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学资源的概述
一、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容
根据AECT1994定义,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优化教学或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实际上它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还包括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人力资源。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由于强调“教”,一般把这种资源称为教学资源,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时代,人们都把焦点放在了“学”上,随之也就改称为学习资源。就像在美国“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被认为同义,他们通常采用“教学技术”这一说法一样;在我国“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也是同义的,我们一般采用“教学资源”这一说法。如:“教学资源数字化”、“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一) 概念
对教学资源的说法不一,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AECT94定义中,认为“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但资源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资源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如何东西。”
在我国,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由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是这样界定的,“教学资源
(instructional resources):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人类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学习小组、课外活动小组、旅行小组、课外辅导员、家长、社会成员等。非人类资源包括各媒体和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印刷媒体、实物、实物模型、挂图等。现代媒体有投影、幻灯、电影、电视、语言试验室、计算机、视盘等。此外,还有各种社会教育性机构,如视听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
“教学资源是在一定的教学系统中使用的。教学系统一般由6种要素组成,他们是:教学资源、人、媒
体、装置、技术和环境。教学资源是指教学内容,而内容可以包括3种类型,即知识类的内容;技能类的内容;情感、态度类的内容。”(高利明编著《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
“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一切教学资财的来源,包括教学的场所、教学媒体、人力和财
力等方面,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精神心理条件、审美条件及学校卫生条件等,也都是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沈亚强等编著《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通过分析以上的几种说法,可以看出其实质大同小异。我们认为,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和学习的所有可
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
(二) 内容
由以上的概念可以看出,教学资源包括的内容比较广,只要是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一切资源,都可以包括在内。
1、 按照AECT1994定义以及现代学习资源观,教学资源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如图所示)
支持系统 学习者 学习环境 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是指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经筛选的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组织。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教学材料的范围越来越广。
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支持系统经过教育化(即支持系统与教育相关联且满足一定的教学要求而转化为教学材料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于教学设计)以后才可能成为教学材料,社会是最大的支持系统,网络社会在支持系统功能的体现上也越来越明显。
学习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主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2、《教育大辞典》中给出的教学资源的内容是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可以说是包括了所有的支持教学活动的资源。
3、高利明教授认为教学资源仅指教学内容,其他的与人类有关的人、媒体、装置、技术和环境都是教学系统的要素,这种说法包含的内容比较窄,是一种小资源观。
4、沈亚强认为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还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精神心理条件、审美条件及学校卫生条件等。这种说法包括学习中所需要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大资源观。
通过对上述各种教学资源的内容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各种人力和非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设计专家、教学软件开发人员、计算机网络工程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媒体资源、学习环境、精神状况等。
二、对教学资源认识的变迁及其启示
从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其领域的研究重点几经迁移,从强调视听媒体,到强调教学,然后强调学习。每一次的变化都相应地引起了对学习资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分析这一过程,对我们认清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强调视听媒体资源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照相、幻灯、电影和无线电广播等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媒体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与以往不同的巨大效果,人们把这种教育技术称为“视听教育”,这是最早的以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当然在这一期间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视听媒体,视听媒体资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主要资源。
(二) 强调教学
20世纪40至50年代,视听教育发展的媒体技术观念已经表现出了局限性。当时传播学正迅速发展,于是视听教育领域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了传播领域,引入了传播学的思想和方法,视听教育发展成为了视听传播,研究的重心也从“视听媒体”转向了“对控制学习过程信息的设计和使用”,最终形成了1963年的定义。
当视听教育向传播理论发展的同时,一种早期的系统思想也在向该领域逐渐渗透。于是视听教育一方面向传播理论演化的同时,另一面又在接受系统思想。在行为科学和一般系统理论的影响之下,视听传播理论和技术很快演变为教学设计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使得教育技术的核心真正转变为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
个别化教学是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深深地影响了教育技术领域,在理论上为程序教学提供了基础,于是程序教学逐渐成为个别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样媒体在教学中的目的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由在视听教学中起显示教材的作用发展为既显示教材又强化学习者行为的作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考虑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优的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从媒体技术转向了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研究者的注意力从前一阶段对媒体资源的制作和设计研究,转向了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化,即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效率,以开发学习者的潜力。
(三) 强调学习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教育界对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重视,人文教育和教育的人性化深化,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开始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到了学习者身上。因为“既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注意中心就应是人类学习者。”(加涅)
20世纪60年代教学设计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狭隘的系统观,它虽然重视了教学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忽视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影响。由于不考虑环境的因素,不研究目标的可行性,假如教学目标脱离教学的实际需要,那么再完善的方案也可能是白费力气的无效劳动。因此,教学设计研究人员提出,教学设计应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评价开始,即以问题的分析和确立作为出发点来形成教学目标,这标志着教学设计的思想从狭隘系统观向标准系统观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在学习资源上,表现为更加注意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和整体化考虑。
这样,在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后,美国教育技术对学习资源的认识又重新回到了媒体资源的局面,但这种认识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第一阶段,而是在其基础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第一阶段对媒体资源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媒体的物理特征这一水平上,而这一阶段却是从学习者出发研究学习资源,从而实现了包括媒体在内的一切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目的的紧密结合。这样,美国教育技术界对学习资源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包括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
(四) 启示
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学资源认识的变迁,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随着对教学资源认识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的队伍将会得以壮大。除原来的电化教育工作者外,凡是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的人,都是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从而壮大了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队伍。
其次,我们要在现代教学资源观的指导下处理好媒体资源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媒体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基础,但是,媒体资源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要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第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媒体,而有关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分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不应只考虑信息传递式的学习资源建设,其教学资源观还停留在“强调教学”这一阶段。因此,提供一定的指向其他资源网站的链接和功能各异的交互平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使之完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
三、对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解
(一) AECT开发范畴
开发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开发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开发范畴包括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技术,它不仅涉及教学硬件、而是结合了硬件和软件、视觉和听觉材料以及整合了不同部分的程序和软件包。
在开发范畴中,技术和理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推动着讯息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发展。开发范畴基本上可以由以下三部分来描述:
(1) 由内容决定的讯息 (2) 以理论决定的教学策略
(3) 技术的物理表现形式:硬件、软件和教学材料
以上描述的最后一点——技术,代表了开发范畴的驱动力量。开发范畴可被组织成以下四类:印刷技术(为其他几类提供基础)、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这四个子范畴反映了技术的时代变迁,当一种技术被另一种技术代替时,旧技术和新技术之间会有重叠。今天,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在计算机控制下的几种媒体技术的整合已成为可能,从而利用各种技术的优点。目前,人们对整合学习系统(ILS)和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比较感兴趣,这两个系统是反映开发范畴和其他范畴(如设计、管理和评价)进一步整合的趋势的实例。
(二) 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
所谓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说怎样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才能使其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于教学资源的内容比较丰富,因此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
1、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
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内部因素,使其自主性积极调动起来。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转变观念,具有丰富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及技术。其次,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从而因材施教,还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让学生充分接受和吸收。
对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的主体。首先应了解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其次应具备查寻学习资料的能力,特别是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查资料的基本能力;还有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精神状态,以最少的精力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应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21世纪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现代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
2、教学中媒体资源的开发
教学中媒体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印刷媒体、视听媒体、计算机媒体以及整合媒体的开发。
媒体资源的开发首先应是硬件的建设。硬件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为教学提供物质基础,没有传输信息的载体,就不可能有教育信息的传播。因此,首先应重视硬件的建设,当然不主张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其次,是教学软件的制作。开发教育软件应遵循特定的教育规律,适合特定学习者的需要。
还有就是要优化媒体资源环境,从而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热点问题——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我们期待着其建设早日成熟。
3、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追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使各种资源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的优势和潜能得以发挥。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到学校去,向教师和书本学习了,诸多的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已经构造出所谓的媒体环境,这些环境可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选择和利用。这样,人们就把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资源环境。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际上也就是优化资源环境的建设,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学习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形式:(1)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典型的校园学习环境,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2)参观、见习是另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人与物、人与人),也是一种学习环境;(3)网络协作学习和虚拟现实则是一种非物理存在,但能被人所感知和控制的电子现实空间,它将会成为众多知识领域的面对面学习的载体。
第二节 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
资源泛指用于生产人们所需物品的各类投入要素,通常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与物质资源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潜在能力。与物质资源相比,它更加积极更加主动。
一 .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内容
人在教学系统中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并且参与了教学系统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各
个环节。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及教学设计专家、心理学家、美工人员等。可以说人力资源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一) 教师
从广义的媒体观点看,教师不仅是信息源也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媒体,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声调、板书、眼神、表情、形体、动作等来传递信息。作为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主体,教师是信息源和信息传递的中介,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目的、内容、方法、进程、质量等。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教师的自身来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信息和信息传递的中介,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和视野都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也习惯于居高临下,或“注”或“灌”,这种情形是对学生个体意识、创新思维的束缚。
因此,教师必须完全尊重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角度出发去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力争客观公正地评估他们。
第二,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不但在知识拥有、甚至在行为规范上都是表率。教育者与学习者缺乏平等的基础,而变成了牵引和随从。
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打破了这种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它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完全平等的物质平面上,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个人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观点及想象,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才有可能。
第三,从教师的作用来看,多元思维也是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不能搞主观独断、一刀切,只有教师学生较高的自主和较多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态度,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师不仅要掌握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而且要学会掌握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化社会中树立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能够与他人合作与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式等。 (二) 学生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并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单纯的教师的灌输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展开。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之上,并且由于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完善人格。 (三) 其他人员
在本书中,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专家、心理学家、美工人员、技术人员等都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我国现阶段,在教育技术第一线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学校里的教育技术人员。他们负责管理所有电教设备,对电教器材的使用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同时担任着开发课件的任务,辅助各学科老师进行电化教学,并且在校内为老师们开设教育系统、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方面的课程,帮助教师们提高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及时改变思想,另外还可能承担政府的研究项目。
二.开发人力资源的原则
(一)。对教师来讲
在信息化社会中,首先需要对教师的角色有一个定位。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来看,教师要树立新的角色形象,必须要实现角色的多元化。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由于时代的要求,教师必
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理解学校和周围世界的新现象,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变革创新的意识、崇高的职业品质以及多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未来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
因此,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应该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1. 培训的内容
(1) 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具有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从实践中看,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低素质的教师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大障碍。有些教师表面上认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不成熟,如缺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够、使用起来麻烦等等。而事实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质上是害怕和逃避新的挑战。要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意识到对日渐普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不能充耳不闻,作壁上观,害怕和逃避都无济于事,主动迎接挑战才是自己的出路。
(2) 传授信息技术知识,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教师还缺乏准备,因此,需要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高科技性、发展的迅捷性及庞大的教育对象群体,决定了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通俗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其中通俗性,要求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用性,要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性,即努力形成自我完善的智能结构,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为例,主要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践技能方面主要包含微机硬件系统及简单操作技术、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数据库及应用软件。这两个方面意在使普通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般了解,对基本操作技能有较熟练的掌握,对多媒体教育技术能熟练运用,对于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能给予答复。同时,能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3) 培养研究技能,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日益增长的知识海洋。面对这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需要做的是从中查寻、处理资料,并将资料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最终从这些信息中创立新知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必须掌握以下一系列新的研究技能。
1) 选择技能。全球性网络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的可获取性,虽然信息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它们不论产生、存储于何处,都可以被人们共享。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要在网上浏览完一个研究领域内的全部信息都是不可能的,花在阅读信息上的时间太多就没有精力来处理、理解、运用这些信息,也无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新知识。在过去,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信息的获取是有限的,因此就不存在上述问题。而现在教师需要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和条件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些急需解决的任务。所以对信息的选择肯定是教师需要培训的新技能。
2) 评价技能。信息以相同的数字化形式放在全球性网络中成千上万个节点中,所有的信息都是统一的、平等的,无法一眼从表面上看出它们的可靠性、关联性、质量、可接受程度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对数字化信息的评价技能,它包括以下内容:了解电子期刊的声誉:包含电子杂志中作者的背景,例如查看他们的主页和其他相关出版物的列表。该杂志的编辑和拥有该杂志的机构情况。内容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从文章的内容上判断它在特殊学科领域的科学论述是否有价值以及它是否建立在该学科领域的公认的理论基础上。 2. 培训的途径
(1) 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教师培训机构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远距离教学来培训教师,让受训教师收看或收听由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主讲的课,有助于他们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经验和技能,提高
受培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随着现代通讯卫星、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将为教师培训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2)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培训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由于信息技术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研究技能的培训时,可以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抛锚式教学为例,该模式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习者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学习理论进行教师培训,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研究技能,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对学生来讲
在现代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学习内容和其他学生的相互作用完成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都可以称为学习资源。下面我们从学生的学习作用角度分析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原则: 1.学生和内容的相互作用
这主要通过教师基于技术媒体设计、开发和发送的各类教育资源(其主体表现为课程材料)实现的。教师通过学科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发送引导、帮助学生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是教育的必备的特征。每个学习者必须通过这样一个个人建构知识的过程,加工获取的信息并将它们建构到自己以前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正是这一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学习者理解的变化。用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习者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他们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自20世纪以来,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渠道大大扩充了:通过播音和电视广播大众媒介、录音录像电子视听媒体、计算机软件以及相互作用多媒体来实现。多媒体已经成为向学生提供的与教学内容进行相互作用的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积极的培养自己对于知识的兴趣,增加对科学知识的爱好,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2.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内容发送呈现之后,无论这些内容是知识信息,是技能演示,还是一定的态度和价值的模式表现,教师们都要帮助学生与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相互作用。为此,他们要保持并激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及其学习动力;要组织学生们应用学习到的内容,通过实践去掌握已演示过的技能,去应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原理和理论。教师要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测试和评价,以便确定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并帮助学生决定是否或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最后,教师对每个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 3.学生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这种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个别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学生集体之中,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教师的组织和参加。即使如今在课堂教学外已经具备了在学习者之间组织通信的其它技术手段,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依然是学生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培养集体精神、发挥团体功能和促进协作关系。集体的环境对某些类型的课程内容的教学会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们可以组成项目组并有机会向其他同学讲述课程内容时。一般而言,对于帮助学生们深刻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并通过交流来检验各自的学习效果,同学间的讨论就特别有价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在当今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人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 (四) 对于其他人员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障碍是多方面的,而真正的障碍来自院校的决策机制和人员的观念与素质。首先,院校的领导和决策层要更新观念,做出有利于发展教育技术的战略选择和机制转换。其次,要对全体人员开展以转变观念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培训。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全体人员,尤其是教学人员的教
学设计和教学系统开发的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多更适用的教学软件和课件。院校要成为主动面向学生提供高质量课程和服务的知识产业组织和机构,教育技术人员要帮助教师要从现在的终极知识体系的权威说教者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助手,指导者和助学者。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利用教育技术设计和开发的资源,在院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学习全过程,顺利地完成知识地建构、技能地培养、能力地提高、智能地开发和态度地转变,即完成教育和学习目标。 随着教育技术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对学校中的教育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他们不仅要精通各种音像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操作、而且还要参与视听教材脚本的编写、摄制,以及配音和后期加工工作。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还必须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运用最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教育技术真正实现教育最优化。
第三节 教学中媒体资源的开发
媒体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交流的手段。媒体的发展,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扩展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教育信息传递的工具。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口语媒体、文字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阶段三个阶段,而电子媒体又是发展最快、种类最多的一个阶段,它包括视听媒体、多媒体计算机以及整合媒体等,相应地基于这些媒体的技术就有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为了使他们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
一、印刷技术
印刷技术是主要通过机械或照相印刷过程制作或发送材料(如书和静态视觉材料)的方法。印刷技术包括文本、图形和照片等形式的呈示和复制。这种技术由文本材料和视觉材料两个部分组成,其开发和利用的结果中最老的并且仍然是最普遍的教学材料,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的。 (一)印刷和视觉技术的特征
1、文本是以线性方式阅读的,而视觉材料是空间方式扫描的; 2、两者通常都提供单向接受性传播; 3、他们都呈现静态的视觉材料;
4、它们的开发大量依赖语言规则和视知觉; 5、它们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6、信息可由使用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 (二)开发原则
前面已经提到印刷技术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文本材料和印刷材料,而这两类教学材料的开发,目前已
经很成熟了。虽然越来越多的电子出版物已经进入教育领域,但由于文本材料和印刷材料价格低廉、携带方便、有利于身体健康,它们在教育界仍占主体地位,特别是教科书仍然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下面就任何选择教科书做简单论述。
既然印刷技术开发的结果中利用最普遍的是教科书,那么如何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从许多同类教科书
中选择其一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美国丹尼森大学的莫里斯(Morris,C,1997)提出过选择教科书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识别目标。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程的教学目标相配合是选择课本的首要标准。当教科书内容呈现与学程目标不相干或相矛盾的情况时,会造成学生迷茫。一般来说,宁可选择一本需要补充读物的课本,也不要选择一本包含着无关材料的书作课本。
第二步是了解学生。由于课本的确定往往是在见到是学生之前,加上学生特征对教学工作的含义又缺少
精确性,所以教师一般只能对可能学习这门学程的学生做出相当粗略的估计,并且凭借这种估计去确定一本可接受的课本的最低要求。
第三步是审读课本。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值得花时间去审读几本课本。在审读每本书的时候,教师可以对诸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易读性、版面设计,以及需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等各方面做出评价。
第四步是估计对学生的影响,对课本效果的估计是对前几个步骤的假设所作的验证。估计可以通过由学生对课本评定等级来进行,也可以从期末考试的惊奇分析中获得有关课本效果的评价资料。
二、视听技术
视听技术是通过使用机械或电子设备来制作或发送材料以呈现视觉和听觉讯息的方法。视听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是硬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视听设备使放映电影、声音重放和大型视觉材料展示成为可能。视听教学被定义为材料的制作与利用,而这些材料涉及视听学习,使学习不再只依靠对词语或其它类似符号的理解。
(一)视听技术的特征 1、它本质上通常是线性的; 2、它通常呈现动态的视觉信息; 3、它一般是现实和抽象观念的实际表征; 4、它一般是以设计者和开发者预定的方式使用; 5、它是根据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开发的; 6、它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交互活动的程度较低。 (二)视听技术的开发原则
视听媒体主要包括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和电视媒体三种,其相应的教学软件的开发就包括幻灯投影
教材的设计制作、电声教材的设计和制作以及电视教材的设计和制作。
1、幻灯投影教材的设计原则 (1)纳入课程的教材体系
由于幻灯投影教材是片段或精选的,因此在设计幻灯投影教材时应进行课程的整体构思,最好在编写教材或文字教材时就要考虑哪些画面应用幻灯,哪些画面应用投影,哪些内容还要声画同步等,使教材能整体优化。
在系列性幻灯投影教材的编制中,应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确定画面、突出重点、上连下达、正确有序。
(2)选择幻灯投影的表达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年龄特征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来加以表述。
学习者的年龄、知识积累程度和社会阅历也是教材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要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媒体的特性,还得在画面和方法上下功夫。光学投影的直观性和逼真性是通过真情实感、清晰归正、构图优美、色彩和谐等要素体现出来的,为此画面构图和布局要符合视觉心理和透视规律,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适当采用夸张手法和动态特征,但所有在银幕上的影像必须以符合科学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为前提的。
2、电声教材的设计原则 (1)充分发挥声音直观功能
声音中用以表意的语言用以表情的音乐和用以表真的音响,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作为授课型的录音教材,应选业务水平高、语言生动、普通话标准的教师来讲授,必要时还可以引进真实的声响为教学创设情景;在语言学习中还可创设一定量记录学习者语言的培训材料,供自我鉴别和师生评判;也可编制某些适用于自学的活教材,开掘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声源;另外教学间隔中还可穿插部分音乐以调节气氛,等等。
(2)少而精且留有思考余地
电声教材内容需要经过精选,在常规教学中,能用文字教材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一般不必编制电声教
材。
由于语言的线性特点,所以在电声教材中,要十分重视口语化的特点,且要注意语言的可懂度和明确性,避免发生歧义和晦涩的语词,且要尽量选用朗朗上口的响亮字眼等;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在接受电声教材的听觉信息时,要留给他们充分思考的余地,控制好适当的节奏和必要的停顿。
3、电视教材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
采用任何媒体,都是为了实现整体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获得优化,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正因为电视的艺术表现力特强,教育对象面极宽,在设计电视教材时,容易产生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的通病,因此电视教材必须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对象。
(2)抽象直观度原则
电视教材以提供直观形象材料著称,从中可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但学习者获得的尽是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深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必须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和改造功夫才能将感性上升到理性 的高度,故电视教材应力图把直观和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之妙在于掌握直观和抽象的一个“度”。
抽象与直观的水乳交融和辨证统一还体现在电视教材能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上,教材的深浅程度、内容的铺陈和展开都要适应自学的需要,能使学习者顺利地成为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这在远程教育中尤为重要。
(3)效益性原则
与常规媒体相比,无论是电视片的制作还是电视教材的具体运用,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以浅显的内容,除了偶尔用作提高刺激强度的“兴奋剂”之外,一般无须采用电视,对于单纯静态表现的数据、公式、标本之类的内容,用电视手法更是得不偿失。
广播电视教育属资金密集型的现代化教育,电视教材的设计、制作和播发占了办学成本的大部,惟有在
注册的学生量大、单位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前提下,电视教学和教材编制才有其生命力,这是远距离教育的效益性原则,也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依据。
三、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是利用基于微处理器的资源来制作和发送材料的方法。它区别于其他技术是因为信息以数字数据而不是以印刷或视觉的形式电子化的储存。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应用统称为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B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这些应用大多都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或指导。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应用是: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游戏与模拟和问题解决等。
(一)特征
计算机辅助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通常都具有如下特征: 1、它们不仅可以线性方式使用,也可以随机的或无序的方式使用;
2、它们不仅可以按照设计者和开发者计划的方式使用,也可以按照学习者期望的方式使用; 3、观念通常以抽象的方式用文字符号和图形呈现; 4、在开发中运用了认知科学的原理;
5、学习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结合高度的学习者交互活动。 (二)开发原则
目前,基于计算机的技术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硬件环境下开发的CAI课件是多媒体课件(MCAI)。MCAI课件的编制原则有以下几点:
1、教育性原则。MCAI课件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应对于学习者掌握的某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开发学习者智力、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要正确反应科学知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就要求MCAI课件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作为传授科学知识的课件,必须保证其正确、准确和明确,所表现的图像及色彩等都必须反映客观的真实性。
3、集成性原则。在保证教育性和科学性实现的前提下,MCAI课件的编制主要体现在多种媒体信息载体的
集成上,即任何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的关键。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是MCAI课件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MCAI课件在呈现MCAI课件的同时,还要接收学习者对指定问题的回答信息,并做出判断和评价,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类似这种一问一答,相互交流信息的特征称之为交互性。
5、个别化原则。人在认知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学习者应提供不同的学习和使用方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个别化是MCAI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应突出体现个别化特点,适应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另外,MCAI应能使学习者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方便的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及调节学习进度。
6、经济性原则。应以最少的投入编制出高质量的、性能价格比高的MCAI课件。
四、整合技术
整合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的几种媒体形式的材料的制作和发送的方法。一个整合系统的硬件部分可包括:一个具有大容量存储器的强有力的计算机、一个大容量的内部硬盘和一个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由计算机控制的外围设备可包括:视盘播放机、附加显示设备、网络硬件和音频系统。软件可包括:视盘、CD 、网络软件和数字化信息。这种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者在各种信息资源中的高度交互活动。
(一)特征
1、它们可以线性方式使用,也可以随机的或无序的方式使用;
2、它们既可按整合技术开发者计划的方式使用,也可按学习者期望的方式使用; 3、观念常常在学习者经验背景中、根据与学习者相关的、在学习者控制下真实地实现; 4、认知科学和建构主义的原理被运用于课件的开发和利用中;
5、学习是以认知为中心而组织的,因而学习者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建构认识; 6、材料包括了学习者高度的交互活动; 7、材料整合了来自许多媒体资源的文字和影像。 (二)开发原则
目前,整合技术中的热门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整合。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新的教育形式,它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1、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1)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
(2)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 (3)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
(4)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相联系;
(5)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
2、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课程应体现如下的教学策略: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现软件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为实现上述教学策略,考虑网上教学的特点,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个性化
网络课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
精神,如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记录功能、设计供学生随堂使用的电子笔记本等。
(2)合作化
专家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之间的学习成就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他的学习目标时,其他的学生也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两类合作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3)多媒体化
由于Internet 和Intranet向宽带、高速发展,使网络课程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4)交互性
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设计灵活多样的学生练习和训练内容,提高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5)开放性
提高软件结构的开放性,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对多样看法进行交叉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闪光的思想火花。
此外,要重视评价反馈的设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到情况。
第四节 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学习环境的优化
随着媒体的进一步利用与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加认识到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交互的重要性,媒体也成为双向沟通的中介物,媒体再也不仅仅是知识“导管”,而是构成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人们更为关心和研究媒体环境了。
媒体环境是指由多种媒体所构成的,提供信息的各种外部操作的信息条件和物质条件的总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获取、储存、处理和传递的技术手段及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对新型人才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教学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方法对媒体资源需求越来越多,这一多种媒体环境也被人们理解和要求为更加开放的资源环境,把这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环境全部包括进来,而且各种资源可以共享,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不应停留在新媒体的利用,而应更加关心资源环境的创造和发展,下面我们就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习环境的优化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
(一)教育媒体的优化组合
教学媒体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是通过多种媒体组合后形成的优化结构来实现的。一个好的多种教学媒体组合的整体结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传递的信息量较大,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相辅相成;各种教学媒体的主要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媒体都信手可得,且使用方便。
1。组合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媒体的组合,是科学地组合媒体的基本依据,形式上或者表面上的多样化而滥用过多媒体,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 感官配合原则
这是依据媒体的功能和属性去组合媒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可见调动多感官学习意义很大。
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单一持续的刺激,会诱导抑制效应,大脑迅速出现疲劳现象;而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3) 信息量原则
教学媒体的组合必须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这是媒体内容组合的基本原则。如果所组合的两个媒体的教学信息是等值的,就不应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使用。一般来说,把在信息表达特性方面互补的媒体组合应用,可提高教学信息量。 (4) 相互作用性原则
组合应用的媒体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接续或交替,更不是随意的凑合,而是一种科学的有机结合,要在媒体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构成多媒体组合系统的整体优化结构,这是系统论整体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只有使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联系,才能形成系统的最佳结构,产生最佳功能。 (5) 实现性原则
一般来说,媒体组合不易过于复杂,而以简洁实用、少而精、省时省力、易于操作控制为佳。尽量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 2 。组合的形式和方法
对于常用教学媒体的组合形式和方法,我们介绍下列几种: (1)投影与幻灯的组合
投影一般用以现实文字、数字、简表、,模式图等,可以书写,使用方便,它可作为提纲导引式讲授的主要媒体。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与显示投影的配合,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在用幻灯显示彩色逼真的图片,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感染力,产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2)投影与录像的组合
利用投影作简要的难点提示,在播放录像,可提高录像教学效果;用投影提出若干个问题或注意点,在播放录像,可起思维定向、预期引导作用;先播放录像,在利用投影显示应用事例、应用题或讨论题,供分析、练习和讨论,则可活跃课堂,提高认知水平。
(3)媒体计算机CAI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集成于一体,使传递的形象更丰富、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可以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并有助于接受者的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此外,多媒体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所有这些因素可以大大的提高知识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二)硬件、软件与潜件的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网与外部网、因特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资源,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教学媒体,因此在这里我们谈论的硬件资源主要是网络。
首先,学习者可以再在校园范围内和都市范围乃至全球范围进行通信和交换。师生间、学生间教师间以及师生与家长间通过网络相互通信。还可以共享存储空间和外部设备。例如打印机,扫描仪等。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可以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快速和方便地获得和发送不同格式的文件。在学生们进行以研究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时,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异地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进行采访、讨论和资料交流。由于校园网络都是与广域网、因特网接通的,因此学校与学校、学区与学区可以进行固定的或随时的教学交流。
然而,校园网络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教学资源的扩充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网络的连通,硬件的购置只是基础的一步。而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让学习者通过网络的使用能够取得比从前更好的,更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才是最重要的。为此,需要持续的跟踪、采集、介绍、加工和推广性能良好的工具软件,让我们的学习者跟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快发展,及时的熟悉和掌握它们,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的得力工具。网络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备课用的资料和实验资源,它们既可以丰富教师们的教学内容,又能够减轻它们的备课负担和提高教材的技术质量。
潜件是指硬件、软件因素以外的影响计算机在教育中使用效果的其他因素,如教师的接纳态度、知识状况,使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学生因素等。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虽然有时人们注意到潜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一方面于硬件技术仍是制约应用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软件问题十分突出,人们并未在意潜件因素的影响。
后来随着硬件技术这一瓶颈被突破,在软件问题逐渐得到相对解决的同时,人们在评估及讨论使用效果时发现计算机在教育中应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除了有相应的硬件、合适的软件外,潜件因素异常重要。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的介入,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全新的学生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最终使人们不得不从整体上来考虑计算机的应用,把与此相关各种因素纳入教育改革的范围。
因此,只有将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使教学最优化。
二. 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中,现在出现较多的是学习资源中心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下面我们分别简要介绍一下: 1.学习资源中心
随着多种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小组交互学习和个别化教学兴趣的日益增长,导致了一种特殊教学环境的形成,这就是学习资源中心。他是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集中存放着一大批有合理编目和索引的教学媒体资源,配备有视听设备,计算机终端,外联接口和其他支持媒体的设备,另外,还提供了互相隔离的空间与座位设施等,可供个人或小组学习的环境。他鼓励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自己的学习,选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资源中心提供了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从而避免了分散投资、浪费资源。在教学中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和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呈现的能力,改进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 2.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在制作CAI课件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的制作既费时又费力。因此,我们考虑建立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存放大量的教学素材和有一定制作难度的多媒体素材微教学单元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一方面便于教师查询和下载所需素材,提高素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余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要建立一个真正应用于教学的、资源可以高度共享的、效益良好的教学资源库,需要具备以下4个基本条件:
(1) 校园网的建设。网络建设是硬件,是基础,网络建设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运行、传输。
(2) 人员队伍的建设。人员的素质是资源建设的保障和源泉,要建立一支既有专业技术人员又有广大教师
组成的资源制作、研究、开发、建设和应用的队伍。
(3)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建设是核心,只有有了资源才可以谈利用、共享。必须重视资源的建设,
要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负责资源库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开发。
(4) 网上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指导,要抓紧有关网上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理论研究,为网
上教学的实践提供指导。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标志,也被视为学校上“层次”的标准。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严格论证,建立适合本学校的经济实用的、开放性好、扩展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深化教学改革,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三.学习环境的优化
从广义上讲,学习环境是与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它包含的要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抽象的有学习观念,学习理论等,具体的包括信息、媒体、模式及人的因素(社会、教师、学习或版)等等。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学习化,对学习环境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学习环境的优化就是要创建一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习成果、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积极有效的环境,他要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学习资源中心,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都是对学习环境的优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们不仅要把学习的硬件环境优化,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信息量的适于学习的软环境。通过硬件、软件、潜件的建设整体优化学习环境,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