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OBE理念下的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探讨

2022-06-11 来源:星星旅游
2019年第2期(总第99期)

专业建设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2019.6

基于OBE理念下的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探讨王 瑞  张 鹏 冯永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成果导向的教育(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强调按照毕业要求为准绳综合评价培养质量,课程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最为核心和复杂的组成部分,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直接影响培养方案的成败。新农科概念的提出要求拓展传统农业科学的内涵,推进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学科方向的深度交叉融合,高等农业教育的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也要随之改进。文章系统介绍了农学专业毕业要求的修订、课程体系构架与特点,评价了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总结了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探究了持续改进机制建设方案。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成果导向;持续改进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最重要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我国农业科教与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传统农科专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推进农业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构建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培养科学基础厚、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内涵[1]。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抓住农学专业第三级认证的契机,学习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成果导向”[2]的教育体系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完善。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前人对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3-6],推动着农学专业教育的不断前行,但以往的研究多基于主观教学经验,缺少核心指导思想和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与持续改进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以“成果导向”的理念为指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毕业要求为准绳,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评价、完善及持续改进机制探索,实现全面支撑毕业要求的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旨在为我国新农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方案。

一、 毕业要求的修订

农学专业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依托作物学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立足西北,面向国家粮食主战场,致力于小麦、玉米、油菜和小杂粮等作物新品

21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1703002)

第一作者简介:王瑞(1988- ),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物生理生态。

通讯作者简介:冯永忠(1972- ),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设计。

2019年第2期(总第99期)

专业建设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2019.6

种选育与种质资源、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专业定位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对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进一步完善,在要求具备扎实农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强调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在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要求方面突出服务旱区的特色。为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聚焦专业“复杂问题”的解决,对毕业要求进行完善和细化,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熟悉国情民情农情,尊重科学,立志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科学和相关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作物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3.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和评价作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4.能够综合应用现代农业科学和相关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作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复杂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5.具备生产调查研究与文献资料查询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解决作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问题,特别是旱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6.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与同行、社会公众就作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7.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2

8.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了解国际动态,关注全球重大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完善和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具备发展成为农业行业领军人才的潜质,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

该要求涵盖了基本素质、知识积累、创新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视野、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等9项基本要求。毕业要求1反映学生的价值

取向,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和价值观;毕业要求2-5反映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毕业要求6-9反映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架与特点1.整体构架

构建了由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架构,课程教学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构成,各个模块又划分为通识类和学科类两个部分(表1),将必修环节和公共选修、必读选读、专业选修等课程相配套,形成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图1)。同时,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部分理论课程开设了实验实习课,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实践和实习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

表1 农学专业课程框架和学分分配

课程

课程教学

必修课

选修课实践教学分通识类学科类通识类学科类

学环节合计学分63.5329+x52.539196+x额定学分63.53282939171.5学分比例(%)

37

185

17

23

100

2.课程体系架构特点

本专业以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作物生产基础理论和扎实的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毕业要求1、2提出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扎实的农学、生物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和 “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应毕业要求,本专业融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为一体,不仅高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且还多措并举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使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践齐头并进协同育人,既有助于学术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也兼顾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毕业要求提出学生具有的专业 “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5周,包括军训、劳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工程训练、生物学实习、农事操作、暑期综合实践、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与技能等环节。比如利用开放实验

2019年第2期(总第99期)

专业建设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2019.6

图1 农学专业必修课程分类和学分设置

室、科研实验室和校内外教学基地,充分安排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或技术推广工作,将学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践与教师和行业专家主持的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

3.学分认定的规则

农学专业学制四年,每年2个学期(春季和秋季),毕业额定学分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其中课内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必修课程需要修满95.5学分,选修课程至少3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低于39学分,课内总学分不低于171.5,课外(创新与技能)总学分不低于8学分才能毕业。

三、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根据课程设置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绘制了农学专业课程拓扑图(图2)。其修读衔接的依据以及对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阐述如下:

一年级(学期1、2):本学年主要学习思想政治通修课程和数学、化学、外语、计算机、军事体育类课程及少量学科基础课程等。思想政治法律类和军事体育类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提升人文修养和身体素质,支撑毕业要求1。数学和化学类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支撑毕业要求2。外语和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支撑毕业要求5和6。同时设置少量学科大类基础课(如植物学、农林气象学),使学生开始了

解专业基础知识,支撑毕业要求2和3。

二年级(学期3、4):在继续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较多的学科基础课(如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为今后学科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科基础课程主要高度支撑毕业要求2和3。

三年级(学期5、6):在继续完成学科基础课(如试验设计与分析、生物技术等)的基础上,本学年主要完成学科专业课(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作学等)的理论和实验学习,这些学科专业课主要支撑毕业要求2~5。此外,也设置了较多的专业实习课,这些课程支撑毕业要求6~9。

四年级(学期7、8):本学年主要安排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农学专业学生自上一学年暑期开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材料至少提前在答辩前2周请指导老师评阅、修改、签名等,6月中上旬全体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实践环节主要支撑毕业要求4~9。

依据“以毕业要求为准绳,综合评价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参考课程教学大纲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毕业生的调查结果以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整个课程体系分析讨论,建立了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2),对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支撑毕业要求进行了评价。

四、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从支撑矩阵可以看出,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对专

23

2019年第2期(总第99期)

专业建设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2019.6

图2 农学专业课程拓扑图

表2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述大学英语

体育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线性代数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HHHHHMHMMMHMHMHMHHH

LLL

MMM

L

M

L

M

L

L

L

M

L

L

L

M

L

HM

LM

M

L

L

M

L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123456789HM

HHH

L

M

H

H

H

MLM

24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基础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

遗传学农林气象学微生物学

2019年第2期(总第99期)

专业建设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2019.6

试验设计与分析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实验农业生态学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经济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作学农业资源与区划农业推广学军训农事操作暑期综合实践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MLL

HHHMHHHMMHMM

MLLL

HMMMM

M

L

M

L

LMLLL

MMMMMM

M

M

MMM

HLM

H

H

M

M

ML

L

M

H

MHHM

MHHH

ML

MLMM

  注: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业毕业要求实现了全面覆盖,但是对批判性思维与能力(毕业要求3)、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毕业要求5)、国际化视野(毕业要求8)、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毕业要求9)的培养支撑相对较弱。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课程体系对学生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前沿与趋势的支撑不足。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但现有课程只有生物信息学、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农机与农艺结合等方面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没有全部覆盖,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支撑不足。

二是需要增加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课程体系对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视野、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撑相对薄弱,未明确职业发展能力体现的课程及考核量化模块,很难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达成度。

三是选修课设置不能完全体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专业选修课程涉及的学科方向较为分散,还有少数选修课之间教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相似。再加上学生对专业培养要求还不够明确,自主选课有些盲目,造成课程学习与毕业要求联系不够紧密。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技术、信息农业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使用现代信息工具和手段进行作物科学相关领域的数据采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增加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课程的开设,及必修课程的设置,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机械的操作能力、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提升;通过将农作物标本区智慧农场的改造和升级,加强现有实习场所作物生产过程中信息化、智慧化、机械化联动机制对农学专业学生现代农业实践技能较高的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现代农业实践能力。

二是为了强化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专门针对不同群体分类强化创新能力和复合应用能力锻炼。建立了产学研融合模式,利用学科的科研优势,通过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设置本科生导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性科研项目,扩大创新科研项目的覆盖面,将创新项目的参加纳入到研究生推免制度中;开设世界农业概论、现代农业等课程,邀请外籍专家来校报告或暑期教学,提供更多暑期国外名校访学机会,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补充企业创业导师进入学校,达成双创融合;同时鼓励教师进行企业观摩、进修,提

25

2019年第2期(总第99期)

专业建设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2019.6

高教师对学生创业计划的参与度和指导能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是精练专业选修课程,删除与专业培养联系不紧密的课程,按照专业特色进行模块化分类,如自然科学类、工程类、经济类、人文社科类等,分析各模块选修课程的设置情况,为弱势模块增补相关课程。同时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使其明确课程选修对完成培养目标的作用,结合个人兴趣,针对性的选择系列选修课程。

五、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制度建设1.课程体系定期评价制度

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随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善,课程体系随之也要做出相应改进。农学院课程体系全面性评价周期为4年,包括学院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企业及用人单位反馈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学院评价:吸纳应届/往届毕业生、教师、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汇总、研讨、分析,对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指导和修订意见。

学生评价:以发放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对专业课程进行调研。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座谈会,了解各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授课情况的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相应的整改。组织毕业生代表座谈会,让学生对农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价。学生的意见作为课程体系评价和调整的重要参考。

同行评价:学院组织专题教学会议,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改革等议题进行讨论。通过听课和教学督导,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督。向国内外同行,组织座谈会及问卷调查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为修订完善提供依据。

26

企业及用人单位反馈评价:在学院层次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反馈的用人情况,以及针对学院人才培养给予的意见与建议,使学院及时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等。

2.教学质量评价动态反馈制度

为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确保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作用的实现,构建了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三方的信息

沟通平台,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更新、反馈和改进机制,通过网络监督、教学督导组监督、实习单位监督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监督等多种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发现问题后及时分析课程设置环节是否存在不妥,促进课程体系的不定期改进。

综上所述,参照修订后的毕业要求,对课程体系的构架特点与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分析,发现课程设置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至此,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架介绍、支撑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应该看到,推进整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是更为系统与复杂的工作,课程体系的改进只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等问题,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

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 15-21.

[2]姜波. 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

育研究,2003(3):35-37.

[3]金文林,潘金豹.农学专业课及骨干课程体

系的优化整合[J].高等农业教育, 2002(2):50-52.

[4]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b09):27-28.

[5]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等.基于现代农业

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3-25.

[6]谢皓,潘金豹,陈学珍.都市型农学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2(1):53-56.

(责任编辑 张宏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