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有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这块赛迪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练习二第4、5题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的面积吗? 图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A、B是上、下两边的中点。你能求出图中小平行四边形(阴影部分)
教 案 首 页
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主备人 蒋俊凤 学习基础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有一定的探索经验和技能 学习困难预测 没有充分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导致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忘记除以2。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引导教学,一方面是基本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课 标 要 求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 学 难 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学具 三角尺、长方形纸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注: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学生明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因为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S = a h÷ 2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3、阅读“你知道吗”
1、试一试 课堂 2、练一练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练习三第4—10题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梯形面积的计算 主备人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蒋俊凤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生已经掌握梯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有一定的探索经验和技能。 学习困难预测 没有充分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导致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忘记除以2。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引导教学,一方面是基本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梯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课 标 要 求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 学 难 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学具 三角尺、长方形纸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1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出示例6: 用例6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注意:组内所选的梯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要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 + 下底的和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因为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 所以 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高÷2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S = (a +b)h ÷ 2 二、全课总结: 师:引导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1、试一试 一块梯形的麦田,上底是36米,下底是54米,高是40米,求这块麦田的面积。 2、练习四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练习四第1—4题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选 一个等腰梯形的上底是10厘米,下底是18厘做 米,底角是45度。它的面积是多少?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公顷的认识 主备人 蒋俊凤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困难预测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 材 分 析 本课内容按照“引入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发现进率----应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顺序编排。 课 标 要 求 体会公顷的实际大小,会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引导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认识公顷的含义。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认识公顷 1、 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 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来到操场)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来到篮球场)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一块三角形林地的面积是36公顷,底边长做 4000米,高是多少米?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认识平方千米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 材 分 析 本课内容按照“引入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发现进率----应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顺序编排。 课 标 要 求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体会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会平方千米和其他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1、 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1000有多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谁?你知道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某市为建新技术开发区,特开发一块80选 公顷的土地,这块土地含多少平方千米?如果做 每平方米预计投资1.2万元,这块地预计投资多少元?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简单的组合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3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理解面积的意义,以及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含有整格、半格的图形面积的基础。 有一定的探索经验和技能。 学习困难预测 在数格子的时候,可能会有数错的现象或者把半格当做整格数的现象。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理解面积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引导教学,一方面是进一步学习估计和数方格的方法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或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另一方面是初步体会可以引导平移、割补等方法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熟悉的图形计算面积。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做些铺垫。 课 标 要 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掌握分割法、平移法和数方格计算较复杂图形面积的方法,体会转化、估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图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华丰小学校园中有一块草坪(如右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2、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打算怎么办?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 半个怎样处理:两个半格看做一格。 接近整格的怎样处理:可以看做一格。 只占一格中很小一部分的怎样处理:可以不计。 【方法二】 把这些不是整格的都看做两个半格为一格。 四、小结。
你能算出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课堂 练习 设计 你知道它们的面积吗?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预估时间 必 做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作业 设计 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选 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做 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整理与练习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4 授课 时间 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有一定的探索经验和技能。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在计算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时,可能会出现忘记除以2的现象。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沟通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到过程的内在练习;再引导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已学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提高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引导动手实践、探索、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获得堆相关知识的一些新的认识。 课 标 要 求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 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 学 难 点 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 教具三角尺,挂图 学具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在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2、画图: 3、小组交流: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 二、练习与应用: 第1题 这4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最后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 第4题 在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它们都和图中的长方形面积相等。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 第5题 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练习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7题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整体面积 – 石子路的面积;(2)把小路两边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底是19m,高是9m的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出面积。 第8题 要明确每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两条腰的长度,即都是8米。 第10题 计算钢管根数的本质是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而不是计算着钢管堆横截面的面积。教学时,要引导直观示意图并借助想象,帮助学生体会球和方法的思考过程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之间存在的相似性。
1、你会填写下表吗? 课堂 练习 设计 2、 达标检测题目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预估时间 必 形的实物,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这些面的面积。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11、分别找一个表面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小数的知识,理解小数的意义,发现小数的性质,进行比较小数大小的活动,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小数的意义是单元 小数的性质也是抽象的数学规律,本单元编排的四部分教学内容教材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解读 是循序渐进的,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改写大数的方法的基础,后面三个内容的教学又促进了小数概念的逐步清晰、逐步深化。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利用生活中熟悉、现实的素材,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学、实践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单元教学数的关系;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重点 利用生活中熟悉、现实的素材,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关系;引导教学、实践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单元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教学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体会了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分数间的联系;还教学学情了分数的知识,学生初步理解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等分数的意义。这些都是继续教学分析 小数知识的必要基础。本单元系统的教学小数知识,将学生建立比较完善、比较深刻的小数概念。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学习困难预测 小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教 材 分 析 本课时共安排两个例题。例一安排了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例二引导学生结合米和厘米的关系,在直尺上分别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长度,进一步明确几个百分之一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课 标 要 求 进一步认识小数,探索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引导学习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复习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分米=( )米 3分米=( )米 二、感知两位小数 1、出示例1:1厘米=( )米 提问: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1厘米是100分之1米,100分之1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0.01读作零点零一。 2、出示填空题:4厘米=( )米 12厘米=( )米 学生根据经验进行回答,教师进行指导。 3、 学生根据教材第31页上面的直尺图,完成图下的填空。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把7厘米写成0.07米的?又是怎样想到把11厘米写成0.11米的? 4、 引导比较、归纳。 启发:0.01、0.04、0.12、0.07、0.11这几个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所表示的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 指出:这些小数都是两位小数,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进一步启发:联系刚才的学习过程,你认为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呢?三位小数表示的应是怎样的分数? 三、感知三位小数 1、1毫米=( )米 提问: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个小数怎样读呢? 2、试一试: 40毫米=( )米 105毫米=( )米 学生汇报思考过程和小数的读法。 3、学生利用上面的活动经验完成31页练习,并写出下面三个小数 4、引导比较、归纳。 这些小数都是三位小数,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四、概况小数的意义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结论: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追问:这段话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接着往下说吗?
课堂 练习 设计 指导完成“试一试”。先学生各自完成填空,再依次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1、 为什么1分是100分之1元,5分是100分之5元,7角3分是100分之73元。 2、 为什么写出的小数都是两位小数。 3、 你知道0.05元表示多少钱吗?你是怎样想的? 达标检测题目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不同的小数? 做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用数字3、5、8和小数点摆小数,能摆出多少个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困难预测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并熟练的运用会有一些困难。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例题,例3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探索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中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二是明确其数位名称及顺序。例4的教学重点也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仅可以是0,而且可以是其他整数;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 课 标 要 求 进一步认识小数。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小数计数单位的形成。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一个小数里含计数单位的个数。 多媒体课件 学具:卡片0、0、1、2和小数点•。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板 书 设 计 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 复习引入。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提问:小数分为哪几部分?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记数单位是什么? 二、出示例3:你能举例说说1和0.1的关系吗? 1、引导学生把1和0.1都看成相同单位的数量。 学生自主画图探索。 结论:1里面有10个0.1。 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0.1和0.01有什么关系?0.01和0.001呢? 学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3、小结: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10。整数部分的1和小数部分的0.1之间的进率也是10,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记数单位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4、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记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教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 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5、提问: (1)小数部分有一个数位,叫几位小数?(学生举例) (2)小数部分有4个数位,叫几位小数?(学生举例) 小结: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叫做几位小数。 6、把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 填完后,交流。提问: (1)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各位起往什么方向排列,小数部分呢? (2)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什么,右边第一位呢? (3)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 三、试一试和练一练。 1、试一试1.45和0.45有什么不同? 2、练一练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预估时间 必 练习五7、8、9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至少写3个。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小数的性质和应用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本课内容是在认识小数的意义,学习小数的读写法、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的基础来探索小数的性质。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时,会出现整数的末尾添加或减少0的情况。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5引导比较,初步感知小数末尾添上0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上述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例6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化简。 课 标 要 求 进一步认识小数。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化简或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小数的计数单位发生变化。 多媒体课件 小数的性质 0.30.30板 书 设 计 0.30 4.00元 4元0.3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小数部分末尾的02.80元 2.8元 0.100米0.10米0.1米10.50元10.5元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 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 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复习引入: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1、准备题(1)1元 =( )角=( )分 (2)在下面( )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 =( )元 30分=( )元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课件出示例4: (1) 读题 (2) 分组准备,讨论。 (3) 说出结果。 0.3元=0.30元 (4) 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 学生自主填空。 (2)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 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 课件出示例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 3.16=( ) 10=( ) 学生自主改写。 四、全课小结。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练习六2、3、4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是多少? 做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某数的小数点向后移动一位后,比原数大2.原数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本课内容是在认识小数的意义,学习小数的读写法、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探索小数的性质的基础来教学的。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比较近似的小数比较起来会出错。 教 材 分 析 例7安排的活动线索与例5相似,也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引导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课 标 要 求 进一步认识小数。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引导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会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多个小数大小的比较。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设疑激趣: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1.演示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提问:三角尺和练习簿,那个贵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学生汇报: (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所以0.6>0.48。 (2)0.6是60个0.01,0.48时48个0.01,所以0.6>0.48。 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三、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的练习,在小组里说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全课小结。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练习六7、9、10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小刚和小勇进行百米赛跑。小刚的成绩是11.9秒,小做 勇的成绩是12.3秒,谁跑的快?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数的改写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把大数目改写成整万、整亿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加单位,理解改写前后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教 材 分 析 本课时以学生感兴趣的宇宙空间为背景,引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求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课 标 要 求 进一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 教 学 目 标 1、学生学会将大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掌握点小数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数的改写的方法 非整万、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 板 书 设 计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384400=38.44万 149600000=1.496亿 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点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去掉末尾的“0”,添上“万”或“亿”就可以了。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教 学 反 思 归因 分析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出示课题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这节课,我们学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引导学习,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二、学习小数的改写 教学例8:地球和月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00千米,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00000千米。(1)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84400=38.44万) 教师总结说明: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写“万”字. (2)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学生讨论: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独立改写成149600000=1.496,并说出改写的方法. 教师总结说明: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写“亿”字.如果小数位数比较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前几位小数. (3)试一试 在八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大约是57910000千米。水星离太阳大约是多少亿千米? 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注意什么? 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相应地添上“万”或“亿”作单位,也就是先把一个数缩小一万倍或一亿倍,再写上“万”或“亿”作单位,这样原数的大小不变。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合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试一试、练一练 (1)1999年北京市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员共120100人,改写成用“万人”作单课堂 (2)1999年我国出版图书7320000000册(张),改写成用“亿册(张)”作 单位的数. 练习 设计 位的数.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把下列各数改写成整数: 7.05亿 0.85亿 4.785亿 练习七1、2、3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整数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部分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困难,需要进行多次练习。 教 材 分 析 以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为素材,设计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索,组织讨论: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 标 要 求 进一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学生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 学 难 点 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铺垫孕伏.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2.教学例9: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教师谈话:(2)出示例9: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教师提问: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 学生明确:1.496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满5,舍去,进1,求得近似值数为1.5 学生讨论:1.496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 学生明确:1.496精确到百分位,就要看千分位,千分位满5,向百分位进1,求得近似数1.50 分组讨论:精确到百分位1.50百分位上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3)试一试: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4)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3.781(保留一位小数)0.0726(精确到百分位) 教师提出问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些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合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全课小结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填空.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需要用( )法保留小数数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课堂 精确到( )位…… 近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6.0要比6精确.因为6.0表示精确到了( )位, 练习 6表示精确到了( )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丢掉. (3)下面各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间?它们各近似于哪个自然数? 设计 5.28 12.71 4.86 7.05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后是1.67,则做 原数可能是多少? 练习七3、5、6、7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一位小数简单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教材先结合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继续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再把加法运算定律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小数,并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习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单元 1、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教材集、整理信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读 2、 突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适时地将加减法运算定律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小数,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规律具有的普遍意义。 4、 恰当引入用计算器计算,拓展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5、 学生经历简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单 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元 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教 2、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学 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目 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标 3、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 重难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点 . 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一位小数简学情单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适时地将加减法运算定律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小分析 数,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规律具有的普遍意义。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小数加减法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本课时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一位小数简单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会出现小数末尾对齐的情况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在简单的购物环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课 标 要 求 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引导“逛超市”,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引导感受生活,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难 点 理解小数点要对齐的算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出示例1的情景图 学生交流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怎样列式呢? 根据回答,板书问题几算式。 3、揭示课题 二、新授 1、小数加法 (1)出示问题: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小数减法 (1)刚才经过大家的探索,知道了怎样计算小数加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2)出示问题: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钱?(3)指名说说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4)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上的小数点怎样确定? 3、教学“试一试” (1)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自己算出结果吗? (2)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计算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4.75+3.4=8.4(元),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结果化简。 4、归纳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课堂总结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作业 设计 1、一块橡皮1.2元,一本练习本比一块橡皮贵2.5元。买一本练习本要多少元? 必 2、一条公路已经修完86.35千米,剩下的比已修完的做 多27.4千米,这条公路还剩多少千米没修? 3、小明有10元钱,买钢笔用去6.5元,买改正带用去2.7元,小明还剩多少元?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选 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做 号看成了减号,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小数的退位减法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2 授课 时间 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用“0”补充数位,有的学生可能会出错。 教 材 分 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着重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需要把“被减数的百分位上看作0后再减“的计算方法。 课 标 要 求 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提高能力。 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难 点 用“0“补充数位。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 3.8 5.75 8.63 2.08 +6.2 +3.19 -2.57 -0.53 2、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知识,在计算中还会出现不少的问题需要去“攻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情境图 (2)有哪些文具?每一种各是什么价格? (3)要求一本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你会列式吗? (4)你能试着计算吗? (5)差的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到的?是把上面的5移下来的吗? 3.4的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0”? (6)归纳小结 在计算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时,可以把被减数小数部分的末尾看作0再计算。 2、试一试 (1)要求一支水彩笔比一支钢笔便宜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呢/ (2)和例题的计算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集体评价。 (3)被减数的十分位和百分位上都可以看作几?为什么? (也就是说8-2.65,可以把8看作8.00来计算) (4)在小组中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三、课堂总结 引导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小红有6.8元,为了买12.8元的一本书,她向爸选 做 爸要了10元钱,买书后还剩多少钱? 练习八,6、8 动物园里一只长颈鹿的身高是6米,一只大猩猩的身高是1.65米。这只长颈鹿比大猩猩高多少米?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用计算器计算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用计算器计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习困难预测 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总结不够全面、具体 教 材 分 析 引导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机计算小数加、减法。引导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 标 要 求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引导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会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 学 难 点 在计算器上按小数时,容易漏掉小数点。 教具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学具 准备 用计算器计算 板 书 设 计 像0.80、0.56、0.478……这样的小数在计算器上可以直接按“.”,整数部分的0和末尾的0可以不按。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广润发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新授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1)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2)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 (3)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4)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0.7+0.3= 0.77+0.33=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选 0.777+0.333= 做 0.7777+0.3333= 0.77777+0.33333= 0.777777+0.333333=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除了教学小数乘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外,还教学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利用向右或向左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得到的积或商.笔算时一般性的算法,是最基单元 础的知识。乘或除以10、100、1000……是计算中的特殊情况,不但运算的教材数特殊,方法也特殊,可以直接写出得数。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解读 以笔算为重点,带出求积和商的近似数、乘法分配律和除法性质在小数乘、除法中同样适用等知识。计算小数除法往往会出现商是循环小数的情况,在例题里简要介绍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以及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在教学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一些特殊的计算,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引导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3)学生探索并掌握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率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号数学的自信心。 在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整数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应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单元际问题。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教学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重点 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近似值;进行相关的简便计算。 单元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问难点 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近似值。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学 情 分 析 小数乘整数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学习基础 学习困难预测 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处理小数点。 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研究、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 例1从“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引出小数乘整数。首先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0.8×3”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介绍怎样用竖式计算“0.8×3”,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的小数位教 材 分 析 数是相同的。接着例题继续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要求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2.35×3”,从而学生进一步积累小数与整数相乘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引导例题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小数乘整数可以列竖式笔算,乘的方法和整数乘法基本相同。 “试一试”着重教学积里有几位小数,即怎样在积里点上小数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三道小数乘整数的题目,然后观察每题中的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最后引导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例题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出整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课 标 要 求 1、以生活为依托,创设情境。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教 学 目 标 式进行计算。 2、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2、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0.8×3”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 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探索计算方法 1、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提问:谁还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 板书: 0. 8 × 3 2. 4 讨论:谁能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4、提出要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 5、交流:列出的加法计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 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是几位小数? 6、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 三、教学“试一试”归纳计算方法。 1、出示4.76×12,2.8×53,103×0.25,要求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2、讨论:引导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先说一说每题的积各是几位小数,再学生独立计算。 订正时指出0.90末尾的“0”可以省略。 课堂 2、第2题 全班交流并讨论:各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 练习 数位数的?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1、用竖式计算 3.5×12= 243×0.64= 2.06×58= 2、一种布料每米售价32.8元,小明的爸爸做一套衣服需要用布3米。他带100元去买这种布料,够吗?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根据46×127=584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选 46×12.7= 0.46×127= 做 4.6×127= 46×0.127= 0.046×12.7= 4.6×12.7=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学 情 分 析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习困难预测 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以及扩大、缩小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例2分三个层次安排。第一个层次是用计算器计算5.04乘10、100、1000,把每题的计算结果与原数5.04进行比较,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初步感知把一个小数乘10、100、1000,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就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教 材 分 析 三位;第二个层次安排学生任意找几个小数,用它们分别乘10、100、1000,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对规律的感性认识;第三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引导交流、讨论,归纳出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引起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例3和“试一试”的教学是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名数化法的一些实际问题。 把规律教学与相应的简便计算结合起来,就学生探索规律的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有利于对规律本质的把握;而探索活动的素材由抽象复杂课 标 要 求 的“名数改写”改为简单的“小数乘整数计算”,就能学生把精力集中于规律本身上,有利于提高探索发现的有效性。重视应用。除了应用规律口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新苏还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加入了“名数改写的计算方法”的学习,把它作为规律的另一个应用,多角度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教 学 目 标 正确口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名数改写。 2、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主动探索规律的兴趣,体验不完全归纳法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3、结合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作风。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探索小数点右移的规律。 位数不够时补“0”的情况。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5.04×10=50.4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5.04×100=504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5.04×1000=5040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一个小数乘10、100、1000…… 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 0.08 ×10 2.6×100 3.74×10 0.005×1000 7.2×100 100×0.18 2.揭示课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举例——找规律——验证——得出结论 1.用计算器计算。 5.04×10= 5.04×100= 5.04×10= 2.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从中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3.再任意举几个小数分别乘10、100、1000来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 4.尝试完成例3。 出示例3: 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出问题: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汇报交流是怎么想的? 5.自主完成试一试。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集体交流。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1000倍……
课堂 练习 设计 1、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3.74×10 10×0.6 7.2×100 0.005×1000 1000×2.1 100×1.8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08×( )=0.80.258×( )=258 0.07× ( )=78.009×( )=80.09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1、 每千瓦时电可以用来生产化肥0.72千克。天京路小学这个月节约用电100千瓦时,用这些电可以生产化肥多少千克? 必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做 作业 设计 2、 预估时间 1、0.12是一个小数缩小10倍后的数,求这个选 小数。 做 2、6.25×8=a,625×8=b,a和b有什么关系?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学 情 分 析 小数除以整数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习困难预测 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研究小数点位置的规律,主动构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例题教学有层次地安排了三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题。9.6÷3的计算方教 材 分 析 法,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12÷5是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要在余数后面添上0继续除的方法;5.7÷6和试一试是帮助学生掌握商小于1时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对计算方法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再适当加以对比、归纳和总结,就可以学生形成相对完整和清晰的认识。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3题主要是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并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标 要 求 《课标》指出:数学课里的计算课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结果的计算,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分析过程与算理的归纳。新知的构建,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环环相扣、渐进深入。 1、具体情景中探索并初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懂得商教 学 目 标 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抽象概括及合理推理的学习方法。 3、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 学 重 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 学 难 点 理解竖式的算理、延伸除的过程、体会商里必须有整数部分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小数除以整数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教 学 反 思 归因 分析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引入课题。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看信息。 问:你认为小明的妈妈应该到哪个商贩处买鱼?为什么? 小结:有关小数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 2、问:看了上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怎样列式,师相机板书横式) 4、问:对于9.6÷3的结果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5、那么对于12÷5、5.7÷6的结果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6、探索算法 (1) 9.6÷3你会列竖式计算吗?试试看 生试算,师巡视。选择典型情况学生板演 (2)集体评议。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本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学生试做12÷5,5.6÷7 (4)问:做了这几道小数除法的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明白了什么? (5)小结: 三、知识运用 计算下面各题。 0.2÷5 3÷15 12.02÷4 做后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本课小结:引导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指导完成书73页“试一试”。 讨论: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是0,该怎么办?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又该怎么办? 。 课堂 2、诊断性练习书73页“练一练”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改。 练习 3、完成练习十三1——3题。 设计 1、 达标检测题目 2、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选 4只大熊猫3天吃掉竹叶36.24千克,平均做 每只大熊猫每天吃掉多少千克竹叶?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学习基础 学习困难预测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数位不够时用“0”来补足。 上一课已经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器继续探索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习教 材 分 析 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与10、100、1000……相除的知识。例5引导计算器探索初步感知把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这个数的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的规律,再引导验证丰富对这一规律的感性认识,例6学生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初步体会这一规律的应用价值。“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4—6题是学生巩固这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口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标 要 求 理解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1、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板 书 设 计 21.5÷10=2.1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21.5÷100=0.21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1.5÷1000=0.021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 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教 学 反 思 归因 分析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90÷10 900÷10 900÷100 2、前面我们学过小数点向右移动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那么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这节课就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2。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3)引导观察比较:21.5和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21.5和0.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一猜:把一个小数除以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 把一个小数除以100、1000呢?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 (5)归纳:引导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换一种说法,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 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说明这个小数除以了几?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三位呢? 2、教学例6 (1)出示例6表格,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2)要求“长颈鹿体重多少吨?”就是要我们干什么? (3)你会把500千克改写成以“吨”做单位的数吗?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3、试一试 225千克=( )吨 40千克=( )吨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1、某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比原来大25.65,原来的小数是多少? 选 做 2、甲、乙两人共有203.5元,乙的钱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喝甲的钱数一样多,甲、乙各有多少钱?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主备人
课题 小数乘小数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学生之前已学过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经验。 学习困难预测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确定。 例1中“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又一次指出小数乘法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相乘后怎样教 材 分 析 得到原来的积”是教学的重点,教材里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引导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要求学生说说计算上面两题的体会,两个小卡通的交流就是学生总结的法则。 课 标 要 求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小数乘小数 3.6×2.8=10.08(平方米) 3 . 6 ×10 3 6 × 2 . 8 ×10 × 2 8 2 8 8 2 8 8 7 2 7 2 1 0 0 8 ÷100 1 0 0 8 答:房间的面积是10.08平方米。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3.6×10 36 ×2.8×10 ×28 28 8 288 72 72 100 8÷100 1008 1.15×100 115 ×2.8×10 ×28 920 920 230 230 3220÷1000 3220 时间分配 一、复习 0.52+0.48= 0.17+0.33= 3.6+6.4= 0.8×3= 3.7×5= 46×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房间长3.6米宽2.8米。 提问: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 3.6×2.8≈ ( ) 想:3×3=9,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 4×3=12,面积在12平方米左右。 (3)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学生讨论。 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十,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 2、试一试。 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计算2.8×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 小组合作试一试。 解释算理: 得出: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是3.22。 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1) 在小组里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2)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4、总结小数乘小数的法则。
课堂 练习 设计 (1)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8.7 72.9 16.5 ×0.9 ×0.04 × 0.6 7 8 3 2 9 16 9 90 (2) 计算下面的题。 3.46×1.2 1.8×4.5 10.4×2.5 达标检测题目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中,中国运动选 员王濛以每秒约11.21米的速度滑行了89.21秒做 获得冠军,你知道王濛获得的是哪一个短道速滑比赛项目冠军吗?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小数乘小数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在小数乘整数时,学生初步有了两点体会: 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初步的感受是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 学习困难预测 计算小数乘法,在积里点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怎么办? 教 材 分 析 例2的教学线索是凸现矛盾、激活旧知,专项练习、新旧沟通。首先引导问题“要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学生发现784的位数不够,利用矛盾激活已有的经验。接着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在点小数点时体会“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 课 标 要 求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推理能力。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多媒体课件 小数乘小数 0.28×0.28= 0.0784 (平方米 ) 0 . 2 8 × 0 . 2 8 2 2 4 5 6 0.0 7 8 4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复习。 因数 15 1.5 0.15 0.15 15 0.015 因数 48 4.8 4.8 48 0.48 4.8 积 720 根据第一栏的积,写出其他各栏的积。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2、 解决问题 (1)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怎样列式? 0.28×0.28= ( ) (2)学生试做。 0 .2 8 提出:要从积的右边 × 0. 2 8 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 2 2 4 点? 5 6 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 0.07 8 4 数不够的,怎么办? 强调: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 前面用0补足。 3、观察例题里的图,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综合练习新课标第一网 1、 比一比,练一练。 0.67×0.13= 1.02×0.76= 0.045×14=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积的近似数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求积的近似数,一般先算出积,再根据精确度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在这些数学活动中,计算小数乘法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求积的近似数不要教学新的数学内容。 学习困难预测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例3在编写上有两个特点:一是3.18×1.6的笔算已经完成,只要把积保留教 材 分 析 两位小数,避免教学精力过多用于笔算乘法,淡化求积的近似数这个主题;二是学生在横式上填写结果,把求近似数留给学生进行。根据例题的编写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应先学生独立学习,再组织交流。交流的内容是求近似数时的思考,学生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教学例4要注意两点:一是圆圈里的等号必须在计算之后,根据左右两式的得数相同,才能填写。绝不能未经计算就写等号。 课 标 要 求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 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2、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求商的近似数 3.18×1.6≈ ( ) 3.18 × 1.6 1 9 0 8 31 8 5.08 8 答:去年他家大约收入5.088万元。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3、准备题。 精确到个位 精确到十分位 精确到百分位 精确到千分位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0.8054 1.9736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2)说说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 ) 指名板书竖式,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教学例4。 算一算,下面的 里能填上等号吗? 0. 8×1.3 1.3×0.8 (0.9×0.4)×0.5 0.9×(0.4×0.5) (3.2+2.8)×0.6 3.2×0.6+2.8×0.6 提问: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发现:用了乘法运算律。 Axb=bxa (axb)xc=ax(bxc) (a+b)xc=axc+bxc 说明: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3、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 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 0.32×403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练习十六2、3、7、9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一个数除以小数(1)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和运算律。 学习困难预测 除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 教 材 分 析 例5先引导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引导学生列出小数除以小数的算式。接着,提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引导交流,学生初步认识到:1.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2.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实现这种转化。 课 标 要 求 要考虑教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引导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式题。 2、经历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 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的逻辑美。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难 点 怎样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7.98÷4.2= ( ) 1 9 4. 2 7. 9 8 4 2 3 7 8 3 7 8 0 答:买鸡蛋19千克。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口算: 42÷21 120÷12 96÷48 250÷50 2、计算:2250÷18 说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要多看一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 2、列式。 7.98÷4.2= ( ) 3、讨论。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 可以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吗? 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同的倍数,商怎么样?(不变)怎样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把7.98和4.2都乘10,变成79.8÷42。 4、你能把这道题做完吗? 1 9 4. 2 7. 9 8 4 2 3 7 8 3 7 8 0 答:买鸡蛋19千克。 总结: 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注意做题之前审题: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有几位小数?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 怎样移动?怎样补“0”?(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 )÷3 6.72÷0.28=( )÷28 0.12÷0.03=( )÷3 0.672÷0.28=( )÷28 课堂 2、计算下面各题。 4.83÷ 0.7 0.756÷1.8 0.196÷0.56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练习 结合例5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 设计 算?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练习十七1、2、3、5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一个数除以小数(2)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学习困难预测 学生掌握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小数位数时的处理方法。 教 材 分 析 例6仍然呈现了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小数除以小数的算式。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理解,讨论怎样把这道题中的除数转化成整数。引导讨论,学生认识到: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过程中,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课 标 要 求 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算法过程中,放手学生尝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 学生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小数(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正确的进行计算。 2. 在探求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探索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3. 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的过程中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先在被除数末尾补“0”,然后再移动小数点。
教 学 难 点 理解被除数末尾为什么可以补“0”。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小数除法 1.1÷0.55=2 ( 千克) 3÷1.2=2.5(千克) 2 2.5 0.55 1. 1 0 1.2 3 0 1 1 0 2 4 0 6 0 6 0 0 答:买萝卜2千克。 答:买西红柿2.5千克。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新授。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1、妈妈购买萝卜和西红柿的单价和用去的钱如下表。(小黑板) 品种 萝卜 西红柿 单价(元) 0.55 1.2 总价(元) 1.1 3 买萝卜多少千克? 列式。 1.1÷0.55= 提出: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要乘几? 被除数呢? 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买西红柿多少千克? 3÷1.2=2.5(千克) 2.5 1.2 3 0 2 4 6 0 6 0 0 3、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 二、练一练 先说出下面各题怎样移动小数点,再计算。 0.16 9.6 6.8 34 0.25 5 三、练习。
1、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6.1÷ 0.05 1.8÷0.24 课堂 2、实际应用。 练习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鸡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鸵鸟蛋的重量是一个鸡蛋的几倍?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练习十八1、2、3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商的近似值(1)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生学习过整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教 材 分 析 例7用表格呈现了几种动物在水中每时的最高游速,并提出求“海狮的最高游速是每分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接着,利用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的认知矛盾,适当介绍循环小数的含义,并学生把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课 标 要 求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1. 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求出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2. 经历循环小数及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教 学 难 点 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40÷60≈0.67(千米) 0.666 板 书 设 计 60 4 0 .0 3 6 0 4 0 0 3 6 0 4 0 0 3 6 0 4 0 答:海狮的最高游速是每分大约0.67千米。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一、新授: 1、教学例7 下面是几种动物在水中的最高游速。 动物名称 海狮 海豚 飞鱼 速度(千米/时 40 50 64 海狮的最高游速是每分多少千米? 40÷60=0.666……(千米) 0.666 60 4 0 .0 3 6 0 4 0 0 3 6 0 4 0 0 3 6 0 4 0 如果继续除下去,余数和商有什么特点? 说明:像0.666……这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根据需要,可以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这道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是: 40÷60≈0.67(千米) 二、试一试。 用计算器算一算,海豚和飞鱼的最高游速大约各是每分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50÷60≈ 64÷60≈ 三、综合练习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1、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0.1818……≈ 1.290290……≈ 课堂 0.5656……≈ 6.74949…… ≈ 2、用四舍无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练习 2.7÷1.1 设计 16÷23 2.7÷0.46 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达标检测题目 0.4545……≈ 1.6969……≈ 0.205205……≈ 6.572572…… ≈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练习十九3、4 必 做 作业 设计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选 3除以7,商的小数部分第15位是几?第做 20位呢?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商的近似值(2)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知道了小数循环含义,并会把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近似值,并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 教 材 分 析 例8引导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该采用“去尾”的方法求得近似值。 课 标 要 求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 学 目 标 1. 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近似值,并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 2. 经历联系现实情境,凭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寻找合理答案的过程,体验分析、推理的学习方法。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近似值,并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近似值,并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计算器 准备 300÷45=6.6666…… 板 书 设 计 6 . 6 4 5 )3 0 0 2 7 0 3 0 0 2 7 0 3 0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教学例8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1、出示例8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4 5 续问:要求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应怎样列式? 板书:300÷45 一起计算,教师板书竖式: 接问: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结果是循环小数) 横式上应该怎么写? 如果有争议,就请双方把理由说一下,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交流:1)这一题不能保留两位小数,也不能保留一位小数等, 而要取整数商。教师随即擦去竖式中除到小数部分的商和余数。 2)因为买7个足球要315元,超过300元了,所以买不到7观察竖式,帮助理解。 1)提问:同学们为什么都自觉地想到把商保留整数? 2)教师指竖式,问:在这里,商6表示什么?余数30呢? 学生明确:30表示买6个足球后余下30元,已经不够再买一个足球了,所以只能商6。 3)把余数30改成44,被除数相应改为314,问:这样的话应 6 . 6 2 7 0 3 0 0 2 7 0 3 0 )3 0 0 (板书:取整数商) 个,只能买6个。板书检验方法:45×7=315(元)45×6=270(元) (因为买足球不可能买零点几个,只能一个一个地买) (余下的44元仍不是只能买6个。) (板书课题:商的舍五入法)(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商几呢?再把余数改成1,被除数相应改为271,问:这样的话呢? 够买一个足球,还 4)在这里我们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因为不5)提问:这里的“尾”是指什么? 谈话:从“≈”号可以看出,我们所求的还是商的近似值。 而这里的近似值却不符合四舍五入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小结: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合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这时,我们要自觉地取整数商,在竖式上我们只要除到个位就够了,不用继续往下除,横式上也只要直接写整数商。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图画,学生说说图意。 小结:像这样的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 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提问:这一题跟刚才一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明确: 1)两种方法都是题目中并没有要求,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取了商的近似值,并且都是取整数商。2)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3)第一种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舍去,所以叫“去尾法”;管余数是几,都只能把它省略。你想给这样的方法取个什么名字? (板书:去尾法)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学过求商的近似值,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近似值)(板书:四 (板书“进一法”) 而第二种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在商的个位上加上1,所以叫 “进一法”。
1.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64.8÷19= 13÷2.4= 4.6÷0.38= 课堂 2.每个油壶可以装3千克油,装40千克油需要准备几个油壶?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练习十九2、6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导教学,一方面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单元 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发展统计观念。本单元分四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解读 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第二段教学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第三段是整理和练习;第四段是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开展活动。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问题并加以解决。 3、根据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需要,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发展统计观念。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单元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2、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重点 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问题并加以解决。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单元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2、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问题并加以解决。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学生已经初步学情认识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统计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中,分析 一方面要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践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复式统计表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是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一方面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困难预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主要困难是不会设计复式统计表,不能灵活应用。 教 材 分 析 学生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情况,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4统计表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从而认识复式统计表及其特点。 课 标 要 求 注重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正确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正确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 课件、空白统计表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一、情境导入。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例1的场景图。 2、提问:同学们,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班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3、提出要求: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提问: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4、小结: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很不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二、认识复式统计表。 1、出示复式统计表。 2、谈话: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3、提问:(4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写? 4、出示“表头”提问:“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表示所填的数据都叫什么?(人数) 5、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填写在这张统计表中,你会填吗? 6、提问:谁来说说“总计”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7、学生回答后提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8、讨论: A、从现在的这张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B、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哪些特点? 9、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它们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10、揭示课题:如果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11、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三、课题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引导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 第1题:指导学生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 练习 第3题:给学生提供数据,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进行分析。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练一练”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预估时间 必 课本第 页第2题 做 作业 设计 选 课本第 页第4、5题 做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习基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俄学 情 分 析 学习困难预测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是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方面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容易丢失右上角的条形区分图。2、在分析中学生往往不能进行整体分析。 教 材 分 析 教材首先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呈现了2003年北京市、桂林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引导学生引导观察和交流,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填写相应的复式统计表,进一步明确图中呈现的信息。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课 标 要 求 注重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展示交流评价等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用途,掌握其绘制的方法。 2、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并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预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经历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探索过程。
教 学 难 点 根据统计图做出简单判断分析 教具课件、方格纸 学具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 一、情景导入。 (1)谈话:我们在介绍一个旅游胜地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两个词语是“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你去过北京和桂林这两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城市吗?外出旅游时要考虑若干因素,其中气温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这两个旅游城市一年中各个季度的气温如何呢? (2)出示教材第110页例2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这与我们原来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这种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3)提问:引导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4)浅蓝色直条表示北京的气温,那么深蓝色的直条表示什么呢?你还知道些什么? (5)填写下面的统计表,思考问题: a、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b、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桂林市呢? c、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6)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 (7)提问: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还有哪些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堂总结。 引导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你有哪些收获?
(1)指导完成教材第111页“试一试”。 a、提问: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了解些什么? 课堂 b、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2)指导完成教材第111页“练一练”。 练习 a、观察统计图中上海市和海口市空气质量的情况,说一说每日各城市的污染指数是多少。 设计 b、从上面的统计图你还能了解什么? c、你能根据这个统计图设计一个统计表吗? 达标检测题目 1、课本第112页第一题:引导学生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 并回答课本中的问题。 2、课本第112页第二题:给学生提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对比感受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预估时间 课本第113页第3题 必 课本第115页第2、3题 做 作业 设计 课本第116页第4、5题 选 课本第117页第6题 做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第( 七 )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枚举就是一一列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单元 案。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教材用枚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因此,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解读 一。而且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对学生来说,“列举”比“枚举”通俗,易于接受,教材里采用“列举”这种表述是从有利于学习出发的。 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引导不遗漏、不重复的单 元 教 学 目 标 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体会及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及方法。 重点 单元用列举的策略时能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难点 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提高。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三四学情年级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分析 举的策略,可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就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教 案 首 页
课题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 解决问题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授课 时间 学习基础 学 情 分 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 学习困难预测 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 材 分 析 例一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和它的长、宽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在摆小棒操作和列表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例二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课 标 要 求 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引导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
教 学 难 点 教具学具 准备 用列举的策略时能不遗漏、不重复。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 教学得失细节陈述 归因 分析 教 学 反 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课时)
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时间分配 一、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及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各自操作后,组织展示、交流。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 谈话:同学们引导操作找到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那是否还会有其他不同的围法呢? 3、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要求: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引导一一列举,你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你们引导操作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4、 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5、提出要求:请你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 学生计算后追问:引导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从屏幕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 要求:请大家按这样的策略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引导列举得到正确的答案。 3、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4、出示表格,要求学生用画勾的方法表示各种具体的订阅方法。 5、反思: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的答案,列举是要注意什么?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是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堂 练习 设计 达标检测题目 当堂达标 反馈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预估时间 必 做 作业 设计 用3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评成长方形,有几选 做 种不同的评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完成时间 预估时间 完成时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