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2020-07-02
来源:星星旅游
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6月 第7卷第l8期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June.2010,Vo1.7 No.18 ・191・ 述・ 中医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陈霄杨志敏 【关键词】 中医健康管理; 中医评估; 中医干预; 治未病;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新产业存中国的出现,受 到众多行业领域的密切关注,且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近年 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随着中医治未病理念日渐深 入人心,且中医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技术优势,中医药与健 康管理体系的结合符合我国国情,能够充分满足人民预防保 健的需求。 1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 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 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 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有效地利刚有限的资源来达 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可以从以下_二=方面进一步理解健康 管理的内涵特征: 1.1 医学角度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 变,健康管理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不同,它是 以个人和群体的健康为中心,针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健康风 险评估,并提供干预与指导的具有前瞻性、全面的健康保障 服务。 1.2管理科学角度 健康管理属于一种流程式的管理范 畴,是医生运用医学知识、信息技术等科学手段,对健康危险 因素、人体健康信息进行监测、分析、评估、指导的服务流程. 从而达到对人体健康有效管理与社会健康资源优化配置的 目的。 1.3信息技术角度健康管理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的信息科 学技术。通过计算机对健康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 应用网络进行健康动态管理,能够提高健康管理的准确性与 医生的工作效率,并为健康管理手段的改进提供了科学的可 供科研的数据资源,是实现健康管理规模化的基础平台。 2 中医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2.1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健康管理 中医“治未病”思 想首见于《内经》,其核心理念落实钊一个“防”字上,充分体 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发挥“治未病”思想存现代健康保 障中的引领作用,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充分展 作者单位: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级非医攻博(陈霄);广 东省中医院(杨志敏) 通讯作者:陈霄 现 。吴伯平等 认为,中医治未病要放在健康管理层面I 理解,除了检测各种各样的指标以外,更主要的是要了解每 个人的生话习惯和生活习俗,他主张以生活规律,天人合一 的养生方式来保障身体健康。孙涛等 。从治未病思想对慢 病后备军健康管理的指导角度m发,指…在慢性病未形成前 的机体早期功能失衡状态,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 可以为慢病后备军的系统综合预防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 王琦等 认为,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对疾病的预防 观,并提m中医体质i级预防学说,针对不同人群制订相应 的预防保健措施以实践巾医治未病思想。 2.2 中医评估手段与干预方法研究 亚健康人群是健康管 理的主要对象,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调治亚健康符合健康管 理的要求,而中医体质学说的建立为健康管理提供了可靠的 依据与重要的评估丁具。 2.2.1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估工具《中医症状鉴别诊断 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诊断学》和《亚健 康巾医临床指南》为从中医药角度研究亚健康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中医药学者在亚健康领域的做了一定研究:王秀云 等 阐述了亚健康的中医理论渊源与源流发展。刘保延 等 对亚健康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进行_『信度和效度分 析。韦玉科等 通过融合模糊逻辑推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及町拓学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对复杂的亚 健康状态进行智能化诊断的模型,实现了对专家诊断推理过 程的模拟,以应用于亚健康中医辨证。还有亚健康“中医几 诊综合评估”法、亚健康中医证候调查问卷、亚健康让候测试 量表、中医健康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等,丰富了中医对人 体健康状态的评估方法,对完善中医评估T具的内容起到一 定的促进作用。 2.2.2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亚健康的中医干预方法可分 为中药调理、非药物干预两种。目前,有不少学者对非药物 干预的方法开始了有意义的探索,其巾包括了巾医体质筛查 法、情志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饮食运动等生活厅式干 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王琦等 “中医痰湿(肥胖)体 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提示: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mL 压、中风等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钊‘对特殊体质,进 行病因预防可。于春泉等 对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F ・192・ 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6月 第7卷第18期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June.2010.Vo1.7 No.18 预措施作了初步分类探讨。薛晓琳等 以典型的亚健康状 态类型作为研究的切人点,在针对常见中医证候类型而设立 的中医药干预方案的基础上,以受试者最关注的中间结局指 标为选择原则,确定主、次指标,选择多时点评价的多维度、 据库作为健康评估与健康需求的重要依据来源,其中应该在 不同监测水平上,建立包括人群基本健康水平、生活方式及 行为、健康危险因素、疾病危险因素和人群健康和亚健康的 中医证候特征等基础性数据库,以提高健康评估的准确率和 有针对性的制订干预措施。 多层次指标评价体系,认为该方式是较为客观、可行的亚健 康中医药干预效果评价的模式。张早华等 对亚健康中医 干预数据库数据结构及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一定探讨。 3.3规范化中医药评估手段和疗效评价标准中医学有多 种对人体健康状况的评估方法,医疗机构多采用量表评价, 该方法通过分值对健康状况进行评定,是目前完整评价个人 健康状况较为规范可行的方法。而干预的效果评价则未有 2.2.3 中医体质学说与健康管理 中医体质学说的建立为 健康信息分类提取、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各类体质人群的危 险因素实施十预手段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建立中医健康 管理模式的思维创造拓展空间。王琦 历经30余年的研 究,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为依据,研制了《中医体质量表》、《中 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认为通过中医体质测评,可以为疾 病预测和健康指导提供依据” ,”J。并提出中医体质辨识是 实施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以体质辨识为基础的健康计 划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提 要从亚健康人群、重大 疾病高危人群、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人手实现健康管理。朱 燕波等 应用横断调查的方法对中医体质量表的条目、信 度、效度进行了初步评价,分析量表的实用性,结果提示新编 制的60个条目构成的中医体质量表实用性、再现性、尺度内 一致性的性能评价良好。任小娟等 分别从健康调查健康 评估健康管理三个角度,对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 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进行了初步分析。靳琦等” 建立了 “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是以体质、疾病、证候之间内 在联系为前提,以辨体论治为基础和根本的,结合辨体、辨 病、辨证的临床诊疗模式。 3中医健康管理的思考 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慢病率的上升、医疗费用剧增以 及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催生了健康管理在中国的迫切需 求。中医药学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特有的理论体系 和对疾病的辨治方法,它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特色养生保健 技术,在我国医疗卫生丁作以健康为主导的今天,有着现代 医学不可替代的对人群健康评估与干预的优势。中医健康 管理有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的医学经典理论,其中 中医治未病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与临床实践验证,与时 俱进逐步完善,具备了丰富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我国疾病 防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治未病作为我国 健康管理的指导思想,与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将整体观与辨 证论治应用到对个人的健康管理中,实现了有针对性的个体 化预防诊疗目标。日前,巾医健康管理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要着重加强以下研究: 3.1 人群对中医健康管理的需求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调查 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科学分析他们对中医健康 管理的实际需求,这为我国健康管理模式和战略框架的建设 提供了客观重要依据。 3.2建立人群中医健康基础数据库 人群中医健康基础数 统一的标准,仍以疾病的生化指标做为干预疗效的判定依 据,因此要对干预手段做标准定义,如养生保健操、膳食等。 再对其疗效进行科学客观细化的评价,并制订标准,才能更 好促进中医健康管理的发展。 3.4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 学,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跨领域的诊疗活 动。通过网络先进的声音、图像传播处理技术,实现对患者 望、闻、问、切的动态诊疗服务。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软件技 术,研制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与科研一体化的中医健康管 理软件,以实现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高中医药的服务 质量与管理水平。 中医健康管理是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相 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它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然 充满困难,但将为21世纪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一个新平台,也 为维护人类健康找到了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杜, 2007:11. [2]周颖.以“治未病”理念推进自我健康管理第五届中国健康 产业论坛高擎“治朱病”旗帜.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 (2):157—157. [3]陈希,吴伯平.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人人健康,2009,(14): 20—21. [4]孙涛,武留信.中医未病思想与“慢病后备军”健康管理.世界中 西医结合杂志,2007,(2):252—253. [5]王琦,董静,吴宏东,等.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实践 健康促进.中医药通报,2006,4:1—4. [6]王秀云,刘公望,李积胜.亚健康在中医学的理论渊源与源流发 展.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6,1:7—9. [7]刘保延,谢雁呜,于嘉,等.亚健康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的信度 和效度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45—149. [8]韦玉科,汪仁煌,黎敬波.一种亚健康诊断推理的新方法.计算机 应用研究,2006,3:70—72. [9]王琦,叶加农,朱燕波,等.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中华 中医药杂志,2006,21(2):73—75. [1O]于春泉,张伯礼,马寰,等.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 天津中医药,2005,22(5):439—440. [11]薛晓琳,王天芳,张雅静,等.亚健康中医药干预效果评价体系 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6月 第7卷第18期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June.2010,Vo1.7 No.18 ・193・ 的构建思路.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3):201—204. [12]张早华,苏大明,刘明,等.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数据结构的 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94—96. [16]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中国 l临床康复,2006,10(3):15—17. [17]任小娟,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 管理研究初探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9):580—58I. [18]靳琦,王琦.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一一中医体质理论的 临床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d{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0—01—05) (本文编辑:张雄杰) [13]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I临床 康复,2006,10(3):12—14. [14]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中华中 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6. [15]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06—411.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魏玲君 【关键词】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 无论是存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正以迅速发 及长期使用对肺功能影响的不确定性,外加价格不菲而于 2007年撤市,使得人们对吸入型胰岛素的前景不太看好。而 口服给药方式中被设计经过口腔颊黏膜吸收的口服胰岛素 是研究的重点 ,但因目前尚无法解决口服胰岛素生物利用 度低、制剂的质量标准及稳定性尚未解决等问题,使得口服 胰岛素无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报告。 目前,胰岛素的研发重点仍是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类 似物:由于普通胰岛素为六聚体,进人体内后要分解为二聚 体或单聚体才能被组织吸收,不同个体之间分解和吸收过程 差异较大,且胰岛素形成品体会使吸收率降低。因此利用基 因工程技术将人的胰岛素结构中一个或数个氨基酸序列及 展的势头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糖尿 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成人的发病率以由 1982年的1% 升至1996年的3.2l% 】 。中华医学会糖尿 病分会2008年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岁以上人群糖尿 病发病率已超过11%,并有继续增高的趋势。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不仅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对社会医疗保健带来沉重 经济负担。近几年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药 理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机制有 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早期观念认为主要由3种重要器官的功 能缺陷所致,分别为:肝糖生成增加;肌内葡萄糖摄取减少引 发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称为经典“ 重 奏”。然而,经研究发现更多组织器官及因素参与了T2DM 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脂代谢紊乱,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基 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肾脏对葡萄糖的处理失调以及神经 递质功能紊乱。以上就是美国德弗龙佐(DeFronzo)教授提出 结构进行局部修饰,使降糖性质不变,而吸收特性改变的速 效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就形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 应用于临床的有赖脯胰岛素(insulin lispro),赖谷胰岛素(in— sulin glulisine)和门冬胰岛素(insulin aspart)3种超短效胰岛 素类似物,其特点是比人胰岛素更好地模拟餐后生理性胰岛 素分泌模式,有效降低餐后l札糖升高,并减少低【0l糖发病率, 可在餐前即刻,也可在餐时或餐后注射。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和地特胰岛素(insulin detemir)是两种超长效胰岛 的“恶兆八重奏”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为糖尿病药物治疗开 辟了新思路,指导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开发和研制成功,使糖 尿病患者的m糖能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患者自身与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收益。现将近年来T2DM 药物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l胰岛素 素,提供机体一天所需的基础胰岛素,每日注射1次,其作用 可达24 h,带来持久、稳定的基础 糖控制效应,且夜间低m 糖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2肠促胰素类相关药物 从最早由动物胰腺提取纯化的动物胰岛素到重组DNA 技术制备的人胰岛素,到更适合人体生理需要的胰岛素类似 物,胰岛素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存给药方式的研究中 出现了口服给药和吸人给药。其中吸入给药方式中,于2006 在众多肠促胰素类激素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胰高f『fL 糖素样肽一1(GLP一1)。GLP一1在肠道由L细胞合成并分 泌,其作用具有多效性,包括:(1)GLP一1作用于胰腺,可促 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同时促进8细胞增殖 年在美国和欧洲获得批准治疗成人糖尿病的,由辉瑞公司研 发的胰岛素干粉剂一EXUBERA,因其生物副作用低(30%) 作者单位:730030兰州市城关区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魏玲君 而减少其调亡,增加胰岛素生物合成;(2)GLP一1作用肝脏, 可减少肝糖原输出;(3)GLP一1还能作用于肌肉和脂肪组 织,增加葡萄糖摄取和储存;(4)GLP一1作用于中枢,则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