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趣味故事一则,感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手法的妙用。 于谦和《石灰吟》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教 学 过 程 于谦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扩展: 《桃花心木》原文: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篇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告诉我们,人应像桃花心木一样,要在没有确定的条件下生活,就容易经受得住艰苦困难条件的考验,就会锻炼出自主独立的能力。 二、方法指导 1.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含义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的抒情方式。 2.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作用 正确运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不空洞,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深切,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基础达标
野百合也有春天
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山谷,就连最无私的太阳也不屑施舍一些阳光在这儿。寂寞是这里唯一的主题。
可就是在这( )的寂寞中,一株百合,哦,确切地说是一株野百合倔强地生长着,固执而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她的花晶莹纯洁,没有尘埃;她的叶舒展得像是可以包容下所有纷扰。美丽是不甘寂寞的,因为这个只能( )的地方,她诅咒过。这不怪她,她也是一朵花。是花,就希望
得到艳羡的目光,就希望春天中有自己的美丽。可也就是因为她是一朵花,她没有办法去选择环境,只有被风儿随机地放生。于是,她来到这个注定冷清的山谷,一切都没有,只有身旁那条小溪里自己的影子。
她看到了自己:原来是充满独特的气质,( )中闪着银色的光,那花瓣的影子在水中漾着,像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渴望着阳光和欢乐。虽然没有玫瑰鲜艳,但是绝对纯洁、清澈;虽然没有水仙娇嫩细膩,可是坚强,有耐力,绝对个性。 于是,她释然了。她也用美丽开始了一个同自然的耐力赛。 没人知道,那是一个多么长的时间。物换星移,海枯石烂,昔日的高地变成平原,那野百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站在一座山的顶上,坚忍和恒心终于使她等到离太阳很近的这一天。在人们抬头仰视她美丽的刹那,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了她盛开的笑脸上,人们因强光而眯起了眼睛。
野百合,有纯净的心,有包容一切纷扰的胸怀,有超常的耐性和坚毅的品格,更有属于自己的阳光和春天。
“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 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1.把下面的词语填到文中合适的位置。 波光粼粼 令人窒息 孤芳自赏
2.如果用野百合来比喻人,最合适的是下面哪个群体的人?( ) A.有权势的人B.有钱财的人C.普通人D.弱势群体
3.文中野百合也有不“释然”的时候,是什么使她难以“释然”?后来又是什么使她“释然”了?
4.从这株野百合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
能力提升
两棵树
农夫在地里同时种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第一棵树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个枝干,积蓄力量,默默地盘算着怎样完善自身,向上生长。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凝聚起来,开始盘算着开花结果。
第二年春天一到,第一棵树便吐出了嫩芽,铆着劲向上长。而另棵树刚吐岀嫩叶,便迫不及待地挤出花蕾。
第一棵树目标明确,忍耐力强,很快就长得身体茁壮。另一棵树每年都开花结果,刚开始着实让农夫吃了一惊,非常(欣赏 观赏)它。
但由于这棵树还未成熟,便(承担 承受)开花结果的责任,累得弯了腰,结的果实也酸涩难吃,还时常招来一群孩子的石头的袭击。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会攀上它那羸弱的身体,在掠夺果子的同时,也损伤着它的肢体和自尊心。
时光飞转,终于有一天,那棵久不开花的壮树轻松地吐出花蕾,由于养分充足、枝千强壮,结出的果实又大又甜。而此时那棵急于开花结果的树却成了枯木。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将那棵瘦小的枯木砍下,烧火用了。
有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恰恰正是最富有竞争力、生命力最强、最有前途的人。
1.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本文采用了 手法,通过两棵树的告诉我们
3.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一块地里,同时种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结局不一定相同。 B.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C.积累不够,就急于表现,只能是昙花一现,甚至会给自身带来伤害;而谦虚忍耐、善于积累、水到渠成的人则会长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4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像两棵树这样的两类人?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像哪棵树一样的人?
拓展延伸
湖心亭
江南多湖,湖心常立小亭。烟中,雨中,晨霭中,斜阳中,弄一番景致。 只是,湖水有声,舟楫有声,绿荫有声,钓钩有声,然亭子无声,月月年年。
但,亭子无门,亭亦无窗。永远不会关闭,永远不会开启,从来不曾有过拒绝,自然从来也不曾有过勉强、挽留。
坦坦荡荡,不掩半点表里;磊磊落落,不藏一隅阴恐。四方水色,八面天光,东西南北的风,春夏秋冬的气,晴霞明荷,阴霾暗柳,渔唱三更,落梅笛怨,一概收容,一概接纳。
让欢娱到达,让甜蜜到达,让欣慰到达;也让失意进来,让惆怅进来,让离愁别绪进来,随来随往。一切都予以包涵,一切都不必留下。
不,会留下的。那揽月的翘檐,那簪霞的尖顶,那笼烟的扶栏,那枕云的倒影——会留在人们生产劳动中一个或温馨或失意的小憩里。
日复一日,湖水会积淀多少丰富的语言啊,然而亭子始终沉默。 是的,我爱湖心亭的沉默,我敬湖心亭的沉默。沉默是由于丰满,沉默是由于含蓄,沉默是由于深广,沉默是由于阔大。
江南有许多的湖,湖中有平凡的事——湖心亭,透明的心!
愿人们的心潮也有这样透明的亭!
1、给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勉强 阴霾 积淀 含蓄 ....
A.qiáng mái dìng xù B.qiǎng méi diàn xù C.qiǎng mái diàn xù
2为什么先写“湖水有声,舟楫有声…”,后又写“亭子无声”?此处的“无声”与后文何处照应?
2、亭子的“无门无窗”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4、文章表面写湖心亭,赞美湖心亭,实际用意何在?
真题训练
高原上的红柳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它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口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口发出一阵阵狂笑口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它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它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它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
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观音柳”和“菩提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
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那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摘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中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又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西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扎根的。但它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索取一( ) 骄傲一( ) 容易—( ) 顽强—( )
2给短文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这篇文章采用了 的写法,由物及人,表面上是写物( ),实质上是写人( )
4孔紧森对援藏同志说的话有三层意思。请用简洁的语句把三层意思写出来。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