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又称“准”公共部门)的特点第一,公益性企业:其基本特征是:投资的主体是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一般实行企业化管理。第二,公共事业单位:其特点是:政府投资;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一般不实行企业化管理第三,非政府公共机构:其基本特征是:所需经费由政府提供或不由政府提供;其职能与政府职能相似。 上述三个部门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具有非赢利性。当然,由于各部门的“公共性”程度不同,其“非赢利性”程度也不同。
“纯粹性”非公共部门(竞争性工商企业)的特点第一,它的投资主体是私人。第二,它所提高的产品一般是私人物品。第三,它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公共部门决策的特点1、决策主体的公共性(谁来决策)。即公共部门决策必须由公共组织按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2、决策内容的公共性(决策什么)。即其决策内容主要是公共领域的事务。3、决策方式的民主化(怎样决策)。民主决策与公共参与是其决策方式的基本特点。4、决策准则的公益性(根据什么决策)。这是公共部门决策与私人企业决策的本质区别之一。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将公共部门决策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具有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根据公共利益的原则,为了有效地实现公共部门的管理目标,从多种可能的决策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3科学决策的主要标志:从狭义上理解,科学决策是指把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运用于决策分析;从广义上理解,科学决策还包括决策的民主化。公共部门决策由经验阶段发展为科学化阶段,主要表现为:1、由个人决策发展到集体决策 。2、由单纯的定性分析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3、由仅注重决策结果到注重决策的全过程。
4科学决策的发展趋势1决策分析方法的科学化——主要表现为决策分析的数学化、模型化。 2决策分析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分析手段的电子计算机化。3软方法(行为方法)与硬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的结合。
5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决策文化观念(一)中庸决策观1、“中庸”的基本内涵,“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实践。 2、什么是中庸决策观 主张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行为目标和方案时应“适可而止”,达到中等程度的要求和水平即可,以“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作为决策行为的基本准则。(二)“无为”决策观1、“无为”原则的主要内容“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指不要采取反自然的行为,不能违背自然法则“妄为”、“强为”。“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自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去妄加干涉。老子的“无为”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贵柔;(2)守雌、守黑、守辱;(3)不争。2、什么是“无为”决策观主张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和方案时应顺应自然,“无所作为(三)“经验”决策观1、什么是“经验”决策观,“经验”决策观认为决策人在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对行为目标和方案进行选择时,主要应根据实际经验和行为效果。(这里的经验既包括个人的直接经验,也包括他人的间接经验)经验是决策的依据,也是判断决策正确与否的标准。2、“经验”决策观的思想渊源——墨子的“三表”说,这里的“表”意为标准,也是人们行为选择即决策的标准,它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即本、源、用。所谓“本”就是指前人或古人的经验;所谓“原”,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所谓“用”,主要是指行动的实际效果,尤其对国家、对人民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四)“权谋”决策观1、什么是“权谋”决策观, 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一定的“权势”和“谋
略”为前提。决策者没有一定的“权势”做基础,不讲究一定的谋略,决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2、“权谋”决策观的思想渊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所谓“法”是指政权统一的标准,“术”是指国君根据“法”控制官僚的手段或谋略,“势”就是政权。在进行公共管理决策时,既要依法行事,又要讲究谋略,同时要以国家政权作为实施决策方案的强大支持力量。(五)“知变”决策观1、什么是“知变”决策观:认为决策正确的关键在于决策者了解信息量的多少和信息是否准确,决策者能否正确地理解信息与处理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估计以及决策者能否根据时间、地点、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自己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强调“知”(信息)和“变”对决策的重要性是这种决策文化观念的基本特点。2、“知变”决策观的基本原则:“知彼知己”的信息原则;“校之以计”的预测原则;“奇正相生”的变化原则。
6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决策的指导意义(1)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作为决策的前提。(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做出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决策。(3)注意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跟踪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决策。
7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方法1、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的方法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将制定出来的决策拿到群众中去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制定出来的决策拿到群众中去检验)3、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根本内容:一是从个别的领导实践中总结出带普遍性的经验,从而制定出决策;二是把形成的决策拿到群众中去贯彻实施,加以检验,总结新的经验,又根据新的经验去修正原有的决策。)(2)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在决策中的积极性。
8当代中国政府决策的基本经验1、坚持共产党在政府决策中的领导地位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调查研究,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方法3、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4、尊重专家意见,按科学态度决策 9我国政府决策的主要教训1、没有一套完善的决策制度2、决策研究缺乏公开性和民主性3、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10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本内容a、决策科学化的基本内容(1)决策研究的科学化(2)决策过程的程序化b、决策民主化的基本内容(1)决策参与的民主化(2)决策讨论的公开化
公共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保障机制1、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2、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3、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4、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11理性决策模式的要点和弱点;理性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1、发现问题 2、提出目标:作为决策主体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目的或价值观,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列或组合。3、设计方案:决策者能将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全部列举出来。4、预测后果:决策者能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每一方案进行评估,预测方案执行的后果。5、分析比较:决策者能将每个方案进行比较,并按优劣排出顺序。6、选择最优方案:决策者有能力选出最佳方案。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方案。在进行上述活动中,作为决策者的人始终是理性的,每一步活动都是理性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的成分,整个决策过程都是理性化的。
理性决策模式的适用条件1、决策者能够得到所需要的全部详细决策信息。2、决策者能够了解所有人的社会价值偏好3、决策者能够找到所有的决策方案。4、决策者能够准确地预测和估计每一方案所产生的全部后果。5、决策者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决策方案。
12西蒙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决策的准则—满意原则:所谓满意决策原则,即
在决策时确定一套标准,用来说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限度的替代办法,如果考虑中的替代办法满足了或者超过了所有这些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是令人满意的。这就是说,可以选定这个方案,并执行这个方案。
13林德布罗姆渐进决策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批评,渐进决策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批评 1、决策者所面对的问题具有相对性。2、决策分析不是万能的。3、决策要受到决策者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渐进决策的特点:1、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2、决策过程的理性分析只对决策方案进行边际分析。所谓边际分析即只对新方案与旧方案的不同部分进行分析。3、利益集团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集团相互冲突的政治过程。 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1、按部就班原则2、积小变为大变原则3、稳中求变原则,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1、政治的一致性决定了决策的渐进性2、技术上的困难决定了决策的渐进性3、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定了决策的渐进性
选择公共部门决策模式的基本原则:1、决策内容与决策模式相统一的原则2、主导决策模式的原则3、决策模式互补的原则
公共部门决策的基本模式——渐进决策模式1、这是由公共部门决策的内容特点决策的(即内容的广泛性、宏观性) 2、这是由公共部门决策的客观环境决定的(即环境的复杂性) 3、这是由公共部门决策的实际过程决定的(或曰,这是决策者决策能力的有限性决定的) 14公共部门决策中心的特点:1、具有最高决策权力。 2、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3、必须是一个领导集团。 4、必须一体化。
15决策信息系统的类型与作用:a决策信息系统的种类(1)纵向传输信息系统。它将不同级别的组织之间的信息进行传播。(2)横向传输信息系统。它对同一级别组织系统的信息进行传播。(3)综合传输信息系统
b信息系统的作用(1)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信息。(2)提供制订方案的依据(3)帮助进行方案比较和选优(4)控制决策和计划执行的最佳状态 16决策咨询机构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政治性(2)具有合理的智力结构(3)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决策咨询机构的特点:有的从属于政府部门;有的参与决策;有的组织形式带有柔性。 决策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的作用:1帮助决策者对决策问题作出客观判断2帮助决策者对决策问题做出内行的判断3帮助决策者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决策信息4帮助决策者提供备选方案 17公共部门决策需要遵循的原则:(一)公共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原则
1、信息充分原则:一是指信息要全面,二是指信息要准确。2、可行性原则。即决策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是能够执行得了的。3、系统分析原则。一是要求从系统的角度去把握决策中的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各个要素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的主次关系,先后关系,达到系统的完整和平衡;二是在对决策进行分析时,必须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4、对比选优原则:即把若干个方案分别进行评估,然后以一定的标准作为衡量的标志,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择其优者而取之。 5、集团决策原则:一是指公共部门的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由决策集团做出。二是指要让咨询参谋机构及其人员参与决策过程并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 6、时效原则:指公共部门决策的效力有一定的时间期限,一项决策只有在一定的时间里做出并得到执行,才是有效的。 (二)我国公共部门决策的价值性原则1、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我国公共部门的决策中,必须把公共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2、政治价值优先的原则。公共部门的决策必须维护社会的政治价值,把政治价值放在其它价值之上。3、体现公民意志的原则。即公共部门决策必须建立在民主的的基础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从而使决策充分体现公民的意志。 18公共部门决策的六阶段说:(1)发现问题:这是决策过程的起点,也是找出需要决策的
原因。(2)确定目标:这是决策的前提,也是正确决策的保证。(3)设计方案:设计出多种备选方案。(4)分析评估:分析方案是否具备实施条件,对方案的代价和效果进行预测。(5)方案选优:这是决策过程的关键。(6)实施方案:这是决策的目的,也是决策的归宿
19公共部门决策的主要类型划分a、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1)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的内涵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是按决策问题是否会重复出现来划分的。如果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称之为常规决策;如果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重复出现的,称之为非常规决策。(2)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的区别与联系:——决策的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常规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断重复出现的,非常规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具有重复性。——决策是否具有定量的性质。一般说来,常规决策具有定量的性质,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数量决策;非常规决策则很难数量化,因而是一种非数量决策。常规决策中存在着非常规决策的因素。非常规决策中也存在着常规决策的因素。
b、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内涵——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是按决策问题的重要性来划分的。战略决策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有方向性的、与整个国家或公共部门发展远景有关的重大决策。战术决策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或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作出的决策。
(2)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区别:第一,决策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管理中地位不同。 ——战略决策所处理的是带有长期性的、根本的、重大的问题;战术决策所处理的多是眼前的一些非根本性问题。 第二,决策作用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不同。——战略决策影响范围较大,影响程度较深;而战术决策影响范围较小,影响程度较浅第三,战略决策多属于单项决策,战术决策多属于序贯决策。——单项决策,又称静态决策,它所处理的问题是某个时期总的结果;序贯决策又称动态决策,它要解决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决策。(3)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联系。第一,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二者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战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目的,战术决策是实现战略决策的手段。因此,战术决策必须服从于战略决策,并以战略决策为指导;而战略决策也要依赖于战术决策,通过战术决策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高层决策、中层决策与基层决策;含义:高层决策是公共部门组织体系中处于高层领导地位的决策集团所做的决策;中层决策是公共部门组织体系中处于中层领导地位的决策集团所做的决策;基层决策是公共部门组织体系中处于低层领导地位的决策集团所做的决策。 三者的区别:高层决策具有战略性、政策性,基层决策具有战术性、具体性。中层决策介于高层决策与基层决策之间。三者的联系: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者之间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 20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特点,(1)社会效益是公共部门决策的首要目标。(企业活动的首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2)公共部门的决策目标是一种定性的、模糊的目标。(企业活动的目标一般都是定量的、明确的,可量化指标、利润、产值。)(3)公共部门的决策目标具有强烈的政策性
设计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基本要求;1、目标的单义性。即目标的表述必须明确,只能有一种理解。2、目标的层次性。即决策目标是由总目标到具体目标所构成的层次复杂的体系。3、目标的标准化。即规定一个衡量目标达到程度的标准。4、目标的时效性。即目标实现的时间界限5、目标的可行性。 6、目标的被制约性。即目标需要附加另外条件 。
21决策问题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确定目标的前提 1、发现问题是决策过程的起点。 2、决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确立决策目标的依据。(二)问题的性质决定目标的性质 1、公共部门决策问题的性质决定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性质。 2、公共部门决策问题性质的复杂程度决定着公共部门决策目标性质的复杂程度。3、公共部门决策问题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决策目标性质的变化(三)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目标的高低程度
22公共部门决策方案的特性:1、完整性:即方案应该包括实现决策目标的全部措施。 2、多样性:即对一项决策来说,应尽可能设计出更多的方案,以便充分地比较和选择。3、排斥性:即指不同的备选方案之间必须相互排斥。4、多因素性:指的是制定公共部门的决策方案往往要受到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设计方案的步骤1、初步设想。——了解大概可以提出多少个方案;将各个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2、具体设计——具体设计的基本内容„„——具体设计阶段的特点:设计的主体主要是专家、咨询人员或业务技术人员;设计需要运用一系列的专门的技术和相关理论;对方案的设计要求具体、准确。
23公共决策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1、对问题和目标的了解和理解程度。2、信息和经验3、知识水平4、思维能力5、考虑问题的周全性。考虑问题的周全性,包括对问题做水平考察和历史考察两个方面。水平考察,指对问题的左右关系进行考察;历史考察指考该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前景等,考察它产生的原因及其将来可能的结果。 24决策方案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要求;(一)条件分析:分析决策的实施是否已具备了条
件或有创造条件的可能性。 条件对方案的影响:决策者只能选择直接或间接具备实施条件的方案;不同的条件会使同一方案在实施中需要付出不同的代价或产生不同的效果。(二)成本与效益分析1、成本分析:分析一个方案所要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总和,并将各方案进行比较。2、效果预测 :a对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b对方案在各种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c对方案的各种效果进行全面预测。3、效益分析:将方案的预期效果与实施这一方案所付出的成本加以比较,从而得出决策者在该方案中所实际增加的有效利益。(三)利益分配与政治限制性分配1、利益分配的限制性分析:对利益分配和调节的限制进行分配,把它控制在一个最佳限度内,以减少决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提高其政治可行性程度。2、制度限制性分析:分析决策方案与各种制度之间的关系,看决策的实施是否与各种制度的基本要求相一致。 3、政治资源限制性分析:分析决策与政治资源的关系,看决策的实施是否有必要的政治资源。
25价值观对公共部门决策定性分析的重要影响:价值观影响决策者对方案价值的认定,影响他对决策方案性质的判断。从而最终影响方案的选择。
26公共部门决策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1逻辑的方法。在决策中运用理性对决策及其方案进行定性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里所说的逻辑是指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它实际上是一套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方法。 2辩证的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我们认识问题的世界观,也是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论。3直觉的方法,是一种非逻辑的方法,即不用分析和推理,就能凭理性直接把握其性质的方法。
27所谓决策的积极行为是指决策参与者所表现出的有利于制定出正确决策的行为。
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1头脑风暴法2对演法:内涵:对演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即不同方案由对立的不同小组去制定,然后双方开展辩论,互攻其短,以求充分暴露各自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或者预先演习一个方案,故意设置对立面去挑剔,通过这种方法得以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使方案越来越完善。3共同协商法:a.寻找双方观点中相同或相似部分。 b.双方都应该有原则地作出适当的让步。 c共同协商的决策必须要照顾双方的需要。 d当双方最后还是无法达到一致时,只好请一个公平的裁判者加以裁决。
28决策的消极行为:指决策参与者所表现出的有碍于制定出正确决策的行为。 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一)提喻法,又译作“综摄法”或“类比法”1.将决策问题化大为小、化整为零。 2.采用类比方法,不讨论决策问题本身,而讨论与之相似的问题。(二)方案前提分析法1.由决策组织者或者决策咨询机构首先对各种方案加以研究,找出各种方
案的前提。 2.在研究讨论的前提假设后,将前提假设提交决策讨论会讨论。 3.在讨论的基础上,决策中心再将各种意见加以综合,做出选择。(三)特尔斐法 1.将所要讨论或咨询的内容写成若干条含义十分明确的问题,并编写成意见征询表,邮寄给经过选择的有关专家们,请他们各自独立地用书面形式回答问题。 2.各位专家在接到征询表后,在互不通气的情况下,经过独立思考后将自己的意见写在意见征询表上,并且将回答了的意见征询表又邮寄给原单位——意见征询单位。 3.各位专家的意见收回后,进行统计整理,归纳出一个统计结果。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是意见的倾向性和一致性。
29公共部门决策听证制度的含义与程序及其对公共部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作用:含义:指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的意见,特别是听取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是把民主和科学引入决策过程中,运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程序:事先通知—听证主体—证人证言—听证笔录与报告.作用:1听证制度是公共部门在决策过程中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2 听证制度有助于公共部门决策的评估择优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可行性 3听证制度有利于实现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民主化,即有利于公共部门做出充分反映民意的决策4听证制度有利于实现决策方式的民主化
30选择决策方案的准则,:1现实性最优准则:“现实性”是说,一方面是客观的,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它是被决策者已经认识到的或发现了的,并非仅仅是潜在的。所谓“最优”是说,在决策者已制定出的或知道的诸方案中,在现实可行的条件下,它是最优的。 2系统性最优准则:决策者在选择方案时应从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出发,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特定环境下选择系统内的最优方案。3整体性原则:将决策作为有机关联的整体,从整体出发研究决策目标子系统、方案子系统及其它子系统之间,以及决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决策问题的实质,设计并选择最佳决策方案。4综合性原则:a决策系统的目标具有综合性;b对每一决策方案应综合考虑其产生的效益和引起的各种后果。5最优化原则:在特定条件下,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使系统实现最理想的目标,在制定和选择决策方案时,这一原则的要求就是找出最优方案。6效用性最优准则: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总是根据自己对决策方案效用的判断进行选择。
31选择决策方案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其各自的优缺点时什么?(一)首长决定方式是个人决定
方式的一种形式。所谓个人决定方式,是指由某个个人选择并最终确定执行某一决策方案的一种决定方式。 优点:1决策权力集中,有利于快速果断决策,提高决策效率2决策权力明确,能够避免决策过程中因职权不清而造成的对决策问题相互推诿现象 3决策责任明确,能够提高决策者的责任心,能够有效避免对决策后果无人负责的现象 缺点:1、首长主要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决策,易于造成决策失误2、首长决策方式容易形成决策中的“一言堂”,不利于决策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的形成3、采用首长决策方式进行决策,如果缺少对首长的有效制约机制,难免造成决策权的腐败(二)集体决定方式。所谓集体决定方式,指在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的选择或最终决定权由一个多人组成的集体来行使的一种决定方式。集体决定方式的优点: 1、有利于集思广益; 2、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 3、有利于防止以权谋私。集体决定方式的缺点: 1、决策责任不明确; 2、决策效率低; 3、个人智慧在决策中的作用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2表决制的形式:表决制的形式按投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公开投票和秘密投票。 所谓公开投票,是指决策参与者在投票表决时以公开自己决定意愿的一种投票方式,具体形式主要有欢呼投票、唱名投票、举手投票、记名投票等; 所谓秘密投票,是指决策参与者在投票表决时以不公开自己决定意愿的一种投票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无记名投票形式。
公开投票和秘密投票各自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其优缺点: 1、全体一致规则 是指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对某一备选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至少没有一票反对的规则。它通常也被称为“一票否决制”。 全体一致规则的缺点: A、决策成本过高;B、鼓励“策略行为”。 2、多数裁定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多的决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决策方案的规则。多数规则的缺点:A、“多数剥夺少数”;B、存在“周期多数”或“投票悖论”现象,即决策结果将随着投票者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的现象。
33决策方案选择的困境: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2、阿罗不可能定理与投票悖论(1)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内容:民主决策方式必须满足的五个条件: 1:选择的非限制性。即在进行集体选择时,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的组合都应被考虑进去。2: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即集体选择一致地、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 3: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即选择应限制在独立于其他方案的某一套方案中。4:公民的至上性。即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决策。5:非独裁性。即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他 们的偏好强加于他人,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把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的不可能性:任何投票规则和选择程序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才能把个人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或集体偏好次序;但事实上,它们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因此,不存在一种可能把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的政治机制或集体决策体制.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在多数投票原则下,由于以投票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并且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由于任何公平的投票制度都会出现循环投票,那么控制决策议程的人就有机会操纵社会选择和公共决策。因此,认为绝对多数规则能够体现大多数人意志的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34决策方案抉择的策略:1、建立利益联盟。势均力敌的两个候选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
结果应该是合作,最终使此时彼此的收益最大化,两方收益之和也最大化。2交换选票。公共选择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当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值偏好”时,“循环”就会消失。 35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的特点:1、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是相关机构和人员所采取的一种客观行动;2、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的行动必须按照决策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3、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是一个从计划、解释、组织到执行具体指令的过程;4、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是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实施者与作为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群体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过程;5、公共部门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也是公民民主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
36搞好试点工作须注意的几个问题:选点的典型性;试点必须先走一步 ;试点时不能人为地制造特殊条件;试点要特别注意总结经验,及时做好信息反馈
37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包括哪些环节:1实施计划2决策解释。所谓决策解释,指在全面实施方案的准备时期,决策者向被领导者宣传、解释决策及其方案的行为。 3组织工作。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工作主要是指挑选决策方案的实施者并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4执行:方案实施工作的全面展开。所谓执行,指实施决策的各项指令,使管理机关各工作人员积极地高效率地实施预定方案的过程。
38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是指决策执行者将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迅速传递给决策中心,使决策中心能够及时对原定方案进行修正、补充或重新决策的一个信息回授过程。2所谓决策修正,是指在已做出的决策基本正确并能继续执行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决策目标,从而对决策方案所进行的部分调整和补充。3 所谓追踪决策,是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发现原有决策失误或无法继续下去而对决策目标和方案所作的一种根本性修改,它本质上是就原有决策问题在新的情况下所作的一次重新决策。
39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特点:1、决策方式的集中统一2、信息传递的 及时准确3、决策目标的灵活可行4、决策方案的随机应变5、方案选择的坚决果断6、决策执行的迅速快捷
40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特点: 1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 2统一指挥与分级负责相结合 3平时预案与战时应急相结合 4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相结合其组织结构主要包括那几大部分:应急决策中心、应急决策支持力量、应急决策执行系统
41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1.决策者对应急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应急意识谈薄,决策过程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2.各级政府决策支持力量存在诸多缺陷,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正常的决策支持功能; 3.各级政府综合性的决策协调行动机制乏力; 4.应急决策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 5.政府决策方法单一和陈旧,应急决策缺乏足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完善途径:1.各级政府决策者应该树立科学的公共应急决策观,廓清各种思想误区; 2. 强化政府公共应急决策信息、咨询及监督系统的建设; 3. 建立有效的政府应急决策的综合协调机制; 4. 完善政府在应急决策方面的法制建设,优化决策环境; 5. 借鉴古今中外的应急决策方法,丰富政府决策的方法论体系,实现政府决策从经验主义向科学主义转变
42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 媒体、非营利组织、企业、社区和市民、国际组织
如何完善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完善:(一)提高政府的应急动员能力 1、提高政府对应急决策动员的认识; 2、选择好应急动员的范围和手段;二)设立政府与决策参与者进行沟通的常设协调机构 1、建立一个独立的、常设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 2、充分发挥独立的、常设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的作用。(三)加强政府与媒体的沟通、合作,建设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1应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创造媒体公正介入的秩序; 2、建立或完善定期、高效、规范的新闻发布制度。(四)培育非营利组织,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间。 1、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降低法律门槛; 2、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政府支持; 3、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应急决策创造充分条件。(五)创建“安全社区”,建立社区应急决策合作体系。 1、明确社区应急决策的长期目标,并持续地实施各项提高社区应急决策能力的推广项目; 2、积极参与本地及全国甚至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经验交流; 3、有计划地吸纳社区精英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决策;4、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六)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1政府应该制定实行政务公开,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八)培养参与主体的公共责任意识。1重视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社会公共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公民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责任感 2重视公民文化建设,造就公共责任的文化环境;3重视公民心理培育,在心理上增强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