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精彩长篇民间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有个才⼦叫柳敬亭,虽不敢夸学富五车,才⾼⼋⽃,但亦熟读经史⼦集,其祖⽗柳若谦是当地富户,家资殷实,平素亦乐善好施,当地⼈尊称他为“柳⽼太爷”。
柳敬亭19岁这年,恰逢京城⼤考。他遵从⽗命,带着书僮进京赶考,求取功名。这天,柳敬亭和书僮⼊宿离京城360⾥的⽅⽂寺。晚上,柳敬亭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听到窗外有阵阵箫声传来,便披⾐⾛出了房间。寺⾥有尊⼤⾹炉,⽉光下,隐约看见旁边盘膝坐着⼀位青年书⽣,⽩衫雪⼱,⼿抚⽟箫,如⽟树临风,恍若仙⼈。柳敬亭本精通⾳律,今见这青年书⽣箫艺出类拔萃,听到妙处,不禁⾼声赞道:“好箫,好箫!真如仙乐,敢问兄台名讳?”青年书⽣停下来,抬头看了⼀眼柳敬亭,知他不是寻常之辈,便朗声答道:“在下秦起云,乃江浙举⼦,今赴京赶考,途经此地,⼀时兴起,胡乱吹上⼀曲,兄台如不见笑,就请过来⼀叙。”
柳敬亭⾛过去,也盘膝坐下,与秦起云谈论诗词⾳律。两⼈⼀见如故,越谈越投缘,便结伴上路,⼀同赴京。
⼀路上,两⼈相互切磋学问,均暗⾃钦佩对⽅才学,柳敬亭更是觉得秦起云才学胜过⾃⼰⼀筹。本来他此番进京赶考是冲着头名状元去的,如今不得不惊叹⼭外有⼭,⼈外有⼈了。
三天后,两⼈来到京城,在“逢春客栈”住了下来。考试这天,柳敬亭被分在天字9号房。
京城会试,每个考⽣⼀间⼩房,互不通⾳讯。考卷分发到⼿,柳敬亭粗略看了⼀下,觉得不算太难,便下笔如有神,奇⽂妙语纷呈于纸上,不知不觉间平添了⼏分得意。不⼀时,天⾊已晚,监考⼩吏给每位考⽣点上⼀盏灯,考⽣通宵奋笔疾书。 考卷最后⼀题是对联。柳敬亭看了上联,⼼中不由微微⼀颤,上联是:炭⿊⽕红灰似雪。这七个字含有三种颜⾊、⼀样事物,真是少有的奇联。这上联本是翰林院⼀位⽼翰林⼏年前偶得的,苦思数载未能对出下联,整个朝野也⽆⼈能对。这上联也难住了众⼠⼦,分在天字27号房的秦起云苦思冥想也束⼿⽆策。柳敬亭苦思半夜不得,不由感叹⾃⼰才疏学浅。 这时夜已深了,⼀阵倦意袭来,他便伏在桌上睡着了。
蒙中,有⼈拍了拍柳敬亭的肩膀。他睁眼⼀看,⾯前站着⼀位须发皆⽩的⽼者。见他醒了,⽼者顺⼿拿起他的答卷,看了⼀下说道:“年轻⼈,你这⽂章可有诸多不妥之处啊!”柳敬亭见⽼者仙风道⾻,⼼知是饱学之⼠,忙应道:“请⽼先⽣指教。”⽼者便把他答卷中不当之处⼀⼀指了出来,并提出怎么修改。柳敬亭⼤服,⼼内视⽼者为神明,忙问道:“学⽣请教⽼先⽣名讳?”⽼者答道:“⽼夫叫浪依离。”柳敬亭笑道:“⽼先⽣,这就奇了,百家姓似⽆姓浪的啊?”⽼者微微⼀笑:“且不问这个,那最后⼀联可曾对出?”柳敬亭说:“学⽣才疏学浅,穷尽⼼⼒还是⽆⾔以对。”⽼者说:“此联堪称绝妙,但尚不⾄于⽆句可对。你家中可有⽥地?”柳敬亭答道:“有良⽥三百亩。”⽼者⼜问道:“秋种何物?”柳敬亭笑道:“麦⼦啊。”⽼者笑道:“这不就对了吗?麦⼦是何颜⾊?磨出来的麸⽪和⾯呢?”柳敬亭何等聪明,闻听此⾔,⽴即⼀拍桌⼦站了起来,兴奋地说:“学⽣明⽩了。” 柳敬亭从梦中醒来,⾝边空⽆⼀⼈,原来是黄粱⼀梦,不过梦中情节仍历历在⽬。柳敬亭顾不得想别的,颤抖着提起笔对道:麦黄麸⾚⾯如霜。
会试结束,举⼦们纷纷回到客栈等候消息。柳敬亭⼀直寻思那个梦,甚觉奇怪。
三天后,主考官林建祥晋见乾隆皇帝,奉上三张考卷,其中秦起云才学,柳敬亭对出了那副奇联,请皇上定夺。乾隆皇帝在养⼼殿仔细阅览了三张考卷,意欲将秦起云点为状元,柳敬亭点为榜眼。⼼念⾄此,他拿起御笔。这时秦起云的试卷放在龙案左边,柳敬亭的居中,乾隆皇帝持笔越过柳敬亭试卷,⽬及卷上对联,⼼中微微⼀动,暗道:这对联可真是⿁斧神⼯啊!就在这⼀念之间,饱蘸朱砂的御笔落下⼀滴朱砂,正巧落在柳敬亭三个字上⾯。乾隆皇帝不由苦笑道:“天意,⽂章不及秦起云,造化难⽐柳敬亭啊!这状元可是天定啊!”
喜讯传到扬州,柳家张灯结彩,地⽅官和各乡绅纷纷前来道贺。柳敬亭回到家,将梦中之事讲给家⼈,柳若谦慨然道:“是祖上积德,荫及⼦孙啊!”
秋去春来,转眼⼀年过去了,柳敬亭早已回京城赴命。到了农忙时节,柳若谦来到⾃家农⽥。当他看到地中间⼀座⽆碑坟墓时,⼼中微微⼀叹。原来这坟中埋着⼀位寒儒,⼀⽣贫困潦倒,死后家⼈⽆处安葬,慕柳⽼太爷乐善好施之名,夜⾥将⼫体下葬于此地。柳若谦知道后并未责怪他们,反⽽拿出银两,让他们⾃⼰谋⽣去了。此后每到农忙春耕之时,柳若谦总要犁地⼈靠两边犁,唯恐伤及坟墓。天长⽇久,竟留出⼀⽚空地来。当下⼈今年⼜问道:“⽼太爷,今年……”柳若谦想也没想,仍像往年⼀样随⼝答道:“让⼀犁吧。”话刚出⼝,他猛然醒悟了,所谓“浪依离”者,竟然是“让⼀犁”啊! 柳若谦忙命下⼈备了⾹烛纸马,亲*⾹叩拜,⼜遣⼈制⼀⽯碑⽴于坟前,上书“恩公让⼀犁之墓”。 柳若谦善念让⼀犁,竟“让”出⼀个状元。
【篇⼆】精彩长篇民间故事
清乾隆五⼗⼋年(1793年)暮春三⽉⾥⼀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秀才杨⼠杰⼿携书卷步出书斋缓步向不远处的瀛仙亭(后更名瀛洲亭)⾛去。⼀路之上桃花盛开、灿若云霞,秀才赏⼼悦⽬之际已步到亭前,瀛仙亭六⾓三层重檐,亭顶铺琉璃⽡,亭内雕梁画栋、⾦碧辉煌。(瀛仙亭始建于康熙⼆⼗九年(1690年),是蒙⾃民众感知县王来宾政绩故建此亭以志其德。)秀才登上台阶步⼊亭中举⽬四望:远⽅群⼭环绕、⼭脉连绵起伏、宛若游龙奔⾛,近旁南湖碧波千顷、⽔平如镜、酷似⽟盘横陈,湖畔杨柳依依、随风摇曳,⽔⾯荷叶⽥⽥、顺⽔荡漾,亭外湖⽔清可见底、时见游鱼往来,⾯对如此湖光⼭⾊、良⾠美景,杨秀才胸襟⼤畅、诗兴勃发⼝咏⼀诗直抒胸臆:“南湖三⽉风光好,碧波万顷柳枝摇。何时终遂凌云志,不再黄梁梦⾥笑。”吟毕,秀才⼀时百感交集,想⾃⼰⼗岁能诗⽂、⼗六岁即熟读诸⼦百家史集、⼗⼋岁进学,少年得志、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急”!未曾想此后乡试屡次秋闱失意、科场蹭蹬,今已⾄⽽⽴之年,还在困路穷途。“⼈⽣苦短,春秋能有⼏度?若不能早⽇青云直上,待双鬓斑⽩、垂垂⽼矣时,岂不辜负了这⼀腔的热⾎、满腹的经纶、⼀⽣的抱负!”
秀才正在伤感之际,亭外湖中荡过⼀叶孤⾈,⾈中⽼渔翁正在引吭⾼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已⽽!今之从政者殆⽽!”
“⽼⼈家,晚⽣有礼了!”秀才抱拳⼀揖礼敬道。 “秀才啊?⽼夫扰君读书了!” “⽼⼈家说哪⾥去,请过来⼀叙。” ⽼渔翁把⾈荡⾄岸边,步上亭来。
秀才迎上前去深深⼀揖道:“⽼⼈家为世外⾼⼈,晚⽣闻歌⽽知雅意,不胜钦佩之⾄!” “哈哈……,秀才过誉了!⽼夫不过江湖⼀钓叟尔!”
“市井之中不乏义⼠,⼭野湖泽岂⽆俊杰?⽼⼈家语出⾼洁,岂是庸碌之辈⽿?还望⽼丈有以教我!” ⽼渔翁抚髯微笑道:“⽼夫衰朽之⼈何以教⼈?然君⼦⾄诚,却之不恭!愿闻君⼦之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即晚⽣之志尔!”
“秀才真志⼠也!然⽅今圣天⼦年事已⾼、倦于政事,朝政为权*所把持,恐君⼦之志难⾏矣!”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若难遂此志,退隐⽽已!” “好个秀才!⽼夫虽也暮年,喜君志⽓,愿与君做⼀忘年交可乎?”
“能得⽼丈为知⼰!晚⽣欣喜若狂,岂敢相拒?请受吾⼀拜!”秀才说完跪了下去。 “不敢当此⼤礼!快快请起。”⽼渔翁连忙搀起杨秀才道,“以后请以朋友之礼相见⽅好。” “好,就依⽼丈之⾔。” “哈哈哈……快哉、快哉!” ⾃此以后两⼈成为忘年知⼰。
秀才⼜向⽼渔翁讨教了⼀番⼋股⽂,之后⽬送渔⾈消逝在烟波浩渺之间,秀才再展开书卷继续默诵起来……
⽇已中天,杨秀才奋志攻书,早已忘了腹中饥饿。远处⽯桥上,秀才娘⼦林⽂娟⼿提⽵蓝匆匆⾏来。看到秀才在亭中苦读,秀才娘⼦⾛了进去。 “相公,该吃饭了!”
“啊!娘⼦来了?”杨秀才放下书卷点头微笑。 “⾛吧,先吃饭去!”
两⼈⾛出亭⼦回到书斋,秀才娘⼦放下⽵篮、掀开布帕、取出碗碟,“相公,饭菜⼜凉了,真是对不住夫君啊!” 秀才笑笑接过道:“没事的,从城北到城南路途这么远,不凉才怪呢!”说完⽤起饭来。 秀才娘⼦⼼疼的看着相公⽇渐消瘦的容颜,眼中潸然泪下。 “娘⼦因何落泪?”秀才慌忙放下碗筷询问道。
“看到相公如此憔悴,为妻的⼼⾥难受!这都怪妾没能照顾好相公啊!相公原有胃病,还吃不到热饭,如今……”秀才娘⼦语声呜咽、泪落如⾬、泣不成声。
“娘⼦,莫要如此⾃责,吾只是⽤攻过度⽽已,慢慢就会恢复的。来,快把眼泪拭去。”秀才说完递过⼀⽅⼿绢。 秀才娘⼦接过⼿绢拭去脸上泪痕缓缓说道:“相公喜吃⽶线,明⼉为妻的做了给你送来。”
“好的,多谢贤妻了!”秀才笑着点点头⼜内疚的道:“只怪我贪图这⼉清静赁房读书,却害得娘⼦你来回奔波,为夫的⼼⾥真是过意不去啊!”
“相公切莫如此想,为妻的如此乃份内之事。何况相公待妾情深意长,妾所为报君之万⼀尔!” “娘⼦,你真是我的贤内助啊!‘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秀才握住娘⼦的⼿深情的说道。 “相公,能做你的妻⼦是我这⼀⽣的幸福!” 两⼈深情相拥,情意缠绵。
第⼆天⼀⼤早,秀才娘⼦宰了⾃家养的⼀只肥母鸡给秀才煲了⼀锅⾹浓的鸡汤,⼜找了⼀个砂锅把汤连带鸡⾁块盛⼊,再配了⼀些⾖腐⽪、葱花、⾹菜、⾲菜、油辣椒做为佐料,并把⽶线⽤热⽔烫过装⼊瓷碗,再⽤⽵蓝把这些⼀⼀装上。时间已不早,秀才娘⼦提上⽵蓝步出家门。从北城门到南湖之间有五⾥路程,秀才娘⼦紧赶快⾏还是⽤了⼀个多时⾠,到了书斋时,秀才正在作⽂。
“相公,快⽤膳吧!不知道鸡汤是否⼜凉了没有?”秀才娘⼦放下⽵篮说道。
秀才放下⽑笔、移开书卷、端出砂锅,“哎呀!好烫啊……”秀才放下砂锅⽤嘴哈着⼿指。 “没烫着吧?我看看…”秀才娘⼦⼼疼的拉过秀才的⼿掌检视。
“没事的,今天这汤怎么还那么热?”秀才笑着问道,“不知娘⼦⽤了什么妙法?”
“没有啊!让我试试…”秀才娘⼦伸⼿⼀触砂锅,“啊!是还烫烫的。”再打开锅盖,“哎,没什么热⽓啊!奇怪?” 砂锅⾥浮着厚厚⼀层黄澄澄的鸡油,秀才娘⼦⽤勺拨开鸡油,⼀股热⽓袅袅升起、缓缓弥漫开来。 “原来如此!”秀才笑道,“是这鸡油护住了汤⾥的热⽓起了保温作⽤,今天终于可以吃顿热饭了!”
秀才把⾖腐⽪、葱花、⾹菜、⾲菜、油辣椒扒⼊砂祸⾥,再倒⼊⽶线,搅动了⼀下吃起来,“哇,味道真不错!太可⼝了!”秀才⼀边吃⼀边赞不绝⼝。
秀才娘⼦含笑望着相公狼吞虎咽的吃相,脸上露出欣慰、满⾜的笑容。
⾃此以后,秀才娘⼦每天都过桥给秀才送来“⾹、甜、柔、滑”的砂锅⽶线,汤料⾥⼜增添了猪筒⼦⾻、宣威⽕腿⾻,配料⾥⼜不断加⼊猪⾥脊⾁、鱼⽚、⽕腿⽚等等,佐料⾥⼜添了⽟兰⽚、草芽尖、碗⾖尖等等。在秀才娘⼦的悉⼼照顾下,杨秀才的⾝⼦⽇益康健,寒来暑往、学业⽇进。
其间于湖中结识的⽼渔翁给予了杨秀才极⼤的匡助,杨秀才在以后的来往中才知道这个⽼丈就是退归林下的乾隆朝内阁学⼠兼礼部待郎尹壮图尹⽼⼤⼈。尹学⼠因直谏犯上、惹怒龙颜,被贬归故⾥云南蒙⾃。学⼠⼀⽣清廉正直、两袖清风,回到故乡后啸傲烟霞,常泛⾈南湖之中。⾃那⽇湖上相识两⼈结为莫逆后,尹学⼠就极为赏识杨⼠杰秀才的才华。在尹学⼠的多⽅辅导、举荐下,杨⼠杰学业⼤成,不久赴省城应秋闱,中了举⼈,次年再赴京师参加会试⼜连捷⾼中进⼠。
⾃此后杨⼠杰携娘⼦宦游在外,为国为民做了许多有益之事。远离故乡的这对恩爱夫妻虽四海漂泊,却⾄始⾄终都爱吃故乡蒙⾃的砂锅⽶线。蒙⾃⼈民为了记念他们,并把这种⽶线唤为“过桥⽶线”,取其过桥相送的情意。
“过桥⽶线”历经两百余年,其间不断改进、提⾼、升华最终以其“⾹、甜、软、滑”制作醇正、风味独具⽽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的经典名特⼩吃之⼀。
【篇三】精彩长篇民间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南阳府镇平县城曾家街出了⼀个名⼈叫曾⼀贯。曾⼀贯幼年时,⽗母双双下世,撇下他孤苦伶仃受煎熬。他依靠亲戚邻居资助,任凭⼀天只吃两顿饭,也要勒紧裤带咬紧⽛关在黉学读书。他天资聪颖,过⽬不忘,深得先⽣和学友们都喜爱。
每天上午放学后,曾⼀贯没有地⽅吃午饭,就先在城内⼤户⼈家随便讨⼝饭吃,然后在城北关护城河边⼀个⼈温习功课、背诵诗⽂,约摸等到开课时再去上学,天天如此。这天上午,他正在县察院后⾯的护城河边读书消磨时光,忽然发现不远处地
上有⼀个⼩包袱,他⾛近打开⼀看,包袱⾥包着⽩花花的三⼗两纹银。他想,失主现在⼀定很着急,⾃⼰就守在这⾥,坐等失主前来认领。不⼀会⼉,⼀个鹤发童颜的⽼者带着⼀个书童来到⾯前。⽼者声⾔⾃⼰正是失主,曾⼀贯在核对了纹银数⽬后,爽快地把包袱交给⽼者。⽼者⾮常感激,随⼿掏出⼀锭纹银答谢曾⼀贯,曾⼀贯说,三⼗两纹银⾃⼰都不稀罕,何况⼀锭纹银,他坚辞不受。⽼者⾮常感动,声⾔⾃⼰就是偶然来镇平县视察的史学院,现住在察院⾥。史学院想邀请曾⼀贯到察院叙话,曾⼀贯推说⾃⼰还要上学,不能前去,并⼀再彬彬有礼地向史学院鞠躬谢绝。史学院见曾⼀贯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常喜爱。随即问他姓名、年龄、家庭情况、在何处上学等等,曾⼀贯⼀⼀回答。
史学院定睛观察曾⼀贯,见他浓眉⼤眼、⽓度⾮凡,越加喜欢这个逗⼈喜爱的穷⼩⼦,极想逗他玩⼉。他随⼿从书童的背袋⾥取过⽑笔⼀杆,拔出笔帽,随⼿在纸上捺出⼀个⼩⼩的圆圈⼉,问曾⼀贯能不能在⼩圆圈内写上⼀千字。曾⼀贯不假思索,提笔就在⼩圆圈内⼯⼯整整写上“⼀千”两个字。
史学院想不到曾⼀贯的反应这么敏捷,他想进⼀步试试曾⼀贯的才学,就抚摸着曾⼀贯的⼩脑袋,亲切对他说:“⼩伙⼦,⽼夫今⽇遇见你⼼情⾼兴,偶得⼀联,还请你不吝赐教,对出下联。”说着,他摇头晃脑地说出⼀联: 曾⼩⼦,曾⼀贯,曾字腰⾥点四点,鲁国⼤夫; 曾⼀贯看着史学院略⼀思索,随即微笑着对出下联: 史⼤⼈,史学院,史字头上添⼀横,吏部天官。
史学院⼀听曾⼀贯对出的下联,⾮常惊奇,⼤喜过望。他想不到曾⼀贯⼩⼩年纪,才思这样敏捷,⽂采这样了得!他不住地称赞曾⼀贯的道德⼈品,说他将来⼀定有⼤作为。并⿎励曾⼀贯现在就要发奋苦读,将来求取功名之后,⼀定要做好官、理善政、造福黎民。曾⼀贯不住地点头答应,急忙叩⾸谢过史⼤⼈,跑步上学去了。从此以后,曾⼀贯更加发奋读书,⽇有长进。
有⼀天上午放学后,天⾊阴沉,下起⾬来。曾⼀贯不能上街乞讨,就⼀个⼈饿着肚⼦,留在黉学⾥读书,读着、读着,只觉得⼀阵困倦,头晕⽬眩,就趴在桌⼦上打起盹来。似睡⾮睡之间,⼀阵清风吹过,史学院不知何时冒⾬来到黉学,站在曾⼀贯⾯前。史⼤⼈⼀本正经地告诉他:⼀会⼉午时三刻,风⾬⼤作之时,将有⼀个菜籽⼉在你的桌⼦上乱蹦乱跳,你要赶紧把这个菜籽⼉装⼊你的笔筒内,放在你书桌的抽屉⾥,外⾯贴上“开封府正堂封”的封条,不管遇到多⼤的事情,你可千万不要离开你的座位,切记,切记!
曾⼀贯感到惊异,正要问个究竟,史学院却不再答话,转⾝飘然离去。曾⼀贯正在纳闷,忽听“咔嚓”⼀声炸雷响,惊醒了曾⼀贯,原来⾃⼰刚才昏昏然作了⼀个梦。他睁开眼睛,往门外望去,但见室外云暗天低、风狂⾬骤。闪电像⼀道道⽕⾆,从窗外伸进室内,炸雷像要劈开曾⼀贯,在他左右响个不停!曾⼀贯果然见⼀颗菜籽⼉在⾃⼰的书桌上乱蹦乱跳。他⼤吃⼀惊,猛想起史学院刚才在梦中所说的话,就急忙收起菜籽⼉,并按照史⼤⼈的嘱咐,⼀⼀⼩⼼翼翼地办妥。⼀个时⾠过去,雷电停息,⾬过天晴。曾⼀贯赶忙从笔筒⾥倒出菜籽,菜籽⼉⼀跳,眨眼之间不见了踪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