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22-07-12 来源:星星旅游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图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单元,学生经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初步知道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对学习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可概括为:早期国家兴亡→经济发展→春秋争霸→社会变革→科技文化,学生应建立单元整体观念。 从整体来看,夏、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时期,战国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单元是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从历史贡献来看,我国夏、商、西周青铜文明,源远流长,表明我国的古代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一系列改革,从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封建制度确立远远早于欧洲。同时,天文、历法、医学的成就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中的优秀思想对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仍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价值观引导来看,通过夏、商、周的兴亡,是学生初步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两春秋战国争霸中的改革以及商鞅变法更改革的学习,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民本思想,初步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树立改革意识;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齐、晋争霸、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四、教学建议 (一)建议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6课,建议用6个课时来完成,基本上是每课用一个课时。 (二)注意事项

1.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要注重挖掘本课、本单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考点进行系统归类。如讲述《 灿烂的青铜文明》时,商朝除了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外,课本22页还有商朝虎耳铜鼎。还有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朝代更替的地图,也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比较,找出异同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与同学分享,从而使学生心中有图。

2.对知识的整合建议。例如,对于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朝代的更替。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数轴标注朝代、时间起止、都城、建立者、灭亡者,也可利用表格填空整理,也可以两者兼用,使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方便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商鞅变法与百家争鸣的法家思想联系。春秋战国争霸时期事件与同朝代科技成就、思想成就也可以适当归纳。

3.对资源的利用。一是课文中的资料。本单元在课本中呈现的资料非常丰富,有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人物图像等,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二是老师上课提供的课件、学案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保障。

2

4.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灵活掌握。如对朝代更替可用数轴展示、表格呈现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春秋战国争霸中的事件可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动脑筋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形式解决。对于百家争鸣内容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各家思想怎样解决,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忽视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