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市师大附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20-02-14 来源:星星旅游
北京师大附中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通缉(jī) 根茎(jīng) 经幢(zhuàng) 引吭高歌(háng) ....B. 丰稔(rěn) 囹圄(yǔ) 眩晕(xuàn) 五行八作(xíng) ....C. 果脯(pǔ) 唁电(yàn) 剥蚀(bō) 针砭时弊(biān) ....D. 中意(zhòng) 聒噪(guō) 悭吝(qiān) 喟然长叹(ku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所考查的字音多为多音字的读音。A经幢(zhuàng)——(chuáng);B,五行八作(xíng)——(háng);C,果脯(pǔ)——(fǔ)。

点睛:高考字音题是个难点,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记忆相当数量的字音。下面这些方法也许会对考生有些帮助。

(1)根据词义不同辨别读音。如“间”字,当“时间、中间” 的意思讲读“jiān”,其余读“jiàn”。

(2)根据词性辨别读音。如“创”字,名词读“chuāng”,动词读“chuàng”。

(3)根据口语、书面语的区别辨别读音。如“给”字,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壳”字,口语读“ké ”,书面语读“qiào ”。

(4)用简便记忆法辨音。如“遂”字,除“半身不遂”读“suí”外,其余都读“suì”。 (5)根据《审音表》上规定的读音辨音。如“氛”读“fēn”,“倾”读“qīng ”,“戚”读“qī”。

(6)根据古今读音习惯辨析读音。如“说”,古汉语中一般读“shuì”,现代汉语中一般读“shuō” ,(现代汉语的“游说、说客”等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还要注意成语当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如“绿(lù)林好汉”、“商贾(g ǔ)云集”、“否(pǐ)极泰来”等。 (7)根据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辨析读音。如“靓”,普通话中读“jìng”,方言中读“liàng”(靓女、靓仔),而普通话中的姓氏,则往往保留了方言中的读音。

(8)根据汉语词与外来词的不同辨析读音。如,“卡”,在“关卡”、“卡住”、“发卡”、“卡壳”等汉语词中读“qiǎ”,而在“卡拉奇”、“卡宾枪”、“卡片”、“卡通”、“卡车”等音意结合的外来词中读“kǎ”。

2. 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A. 迁徙 沧桑 恃才傲物 蜂涌而至 B. 矫健 凑和 声名雀起 不修边幅 C. 锻炼 赋予 绿草如茵 不计前嫌 D. 秸杆 胁迫 要言不烦 怙恶不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A,蜂涌而至——蜂拥而至;B,凑和——凑合,声名雀起——声名鹊起;D,秸杆——秸秆。

点睛:高考主要考察考生对音同异义字的判别,主要的解题技巧有: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 3.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瘐yú毙 明信片 再所不惜 利令智昏 B. 偌ruò大 瞎掺和(huo) 独当一面 山清水秀 C. 伫zhù立 水笼头 信而有征 余勇可贾gǔ D. 颠簸bǒ 度假村 细水常流 平心而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A,瘐毙(yǔ),再所不惜——在所不惜; C,水笼头——水龙头; D,细水常流——细水长流。

点睛:高考主要考察考生对音同异义字的判别,主要的解题技巧有: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 4. 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

B. 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

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C. 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D. 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C,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使用正确。A不绝如缕:意思是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修饰“哭声”;B,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不能修饰“接济和帮助”;D,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望文生义。 5.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儿。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尤二姐、贾迎春、贾惜春、王熙风、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B.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年代,很多诗人也因其诗歌的不同特点而得到专有称号,如李白被尊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等。

C. 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但在“人性”问题上,二者持有不同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则主张“性恶论”,故强调后天环境及教育对改善人的恶的本性的重要性。 D. 韩愈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谓的“新乐府运动”,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尤二姐不是正册中的人物,是副册中的。C,孟子、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反了,应该是孟子是性善论,荀子是性恶论。D,韩愈不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的是新乐府运动。 二、课内文言文

6. 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污池 数:密 B.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C.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精通 ..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D,通:普遍。 点睛:文言实词题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前后对举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 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7. 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于之 B.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橹:盾牌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C,检:约束、制止。 点睛:文言实词题

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8. 下面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斧斤以时入山林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 吾尝跂而望矣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 填然鼓之 士大夫之族 ..D. 不拘于时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推断能力。B,都是连词,表修饰。A,分别是:介词,按照;目的连词,来;C,分别是: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代词,这;D表被动,被;介词,比。 点睛:文言虚词题

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只要知道一个的用法、意义就差不多了,另一个按照这个意义带进去看通不通,就可以判断两个是否一样了。 9. 下面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弟子不必不如师 B.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C.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答案】C

10. 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

A. 蚓无爪牙之利 B. 未之有也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用心躁也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例句和B都是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C,判断句,D,状语后置句。 点睛: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其句式特点:① …人(物) + (之) + ……者 ② 名词 + 之 + 形容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 四海之大 诸侯敢救赵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 ● 介词结构后置—— 尤其是“于”,记住,“于+ 宾语”这样的介词结构一般翻译时要前 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魏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而君幸于赵王 11. 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 或师焉,或不焉 C.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中的通假现象。B, 不通“否”,C,从通“纵”,D,颁通“斑”,斑白。

点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12. 下面句中加点字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 .

A. 序八州而朝同列 B.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句和C都是名词作状语,A、B,名词作动词,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点睛: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5,名词用作状语

13. 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行古人从师之道 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再说天下并不小并不弱

C. 金就砺则利 把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 D. 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低着头,颈上系着绳来命令下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子翻译能力。B, 这里的“小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天下没有变小变弱;C,就:靠近,这句话直译为刀斧靠近磨刀石就锋利了,引申为:刀斧在磨刀石上磨后就会锋利;D,“委命下吏”为“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点睛:答题技巧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少改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三、课外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争臣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èng,后作“诤”,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戚:喜悦 .B. 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骨 鲠:刚正忠直 .C. 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恶:厌恶 .D. 何子过之深也 过:责备 .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使人不得而知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 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 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 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B. 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

C. 文末作者为自己辩白,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从而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很具有政论文的现实意义。 D. 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步步深入,首尾又能相应,有驳斥也有议论,时而犀利时而缓和,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7.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答案】14. A 15. B 16. A

17.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A,戚:忧愁。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由 “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中的“喜”可以推测。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不相同”。B分别是:……的人;主语后表

示停顿。A项,句末语气词。C项,来,表示目的。D项,表示承接关系。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不关心百姓疾苦”错误,属于无中生有。“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错误,原文意思是“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这是大臣宰相者之事,不是阳城应该做的。

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句中的动词——“非有”“闵”“得”“不敢”“必以”,“而”在句中表并列,与后文相连,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吗?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野时一样,他难道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吗?”我回答说:“哪里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 现在阳先生担任职位的时间,不能说不长久了;了解国家的政治得失,不能说不熟悉了;然而他从没有说过一句关系国家政治的话。看待政事的得失,心中一点也没有喜悦或忧愁。有道德的人,难道是这样的吗?”

有人说:“阳城厌恶那些作为臣下却公开揭发君主的过失而为自己求名的人。所以他虽然有进谏和议论,却不让别人知道啊。”我回答说:“在内向君主进谏,在外不使别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的事情啊。阳城本来以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皇上赞赏他的品行道义,提拔他在这个职位,任谏议大夫一职(官职以为谏议大夫为名),他实在应该有所行动来尽自己的职守,使全国各地和子孙后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讳、刚正忠直的臣子,君主有从谏如流的美名。阳城的心思,恐怕将会使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失吧?”有人说:“阳城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来做官,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改变,为什么您责备他如此苛刻呢?”韩愈说:“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们哀怜世道不太

平;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坐席也来不及坐暖就又出门了,而墨翟从不安居一地以至所灶上烟囱不及熏黑就离家了。那两位圣人和一位贤人,难道不懂得自己过安逸生活的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怜悯人民的困窘啊。上天将圣贤的德才和能力授予这些人,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有余就算了,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啊。”

有人说:“像您的议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了,未免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 ”韩愈说:“君子在官位上,就应准备以身殉职。没有得到官位,就考虑修饰文辞来阐明圣贤之道。我要做的是阐明道理啊。《国语》上说:“只有善人才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批评。”这就是说他听了之后能改正。阳城虽然现在未能达到,难道他将来也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吗?”

四、名句名篇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4)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

(6)请写出李商隐《锦瑟》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马嵬(其二)》)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9)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10)_____________________,杀豪杰……铸以为金人十二,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11)然_____________________,氓隶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1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5)子曰:“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

(16)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死善道。危邦不入,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答案】 (1). 丛菊两开他日泪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4). 独留青冢向黄昏 (5). 冰泉冷涩弦凝绝 (6). 别有幽愁暗恨生 (7). 钿头银篦击节碎 (8). 庄生晓梦迷蝴蝶 (9). 望帝春心托杜鹃 (10). 海外徒闻更九州 (11). 谨庠序之教 (12). 申之以孝悌之义 (13). 虽有槁暴 (14). 輮使之然也 (15). 隳名城 (16). 以弱天下之民 (17).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8). 而迁徙之徒也 (19). 句读之不知 (20). 惑之不解 (21).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2). 不义而富且贵 (23). 小人长戚戚 (24). 笃信好学 (25). 乱邦不居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作客”“冢”“幽愁”“篦”“庠”“孝悌”“槁暴”“隳”“牖”“隅”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名著鉴赏

19. 郝红梅还给少平哪一本书时,在书页中夹了白面饼,少平拿着白面饼,站在黑暗的学校院子里,眼里含满了泪水。 A. 《热爱生命》 B. 《创业史》 C. 《红岩》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能力。本题考查《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情节。孙少平与郝红梅因为一本《红岩》而结缘,可是渐渐地,两个人的关系竟渐渐疏远了起来。郝红梅在还给少平的《创业史》中夹了块白面饼,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也许是最好的礼物。郝红梅之所以放上这个,是她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干粮袋里发现了几块母亲给她烙的饼。一是为了弥补没有及时还书的不安,另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选择了班长顾养民而对不

起少平。但是少平却误会了她的意思。 20. 下列关于少平的信息有误的一项是

A. 顾养民学习好,又是班长,有风度,派头十足。郝红梅因养民家境好,想借与其恋爱结婚而改善自身地主子弟的处境。

B. 金波皮肤白晰,眉目清秀,长得像个女孩子,但心却生硬。曾为少平打抱不平,打了顾养民,从此结下了不解之仇。在邮局扛邮包时,邀少平一起干,却被拒绝了。

C. 田润叶尽管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懂事,甚至也有较鲜明的个性,但并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眼界。因此,最终她还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D. 孙玉亭常感到自己在双水村是个举足轻重、有智有谋的人物,他认为帮少安娶了个不要财礼的媳妇又把少平拉扯到学校去教书,已经还了欠大哥的人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能力。本题考查《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情节。B“在邮局扛邮包时,邀少平一起干,却被拒绝了”错,金波知道了少平的处境,邀请少平到邮局扛包,可是少平太了解金波了,于是说,好朋友各闯天下,不要在一起,看对方的难过。少平何尝不是替金波着想呢。 21. 下列与少安相关信息与原作不符的一项是

A. 少安和润叶双双考上了石圪节高小。他在全公社的考生中,名列第一。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

B. 少安是个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农民,具有家庭责任感、实干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当听说已经有人搞承包后,他也想把一队分成几个承包责任组,这一想法遭到了地区革委会主任苗凯同志的否定。

C. 少安感知到润叶对自己的爱意,非常激动。他也想过让润叶做他的媳妇。但温暖而幸福的激流很快就退潮了。他认为他要是答应了润叶,实际上等于把她害了。

D. 经刘根民引荐,少安给扩建教室的县高中工地上拉砖,挣到了令他兴奋的第一桶金。他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了一个烧砖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能力。本题考查《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情节。C,“他也想过让润叶做他的媳妇”错,尽管孙少安从小和润叶一起长大,但他从来没敢想过让润叶做他的媳妇。他认为:不管从哪方面看,这都是不可能是。 22. 王满银和孙少平都渴望走进外面的世界,二人的本质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不同。

王是逃避劳动和家庭责任,游手好闲在外面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是个遭人鄙视的“逛鬼”。 孙是为了追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而离开农村的。他是自强的,靠艰苦劳动改变生活,并且攒下辛苦钱为父亲箍新窑,支持妹妹求学,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旁人眼中,少平是个人物。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能力。本题考查《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情节。路遥曾说过:“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的历史性进程的主流。 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王满银是个逛鬼,不喜欢劳动,而孙少平恰恰相反,他希望通过劳动来改变自己改变命运,并且孙少平有责任心。王满银出去猎奇世界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开阔眼界,而是脱离农村的劳动、责任,是一位投机者。王满银的逛是闲逛,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孙少平向往外面的世界是因为他想改变自己的出身,想通过拼搏做出一番事情。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 六、诗歌鉴赏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②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2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B. 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C. 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D. 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24. 本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写了哪些“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23. D 24. (1)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2)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尾联它让读者从悲凉钩沉历史的教训;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莫问当年事”中饱含作者的沉痛,东流的渭水也非“顺其自然”之意,诗人其实希望读者从物是人非、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索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行人”可指友人,也可指诗人自己。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诗中首联的“汀洲”,意为水边之地汀和水中之地,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颈联写出而今的咸阳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国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札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

“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

“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师,您作首诗吧。”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 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里面传出一个声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洁?就你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取材于徐锁荣同名作品)

25.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梅城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的基调。 B. 王老板安排吴承墨夫妇赏梅花听评弹,是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 C. 吴承墨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来鉴画。 D. 小说中的王老板,精明圆滑,虽然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形象丰满。 26. 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7. 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吴承墨的幻觉。有人说画面里传出的声音是吴师母的声音,也有人说这是吴承墨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8. 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请找出其中两处,简要分析。

【答案】25. D 26. 第一首诗描写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形象,暗示了吴承墨清高自许的心理。第二首诗写别墅小区的美景令人沉醉,暗示了吴承墨对住在别墅的奢华生活心生羡慕向

往之情。

27. 答案示例:是吴师母的声音。根据前文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由此看出吴师母喜欢王老板贿赂吴承墨的小楼,还有在吴承墨第一次没有在鉴定书上盖章,回去后吴师母和吴承墨吵了一架,还说吴承墨是吃错了药,头都点了,不肯落笔。当吴承墨说出自己的疑虑时,吴师母说吴承墨是鸡蛋里挑骨头。由此看出吴师母对吴承墨没有赶快在鉴定书上盖章,好快点拿到小楼,心里对吴承墨十分的不满,所以在吴承墨再次鉴定时,感觉画里传出的声音,其实是吴师母在鉴定之前对吴承墨所埋怨指责的话。 28. 王老板赠送别墅给吴承墨,表明他本来就知道这幅画是赝品,想贿赂吴承墨得到是真品的鉴定。吴承墨发现画上印泥颜色淡,画面没有冰片和麝香气息,与八大山人真迹不符,暗示是赝品。吴承墨在鉴定书上签字盖章时手发抖,不愿落墨盖章,表明他心知是赝品,内心犹豫挣扎。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的基调”错,应是表现吴承墨重回故地的愉悦、温馨的感受,也衬托了王老板的热情;且阅读全文可知,全文基调不是“温馨”。B“是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不准确,是为了用乡情打动他们,引发他们的落叶归根的想法,为下文送别墅铺垫。C“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来鉴画”错,王老板请他来鉴画的真正原因是想借吴承墨的名气掩盖赝品的真相。

26.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概括其具体作用。

第一首诗写作情景是: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描写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形象,表现了吴承墨对梅花的喜爱,暗示了吴承墨清高自许的心理. 第二首诗是在湖边别墅所作,写别墅小区的美景令人沉醉,暗示了吴承墨对住在别墅的奢华生活心生羡慕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

27. 试题分析:本题可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进行分析,从说法中选出一种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是吴承墨自己内心的声音。①情节上表明他明知是赝品,在利益驱使却写下了违背事实的鉴定,照应了前文内容,为下文铺垫.②表现了吴承墨为了利益,

违背了职业操守.③这声音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引发人们深思,深化小说主旨. 28. 试题分析: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王老板赠送别墅给吴承墨,表明他本来就知道这幅画是赝品;吴承墨发现画上印泥颜色淡,画面没有冰片和麝香气息,与八大山人真迹不符,暗示是赝品;吴承墨在鉴定书上签字盖章时手发抖,不愿落墨盖章,表明他心知是赝品。 八、作文

29. 请以“遇见”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答案】遇见

蔚蓝的天空倒映着洁白的白云,教学楼宛如洁白的花绽放在蓝天白云下。一阵虚无缥缈的风徐徐吹来,撩起我两鬓的一缕发。暮然回首,瞥见,一抹红在舞动,刺红了眼。

回到这个曾经让我发疯,让我癫的学校,一股陌名的凉意扑面而来。炎日骄傲地挂在当空,慷慨地将点点光辉洒像世界。倒映着一片明亮,却唯独角落在一旁抽泣。走在似真似幻的古道楼梯,用手轻轻攀上扶手,丝丝凉意沁入手心,猖狂得刺激神经中枢。我快步上了三楼,熟悉的气味满腔涌来,熟悉的景色映入了眼帘,熟悉的感觉吞噬了我的大脑。却没有一处熟悉的身影在熟悉的角落做熟悉的动作。我迈起沉重的脚慢慢走到那个熟悉的角落,灰色的地板上只有一摊浅浅的液体。

偌大的教室里倒映着光的影子。小秋和一个女孩趴在桌子上,小秋用一只手捏着女孩的脸,女孩用手也捏着小秋的脸,小秋还用另一只手不停地搓着女孩的头发,神采的脸上绽放出世间最甜美的笑容。阳光柔柔的照在她们身上,一层朦胧的橘红色将她笼罩。我不止脚步地走到小秋的后面,用手轻轻拍她的肩头。倏忽,手落到冰凉的课桌上,缓缓抬起手,手上蘸了时间留下来的痕迹。阳光照进窗户,跌落在我的脚边。

寂寥鲜红的操场被小秋的訇然打破。两个女孩的身影在乌桕树下晃动。乌桕树的影子在阳光下摇曳出欢乐的步伐。两个女孩在粗壮的乌桕树下转圈圈,知道她们头晕了,齐齐倒在乌桕树的躯干上。她们在树下喘着气,都在抱怨对方的错,抱怨为什么刚才跑那么快害得头晕。然而不动的是她们在乌桕树下共牵紧密不离的双手。

昔日骄阳一去不返,让我们好生眷恋。

当我走进乌桕树,女孩们的身影连同仅有的一缕清风一起消失了。粗壮的乌桕树不再摇曳出欢乐的步伐,只是一昧地低着头。穹顶之下,一人,一树,仅此而已。

漫步在空旷的校道,看着一列列的公告栏,目光不由集中到一处经历了岁月打磨成旧絮浅蓝的公告栏。我贪婪的目光顺着公告栏里的照片依次往下。那刹间,视线模糊了。努力抬

起沉重的手,隔着玻璃,隔着空气,隔着岁月描绘你的轮廓,抚摸你的脸颊,牵起你的手。感谢命运让我们遇见。

遇见你,真好。真好,遇见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题目是“遇见”,要求写成记叙文。题目中的“遇见”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

此题宜写成回忆性散文或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可从以下角度构思:

角度一:写自己与现实生活中选材的某个人相遇。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或陌生人。要选取相遇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材料才符合”相遇“的内涵。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相遇确实值得回味。

角度二:写自己与某种物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这种相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角度三:写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在阅读中认识了某个人物,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他的遭遇所震撼,为他的行为所折服……那么就可以写与这个人物的相遇。例如阅读《鲁宾逊 漂流记》,被鲁宾逊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经久难忘。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 1.重点分析“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

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

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 《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

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浙江温州高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

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