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同步自测与解答(二)

2022-08-16 来源:星星旅游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同步自测(二)

第三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公共部门外部生态环境包括( )。

A.政治制度、 B.市场体制

C.劳动力与人口素质 D. 经济与技术环境

2、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具有( )的特点。

A.系统性和复杂性 B.动态性和稳定性 C.相关性和独立性 D.统一性与多样性

3、中国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 )。

A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 B中部和西部留不住人才

C东部地区出现了人力资源饱和现象 D中西部人力资源政策体制环境还不完善

4、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是( )。

A.做好人力资源制度建设 B.严格绩效考核

C.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预测 D.对人力进行教育和培训

5、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也已初步确立。

A.政府部门 B.市场机制 C.第三部门 D.公共部门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一般来说,社会整体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

2、人才环境的质量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状况是正相关的关系。( )

3、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应该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 )

4、开发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主要形式。( )

5、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优化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

6、我国在人才的考核评价方面,无论是对党政领导干部,还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都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导致考核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 )

7、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见,致使中国的人力政策缺乏稳定性,变化太快,这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实施,不利于充分发挥政策的公信作用。( )

8、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人才观念。( )

9、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时期,由于社会分工、分层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也日趋复杂。开始形成真正的独立的人力市场和全面完整的人才观。( )

10、公共部门内部的生态环境决定和制约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活动。( )

(三)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四)简答题

1、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述优化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对策。

第四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理论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始自( ),但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想,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却早已有之。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2、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有( )。

A.明确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B.概括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

C.建立了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 D. 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

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A.培训 B.教育 C.素质 D.投资

4、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势头更加猛烈,其主要代表有( )。

A罗默的经济增长—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

B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C斯科特的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模式

D贝克尔的微观进步模式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运作必须以( )为基础。

A市场机制 B竞争机制 C契约机制和 D保障机制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创始之前。( )

2、人力资本思想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那里得到萌芽式的阐述,他提出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具有极强的人力资本含义。( )

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但提高人口质量是关键。( )

4、贝克尔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并被视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最终确立的标志。( )

5、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标志是马歇尔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所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著名演讲。( )

6、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是人力资本最本质的性质。( )

7、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支出而非简单的消费支出。( )

8、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权和成本与公共部门密切相关,因此不具备私人性质。( )

9、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本的再投资也应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分享人力资本的收益权。( )

10、根据新增长理论,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和知识的增长。( )

(三)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人力资本:

2、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

(四)简答题

1、人力资本具有哪些性质?

2、人力资本具有哪些特点?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与一般人力资本的不同。

第五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 )是公共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组织发展战略需要,在对外部环境和本部门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为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制定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方针的过程。

A.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获取 B.公共部门工作分析

C.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使用 D.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私人企业组织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以( )为导向。

A.公共服务 B.公共价值 C.公共产品 D.公共利益

3、从规划的性质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 )。

A.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B. 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

C. 指令性人力资源规划 D. 指导性人力资源规划

4、( )是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

A.人力资源的环境分析 B.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

C.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平衡状况 D.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5、( )的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用定量方法预测具有相等间隔的时刻点上各类人员的人数,以此推测未来的人员变动趋势。

A. 德尔菲法 B. 自下而上预测法 C. 人员继承法 D. 马尔可夫链预测分析方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 )

2、德尔菲法主要适合于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宏观的长期趋势预测,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资料的预测有较好的效果。( )

3、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组织不适于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 )

4、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预测未来对员工个人的需要。( )

5、、自上而下预测方法是,先由最高层次的部门开始,各部门依次预测本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最终汇总得出人员需求的预测总数。( )

6、马尔可夫链预测分析方法强调运用统计技术来预测未来人力资源变化趋势。使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内部劳动力供给预测的结果非常精确。( )

7、相比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供给预测涉及的范围更广,更富有前瞻性。( )

8、人员继承法为国内外许多组织所采用,我国党政机关实施的后备干部选择和培养计划就是一种比较典型人员继承法。( )

9、内部供给分析的对象是在组织按照以往方式吸引和遴选时,计划从外部加入组织的

劳动力。( )

10、内部劳动力供给预测比外部劳动力供给预测较为精确。( )

(三)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2、在运用德尔菲法进行预测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第六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动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内在动因主要表现为( )。

A.物质生活环境的需求 B.社会关系的需求 C.发展的需求 D.组织的需求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途径。

A.人力资源考核 B.人力资源招募 C.人力资源培训 D.人力资源流动

3、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流动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交流的方式包括( )。

A.调任 B.聘任 C.转任 D.挂职锻炼

4、( )是我国公务员交流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A.调任 B.聘任 C.转任 D.挂职锻炼

5、( )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流动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A.人力资源政策 B.人力资源供求关系预测

C.人力资源制度 D.人力资源市场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调配功能是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功能。( )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个人意愿,而且更取决于外在环境的要求。( )

3、委任是我国公务员交流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

4、挂职锻炼不涉及公务员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它不改变单位的编制,不需要办理公务员的调动手续,只在一定时间内改变挂职锻炼公务员的工作关系。( )

5、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

6、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为限制人员流动设计的,附着其上的功能太多,已不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

7、改革开放前,我国公职人员的流动更多的是因个人意愿;现在工作需要在流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激励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途径。( )

9、身份的改变是调任与转任共同的特点。( )

10、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流动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

(三)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

2、调任:

3、转任:

4、挂职锻炼:

(四)简答题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人力资源市场对人力资源流动的作用有哪些?

3、政府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发挥哪些作用?

4、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意义。

2、试述促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对策。

参考答案

第三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ABCD 2、ABC 3、ABC 4、D 5、 B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是指客观存在的、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的外因条件和首要前提,它主要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四)简答题

1、(1)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性;

(2)人力资源政策体制建设环境还不完善;

(3)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滞后;

(4)劳动力市场环境还不成熟。

(五)论述题

1、(1)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素质人力供给量过剩,而地区欠发达的地方则供给量不足,这样就无法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所以,国家近年来提出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目的也是为了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只有优化了地区经济结构,才能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地区经济发展好了,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和协作,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均衡流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也是优化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引导地区经济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地区间的横向联合、协作,实行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

(2)改善育人环境,着重培养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对人力进行教育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太快,因此,我国旧的教育体制必须进行变革。首先就是要拓宽培训渠道。在进一步强化党校和行政学院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按照“纵向抓延伸、横向求拓展、国内挖潜力、国外建基地”的思路,拓宽培训渠道。“所谓纵向抓延伸,就是党校和行政学院在系统内,上对中央(上级)党校和国家(下级)行政学院,下对基层党校,按照计划安排,分层次、分类别抓好各级各类别干部的培训;所谓横向求拓展,就是面向国内名牌高校,充分利用国民教育领域丰厚的教学资源、对在职干部进行教育和专业培训;所谓国内挖潜力,就是把干部送到沿海发述地区实地考察学习,送到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集中教育培训,还可以送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挂职学习锻炼等;所谓国外建基地,就是有选择地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及西欧国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优秀人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而中、西部地区又最缺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把培养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同时,

要加大培训的投入,保证人才培训经费,是改善育人环境的物质基础。此外,国家在高层次人才的流向上要进行宏观指引,避免人才流动的盲目聚集效应,从而最终导致人才的浪费。

(3)优化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环境,引进适用人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在加强各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将中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实践中,我们党非常重视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使之上升为政策法规,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干部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政策范围涵盖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不断扩大,与国际惯例接轨开始成为人才工作决策者的主动选择,人才政策的发展层次从部门和地区的政策体系向国家政策体系升华,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人才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引进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主要形式,其有效手段就是用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这些年来,各地在优化引人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有关引人政策做了明确规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优化引人环境,办法应该更多一些,落实应该到位一些。比如,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人才柔性流动,或变户籍管理为身份证管理,变人员引进为智力引进等等,制定一系列的人力自由流动政策,创造一流的人力软环境,规范政府管理,为外来人才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在引进人才方面,还要注意它的适用性,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及发展现状,有选择地引进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被动跟进。

(4)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选拔优秀人才。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也已初步确立。具体表现在:以政府所属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人力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机制基本建立;劳动力市场的法规建设和规范管理受到重视,法制化管理初见成效;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和公共人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我国还需进一步规范人力市场,扶持民营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使人才市场中介的投资与经营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出现企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多中介机构,已经打通了中外合作渠道,可以促进我国引进国外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人力市场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要加强人力市场的功能扩展。 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上要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式。交流配置、综合服务、人事代理、信息疏导、社会保险、咨询指导、远程交流等服务功能都要逐步建立起来,特别是要加快在信息网络化基础上的无形人力市场的发展步伐。同时,要加强全国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的接轨。以经济区划为重心,打破行政区划的跨省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促进专业性人力市场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市场的发展,不断提高沿海开放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5)提高人力资源安全环境,防止人才流失。在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本主要以无形的知识形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增加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也大都转化成人头脑中的知识或能力。随着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剧,当事主体的资本、财富流失的风险也大幅度增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因特网为载体的新科技革命,使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村”,人才流动与交流越来越方便,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也使人才流失的风险大幅度上升。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缺乏安全保密意识,将使国家、企业等利益主体遭受重大损失。在这一背景下,人才流失已经危及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国防等各方面的安全。人才安全及其风险防范,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世界性课题。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从保护自身利益和长远安全出发,纷纷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及人才安全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人力资源安全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当事主体不仅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人才安全的重要性,而且在人力开发的各个层面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以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但是,同国外人力资源安全机制相比,中国人力资源安全机制还处在初步建构的过程中。 在人才流失风险加大的环境下,要有效防止重要人才流失,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国家重要人才,通过立法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需要制定政策法规,提高重要人才待遇,保障重要人才权益,规范重要人才流动。需要建立国家重要人才的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第四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理论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B 2、ABC 3、B 4、ABC 5、ACD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 2、× 3、√ 4、√ 5、×

6、× 7、 √ 8、× 9、√ 10、×

(三)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指的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因素之整和。

2、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指的是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针对公共权力使用者的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权利的归属依法生成契约而分别拥有的一系列权利。

(四)简答题

1、人力资本的性质可以从其与物质资本及其他形式资本统一性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人力资本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本的生产性。人力资本的生产性是人力资本最本质的性质。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的重要性更加显著。

(2)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同其它形式的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稀缺性一方面是由于无论是在何等优越的条件下,一个人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及其维持的实践终究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存量的增加投入劳动、时间和金钱等稀缺性资源。所以存量水平越高的人力资本,其稀缺性也就越大。

(3)人力资本的可变性。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口群体的人力资本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存量水平或价值可能会增加,也可能消耗、闲置和贬值。因此,在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进行维护,使其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发挥正常的生产功能。

(4)人力资本的功利性。人力资本是其所有者用来谋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一个人之所以愿意牺牲或放弃眼前的利益和满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了在将来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满足。当然,人力资本本身还可以导致外部效益和非经济效益,而这类收益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人力资本虽然具有许多与其他资本一样的共性,但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概括为:

(1)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不能够直接转让和买卖,只能被出租,或转让使用权;

(2)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都与人的生命周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受其个人偏好的影响;

(3)一个人可能拥有不同形式的人力资本但其总量是相当有限的,同时一个人所具有的非互补的人力资本也不能同时使用;

(4)人力资本的形成一般是在消费领域,当然有时也在生产领域;

(5)人力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还是一种涵义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

(五)论述题

1、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社会延展性。这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特征。它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以社会资本为中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育公共部门与社会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

2、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成本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在产权上不十分明晰,在成本上具有差异,一方面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权和成本与公共部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个人的自身努力和投资形成的,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私人性质。

3、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绩效测定的困难性。因为:(1)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出大部分是非物质的;(2)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出具有外部性;(3)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出是延迟的,只有在一定时期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因此,经济学家称其为“非市场产出”。

4、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收入与贡献难以对等性。其贡献无法用劳动边际生产率或生产要素贡献率确定。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所获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只是其所付出成本的一种补偿,按照其贡献支付应得到的收益是相当难以测定的。

5、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市场交易不充分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承载着合法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本,这使其发展成本与自身私人投资成本出现差异。所以,在市场交易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受到更大的限制。

第五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D 2、D 3、AB 4、D 5、D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 2、√ 3、√ 4、 ×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共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组织发展战略需要,在对外部环境和本部门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为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制定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方针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共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组织发展战略需要,在对外部环境和本部门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为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制定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方针的过程。

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以下四点: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基础的,是为实现公共组织战略目标服务的;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要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制定行动方针的过程;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1)挑选的专家应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

(2)在进行预测之前,首先应取得参加者的支持,确保他们能认真地进行每一次预测,以提高预测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向组织高层说明预测的意义和作用,取得决策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

(3)问题表设计应该措辞准确,不能引起歧义,征询的问题一次不宜太多,不要问那些与预测目的无关的问题,列入征询的问题不应相互包含;所提的问题应是所有专家都能答复的问题,而且应尽可能保证所有专家都能从同一角度去理解;

(4)进行统计分析时,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的问题,对于不同专家的权威性应给予不同权数而不是一概而论;

(5)提供给专家的信息应该尽可能的充分,以便其作出判断;

(6)只要求专家作出粗略的数字估计,而不要求十分精确。

(五)论述题

1、维持政治稳定。通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明确政府在未来发展的总体人员需求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政府遭遇紧缩管理的时候,能够采取积极的调控对策,进行合理的人员分流,以维护政府工作的连

续性,保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

2、促进行政发展。公共组织通过短期、中期、长期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及时获得自身需要的人才,有计划地对人才进行更新激励,实现人与事的有效结合。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长期预测,使组织明了未来人力资源的结构,保证公共组织的持续发展。

3、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不仅使公共组织做到适才适用,人尽其才,发挥人才使用的最佳效益,而且可以从宏观上控制人力资源在录用、作用、使用、培训、服务等环节的成本,寻求增加产出或降低成本的途径,提高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方面的使用效率。

4、实现人事管理技术科学化。现代公共组织不断引进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管理人力资源,使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更加合理和有效。人力资源规划是人事行政中技术手段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它包含了战略规划、预测技术、评估技术等多种方法。公共部门推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5、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现代公共组织不仅重视组织总体的发展,也重视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满足,力争使员工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机地协调起来。人力资源规划是联系组织与个体之间的桥梁,通过规划,使员工了解自己在组织现在与未来工作中的适用性,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明确自身素质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差距,寻求提高自身水平的途径,使自我得到不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第六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动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ABC 2、D 3、ACD 4、C 5、D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是指根据工作需要或个人意愿,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变换公职人员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消灭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人事管理活动与过程。

2、调任是指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副调研员以上的非领导职务,以及公务员调出机关任职的人事行为。

3、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其他正当理由,在国家机关内部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调动,或在同一部门中不同职位之间进行转换任职的人事交流活动。

4、挂职锻炼是指机关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上级、下级或者其他地区的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的职务,经受锻炼,丰富经验,增长才干的人事交流活动。

(四)简答题

1、(1)用人所长的原则;

(2)人事相宜的原则;

(3)依法流动的原则;

(4)个人自主与服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必须有一个基本条件,即劳动者个人能根据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决定流动去向。在人员流动中坚持个人自主原则,就是允许人员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组织和岗位,组织要尊重个人选择,照顾和保护公职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合理要求。同时,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性,公职人员有义务服从组织因工作需要而做出的流动安排,并按规定的期限到职就任,不得拖延或拒不服从安排。

2、(1)人力资源市场构成人力资源流动基本渠道;

(2)人力资源市场改变人力资源流动的方式;

(3)人力资源市场扩大人力资源流动的范围;

(4)人力资源市场提高人力资源流动的效益。

3、(1)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法律体系;

(2)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3)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

(4)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秩序。

4、(1)人力资源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完全确立;

(2)市场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3)户籍制度改革滞后;

(4)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五)论述题

1、(1)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公共部门通过有计划的人员流动,可以使公职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丰富管理经验和知识,增长阅历和才干,达到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人员流动,可以从其他组织向公共部门输送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激发公职人员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学习,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而防止公共部门及公职人员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封闭僵化的现象,保持和发展整个公职系统的朝气和活力,实现稳定与流动、维持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2)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结构。公共组织绩效不仅取决于公职人员的个体素质和能力,而且取决于整个公职人员的结构。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的年龄、性别、知识、专业、能力、职级等之间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这样才能使大家各尽所能,发挥群体的最优效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可以优化人才配置,实现适才适用,提高组织效益。

(3)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促进用人与治事的统一。在公职系统中,存在着一些

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能力不足或才能难以发挥的现象。这些公职人员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或不能运用他们的特长,为组织和社会公众服务;或不能胜任组织安排他们的任务。人与事不匹配,既影响工作的有效完成,也影响个人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封闭的系统只能维持这种职位配置的不当,而建立流动机制能够在实践中适时调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实现人事相宜,适才适用,促进用人与治事的统一。

(4)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改善组织的人际关系。组织内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公职人员身心愉悦地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分重视人情关系的国家,一些特殊行政职位上和担任领导职务的公职人员,如果在一个岗位任职过久,其周围往往会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公职人员一旦身陷其中,就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和困扰,既影响能力的发挥,也影响执行公务的公正性。有些严重偏私者,还会置法律法规与不顾,以权力作交易,谋求自己、亲属和关系网的利益,破坏公共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合理的人员流动,既可以使组织维持正常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使公职人员摆脱关系网的羁绊,廉洁奉公,公正执法,自觉维持公众的利益。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动,还有利于解决公职人员的实际生活困难,如长期两地分居、上班路途遥远等,体现组织对公职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具有稳定公职人员队伍的作用。

2、(1)明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市场主体地位。市场机制要在人力资源流动中发挥作用,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有自主的供求主体。劳动者是人力资本的当然所有者,享有人力资本的收益权、转移处置权,任何其他主体不能随意侵犯这一权利。否则劳动者就缺乏流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缺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进取精神。我国公共部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提倡个人对组织的义务和服从,也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个人权利,尊重劳动

者的个人利益。同时,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体制,根据实际情况,下放管理权限,进行必要的监督,让公共组织拥有较为自主的人事雇佣选择权。这样通过落实供求双方的自主权,更好地让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人才流动中发挥作用。

(2)完善市场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市场化改革,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健全人力资本产权、劳动关系、就业促进、职工培训、收入分配、争议调解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比较健全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严重影响人力资源流动决策行为,必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及工伤、医疗、住房等保险制度的建设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覆盖所有职工的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基金统一调剂使用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我国现行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职工在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差距甚大,影响了公私部门人员的正常流动。因此在改革中,要尽可能拉平这种人为的差距,对在市场流动中的各供求给主体一视同仁,解除公职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

(3)改革户籍制度。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为限制人员流动设计的,附着其上的功能太多,已不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长远来看,要让户籍制度仅仅成为公民职业或居住地的标志,不再具有其他功能。目前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针对人力资源流动的户籍管理办法作为过渡,促进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打破地域封闭和部门分割,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人力资源流动大市场。地方也可通过实行“柔性流动”的办法,突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即对流动的人员,不论有无户口,只要在该地工作一段时间,就可享受该地居民的待遇,变户籍管理为身份证管理,变人员流动为智力流动,从而取消人力资源流动的部门界限、身份界限和地域界限。

(4)破除官本位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公职人员,不管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接受人民

的委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教育是改变观念的重要方法,但教育只有与利益调整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官员切实置于人民的日常监督控制之下,让人民感受当家作主的威严,让官员在实践中感受公仆的地位,增强公仆意识。同时,要破除公职人员的等级特权待遇,废除他们不合民主精神和世界潮流的特殊利益。官职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特权。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而不是简单的说服教育,才是破除官本位观念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