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课后复习题答案

2021-01-07 来源:星星旅游


第一章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

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

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

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

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本书)

或者说: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二、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美学思想的渊源(古老:观念、意识;思想)

2、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

第二章

三、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主要途径.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柏拉图

1.1 美学观点:“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理式(理念、美)—-现实(影子)—艺术(影子的影子)

2 康德

2.1 美学观点:美“只能是主观的”。美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3 黑格尔

3.1 美学观点: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严格地说只有艺术才能算是真正的美,因此他研究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所以黑格尔把美学也称为“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的哲学”。

(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1 亚里士多德

1.1 美学观点: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2 达芬奇

美学观点:他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像,整体的每一部分都和整体成比例。在他看来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东西。

3 狄德罗

美学观点:美是关系。他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的关系称为实在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称为相对美。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

1、美学观点:美是生活。

论美时有两点:

A、美包含一种可爱的、宝贵的东西。

B、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样的对象。

第三章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孔子

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谈到美,如“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都与善德一个意思。再如其“尊五美,屏四恶”,其中的美也与善德同义。

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

(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

孟子

(1)其美学观点是“充实之为美”。所谓“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他把人的道德水准分为六个层次:善—信---美—大—圣—神。

(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指其容也。”这说明,美一方面要有充实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茂好于外”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孟子认为仁、义、理、智先天固有,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观点。

(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指出了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

荀子

他主张“人性恶”,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他说:“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是说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

中国古代多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来谈美,其途径有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代艺术家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高度凝练的思想感情与优美的形象的结合。(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直接抒情(有我之境)与间接抒情(无我之境)的美。李白、杜甫风格的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文心雕龙》中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音乐方面,要求声情并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造型艺术中要求“形神兼备”。形,人、物的外部表情、特征、言语、动作;神,人、物思想、感情、性格。如“马踏飞燕”。

(3)从风格上研究美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风格,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古代的《诗品》、《画品》、《书品》都从风格上研究美。

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歌的风格美,分为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冲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洗炼(错、错、错)、劲健(辛弃疾词)、绮丽(忽如一夜春风来---)自然(清水出芙蓉)、含蓄(夜阑更秉烛)、豪放(李白等)等二十四目。

如描述“洗炼”时说“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述“含蓄”风格特征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章

一、为什么说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

(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二、建国以来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评述

1、美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观念和意识,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身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主要代表是蔡仪。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主要代表是朱光潜。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4、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要代表是李泽厚。他给美下的定义是:“美就是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形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

此外,与李泽厚观点接近的还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显现(形象)”;“美是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客体自然属性的形象显现。”

三、什么是美?

美应该是人的本质(自由自觉活动、社会关系总和)与生活的本质(实践)的结合。

美都是有形式和内容的。它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等珍贵的特性) ,它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

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只要劳动本身成为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的形象,同样也是美的。

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

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

第五章

一、真善美之关系

美和真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美不是真善之外附加上去的东西,而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如国家体育场“鸟巢”。

1、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 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 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

第五,美育与德育的方式不同(情,理)。

2、美与真的关系

什么是真?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联系,美是以真作为基础的,美蕴涵着真。

其一、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真的事物;其二、美的创造,也离不开对真的把握。

区别:一是就二者存在的形态看;(抽象、具体)

二是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看,分属不同的领域(科学、欣赏玩味);

三是从它们与实践的关系看(认识把握、创造);

四是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不同(真实性、创造性)。

二、丑的本质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

(丑的含义)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 (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心理反应,主体对它持否定性态度。

三、美和丑的辩证关系

(1)美和丑相互依存。

毛泽东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如左拉的《陪衬人》,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美丑的转化

美丑可以相互转化:旧中国——新中国;人物:好——坏;自然:荒山秃岭——果园良田。

第六章

1、为什么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因为人们在劳动中首先是为了解决物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墨子》)这说明人们总是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

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类最初进行生产并不是为了创造美,也没有专门创造出美的对象,美和实用是结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因为只有在有用的对象中,才能直观到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第八章

4、自然美的特征

(1)自然美重在形式

(2)自然美具有多面性。

①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是复杂的。

②自然美多面性的显示与人们观察、欣赏美的角度也有一定关系。

(3)自然美具有易变性。

自然山水的特征及审美意义

山水林木、花鸟虫鱼均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如山之主要审美特征:雄、险、奇、秀、幽等。(1)泰山的雄伟 (2)华山的险峻(3)黄山的奇特 (4)娥眉的秀丽 (5)青城的幽深

第九章

1、什么是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自然属性(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以及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

的审美特征。

4、色彩为什么具有表情性

色彩具有表情性,包括兴奋与沉静、暖与冷、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

这种表情性与联想和象征分不开。

联想:红、黄、蓝、绿、白、黑等;

象征: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

6、形式美的法则

(1)单纯齐一: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即整齐一律,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给人以整齐、秩序、节奏的美感。

(2)对称均衡: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对称: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上下)两侧均等。具有较安静、稳定的特征,还起到衬托中心的作用。

均衡: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在

静中倾向于动。

呼应:较均衡更为自由,虽然形体大小悬殊,却相互照应。

(3)调和对比: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使人感到融合、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色彩、声音、形体的对比。

(4)比例: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给人以协调、匀称的感觉。宋玉:“增之一份则太长,减之一份则太短。”又如西方的黄金分割比例;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立七、坐五、盘三半。”山水画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5)节奏韵律: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时间关系;力的关系)。把运动中的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节奏存在于生活、自然、艺术中。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感的色彩便形成韵律。

(6)多样统一: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第十章

5、为什么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作用/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在艺术史上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作用,因为:

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4、创作素材就是生活本身。

第十一章

1、(1)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2)意(情)与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也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为情景交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景中生情,情中生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二等。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这里所说的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的景色,也指与这些景色相联系的整个生活。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境是基础,情为主导。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2、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鱼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意境中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李方膺说:“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三两枝。”

(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红杏枝头春意闹” ;“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在期多,字则期少”。

第十二章

3、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分类

各种艺术的区别在于创作过程中“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用摹仿的媒介不同来区别画家、雕塑家、歌唱家以及史诗作者;

用摹仿的对象不同(好人、坏人)来区别悲剧(比现在的人好的人)和喜剧(比现在的人坏的人);

就摹仿的方式来说,有的用叙事手法,如叙事诗;有的有动作手势来摹仿,如戏剧。

启示:涉及到艺术的划分与生活的关系,又触及到各种艺术及其表现手段的不同。

十三章

1、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二者的区别。

特点:

优美的根本特点在于和谐。是以其温和、柔弱、清秀、淡雅、纤细、轻盈、幽静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给人一种温柔、喜悦、心旷神怡、顺情适性的感受,这是优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基本的审美属性。

壮美与优美不同,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对立、冲突。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激荡的审美感受。

区别:

首先,可以从形态方面予以区别:

其一,壮美(崇高)的事物显得强大,有力;优美则显得小巧、娇柔。

其二,优美的事物一般都有较强的形式美;壮美的事物则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

其三,优美的事物宁静,幽雅,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壮美(崇高)则豪放、激荡,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再者,壮美与优美还可以从美感方面予以区别:

其一,壮美(崇高)感是一种复合的情感反应,优美感则是一种单一的情感反应。

其二,优美易于为人感受,壮美(崇高)则较难于为人们感受。

十四章

1、什么是悲剧?

含义:在美与丑的矛盾冲突中,它是以美暂时被丑压倒为基本点,以代表先进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受挫折为其基本内容,从而展示出斗争的艰巨性与实践主体的顽强性,以及美必胜丑的历史必然性,激发人们从中间接地观照到实践主体的巨大的本质力量,使人们获得美的陶冶与享受。

悲剧的本质何在?

亚里士多德:

(1)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个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就是情节。

(2)他认为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3)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黑格尔:他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二者冲突的结果是同归于尽,必然引起悲剧结局。在这个结局中,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

车尔尼雪夫斯基:

首先,他主张从生活出发研究悲剧,批判老黑悲剧总是命运干预的结果的思想;

其次,他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

再次,他批判老黑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

最后,他反对老黑悲剧矛盾冲突必然性的思想。

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人生中可可怕的事物。”

恩格斯:评拉萨尔的《济金根》中,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悲剧的类型划分?

按悲剧的性质分:

(1)新生力量的悲剧: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如普罗米修斯、巴黎公社、陈胜吴广起义、水浒英雄、李大钊、张志新等。

(2) 小人物的悲剧:善良的普通人民的不幸和苦难。

(3)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4)旧制度下进步力量、无可奈何人物以及所有人美好生活、理想、爱情破灭的悲剧。如宝黛爱情、李煜的悲剧、李杨的悲剧、涓生子君的悲剧等。

从悲剧人物的特点、悲剧冲突的特点、悲剧产生的美感特点出发,将悲剧分为:

(1)悲壮悲剧;(2)悲愤悲剧;(3)悲悯悲剧;(4)喜剧性悲剧。

西方美学史上又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三种。根据黑格尔的分析,通常把古希腊反映命运观念的悲剧叫命运悲剧;把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代表的近代着重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悲剧叫性格悲剧;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人与社会的矛盾尖锐化,产生了社会悲剧。

第十五章

1、什么是喜剧?

含义:是指在美与丑的矛盾冲突中,它是以美压倒丑或者美直接否定丑为基本点,以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相互矛盾的行为、事件为基本内容,从而引起人们发笑,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获得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

“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的本质?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失去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

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中国古代喜剧理论中很注重庄与谐的结合。喜剧中的庄与谐的结合,一方面是庒的问题,也就是要求作者真实的反映生活。喜剧性艺术中的庒的含义,除了之作品内容的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外,还指艺术家在在创作过程中的严肃认真态度。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要很好的研究喜艺术的形式,也就是谐的问题。一个喜剧作家,漫画家在创作过程对生活的理解是和喜剧形象的探索结合在一起的。

3、喜剧中的讽刺与幽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喜剧性的体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如讽刺、幽默、诙谐、打诨、闹剧的。两者为戏剧的体现形式。

区别:一是含义不同:讽刺是喜剧性具体体现的形式之一,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幽默剧性体现的另一种形式。“幽默的喜剧,就是轻轻讽刺的喜剧。”

幽默与讽刺的区别:(1)程度不同;(2)美感不同;(3)对象不同。

讽刺所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

讽刺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对敌人的揭露和批判,一种是对人民内部比较严重的缺点和错误提出尖锐批评。

幽默的特点不同于讽刺,幽默不仅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而且反映生活中肯定的现象。它比讽刺更带有快乐的色彩,讽刺较严厉,幽默较轻松;讽刺叫辛辣,幽默较温和。幽默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

十六章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是指客观存在的美反映到人类头脑后所长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它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本章侧重狭义而言。

十七章

一、美感的共性和个性的含义及关系

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美感的个性则是其差异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则表现美感的共性,二者辨证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