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2021-08-13 来源:星星旅游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项选择题

1.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下图所示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姜寨聚落人们生产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已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B.人们大量使用彩绘陶器

C.定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D.水稻是居民的主要栽培作物

3.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 )

A.形成部落联盟 B.呈现多元一体 C.生产力发达 D.阶级分化明显

4.关于启成为夏朝的国君,有两段记载:《史记·夏本纪》中说“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中说:“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两段材料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②两段材料的主要不同点是启继位的方式 ③要弄清哪段材料更可信须经过考古印证 ④历史现象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元谋人门齿化石的出土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 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

6.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下列有关“泥板上的文字”、“草纸上的文字”、“龟甲上的文字”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字母文字 B.都产生在亚洲 C.诞生于大河流域 D.保存于史诗之中

7.有考古学家提出“龙山时代”的概念,用以统称和龙山文化大体同时期的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据此判断,下列文化属于“龙山时代”的是( )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8.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

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 ②说明鲁卫两国处于王畿地区 ③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 ④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威严而神秘的饕餮纹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井田制的瓦解 B.冶铸技艺的提高

C.周王室的衰微 D.现实社会的发展

10.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二里头文化

11.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王畿 B.拱卫王室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

12.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商周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纹饰变化反映了( )

A.尊神事鬼思想的消亡 B.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 C.贵族血缘政治的加强 D.关注现世的观念增强

13.图1和图2分别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 ) A.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

B.生活娱乐方式日渐丰富多彩

C.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 D.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

14.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15.“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周代早期的扩张示意图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材料二 周王室尝自称“夏”,“诸夏”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西周分封,把不同的姓族集团派遣到各地建国,移民队伍深入各地统治当地族群,经漫长融合相互了解,逐渐成为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传统的氏族群体。这些移民贵族散居各地,每一分支皆人数有限,力量不足以镇服地方,促使诸侯一面相互竞争,一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徒,造成了各族交结杂处的局面。异族的进攻加强了华夏民族的

认同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进入战国时期,内迁异族已为华夏吸收、融合,华夏民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颜世安《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夏”融合与地域族群》、刘正寅《交融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华夏

民族》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周族扩张的方向和区域。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形成的历程。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

(2)指出商、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5:ABBAD CDCDA BDDBD

16.(1)由西往东;区域是以洛阳为起点往东、东北、东南扩张。

(2)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实行促进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传统的氏族群体;移民贵族促使诸侯一面相互竞争, 一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战国时期,华 夏民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17.(1)“三代”是指夏、商、周。

(2)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

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