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 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17、小说: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小说的基本特征:叙事性、故事性、虚构中的现实、文体的杂糅性与未完成性。
18、剧本:一种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
裁。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
19、散文:古代把除韵文、骈文之外的文体都称为散文。“五四” 以来,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成为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感受真挚新颖,题材广泛,结构灵活,语言自然优美。
20、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21、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22、文学经典: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23、文学批评标准:人们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
24、艺术标准: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现象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第一,语言形式的创造性。第二,艺术形象的涵摄性。第三,阅读余味的深厚性。
25、鉴赏型批评:一种侧重于鉴定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情趣、审美品位和笔墨韵味的批评类型。
26、认知型批评:一种侧重于学理地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的批评类型。
27、实用型批评:一种侧重于从社会教化效果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整合需求的批评类型。
28、消遣型批评:一种侧重于报导文学的相关新闻逸事、投合读者消闲需要的批评类型。
29、文学批评方法,是指文学批评过程所呈现的批评视角、阐释重心和评价系统等的综合轨迹。
30、文学批评的主体:指文学活动中的批评者或批评家角色。文学批评者的主体性:批评者具有独立人格,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行为展现出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
31、批评文体类型:①以诗论诗式②评点式③评传式④序跋式⑤随笔式⑥论文式
简答题
一、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创作动机:在文学理论中,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二、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
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认知直觉(科学直觉):不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直接把握认知对象的内在性质和本质规律。直接性(无逻辑推理过程)、无意识性、创造性。
三、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关系:①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②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③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四、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①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②艺术想象是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过程。
五、艺术理解在文学创作过程有哪些作用?
①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艺术理解一经形成,就会贯穿作家整个创作过程,对作品的形象、情节、主题乃至形式诸因素都产生重要影响,并引导着创作过程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②艺术理解与选材:选材是指作家在大量的生活经验储备中挑选准备表现的材料的过程。艺术理解是判断生活材料有用性的主要手段。
③艺术理解与构思:构思是作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艺术世界的过程。在构思过程中,从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
六、请联系具体文学作品说明意境与象征的区别。
1、文学象征: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象征的分类:①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 有情节性。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国古代寓言: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
②符号式象征:一类是抽象符号象征:鲁迅的“铁屋”。另一类是具象符号象征:老马,骆驼,海燕等。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①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 ):第一、景中含情式:作家藏情 于景,一切都 通过逼真的画面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情中见景式:往往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象历历在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三、情景并茂式:抒情与写景浑然一体。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虚实相生(意境的创造特征)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
“物境”等;“虚境”则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称“情境”、“神境”或“灵境”。“实境”与“虚境”叶绍翁 :《游园不值》
③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七、试述文学象征的特征,举例说明你对象征的理解。
①哲理性:《精卫填海》隐含着以小持大、奋斗不息的哲理。《变形记》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
性异化的思考。
②暗示性:戴望舒《雨巷》;贝克特《等待戈多》
③荒诞性:一是形象的荒诞:埃及狮身人面像;华沙美人鱼等。二是生活情理 上的荒诞:西方现代派文学:《城堡》《秃头歌女》等。
④多意性:文学象征往往是在一种文学形象中蕴含着多种意义空间。毕加索:《格尔尼卡》。
八、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意蕴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1、文学作品的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
次。
2、由于整个文学作品及其艺术世界时作为有机的生命形式存在的,所以作品的意蕴也构成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
例:《西游记》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①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批判。
②对生活真相和社会逻辑颠倒的揭示。
③对明代社会结构的深刻认识。
九、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1、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2、艺术特征:①凝练且富有音乐美的语言②强烈的情感③跳跃性的言语结构
十、比较小说与剧本的叙事差异。
1、小说叙事:①所谓叙事,即叙述者按照一定的叙述方式来结构一系列事件。不同的叙事决定了小说不同的性质和面貌。
②小说叙事以作者对人生的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会和理解为基础,这种虚构中的现实正是小说的特别之处。
③小说是虚构的叙事作品,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作家想象的结果,因此,虚构也是小说叙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
2、剧本叙事:①剧本的叙事主要体现为台词和舞台提示,台词是剧本叙事的主要方式,它以对话(对白)为主,还有独白和旁白。
②戏剧冲突是剧本的灵魂,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体现了剧本的叙事性和这种叙事必须适应舞台演出要求的特点,也是戏剧叙事不用于一般叙事之处。
③剧本的叙事主要由人物语言即台词来完成,具有性格化,动作性和富于潜台词等特点。
十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其语言行为如议论、陈述、抒情等一般指向现实世界;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务于艺术世界的模拟性。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往往以意义的表达和接受的畅通为基础,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
十二、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文学语言的这种特征可以用一个“活”字来概括,即文学语言应该是一种“活”的语言。当代作家汪曾祺说过:“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白居易《金针诗格》中也有表述,如“说见不得言见,意中含其见”,“说闻不得言闻”,“说远不得言远”等。
十三、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1、主观与乐观的统一。 2、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4、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十四、何谓典型?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显示出特征的性格。 2、显示出生命的斑斓色彩的性格
3、显示出灵魂深度的性格。 4、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
十五、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1、文学接受是指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2、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
3、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读者的作用:①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②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体会与发现。
4、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①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②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③读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创作。
5、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①作品对读者接受具有规范作用。②作品一般具有意义不确 定性和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
十六、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1、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①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②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2、审美评价: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①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
②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以感性心理为主。审美评价则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理性因素更多。
十七、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1、文学接受的差异性: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这就是文学接受的差异性。
2、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的一致性,这就是文学接受的共通性。表现为:文学语言的把握、文学形象的把握、文学意蕴的诠释、具体的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
3、联系:①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②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③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④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十八、怎样理解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1、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2、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文学形象的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的再创造两方面。
3、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人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以及学习借鉴等。
4、二度创造的开放与持续的文学接受活动、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十九、试论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
二十、怎样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1.区别:
①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遍性的分析和概括。(普遍性)
②文学批评:注重具体或个别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概括。(当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2.互动联系:
①都属于文学的研究、传承、传播、发展等环节,属于社会的文学教育与文化发展活动的一部分。
②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它的具体运用。
③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学术氛围、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
④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进展:文学批评的新发现被总结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向旧的文学理论发出挑战;文学批评推动当代文学理论走向跨学科化。
3.相互作用
①文学批评构成文学理论的来源,是对文学理论的总结;
②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有指导作用,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有促进作用。
二十一、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批评的步骤。
1、反复阅读和复述文本。2、选取突破点。
3、条理化布局。4、提炼核心观点。5、文字表述。
二十二、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1、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强调,文学代表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一种“诗意的裁判”,因而要求文学批评运用同样的“诗意”的或审美的尺度。
2、还强调,文学与在历史中演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着人类历史的生活。
3、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与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