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庆 亢世勇
摘 要: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透视着起伏回转的当下社会思潮,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的间接要求和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仅影响到学生在考场上的整体发挥,同时对写作教学也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语文教育学理论发展、考试学、写作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学生心理成长特点及规律,把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梳理出其发展演变的框架,进而对写作教学有所导向和启示。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 价值取向 写作教学
一、引言
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具有每个时代、每个时期的的时代性和导向性,人们似乎更愿意把高考作文看作是时代变迁的一个风向标,尤其是在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和冲击下以及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愈加引起重视的今天。高考作文作为每年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命题应该定位怎样的价值取向,发挥怎样的价值导向和引领的作用,其调整和变化对写作教学有怎么样的导向和启示,是一个更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分析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社会价值观从一元逐渐趋向多元化,各种思潮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社会层面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和形式中来,高考作文命题就像一面镜子给予了及时的关注和引领。高考作为每年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这种引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映射的影响如何,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下面按照阶段把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79年):政治色彩鲜明。作文命题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由于刚刚粉碎“四人帮”,各地考生中30岁左右的“老三届”占了相当大的比
目比较多且有雷同,这样一些题目似乎能够拨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知识青年的心弦。例如,1978年的命题作文《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反映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上下对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热切愿望,具有鲜明的政治时代色彩;而1979年从何为的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陈依玲的故事,命题人旨在摆脱“文革”作文命题追求政治性倾向的影响,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8年):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完全摆脱了“文革”前乃至第一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的泛政治化倾向,由关注政治热点向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转化,命题由直白性向含蓄性、关系性转化,命题形式灵活多样,慢慢放开对文体和立意的限制。例如,1983年的漫画作文《挖井》,用幽默的画笔展现了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在让人哑然失笑之余,引发思考;1992年的作文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热点,从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的小事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阶段(1999年至2013年):贴近学生实际、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引领。在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以开放的话题作文为主,有命题作文的回归,有材料作文的创新,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在命题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思辨性、比喻性和时代性,引导人们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要
118
重,所以在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回忆类、记叙体的题
XIANDAI YUWENodern chineseM2014.05
理性面对,增强个体主体意识,进行道德追问和思考与个体价值观的定位和发挥。例如,2000年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在新世纪的背景下以材料加话题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素质教育探索的结果,让考生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多角度地思考社会生活,鼓励发散思维,打破了因循守旧、用单一尺度衡量事物的传统认识,对于培养青年人的现代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以列夫·托尔斯泰关于“人生的光影变化”语录写感悟和联想,两面性、比喻性、时代性都是从文题表面获得的启示。而最大特点是理性,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面对经济危机等社会与人生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等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人生、社会,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理性的、哲学的思考与命题,不管是对人生个体而言,还是对社会宏观而言,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而且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极端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新世纪高考作文起到了多元价值下正确价值观引领的作用。
三、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看写作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作为语文素质教育之分支的写作教学,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就应当是鼓励学生通过母语写作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义:培养人完美健康的人格体系并发展其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之不断趋向人格高尚,文品高雅,语言驾驭能力高强的大化境界。下面就前面分析的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演变的框架,把笔者认为给写作教学带来启示的三点分析如下:
第一,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愈加关注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应该把写作教学贯穿到语文课程学习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将写作教学总是与语文课程其他部分的学习完全割裂开来,如果仅仅靠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一节、两节的作文课,学生从心理上对作文课就会陌生和抵触,写起来更是缺乏素材和灵感。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比如采用“每日练笔”“一日一观察”“这周读——有感”“今天学习——什么有感”等等形式,字数不限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捕捉学生对生
教学研究活的多角度观察,并把真情实感记录下来,日积月累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定会在写作中起到厚积薄发的作用。
第二,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愈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思辨能力、哲学意味,例如2008年山东省高考作文“春来草自青”。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是国内写作教学相比国外一直以来相对欠缺的地方,在当今多元化价值观相互碰撞和冲击的今天,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在探讨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第三,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作为时代的指向标,在多元价值下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而这种多元价值下价值导向的引领必定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中国文化元素愈加得到关注。唐诗、宋词、中国寓言、民间谚语纷纷进入高考作文命题,例如,“春来草自青”“孙中山箴言”等,其语文分值在高考中不断的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备受重视,各地“国学馆”日益兴起的今天,教师更应该落实学生阅读的积累,除了课内的语文课程的学习,还应该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例如,中外文化论著(《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人间词话》《歌德谈话录》)等选读,和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社区文化专题等选读,培养学生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亲身感悟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在继承中创造和超越现有文明,为世界文明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注释: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黄志军:《新时期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版。
(韩德庆,亢世勇 山东烟台 鲁东大学文学院264025)
XIANDAI YUWEN119
M2014.05
odern chinese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看写作教学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韩德庆, 亢世勇
山东烟台 鲁东大学文学院264025现代语文(学术综合)Modern Chinese2014(5)
引用本文格式:韩德庆.亢世勇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看写作教学[期刊论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