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之⼀,也有各种风俗习惯哦!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端午节⼿抄报内容⼀年级”,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端午节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节、龙⽇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个⼊选世界⾮遗的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期是每年农历五⽉初五。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后来⼈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也有纪念伍⼦胥、曹娥及介⼦推等说法。民间有“扒龙船”“吃粽⼦”“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习俗。 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分盛⾏的民俗⼤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以扒龙⾈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今在我国南⽅沿海⼀带仍盛⾏。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出了⼀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阳;⽃指正南,卦象为离,天⼲丙丁,地⽀⽈午,五⾏属⽕,时在仲夏之⽉,当其时也,万物⽣长,其势盛极;重午是天地纯阳正⽓极盛的吉⽇。古⼈把端午⽇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纯阳正⽓,乃阴邪之所惧。夏季也是⼀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旺盛,万物⾄此皆盛,是草药⼀年⾥药性最强的⼀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天地纯阳正⽓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主题,如挂艾草、午时⽔、浸龙⾈⽔、拴五⾊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体,因⽽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为了“避邪防疫”⽽设的节⽇。中华⽂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节⽇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化内涵,古⽼节⽇重视神灵、祖先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古⽼传统节⽇的核⼼,并⾮挑个⽇⼦避邪防疫就成为流传万古的民俗⼤节;端午节由来于古⼈“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节⽇⽂化内涵的误解。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之后,才将传说历史⼈物纪念附着在节⽇上,赋予节⽇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部分。“端午节安康”于近年才始流传,许多古⼈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洋洋的节⽇⽓氛,端午节⾃古就是⾷粽与扒龙⾈的喜庆⽇⼦,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表演,欢乐的美⾷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
在传统节⽇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拟,且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活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每年端午节前后,扒龙船、挂艾草与菖蒲、包粽⼦、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有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化⽣活,⼜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化。端午⽂化在世界上影响⼴泛,受端午⽂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扒龙⾈
扒龙⾈是端午节的⼀项重要活动,古时盛⾏于吴、越、楚,现在我国南⽅沿海⼀带⼗分流⾏。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赛。据《河姆渡遗址第⼀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独⽊刳成⽊⾈,并加上⽊桨划⾈。“龙⾈”⼀词,最早见于《穆天⼦传》卷五:“天⼦乘鸟⾈、龙⾈浮于⼤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中的“飞龙”即是龙⾈。
扒龙⾈历史悠久,是多⼈集体划桨竞赛。龙⾈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个版块。龙⾈竞渡前⼀般都要举⾏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如⼴东龙⾈,在端午前要择吉⽇从⽔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们祭祀龙神时⽓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48]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悬门户上,以禳毒⽓。”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植物,⼜可制艾绒治病,灸⽳,⼜可驱⾍。五⽉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挂⼏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味,⼈们⽤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油,所产⽣的奇特芳⾹,可驱蚊蝇、⾍蚁,净化空⽓。菖蒲的叶⽚也含有挥发性芳⾹油,是提神通窍、健⾻消滞、杀⾍灭菌的药物。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
的功能⽽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鸡未鸣时,采艾似⼈形者,揽⽽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采艾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 端午⾷粽
端午⾷粽,是中华民族⾃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属籺的⼀种,籺是⼈们在逢年过节时⽤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神的贡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味上分,粽⼦有咸粽和甜粽两⼤类。端午⾷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覆盖⾯最⼴的民间饮⾷习俗之⼀,⽽且流传到朝鲜、⽇本及东南亚诸国。
历史上跟粽⼦沾边的⽂字记载,最早⼤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也”。西晋周处所写的《风⼠记》,则明确提到了“⾓⿉”⼀词:“仲夏端五,⽅伯协极。享⽤⾓⿉,龟鳞顺德。”粽最初是⽤来拜祭祖先和神灵,具体起源年代⽆考。东汉末年,以草⽊灰⽔浸泡⿉⽶,因⽔中含“碱”,⽤菰叶包⿉⽶成四⾓形,煮熟,即为⼴东碱⽔粽。到了晋代,正式定粽⼦为端午节的节庆⾷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中掺杂禽兽⾁、板栗、红枣、⾚⾖等,品种增多,粽⼦还⽤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的⽤⽶,已“⽩莹如⽟”,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粽。明清两代,粽⼦成了吉祥⾷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细长很像⽑笔,谐⾳“必中”,为的是讨个⼝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